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粤帆妈0803B

[妈妈反馈] B-粤帆妈0803男八语文小作坊反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3: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7-1 10:03 编辑

0519反馈

昨天的课件当时就看了,很长的文章,很复杂而精彩的民国文人的生活状况,所以感想也很繁、杂,后来开会没时间说。几个课件,无一个不真实,不饱含感情,所以很感人。哪怕汪曾祺先生说并不了解金岳霖,但因为沈先生的缘故,其实有神交,所以他笔下的金岳霖,跟其他人和其他文章里写的颇有不同。汪先生的生命趣味,真的不只是在美食上;在识人方面,他也注重真性情和趣味。

黄永玉先生笔下的沈从文,更是读来令人心灵颤抖。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的对话。他能读懂沈先生最深的乡愁。我很感动于他安排沈先生80岁回凤凰去的描写,感觉那是触及一个人生命最本质的层面。以前对黄永玉的印象,是文、画俱佳,是一个很通透有童心的老顽童,他那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会让人莞尔一笑,饮中八仙歌的画也让孩子哈哈大笑,觉得这个老头儿真好玩;《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读来又是另一种感觉。昨天写沈从文先生的,是感觉最沉重的。虽然题目是“忧郁的碎屑”已经故作轻松了,每一片碎屑落到个人命运上其实都很沉重,都是一座大山。

今天的胡博士仍然是跟公众眼中的非常不一样,,如何避开大家都写过很多、都很熟悉的胡博士,一方面很考量写作者的眼光和才情,另一方面又觉得其实是各人观察和感受的不同。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实都是好文。想起这两天很多群里讲到的他儿子胡思杜,一声叹息;想想《我的朋友胡适之》里面的各种人物描写的妙趣横生,又能感受到民国大师们洒脱豪放有趣的一面。

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比如初一孩子学过的萧红写的,也是好文。所以仍然是感觉要写出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不做无病呻吟,文从字顺即为好文。就如当时大家都质疑萧红的悼念文,所写是琐屑小事,意义何在?我们的表达意义何在?其实就在它是自己的所感,不是由别人强加的,不是学着别人去说的。说出的是自己的心声,就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意义。

所以,孩子看鲁迅,喜欢他的那首打油诗《我的失恋》,我也跟他一起乐呵——虽然我自己真的之前没关注过这首诗。

前年暑假带孩子去北大,买了一个校徽,告诉孩子这是鲁迅先生设计的;网上的北大孩子把鲁迅的《野草》唱成rap,也让他听。我想,不一定要用我们以前认识鲁迅的路径来要求孩子——虽然最终目的是要走到那里去。但太过说教太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会让人反感,很多人有长长一段时间的“反鲁迅”情节,这不是鲁迅的问题,其实是教育的问题。

对了,现在的初中七年级必读书目有《朝花夕拾》,其实也是让孩子们先看到一个真实生命存在的鲁迅,也如他们一般有调皮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先接触的是痛打落水狗、记念刘和珍君……

最后一个课件不看了,先吃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0427 反馈
(注:申爸第一次发课件,让妈妈们说感想。内容是两篇文章:《幼学纪事》《我国古代的车马》)

读《幼学纪事》反馈:
读完一遍,最深的感受是质朴:语言很朴素,这在很多老辈学人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时都可以感受到,第一句我读来 觉得有季羡林先生的味道,后面看完感觉新凤霞的文字也是这样质朴无华,说不清在哪里受到了感动。
所记的事情也很质朴,遥远的童年,经过了几十年人生的磨练,只有最深沉的感受才能在多年后被记起,也只有那些最美好的东西才能长久地萦绕在心里,以至几十年后还能记忆犹新地写出来。这些质朴的事情里面,有教育的真谛,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
还有对孔德小学似乎多了一层印象,好像在前段时间和孩子一起看钱三强时记得有孔德小学?或者是孔德中学?
除了语言和所记事情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很质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是一个人善良的底色,也让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来自他人的鼓励,尤其是大人对孩子的鼓励,各种不吝惜的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底色和动力。
申爸,我最后看到的是文学的力量。文学对作者的力量,和文字对我们这些妈妈的力量。最后那几页,作者在生活的困顿中有了辅仁大学这样一个精神栖息之所,虽然找座位的过程令人难受,但上课的时间会让人忘却所有的俗世烦恼,让人超脱凡事,甚至是沉醉在另一个世界。不管是秦少游辛弃疾还是雨果,都有这样一种力量。
而这些记录的文字,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感动。
能让人有沉醉其中魅力的,到底是文学呢还是因为作者有进取的心?换成其他学科,有好的老师,是不是也能有这样的沉醉感?

读《我国古代的车马》反馈:
很简练的文字,特别清楚的说明。写者对于自己想说的事尤其思路清晰而专业,所有的东西可以娓娓道来,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这就是大家。
「二粤-七妈2012G:第二篇,我觉得就像看纪录片」
- - - - - - - - - - - - - - -
说是纪录片的解说词也可以吧。想象一下在解说的现场,无论多少人,无论有人提出关于车马的什么问题,说者都可以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的解释;有人听不懂专业的词汇了就来句诗,或者来个历史故事,总之是融会贯通,让人心悦诚服,听起来特别享受的过程。
典章制度、文物,都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存在。没有文化加持,看不出它们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加上历史这个维度,弄清事物的前世今生后,我们对事物的不仅仅是加深,更是有一种新的角度。只是这个考验功底,幸而在申爸的设计下,这一块已经在花果山路线中了。

这段时间在恶补申爸的早课,所以会忍不住想,申爸把两篇风格极其不一样的文章给我们,是要启发我们在语文上的行动了。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无碍地阅读这两类文章,喜欢这两类文章,在这两种风格之间转换自如,是不是可以说明他的语文算是学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 09: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7-1 10:06 编辑

以上完成反馈追记,接着开始语文小作坊的反馈

0630反馈

今天按照申爸指示,多次练习捋字形和背诵,体会这两者之间的神经回路是如何切换的。
第一遍在电梯里,想起哪句话就同时在脑海里复现字形,因为只是一句话,比较简单。这种时候可以一边想字形,关注笔顺,在哪里停顿、哪里转折,字的结构是怎样的,笔锋是怎么运的,都能出来,然后还可以往下背诵。
第二遍,对第一自然段边背诵边捋字。内容是背熟悉了的,字就一个个出现在眼前了,有点像字幕一样,背过的句子和字从右向左慢慢滑动,然后隐去了,有点像昨天有个妈妈反馈的“字就一个个沉下去了”。到后面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字卡印象不深,内容还记得,字形却消失了,只得按自己平时的写法继续往下捋;如果想要继续回想字卡上的字形,在内容熟悉的地方也会卡顿,感觉字的神经回路干扰了背诵的神经回路,会努力去想“看”清楚字是怎么写的。会觉得眼睛好痛。
第三遍,闭上眼睛,把速度放慢了,用一个字一个字的速度背诵,同时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闪现在眼前。感觉这时像以前拍照的一长卷胶卷在眼前展开,仍然是从右往左慢慢滑动,每张胶卷上面一个字,控制节奏,不疾不徐地背一个字,胶卷上出现这个字,滑过去;下一个字又跟着出现了,很顺畅,头脑中有一幅画,归有光在开窗、砌墙、阳光照进书房……“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句很熟悉,于是想把进度加快一点,胶卷好像被快进了一下,字可以快速跟上,但下一句的内容却接不上了。到最后“借书满架”开始,快速拉动胶卷,字和内容都跟得上,速度可以比之前快一些。不知是不是因为对内容的熟悉引起的。

晚上帆复习语文,我让他用第一遍只管内容背诵,第二遍一边背诵一边出字幕的方式,发现第二遍的确会卡。帆斜坐在沙发上,一只手蒙住眼睛,另一只手在沙发上划拉着字的写法。他去关注某些字怎么写,就要重复一遍整句话才能接下一句,有时重复一遍还不够,需要再想想,或者需要我提示才能接上。中途我发现有一段比较顺畅,本来录了相,停止录像时的声音被帆听到了,他非常不同意我录像,只得删了。
我的体会是,我看字卡,关注的是字如何写得好看,所以会看布局、架构、起笔顿笔、转折等,帆关注的是字的部件,字是怎么写的,如何不写错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 09: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0701
早课笔记

要诀哈,就一个字:慢!
不着急,一点一点来......我们终究会发现,高中学习的精要,不在于“搞很多”,而在于“思考很多”。
到孩子那里去,可以要求孩子慢慢做,但记住,不要询问孩子的主观感受,除非孩子自己乐意说。妈妈要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就着进度,说给孩子听:让他去印证吸收,而不是“参与创作”。这一点很重要。
在孩子那里,依然掐着“慢”字诀。慢慢来,弄一点是一点。每天弄一点,就满意。

你的头脑中,其实是在同时处理很多条线索啊。一条,是原文本,需要背;一条,是原文本里的内容,是有逻辑的,可以还原出项脊轩的情景;一条,是每个文字的图像,要沿着文本的顺序,逐个地在自己的大脑中展示;一条,是某个具体的字,你展示的时候,要把它的细节“画”清晰。我们的大脑,要和谐自如地把每一条线索上的事情,综合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处理。现在是刚一开始,顾此失彼的状况,大致就是菡妈说的这样。四条线索,齐头并进。妈妈们思考、琢磨、体会、反馈:怎么办,才能让大脑更好地应对这些处理?然后去试。说自己的设想,回馈做得怎么样。
麻麻们试着去学一件事情哈:随时随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 23: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0701反馈

申爸今天说要学会“随时随地”。今天上午做得比较好,自我表扬一下,但下午就完全没有做到:早上刷牙时捋了第一句话,很顺利。在电梯里,骑车在路上,排队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捋几个字。不过是随意想起哪句就捋哪句,没有按照文章的顺序,感觉走偏了。特别是走在路上看到标语“人人有责”,就想起字卡里的“人”字比标语上好看太多了,虽然是最简单的一个字;“有”字也是,标语上太呆板,字卡上更秀丽,思路就去想字卡的字是哪一体去了。下午比较忙,就完全忘记了要随时捋字一事。奇怪的是,下午的工作也是面对文字的呀!为何会感觉捋字的神经回路和工作的神经回路完全不相同呢?如果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该捋字了,就说明根本没有进入“随时随地”的状态吧?

另一个体会是,申爸没有找一篇我们都很熟悉的、短的诗文(比如“床前明月光”),是让我们去体会孩子在面对一篇文章时,要学会它——至少包括理解、记忆、默写等层次,所面临的困难。这几天的确是体会到了。理解的层面,对大人比较友好,毕竟我们的神经网络已经发育成熟;但记忆能力的已经不如孩子,记忆和捋字神经回路切换的困难可能超过孩子,因为大人往往还会有所发挥和胡思乱想。另外我自己好像比较难以做到“随时”回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0702反馈

1.早课:百年华诞的直播里,习大大的讲话非常慢,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有明显停顿。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观察的话,这是一种高层级的言语生成体系。跟基础性的言语生成体系(负责对应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同,它在前者之上,增加了一个控制层。处于控制层的神经回路,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操控处于低层的神经回路,根据需要,临场组织新的组合,以增进灵活性。麻麻们背古文,捋字形,做的这些活动,在神经生理层面,跟领导人的讲话,是同样性质的活动。都需要一个控制层,对于基础层里的神经回路,进行调度。不同的地方在于,习大大的那个讲话,要调度的内容,要抽象得多得多。那个不是我们可以拿来练习的场景,我们可以拿捋字形练入门级的神经调度。

2.任务:
继续背书、捋字。今天要出去开会,一上车,发现司机就放着习大大昨天的讲话。闭上眼睛听讲话,感受那种从容不迫、成竹在胸的气度,有点想要试一下。在心里把等下可能的会议发言想一遍,速度放慢,让词语一个一个慢慢来到嘴边,而脑袋里在高速运转,想着下一句要说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表达,有点累。结果会议上一说话,除了几句话有意识地慢下来,真的采用了边说边想的方法,其他时候则是凭感觉了。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经常会在事后想“哎,我其实刚才应该怎么怎么样的……”。以前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急智,应付不好突如其来的情况。现在看来,应该是没有建构好“思考”的神经回路

今天帆考完试,说要放松。我就提了一个条件,背古诗文、出字幕。他不愿意背古文,选了诗。我说那就背杜甫的《望岳》吧,要放慢速度哦。他说这个很熟悉,慢不下来。还是一只手遮住眼睛,一句一句蹦出来。我注意到这次没有在沙发上划拉着写字。帆说,如果他不熟的字,就需要在脑袋里写一遍(可能这时他会不自觉地在沙发上写),熟悉的字就会跳出来,然后又掉下去。我问,是整个字跳出来?他说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 22: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0703
早课笔记

我们得捏着慢字诀,这就决定了,咱们这件事情,跟别的事儿,它还真不一样:别的事儿都着急说,快点儿做完;咱们这件事呢,并不急着“做完”。因为根本也做不完。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去年12月20日,申爸第一次给到大申的。每天弄上一点点,一直搞到今年的1月29日,才从这篇古文上挪开,去做别的事情。整整搞了41天。这还是第一轮。后来,又搞,只不过,不是专门搞这个东西罢了。

很慢就对了。
前几个月申爸给妈妈们看的那些课件,就是给大申看的内容。从大申这里来看呢,十五岁之前给那些东西,没有丝毫价值;但是,从15周岁,到将近17周岁,这两年来的时间里,应该有一个时点,是孩子喜欢那些课件的时点。这个时间段,相当于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

....假设说,申爸要是想起这些课件的话,申爸推测,大申第一次表现出能够对这样的课件感兴趣的年龄,应该在去年寒假.....也就是高一的寒假....他津津有味地看马昕和石国鹏那个时候。

捋字形,从题目作者开始的模式,大申弄了很久才算“能做到了”。对于申爸自己而言,对于申爸身边任何一个清北的朋友而言,捋字形,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以前从没弄过这个事儿,刚一开始,不太习惯。给个几分钟,弄明白要求是啥,自己模拟一下,找找感觉,马上就可以把一篇文章,从头到尾的字形捋下来了.....当然,这文章本身,得会背。

大申十七岁,快成年了,做古文的陈述,撞上了块不小的狗头金。

经过半个多月的停顿,申爸觉着弛豫时间,应该差不多够了,就又开始陈述古文。2021年3月1日,大申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申爸惊讶地发现:他晚上早早地就去睡觉了!青春期孩子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这个老大难的痼疾,竟然被古文陈述给治愈了!一个小时的古文陈述,累得大申到了晚上,倒头便睡。

在伴听那个时候,申爸分析过的:确定孩子是否进入伴听状态的标准,就是秒睡。现在,秒睡又来了。而这一次,判定的是孩子是否用足了青春期的天然红利。

示范:申爸抱着胳膊,从窗口,慢慢地走到客厅的最里边;转过头来,又踱到窗口。一边踱步,一边缓慢地一字一句地陈述项脊轩志。大申歪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越听越兴奋。申爸可以把多达四条的线索,拧起来,进行有规程地陈述。再增加一条,依然能。

这种思维能力,或者准确点儿说,大脑自己对自己的精细操控能力,才是原因。而清北,是结果。

现在初一,开学新初二的孩子,你们是花果山初-高中路线的第一批完整实践者。从小学一路菜到高中。你妈妈可以借助咱们的资料保证,孩子的大学不菜。

咱们麻麻们的思路很明确:我们放弃所有外围的无关紧要,直奔垓心。大脑,思维。学校给孩子们做好知识性的准备,让妈妈们能够在家里,启动建构的过程,就行了。我们所说的思维,并不是指学校教学大纲中所指定的思维能力,分类啊,归纳啊,综合啊,论证啊,分析啊,推理啊.....等等等等这些,当然都是“思维”了。重不重要,当然重要。

打个比方,这些东西,相当于预制板。
造房子,现在早就拼搭化了:工厂里切好钢材,造好预制板,梁柱,拉到现场,一层层拼装起来就行了。切钢材、浇筑预制板、造梁柱,这些工作,学校已经做得非常在行,不需要妈妈们去关心。
只要是合格的学校,孩子就没问题。

大孩子们的问题,不在这儿,而在于说,他们没有沙子水泥!或者,孩子们用来切割的型钢,硬度根本不达标;水泥标号严重短少,沙子掺土,质量不合格。

学校不管你原料有没有,合不合格,他们就是机械操作。源源不断的原料拉进工厂,源源不断的建筑预件,造好往外拉。不行就不行在这个地方:他们自己,进场的时候,带着的建筑原料,是合格的。不行的原因是别人的建筑原料质量不行。

语文它锻炼的这个“思维”,是学校那些预制构件的原料。这一点,还没有正式进入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范畴,不怪老师们说不清楚。

接下来呢,妈妈们要做的是,你仔细琢磨琢磨习大大的前天的讲话,自己刻意地把语速调整成他的那个模式:1、注意,把每个字的音咬准;2、注意词和词之间的停顿,句子和句子之间停顿。慢慢做,慢慢地找感觉.今天开始,捋字形的任务,要简化。不要想得那么细,只要想到“能写对”,就行了。重点放在“一遍一遍地捋”。妈妈们晚上要告,今天自己捋了几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 23: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0703

任务一:在孩子那里去试,强调要慢;
任务二:妈妈仔细琢磨琢磨习大大的前天的讲话,自己刻意地把语速调整成他的那个模式:1、注意,把每个字的音咬准;2、注意词和词之间的停顿,句子和句子之间停顿。慢慢做,慢慢地找感觉.今天开始,捋字形的任务,要简化。不要想得那么细,只要想到“能写对”,就行了。重点放在“一遍一遍地捋”。妈妈们晚上要告,今天自己捋了几遍。

反馈
1.自己做:捋字三遍。第一遍跑步的时候边跑边背诵边捋字。从标题开始,到第二自然段。第一段用时10分钟;第二段到“妪亦泣”,5分钟;后面“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令人长号不自禁”,3分钟。分析原因,第一段的字形是根据字卡上来的,尽量照着字卡去想,用时多。后面部分没有字卡,直接按平时的写法,“能写对就行”,速度就快多了。背完后回想,发现漏了一整句,但背的时候不觉得,应该是速度没有慢下来。第二遍坐在书桌边闭上眼睛背和捋,放慢速度,能将背诵、字形和画面结合起来。第三遍把书给帆,让他帮忙看着,也借此做示范。学申爸慢慢地踱着步子,跟着踱步的节奏开始背诵。帆问,我只知道你有没有背正确,但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出字幕呢?我说这个我自己知道。用了缓慢的速度一字一词,背诵、捋字和画面结合,漏了“前辟四窗”,这个最初背诵的时候就漏过。

2.孩子做:不让帆选古诗了,他就选了相对短的《陋室铭》。从标题、作者开始,才背到第二句,又从头来,说“字幕没有出来”;到“斯是陋室”,说“为什么出来个‘小’字?”;“无案牍之劳形”,“牍”字估计忘了,因为他停住不往下背了……已经背过很多次、以为很简单的一篇小古文,他自己都觉得进展不顺利。因为我一开始不让他选诗,生气了,不让我录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0704反馈

1.早课笔记:
AB班的麻麻,跟孩子确定他会背诵的古文,让孩子一字一句、匀速缓慢地说出来;
BC班的麻麻要留意这件事情:客观上,你一天能抓到多场时间,跟孩子坐在一起?
很短的。如果平均的话,每天十几分钟,已经很好了!要思考,你怎么把每天这宝贵十几分钟,利用好。要做效率高的事情。

我们要善于识别这种类型的任务(回馈昨天用了多少分钟跟孩子一起这样的任务)——这种任务,就是重点任务。

从妈妈们开始背诵、捋字形到现在,用了一个多星期;而在高中课堂上,顶多两个学时来完成这样的任务——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困境:要教的太多,每个点一点,哪个都不到位。

咱们捋字形这件事情,不过是一个铺垫,打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之上,申爸要说给妈妈们理解,高中的学习,它最好应该怎么学;本质上来讲,学得好的学生,他学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要理解这些,必要的前提,是妈妈要能够把你背下来的项脊轩志,从头到尾,捋字形。很轻松,说捋一遍,就捋一遍。那么,现在呢,如果申爸往前走,已经能够做到这些的妈妈,她们就理解了。这理解,是未来几年,教自己孩子的指南。

注意哈:任何一项任务,如果一个人,他做不了,那只能意味着一件事,他头脑中,没能形成控制他去做这件事情的神经回路。

我们要给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建立的,不止是“一个”神经回路,而是“一种”产生神经回路的神经系统的处理机制。这需要很多很多很多时间,需要麻麻付出极大极大的耐心,和坚持。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申爸的做法就很简单粗暴:每天从大申那里切出40分钟时间,每天弄,形成习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刚开始很难,孩子不接受,一个多月后,就开始出现改变的苗头了。)知道这些呢,妈妈们更要耐心,慢慢来,一点点来。这种神经系统的彻底改造,在孩子头脑里,发生起来,肯定是缓慢的。快了,孩子自己根本受不了。

基本上,我们是针对人类的神经系统的最底层,在操作。它的效率极高,但副作用,也应该非常大——上一次遇到这种情形,还是小猴子们盲算。
不能快,你妈妈快了,会在孩子头脑深处,把脑子给孩子撕裂了的。
  
2.任务
A班B班的,妈妈配合课内要求,继续让孩子练习缓慢匀速的陈述古文,反馈用时、感受感想,最好再发个孩子背诵的音频。
C班的,分几个进度:
1、会背、简体字形都捋好了,能边背边在脑中出字的,捋繁体字形,反馈感受、感想。
2、还没捋会简体字形的,继续捋,反馈感受、感想。
3、还没捋字形,正在努力背的,继续背,反馈感受、感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0704反馈

1.妈妈做:今天没时间看繁体字卡,所以就继续背诵和捋简体字形,第一、二段各两遍。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背和捋,背熟了,捋字形的时间也随之减少了。

2.孩子做:早上就想让帆做,他说习惯了这几天每天晚餐后在沙发上做。于是等到晚上。先听大申读《出师表》5分钟,听眉豆的《岳阳楼记》3分钟,都没听完;找了习大大的七一发言,先看了庆典开始的一部分,加上发言,大约15分钟。选了《孙权劝学》,一上来就直接背正文,我看住他。意识到了后重新录音,中间狗狗跑过来,帆卡住了,重复了一遍才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22: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0705

早课笔记:
妈妈们细心体会自己处理古文的过程,思考关键的点在哪里,目的是把方法拿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让正当年龄的孩子,大脑高效率运转:把自己弄得很累,晚上倒头便睡——这就是妈妈做得到位的标志。

小孩子是直灌、硬连线,他100篇古文,需要一百大片内存去存贮。初二以后的孩子,得对100篇古文进行处理、概括,只记梗概,需要背原文时,大脑凭以前硬背住的死句子,以类似的原则来还原,现组装的。

白话比古文理解得更容易,大脑要提取文章的特征,用于“程序”,所以我们给初二以上的孩子看白话译文来背原文,会更便于孩子理出线索,提高背诵的效率。对小孩子,没必要给译文,直接背原文。

一个孩子,从小时候直灌式的硬连线的海量存储,到矢量式地抽取特征,对特征进行处理已达到目的,它肯定要有一个转换期。这个转换期,就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高中毕了业,还转不转了,目前我们不知道哈。)
怎么样确保初二开始的孩子,他就能启动“程序化”的进程呢?咱们就借助这个古文。大孩儿妈短期的目标就一个:设法让孩子也能在头脑里让“字”一个接一个慢慢地出现..... 这种状态表示的意思是:大脑完全掌控了自己的运作:有条不紊、不疾不徐、尽在掌握。

瑜伽、参禅,其实就是追寻大脑自己掌控自己的体验,这些活动太复杂了。

我们借助古文,就可以让孩子产生完全一样的体验。孩子一旦获得了这种体验,外在的表现就非常惊人了:孩子对学习性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咱们针对大孩子,针对学校的学习性行为,给孩子们定制兴趣。大家慢慢摸索,到大孩子那里去不停地试验......很快,咱们就能找到门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22: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0705反馈

任务:
A班B班的,找孩子背熟的古文(用背熟的而不是新的古文,是因为“感觉”需要很久才找得到,我们的重点也不在“背”上,现在主要是让孩子在习惯上先慢下来),继续让孩子练习缓慢匀速准确的陈述。反馈用时、感受感想,最好再发个孩子背诵的音频。
C班的,分几个进度:
1、会背、简体字形都捋好了,能边背边在脑中出字的,捋繁体字形,反馈感受、感想。
2、还没捋会简体字形的,继续捋,反馈感受、感想。
3、还没捋字形,正在努力背的,继续背,反馈感受、感想。

任务完成情况:
1.妈妈做:今天开始捋繁体字形。第一段比较熟悉,看繁体字卡加背诵捋字形,共用时10分钟。繁体字认没有问题,但捋字形时对具体的笔画和字形不熟悉,出现了背诵过程被切断的现象,就是要去想字形的时候会卡住,不记得下一句是什么了。往往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回过神来接着往下背。背的过程中自己以为有6个字的繁体字形出不来,背完后再过一遍字卡,发现是13个,有些字忘记有繁体形式了。第二段放慢速度,看字卡8分钟,背诵和捋字形8分钟,重新核实6分钟。知道自己错了、想不出繁体字形的12个字,核对时发现实际错14个,有4个地方的“于”都忘记用繁体了。有一些字看了繁体后突然间不会写简体了,像“类”就是这样,繁体的類,左边多了一点,一时之间让我怀疑简体字是不是也该有一点。

2.孩子做:今天不再铺垫,直接说按照昨天的要求做,匀速缓慢地背诵古文。今天选了《卖油翁》,先朗读一遍,背诵时漏了2句,帆自己不知道。重新录音再背一遍。看他闭着眼睛背,没有问他能不能看到字形,也没有问感受。背完拉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22: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0706
1.早课笔记
语文小作坊,参加者其实是两类人:大人和孩子。
大人从慢慢捋字形开始,孩子那边主要精力不放在捋字形上,孩子对于字义觉得更容易一些,让孩子从字义到捋字形,他自己体会到捋的好处,自己没事的时候就会主动去做了。
要让孩子收心,只要求他“捋一遍字形”,捋完,就安静了。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利用已有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比去建构新的稀缺能力,要容易得多。

创造性是在一个人在头脑中把认识系统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谓一问都知道,题不会做的原因,是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错误的内容。

能够自如地捋繁简字形的妈妈,你们头脑里,已经有三条线索在走了:一条是原文,一条是繁体字形,一条是简体字形。这就允许你们自己玩很多有趣的花样:先背原文一句话,再顺序想一遍简体字形,想完,再顺序想一遍繁体字形;一句话,想原文一个字,马上想它的简体字形,接着想繁体;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想到结尾。把上边那个过程反过来:先想繁体,再想简体;花插着来:第一句先简后繁;第二句先繁后简。

2.反馈
1)妈妈做:今天继续捋繁体,发现比昨天进步了。昨天有些字会忘记繁体的写法,今天能把两段95%的繁体记住。今天的新情况是,第一自然段捋到最后“桂影斑驳”时才发现前面忘记了种树那一整句;第二自然段还是忘记“于”转换为繁体,到最后一个字才想起,脑袋里又强迫着自己去从头一一补回来。
2)孩子做:今天有突发情况,临睡前才做古文。也许是因为知道用不了太久,孩子接受度已经较好了。直接选了《陋室铭》,先自己慢速朗读一遍,然后闭着眼睛慢速背诵一遍。一切顺利,用时4分钟。最后说的是:“我没有出字幕,就是好好背一遍。”我没说什么,心里在想着该在何时引导他捋字形?该如何引导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0707
早课笔记:

捋字这个事儿,人并非生来就会;也不是很容易学会的。这件事,只不过很容易想“会”:很容易会觉着自己会干,能干,能干好。就是觉起来太容易了,所以根本不屑去干这事。

要想干好,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爱因斯坦撞电线杆子的时候,他脑袋里,正发生着跟妈妈们捋字的机制完全相同的神经活动。类似捋字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性活动。这种活动,其实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捋字这种方式呢,是最容易让人“进入状态”的一种“人工操练”,思维的体操。锻炼思维的广播体操。

孩子们的广博体操呢,第一节不从捋字开始。
从“捋义”开始。
教材:中学文言文译注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文出版社 1985年;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 刘岳松 邹芳村 王海涛编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0年;

阅读注释中对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背一句原文,接着把这句原文中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逐个解释一遍。一句一句地陈述,直到结束。梳理重点字词,这又构成了一条新线。

孩子和妈妈商定选古文,妈妈继续捋《项脊轩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0707反馈

昨天还在纠结怎么引导孩子捋字形,今天申爸说孩子不捋字形,要捋字义。好吧,字义就字义,虽然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这样安排(在我的理解中,字形、义、用有个内在的顺序,花果山的孩子拆过字,应该对捋字形接受度高一些吧?不过,考虑到申爸这次让初二以上的孩子跟着做,的确到了要对字义加以理解的时候。),闲话不说,直接干活。
1. 妈妈做:继续练习对大脑的控制。
第一遍:前几天一直在捋字形,今天先要求自己不管字形不字形了,直接慢速背一遍。果然,背的过程中,字形要跳出来捣乱。把它们统统赶走,“我就背诵,其他都不管”。
第二遍:捋简体。这次大脑在繁体和简体间不停切换,尤其是捋繁体时花力气记过的几个繁体,如墙、杂、怀、类等,似乎是大脑形成了机制让自己再次记住繁体。而我这次明明只捋简体呀,不胜烦恼。只好命令自己回到简体。
以上两遍起床后做。
第三、四遍:花样捋。繁简间杂、简繁间杂各一次。晚上遛狗路上做。这两次做得很慢,因为要控制繁简间杂,一不小心就弄错。有时一句全是简体,又偏偏遇到该捋繁体;等到下句该捋简体,我又忍不住捋成了繁体。就这样颠三倒四地错了又纠正,感觉已经头脑昏昏了。

2. 孩子做:先听了大申说“忠”,声音有点小,听不太清楚,听了5分钟,再听眉豆捋《岳阳楼记》10分钟,气氛很轻松。帆选了《陋室铭》,第一次题目作者都不捋,直接过了。重新录音,逐词捋。我觉得他有点扯,扯得有点远。说的太嗨、扯的太远的时候就不记得下一句了。感觉是断线了。于是要重复一下本句,在头脑里重新连接一下背诵。用时7分多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2: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0708
早课笔记
这次语文小作坊的特点:
一是多样性,妈妈和孩子一起参加,妈妈已经知道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不一样。最佳方案是,妈妈自己遵循自己合适的模式。
二是统一性,就是烧脑。妈妈和孩子都感觉烧脑。烧脑,意味着这个体操动作,设计得有针对性,设计得好。这套脑操既然是锻炼脑筋的,那这节体操,就值得一直去练习,直到大人孩子习惯了,说做就做为止。
三是实践性。要到孩子那里,把事情做出来,才算数。遇到困难的妈妈,要把遇到的困难具体说出来,只有具体的问题,才会有有用的答案。捋字义,这只是广播体操中的一节而已。

这套广博体操,还有个准备运动。现在就可以做起来的:拿出孩子上学期的数学课本,让孩子把上面的练习题,都口述一遍;口述完练习题,口述习题。陈述习题跟捋字形字义,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不过,陈述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要简单容易得多。陈述练习题是捋字义的简化版本。
对妈妈来说,背古文,学捋字,绝对治疗失眠。轻松搞掂恶性失眠,不在话下。对孩子来说,孩子如果已经上道儿,那妈妈就试着把捋字义的任务,固定化:每天固定拿出几个小时,来捋字义。

这个暑假初中二年级的做法:前半段,以朗读为主,往前读;后半段,改变策略,以陈述为主,去陈述已经学过的课程,而不是往前学。新初三的孩子,全部改成陈述初中学过的所有的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和习题。新高一和新高二的孩子,在数学方面,也一样哈。假期不要往前学新课。如果妈妈非得想陈述,可以让孩子陈述一下高一函数部分的内容。不要陈述高一一开始,集合这部分内容。
新高一的孩子,这个暑假要玩游戏,看金庸.......小学的时候,敏感期还在,要阅读新知文库。


到了高中,“往前学”根本就没用了。中考、高考的满分超级学霸,他们没啥别的特殊,惟课本熟耳。中考还看不太出来,高考就非常明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3: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0708反馈
任务:孩子和妈妈商定选古文,妈妈继续捋《项脊轩志》。梳理重点字词,一句一句地陈述。

1. 妈妈做:继续捋《项脊轩志》。繁体字形越来越熟悉,繁简交替花样捋得不亦乐乎。就是这两天繁体有点“霸道”,总是在该简体时跳出来,在我规定只背诵时有些相应的字(可能是当时关注比较多的如泽、杂、鸡等繁体)也要跳出来闪两闪。我把它们都赶走了。捋字义,感觉问题不太大,不过今天事情多只捋了几句。

2. 孩子做:选了《爱莲说》。我说先看一遍资料,帆不干;那先慢速背诵一遍吧,还是不干。张口就要开始。好吧,按下录音开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位置反了,我要不说孩子自己是不知道的;然后不记得下一句了,我说,那你退回去,到上句再接一下,退回去之后接上了。发现孩子关注字义后会忘记特殊句式,所以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这些有特殊的地方明确告诉他了。这样,总用时才6分钟左右。我感觉时间太少了啊。想着这才刚开始,背的又是熟悉的短文,可能就是这样了。明天换稍长的《河中石兽》试试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6: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7-9 16:59 编辑

0709早课笔记:
妈妈捋字的目的,是产生第一手感受,借助这个鲜活的感受把孩子教育好。
“捋”,确实能够提供给主体以温和持续的喜悦感.....到了一定程度,就乐此不疲了。这个东西很可能,是我们教育好大孩子的唯一法宝:就目前申爸目力所及,还没有看到另外的什么,其效用可以跟这个相媲美。
AB班妈妈,从现在开始,跟孩子背一样的古文、捋一样的古文。C班妈妈的回馈,源源不断地提供给AB班妈妈完整的体验和感受集,包含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向上突破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在孩子那里,刚开始面对任务时,每个孩子都是背不了,烦躁以致愤怒的。妈妈们接触自己的孩子,引导他学习,不要去共情他的情绪本身,而是要超越孩子的情绪的羁绊,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孩子思维方面的进步。
孩子头脑中,如果完全没有去做某种活动的神经回路,他的第一反应,是“做那个没用”。在价值和意义的层面,彻底否定掉一件事,这是最干脆的“不干的办法”。
如果孩子的头脑中,捋字形的神经回路,建构好了,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不反对,也不积极,平平静静地,你说做,咱就做一遍,一句废话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你教育孩子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任何一项任务,你要求孩子去做,孩子不乐意做,那你要从神经回路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态度”的角度,去抱怨。
跟小孩子取消“兴趣”一样, 针对大孩子,我们取消了“态度”这个概念。遇到问题就抱怨孩子态度不好,是引妈妈进歧途的要诀秘笈。
面对任务,孩子的情绪烦躁,沮丧甚至愤怒,你大娃妈一遇到这样的情形,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面对的具体是项什么任务?怎么协助孩子,把这项任务的神经回路,建构起来?你妈妈只要帮孩子建构起这个神经回路,再让孩子面对这项任务的时候,孩子就应该是大申面对捋《石钟山记》的字形那样的表现。
这个问题一旦获得了突破 ,你们妈妈想一想,在任何时候,你要孩子静下心来,专注地学习之前,只需要跟孩子说一句:捋一遍《石钟山记》就行了。不但不焦躁,当然更谈不上愤怒了。在做任何学习任务之前,孩子都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平静地去对待要面对的学习任务,那就只剩下一个参数:学习的强度。这个参数是可调的。你孩子面对困难的任务,学会的时间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降低孩子的学习强度,慢慢学,慢慢建构去呗。总能学会的,总能建构好的。
这是一个独特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起来,学习,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
.....总之呢,把握大环节,不要在细微的小节上跟孩子硬刚。要保证大的流程,在往前走:从只能陈述零散的语言点,到能够把语言点跟背下来的课文,结合起来;从只能结合几句话,到一个自然段,再到两个自然段.....这才是真实的过程。大申就着《项脊轩志》,捋字义。从一开始,到能够完整地整篇捋下来,整整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从过时的“快慢”的角度来看呢,我们有些事情,做得很快;有些事情呢,却极慢。凡是涉及到大脑需要时间,实实在在长成肉线,形成生理性的全新神经回路的事情,我们就“极慢”。甚至,“慢”这个概念,都取消不要了:我们有无穷的耐性,无尽的时间,去建构出这个神经回路。反正一点一滴做,点点滴滴走,总能走到,总能做成。
“慢”只发生在某些特定的情况底下;一旦慢的目的达到,想要的新回路建构起来了,借助新回路所进行的任务,就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了。你都把事情做完了,不明就里的人,都不相信这会是真的。
没有任何一篇古文是“短”的。从字义角度,陈述完了,就让孩子从拆字的角度陈述;从拆字的角度陈述完了,再让孩子从语法的角度陈述,还能从每个词的古今异义的角度来陈述......试着让孩子把两种陈述,结合起来,一遍来说!两种结合了,再加一种.......要围绕着一篇古文,说透。不要去弄太多的篇章。
豆神举例,比如字形+字义:岳阳楼记,岳,丘山,指高大的山。阳,阝日,指山的南面。楼,木米女,两层或以上的房屋。记,讠己,一种文体。
字形+字义+古今异义:岳阳楼记,岳,丘山,本义为高大的山,后特指名山,这里指天岳幕阜山。阳,阝日,本义指山的南面,后引申为温暖明亮等。楼,木米女,两层或以上的房屋,外面没走廊。记,讠己,本义是记住,后引申为一种文体。豆神语录:给孩子挑错,是最简单的一件事。帮孩子做对,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3: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7-9 23:52 编辑

0709反馈
先记录一下这几天在孩子那里实操的情况:
6月30日期末考前复习语文,古文部分用慢速出字幕的方式背诵(这是这学期一直在做的方式,接受度较高);
7月1日第一天考试,晚上复习其他科目,没做古文;
7月2日考完试,孩子说要放松,同意了他选了古诗来背诵并出字幕;
7月3日,到孩子那里去试慢速背诵(不要求捋字形),背了《陋室铭》,因为不让选诗生气了,不给我录音,并且质疑“为什么要做这个,放慢速度有什么用啊”;
7月4日缓慢匀速背诵《孙权劝学》,不到2分钟(用时少,直接接受);
7月5日缓慢匀速背诵《卖油翁》,不到2分钟(用时少,直接接受);
7月6日,缓慢匀速捋《陋室铭》,4分钟(前两天背诵,觉得实在太轻松,也担心对于神经回路的建构没有作用,于是让一边背诵一边出字幕,其实是捋字形);
7月7日,申爸让孩子捋字义,缓慢匀速捋《陋室铭》字义,7分33秒(帆对于从捋字形到增加字义很不接受,我说你只用背诵和解释,不用出字幕,这才去做了);
7月8日,缓慢匀速捋《爱莲说》字义,6分57秒(今天直接接受);

7月9日,缓慢匀速捋《陋室铭》字形+字义,14分36秒。
一到古文时间(晚饭后休息一会儿),帆就很配合地过来。今天申爸早课讲到了神经回路没有建构起来时,孩子是烦躁以致愤怒的,因此妈妈不要去共情他的情绪本身,而是要超越孩子的情绪的羁绊,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孩子思维方面的进步。另外讲到了学习古文的具体方法:从字义角度陈述完了,就让孩子从拆字的角度陈述;从拆字的角度陈述完了,再让孩子从语法的角度陈述,还能从每个词的古今异义的角度来陈述。试着让孩子把两种陈述,结合起来,一遍来说!两种结合了,再加一种.......总之要围绕着一篇古文说透。这两方面我觉得受益匪浅,想找出来让帆阅读。帆说,我不想看你们小作坊在说什么,你就告诉我需要怎么做吧。于是我说,希望他继续缓慢匀速地背诵古文,同时头脑里要出字幕(捋字形),然后再把重点的字词解释一下。帆按下录音,闭上眼睛,开始陈述:陋……简陋,室……房屋,铭……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碑石啊、器物啊上的文字……每个地方拉长声音的时候,就是在脑袋里过字幕。他按这种方式述到正文,我发现没有首先把整句背诵一遍,最后也没有把整句串起来解释,于是叫停。帆很不高兴我的打断(的确发现是自己做得不对,其实应该一开始明确自己的要求,甚至可以先示范两句;要不就该等他用自己的方式述完,再重新解释,取得一致,说不定孩子会愿意再陈述一次),我解释了该怎么做。帆说,你怎么总是变来变去的。那天不让我选诗,后来又说要出字幕,昨天说要解释,今天又要出字幕又要解释,我这样做了你还是说不对……看孩子有些不耐烦,我说抱歉妈妈给你这样的感觉。在开始的探索中,可能的确变化多了点,也可能是我在理解和表达上有误,没有很准确。今天就照妈妈刚才说的做哈:先慢速背诵一句,背的过程中慢慢在脑海里“看”到所背的那个字,然后再依次解释字义,最后把整句话的意思串一下。也就是说,背—“看”字—解释—串意思,四步走。帆同意了,开始正式录音。我发现他最后还是按照逐字进行的——这个逐字很慢,他应该是先在脑海里出字幕了(比如“案牍”那里,听到他在说“牍”字怎么写,“诸”是言者),然后才解释,最后串了一下整句话,缺少了第一步骤:背诵。这次没有打断他,理解为神经回路在建构中吧。这个过程中,句与句之间有点断线,帆会用“嗯,他说……”“接下来他说……”,或者先背诵一下,感觉是用这种方式来连接断掉的思路。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某些字,孩子认为理所当然不用去捋的,我们怎么对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高”“深”这些,帆直接无视。我说,高是从地面往上的距离,深是从地面往下的距离,有,右手拿着肉,本义为具有,跟无相对(大概意思)。帆说,还要这样解释?我不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23: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0710
早课笔记

静态地讲,陈述的内容,就相当于孩子把第一行和第二行,朗读一遍。如果不照着书本“朗读一遍”,我们就叫“陈述”。陈述过程中,要踩语言点

直接采用“教程”上的踩的点,最省心。如果孩子想偷油喝,故意少踩点,也没关系:但要保证每次陈述,踩点一致。上次踩五个,这次还要五个,跟上次一样。如果搞错了数量,算陈述失败。要重新陈述。如果孩子强调,“教程”上的解释,跟课本上的不一样,他要用课本上的解释,也没问题。但每次都要用课本上的解释。

总之呢,具体选择哪些个语言点来陈述,选择哪个内容作为陈述的具体内容,由孩子自己决定。随便定,不干涉。但是,一旦定了,就不能变动了。练的是确定的内容,每次陈述都要陈述准确。做这件事情,如果任凭孩子顺嘴瞎说,就失去了意义。练的就是“完整、清晰、准确”。
妈妈可以让孩子陈述原文,然后,精确地指出要陈述的语言点是什么,而不用陈述解释的内容。降低难度。只要这一招,孩子靠背,就搞不掂了。
不要脱离原文,单独把语言点提溜出来考孩子。这样做,没有任何价值。要陈述,就完整地陈述。注意哈:不要让孩子口头说翻译。翻译在目前这个阶段,一点儿用都没有。谁让你翻译了?
大部分妈妈,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了变通的方案,在执行申爸的要求。孩子头脑少缺少恰恰看起来最简单的“陈述语言点”的神经回路。古文学了这么久了,孩子头脑中已经有大量的跟古文有关的现成神经回路。在做的过程中,妈妈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带到孩子方便的做法上去。我们的目的是帮孩子建构起全新的神经回路。这是些基础性的神经回路,借助古文这个简单的手段,建构好之后,好挪到别的领域去用。
见过专业的建设教练怎么训练专业的健身运动员么?不要浪费时间,让孩子反复去拉伸他早已经很发达的那部分肌肉。要带着孩子去面对困难,这样才能练需要练的。对于大孩子,就捏住“不急”这个诀,什么事儿都做得成。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学多少知识,做会多少道题,这些积累性的任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关性”任务:我们需要的那个神经回路,建构起来没有。神经回路的建构,是需要“慢”的。你得慢慢来,让神经里的那些肉线,慢慢长。初中孩子,学过《岳阳楼记》的,全部选《岳阳楼记》;没学过的,选《孟子二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23: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0710反馈

1. 妈妈做:前两天偷懒,觉得语文小作坊是给孩子做的,既然孩子动起来我自己就不用做了。今天申爸重新讲了陈述的要求,为了体验一下标准流程,为了获得直接感受,中午花一个多小时陈述了项脊轩志第一二段,感觉非常累,中午睡了一大觉才缓过来。这还是在已经背熟的情况下。我知道晚上的任务不简单,因为帆没背过这篇。相当于从0开始。

2.孩子做:晚上古文时间开始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用五分钟慢速读了全文,跟我说这太难了,第一段那些人名都要像注释那样解释吗?我说是的,帆干脆地说,那我做不到!我说不是让你今天就做到。我们把任务分解一下,今天只做第一段,不能陈述的话,今天就只背诵。帆拿起书,读了两遍,感觉还是一片茫然,抱怨说:古人的名字那么奇怪;第一句跟后面不一样,用的是“发于”;第二句和前后都不一样,用的是“之间”;还有,在“增益其所不能”那里嘟囔了半天,说翻译不对;又要求看全文,说文章的逻辑不通……要解释便给他解释,要全文就找给他,要说就听他说。这一下子,40分钟就过去了。我说,现在来背吧。帆躺倒在沙发上,拿个枕头啪啪拍打着沙发,一个字一个字地蹦,中间拖长声音。录一遍想不起时我给他提词,他很生气,把录音删了。自己录,磕磕巴巴地背了第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09: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0711早课笔记

对于孩子们来讲,捋背过学过的古文字义,没有难度。但是,捋得完整准确,却非常难!能够顺利捋字义的孩子,妈妈要耐心地伴随孩子,把一篇古文,从头到尾捋完整.....准确性,要慢慢来。
捋完整之后,对于孩子比较困难的工作,才算到来:要进行另外一种捋字形。

捋字形有两种捋法,一种是把字当做一幅图片,去捋图片。妈妈们做的,就是这路数;
还有一种捋法是孩子们要去做的:把字的部件,陈述出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项脊轩志》的前两句话,要陈述成这样:项脊轩,项,工页;脊轩,车干;旧南阁,门各;子也,百年老屋,屋,尸至;尘,小土;泥,水尼;渗,水参;漉,水漉。
原文读一个字,如果是合体字,就拆读;如果是独体字,就读下一个。

跟拆字教案不同的是,小学孩子脑袋里存的是包含拆字部件在内的一个整体,“拆字”的时候,孩子其实是把这个整体背一遍;大孩子们现在脑袋里只存原文,拆字的时候,现拆。

对于群里的大孩子们来说,按照部件拆字,这才真正遇到了挑战。从原理上看,只要原文背熟了,做这个并不难,但是.........妈妈们去试,反馈孩子的真实情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09: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0711反馈

昨天磕磕巴巴地背诵了孟子二章的第一段,今天是帆的freeday,玩儿了一天,我只好默默地给他放了几次音频。晚上的古文时间,帆明确了今晚还是慢慢做,要求不高,他就放心的样子,先通读全文一遍,读第一段一遍,读第一段加第二行的注释两遍,然后说可以了。录音,又是在“之间”“之中”混淆;习惯说“砌墙”,总把“版筑”说成“版砌”;一开始陈述想偷懒,“举”的解释全部说成“选拔”,我笑他没有创意,也就努力试着说准确了——虽然还没有达到。录了3遍,最后一遍定稿。总共用时24分钟。因为我们约定做30分钟古文,帆说附送6分钟,再读两遍。今晚的古文愉快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09: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0712早课笔记

1. 语言点的全,是不需要刻意去记的。放松,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文章上,放在陈述上,到了语言点,自然而言,就会顺口去陈述它。
——练习的时候,也要把这个任务拆开,拆成比较简单的任务来各个击破。手里拿着书,但以我为主,陈述主干;只有遇到具体的语言点,一时想不起怎么准确地措辞的时候,才拿书辅助一下。
把流畅地陈述主干和准确地陈述每个点的信息,这两项任务,拆解开来,分别去完成。

2. 我们要练的,并不只是陈述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练习让大脑把一堆扭在一起的任务,拆解开来,有主有次地各个击破。

3. 抓出固定时间来上语文课,是最好的方式。把这种机制长期化,固定下来。这样,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用于孩子就着学业内容,进行口头交流。让孩子陈述他的学业。

4. A班B班的妈妈,在孩子陈述的时候,遇到语言点具体说不清,可以辅助,把具体的内容告诉孩子,让他自己能流畅地陈述下去。
至于说语言点,让孩子自己默默地快速捋两遍,沿着背诵的文章,光捋点,不捋具体内容。捋上两遍,语言点就内化了。再在陈述时遇到,不用想,直接奔着这个点的解释就去了。
辅助孩子陈述: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背,陈述到语言点,尽量说,能说多少说多少,说不上来的,妈妈在旁帮着通过。说的时候,没有负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22: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0712反馈

今天继续听音频,把全文读了两遍之后开始背诵,进展比较顺利。但在他卡的地方我识别出来,原来帆是硬背的(他自己在说:这里是什么意思啊?)难怪背得比较困难。赶紧让他把注释读两遍。对于具体的语言点,今天不要求背。顺利完成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19 10:27 , Processed in 0.0817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