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粤帆妈0803B

[妈妈反馈] B-粤帆妈0803男八语文小作坊反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00: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19
晚上在论坛看妈妈们的帖子,不知怎么逛到小学指南关于思维发展本质的早课去了,才发现,原来早在2015年申爸就在讲思维建构的问题,讲整体感,讲导图性思维学习

——12年的时间,你把这24本书学完了。学完了呢,你怎么知道你彻底掌握了这24本书?你掌握了24本书所建构的体系,知道了当初编者所要建构的总体框架,获得了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整体感,你就学会了么,就算是彻底掌握了这24本书了么。可是,我们呢,很多人,都学完了24本书。我们回过头来想,我们对这24本书的感觉是什么?难得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的数学题。就这么个感觉,对不对?这是第一点:整体感缺失。
——孩子学习完数学,整体感缺失;从学的角度,看到的全是孤立、片段的碎片;从教的角度,又没什么有力措施来教学生。那可不么,这么这么多人,学完12年的数学,都获得不了整体感。回想数学,就剩下“难得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的数学题”这么一个感觉了。对于孩子来讲,从“这里到那里”,从每天学习的具体知识,到拼凑出数学这门学科的总体框架,获得整体感,需要一个阶梯。他沿着阶梯,一步一步慢慢爬,一直爬到顶。这个阶梯,就是导图性思维。
——导图性思维,和思维导图还不一样。思维导图,更重视于“那个形式”。我们都知道,“那个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站在“那个形式”背后的“那种思维方式”……首先要选一门课程来当样例。
——数学是最适合于导图性思维的学科。从难度上来讲,数学最容易引导;自然科学次之;语文是最难引导的。
——话说,这个导图性思维。
阿西莫夫呢,他的书,在合适的时候,给到孩子,可以起到“升级”的作用:把零散的思维碎片,连缀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个人,在教育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建构的总体框架,需要形成的整体感,那个时候,是什么情形?
古人在一个领域,形成局部的总体框架和局部的整体感。这个局部,就是狭义的“小学”范畴。文字。文字的音韵,文字的源流,字义的演变;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涵义,梳理出其根本涵义,理清每一个转义、喻意的形成过程,还有流变,做到“无一字无来历”。你要是能做到聆听、著文,无一字无来历,那么,你就具有力极强的对汉语言文字的整体感觉了。
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它涵盖的范围足够庞杂,足以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地追根溯源,不断地形成层理性的体系,那么,这个领域,就足以拿来做形成宏观图景的案例。
中国古代孩子的学习,就拿语言文字来当样例。
这个,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此的重要,受推崇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小学”著作。专门讲每一个文字的音韵,字义,源流的书。
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诗歌从唐代开始,忽然受到那么样的推崇。你要做官吗?先把诗做好。这个从事政治活动,从事行政管理,和作诗有个什么关系?他们那个时候,一个人,能把诗做好,就意味着他对汉字的音韵、含义,以及这个字在人们那里情绪的反应,是十分敏感的。原创出好的诗歌,诗人的头脑中,必须已建构起对于语言文字的整体感。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智力良好。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当然包括从事政治活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做官。
我们呢,可以理解,金石之学,为何在明清那个时候,如此受到推崇了。金是指青铜器,石是指刻着古代的文字的石头。金石这些东西,实在是搞好“小学”的基本素材。金石学昌盛,自然带火了金石上面的文字的字体,书法。篆刻啊,什么的。这是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领域。现在呢,现在不同了。就小学、中学所开科目而言,至少有三个领域,可以让人建立起宏观框架,建立整体感:数学,语言文字,还有自然科学。我们呢,在孩子那里,需要选一个,作为突破口。

以前,从思维的角度看起来,大申打从下到上的自然行文里,思维只能达到这里。现在,思维导图要登场,解决问题了。申爸让大申讲重点。大申一边讲,申爸一边画,最后,画成了这样一幅图:

其实,这是从大申的课本中扫描来的。
现在的课本,非常成熟而科学:按从下到上的顺序,陈述完之后,总是给一幅导图,把从上到下的思维方式,描述出来。图是画了,孩子们并不在意。在孩子们看来,图上不过是把自己已经知道概念碎片,罗列在一块儿而已。这些概念早就都知道了,自己扫一眼,就完过去了。没有孩子关心这幅图。
这幅图的要义在于“关系”,而非那8个概念本身。孩子们对于理解“关系”,其思维还达不到。这是申爸要重点引导的地方。申爸问大申: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大申:讲有理数。申爸:有理数是什么?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要讲清楚有理数是什么,达到这节课的目的,就得先讲清楚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对不对?大申点头同意。申爸:什么是整数?整数、负数和0,统称为整数。要讲清楚整数,就得先讲清楚什么是整数,什么是负数,什么是0,对不对?大申点头同意。申爸:那你看你的课本,一上来,就讲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对不对?大申似乎明白了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课本上来就讲“正数”和“负数”?申爸让大申陈述一遍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大申就说:“要想知道什么是有理数,就得知道什么是整数。要想知道什么是整数,就得知道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所以,课本一上来就讲正数和负数。”你要是了解大申的思路,就知道,他这么说没错。但是,其陈述本身,根本就不照顾完整性。完整性缺失得太厉害,陈述的逻辑性已经看不出来了。完整性接下来再说。

不管怎样,于大申的思维而言,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这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孩子第一次能够从下到上归纳;然后,在思维中,把过程倒过来,从上到下来陈述了。所谓作文,其思维上的困难之处,正在于此。作文是作者先有一个意思要告诉别人,从上到下,先想好一个告诉的次序;然后,把过程倒过来,按照从下到上的次序,有条不紊地把意思一个个一层层地说出来。孩子感觉作文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从下到上,从上到下,颠过来倒过去,这些过程,都是发生在思维中的虚拟过程。这个过程要练熟。

阅读的时候,下意识地不断总结,根据意思本身和作者的提示,构建出整篇文章的“导图”;写作的时候,快读地把自己要说的意思,分出要点,整理出层次,有条不紊的一个点一个点地说。语文,阅读和作文,就练这个。为什么高考,语文的分,占比越来越大?就是因为这个。

语文,根本就不是背诵,积累词汇。当然,“句读”也重要,它是基础么。但不管怎么样讲,“句读”也都是“小学”,赶到18岁高考,“小学”的问题,应该是基本解决的问题。语文直接。就是日常的说话儿唠嗑。但是,用语文训练思维,却很难。

难就难在,用语文建模,很困难。数学就很容易建模。能够让孩子初步体会到“颠过来倒过去”的模型,其素材就刚才的那两页课本。借用数学的清晰明确简洁的性质,把模建好,颠过来倒过去、要点、层次、导图性图解、总结、自然性陈述....这些都摸熟了,体验,进而形成经验。把“这一窍”搞通,再转移到语文上去用。一窍通百窍通么。语文和数学,是锻炼思维的工具。最好用,最重要的两个工具。语文和数学,在高考中占比越来越重,原因就在这里。

——大申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躺在沙发上,闭着眼睛,把一整章的内容,默默地“陈述”了一遍!在一个规范的可视体系下,大申用30分钟时间,把一整章的内容,无论巨细,全部陈述一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大申现在做到了。

大申的思维在“格式化”。做到这个,是“格式化”的结果。

大申这个,第一章的内容做到了,第二章的内容,同样也能做到;第二章的内容做到了,第三章的内容,也能做到;三章的内容做到了,这一册书的内容,就做到了。大申可以把一册数学书的内容,无论巨细,完整地陈述一遍。数学做到了,英语就能做到,历史就能做到,地理就能做到....

大申可以把整个初一上学期的课程内容,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导图中,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全部陈述一遍!有了这个思维体系,再去做题,去考试,每一道题,只要做完了,自己就知道做得对不对,清楚“我不知道什么”。为什么有些孩子,考试分数那么厉害?这些孩子在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这套体系。这体系,或明或暗,或能表达出来,或表达不出来的差别罢了。这就是“格式化”的力量。

臣服于这种力量,把自己框在格式化了的思维之中,醉心于格式化的美,格式化的力量,那就成了“此探索”者了。做“此探索”,思维导图,合手好用的工具。我们说,即便是做“彼探索”者,亦非不做“此探索”。两种探索,都需要。
——孩子呢,无限可能。你得选一个最优方向,然后,把孩子的成长道路,往最优的方向上调。干什么都是干,怎么走都是走。只要从一开始,就往最优方向走,孩子走得不会艰难。不但不艰难,正相反,孩子会非常舒畅:因为最优的路,可能是最符合人的自然成长过程的路。这个...心智模式啊,这个东西,很重要。
但是呢,很不幸:它本身...至少,它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靠陈述性的语言一天两天可以建构起来的。它是孩子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在小头脑里所形成神经网络涌现出来的。你可以教会一个人一种陈述性的观念,你改变不了一个人几十年来点滴累积成的神经网络。
——申爸以为自己知道语文是怎么回事。可是,具体到现在,申爸就又糊涂了。得搞清楚现在...六年级孩子的语文,到底怎么回事。这个事情,申爸说了:去看大申的语文课本。

申爸发现,大申现在语文课本的课后思考题,倾向性已经非常明显:让孩子总结、归纳。这个事情,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作为语文,以前,课本让孩子练习生字,复述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指出一个意思,对应课文里的位置等等.... 这还是简单的句读层面的事情。现在,不然了。语文课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孩子们练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大申画思维导图)
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没有画过思维导图的话,他遇到的问题,就是上面两幅图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呢,表面上,在于:前面一幅图,是从下到上,从细节到整体的思维来的;后面一幅图,是上到下,从整体到细节的思维来的。
——如果孩子第一次读一本书,他只能“从下到上”...那么,这就意味着,所谓一边读,一边划重点的读书方法,纯粹扯淡。这根本不可能:没有整体感,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重点”?可是,这个“整体感”是怎么来的呢?你必须先快速浏览一遍。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一遍,孩子就形成了“整体感”了,这就是前此我们在做的事情。前此孩子的快速阅读,已经练熟了这种能力:一页书,他拿来扫两眼,就知道书里说了什么...尽管不能陈述,但我们从我们自己孩子那里,已经明确地感知到,他一定是“知道了”。很明显,这种能力不是“阅读”的终极目的;但是,这种能力给达到阅读的目的,打下了必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后边是“没法画思维导图”的!
——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要是画思维导图的话,都是从上到下的。比如说,画《有理数》这一节课的思维导图,我们都知道,要先写上“有理数”,然后呢,分出来“整数”和“分数”两个分支,表示“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接下来,“整数”要分成“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分数”要分成“正分数”和“负分数”两部分。
可是呢,对于小学刚毕业的小孩子,你第一次给他讲“有理数”,你就不能“从上到下”地顺着思维导图这个顺序讲。讲的顺序,和思维导图的顺序,是反过来的。这个呢,就是对课本内容和思维导图内容的一种洞察。这种洞察,说出来是如此之简单,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折在”这个地方。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文。
作文呢,这个事情:你要写一篇文章,对吧?你一定是有个什么想法,想告诉对方,才写一篇文章,对不对?这个想法,只是一句话。你不能直接告诉对方这句话。就好比有理数这一节,教材的编者只是想告诉孩子们: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可是,他要是直接这么说,孩子们看不懂:这句话所蕴含的知识,和孩子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有距离。作者必须一步一步把有理数和孩子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搭接”起来。它这个“搭接”呢,还要分头去“搭接”,要从整数和分数两个分支,各自去“搭接”。于是,作者就从讲负数开始,逐步分头把这个“距离”弥补上。

弥补完了,这节课文也就编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孩子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个不知道写什么,不是说孩子不知道写那句话...就是他要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孩子都知道。
孩子的“不知道写什么”,是说他不知道“有理数包含整数和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包含正分数和负分数。”孩子知道有理数。他读过李毓佩,自然知道“有理数”这个词。他不知道的,是“有理数”这个精确的定义。这是一种“不知道写什么”。还有另外“一种不知道写什么”。
因为构成有理数的七个概念,乱七八糟的放在那里,他找不到一种行文的办法,把这七个概念有条理地讲清楚。这个呢,其实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写”。要写清楚“小狗作揖”,就要知道,小狗作揖这件事情,对于读者而言,“距离”在什么地方。读者不知道小狗作揖发生在什么地点;不知道发生在什么时间;不知道小狗作揖的时候,周围都有哪些人;不知道这些人对小狗作揖这件事情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这些,都是“距离”。要理解这些为什么是“距离”,就必须在抽象层面上,想清楚“我”和“读者”之间的不同,哪些是“我”知道而读者不知道的,从“读者”的常识出发,怎么弥补中间的“距离”,让“我”知道的东西,读者也知道。大家知道的东西一样,我能形成“我要告诉你的想法”,那读者自然也能。文章的目的:“有一个想法想告诉读者”,这个,就达到了。

所有的文章,都是这么个过程,写出来的。有些文章,要告诉读者一种感受,一种心情...那么,就在行文中,动用一些经过验证的手段,借助这些手段,让读者也产生同样的感受,体验相同的心情。这样的手段,我们把它叫做修辞。这些呢,是在抽象的层面上,说“写文章”这件事情。

在抽象层面上,“写文章”这件事情,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孩子一旦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了“写文章”是怎么回事,立刻,他读别人的文章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他从哭着别人的哭,笑着别人的笑,进一步,他会去看门道:别人的文章为什么能够让人哭着笑着。这个呢,是技巧,“怎么写”的问题。

完了呢,孩子把体会到的技巧,套用在“自己想告诉读者的一个意思”上面,也试着用这种技巧去写,这叫“模仿”。你不管在行文、用词、用韵、用修辞、语境、语态....各个方面,他都会去模仿。模仿是这么一个回事。
http://www.hgs99.com/forum.php?m ... F%E6%8C%87%E5%8D%97  太晚了,以后再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5: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2反馈
数学清对:因式分解
教案上讲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的方法和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今天学了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方法中的提取公因式法,只清对了这两点。课本上从例题开始陈述,讲到了概念及提取公因式法。比较教案和课本的不同:教案上,对因式分解的定义更深刻一点,说了是怎样才算因式分解到了底,说到两边都不能再分解了才算分解完。书上没有说。
背诵四首词,朗读愚公移山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2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3反馈
物理:上课学了色散,拿着教案翻来翻去,说教案上没有这部分内容。于是清对到课本,老师和课本都是从牛顿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引入,讲到了彩虹,色散的概念以及应用。
数学:只学了平方差公式,清对到教案时不看目录,翻到了函数图像部分,感兴趣看了一会。吐槽教案重难点那里把例题和知识点夹在一起,而且知识点的开头没有加粗,例题和答案的开头都有加粗,所以让人以为知识点是例题中的一部分,特别难找,“哼,我给它扣一分!” 把乘法公式反过来运用就可以得到平方差公式。教案上是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挖去边长为b的正方形后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来推导的,课堂上老师也是这样讲的。我表示惊叹,原来是这样证明的,那其他公式也是可以证明的吗?帆说有一些可以。我又问:你有没有试过每学一个公式或者定理或者性质都去证明它呀?人家白我一眼,说有些有,有些放弃了。回忆起讲三角形部分时,老师让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分别证明重心、垂心相交于一点,那时候没学全等,根本证不出来!然后把书上相关部分读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21: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4反馈
数学:课堂讲了完全平方公式,清对到教案和课本上,很快做完。说其他时间老师都讲题了。不同的是,教案上是直接讲的,书上是从乘法公式里导出来的。吐槽现在初中的数学分层,一种是直接给出所有的条件,比如证明全等三角形SAS;稍高一点是给出SA,再去找还差的一个条件;困难的是给出AAA,或者其他,需要通过辅助线之类的绕来绕去。
朗读周亚夫军细柳营,说老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如何读出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2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5反馈
清对数学:
课堂:学了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老师一开始在讲怎么分组,然后让大家看哪些项可以放一起进行因式分解。分组要考虑加项,加上之后进行分组,然后还要记得减回去。十字相乘列竖式。
教案上是直接讲十字相乘,书上是在阅读与思考里,还讲了如何算。
帆自己的做法:觉得书上讲得挺麻烦,自己是把列竖式的过程在脑袋里完成的。我表示不明白如何列竖式,于是让帆讲了一遍。我说担心当计算越来越复杂、步骤越来越多的时候,如果省略草稿纸的话,会出现很多低级错误,帆表示暂时还没有。还是只能用数学书写打卡来推进草稿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23: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6反馈
每次一到周五就想先休息,理由是上了一周的课了,该歇歇。今天又是这样,我一开始没有理会,让他作业前先清对,以为已经养成习惯了嘛。结果今天是既不想清对也不想立刻写作业。于是就来表示为什么要清对?清对了一段时间也没有觉得有帮助?每天都是把教案和课本翻来覆去地读有什么意思……一堆问题甩过来,反正就是不想做。我觉得从暑假捋古文开始这都几个月了,满心以为已经养成习惯到点做就是了,居然还要找各种借口,一时把持不住接了猴子,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最后感觉自己被动了,丢下一句话:弛豫两天,你自己好好想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23: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7反馈
今天跟我商量说还是继续清对。想着他很久没有做古文陈述,上次默写错了4个字被要求重默,就说以后优先做古文陈述,数学和物理有新课的那天才清对。终于借着这次机会把古文陈述提到前面了。今天先背诵《周亚夫军细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2: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8反馈
根据昨天商量好的,有新课的时候述数学和物理,没有新课优先述古文。今天述《周亚夫军细柳》,朗读一遍原文,试着背诵,大部分能背,有几个地方比较卡。眼睛不太舒服,于是戴着眼贴听了我朗读原文+词义+词性。自己陈述第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2: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29反馈
作业多没有清对,朗读周亚夫军细柳,三线程,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130反馈
清对物理:说课堂做了一张试卷,然后老师评讲。把试卷涉及的内容大概说了一下,主要是透镜部分的原理,但又不是凸透镜成像那里。然后清对到课本和教案上了,我很困,只是坐在那儿听着,完全不记得他讲了些什么。
陈述古文: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已经背熟,不能准确识别出语言点;如果我告诉他语言点,孩子倒是能说出词性和词义。我提点,他解释,过了一遍。
以上是作业前切的30分钟。想着让孩子快去写作业,感受思维热身带来的高效,结果他喝水、上厕所,没坐下来写几分钟,姥姥让吃晚饭了。看来晚上这个时间得重新调整才行。语文没笔头作业,要求背诵得道多助,于是再把得道多助捋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2: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201反馈
清对:数学的分式部分。课堂-教案-课本的顺序不必专门提醒,能将有关知识对应。忙着去写作业,同时也觉得课本上讲得太基础,感觉没有深入下去。同时,如果想要深入,我和孩子都没有找到一个有力的抓手。矛盾的地方就在这里,帆觉得哪怕课本上的知识倒背如流也无法解决作业的难题。每天课堂及课本的内容不难,但落实到他们分层的班里,作业的难度都很大。有时一道题差不多要憋半小时,还不一定解得出来。这两天看早课,申爸说清对这些任务在现在跟提分没有关系,算是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2: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202反馈
今天清对物理,光说课堂内容就十几分钟,原来老师讲生活中的透镜,下课前然后给了他们10分钟,拿着放大镜到楼下去聚光,帆说“这么好玩的课,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把课堂上老师的引入,讲投影仪、放大镜的实验,透镜成像的规律等都说到了。清对到教案上相关内容读了一遍。清对到课本上,说跟老师课堂讲的一样。我注意到书上有个制作照相机的小实验,帆说老师没讲。
做清对时就没时间做古文。相比起来,国庆假期后都集中在清对,捋古文的次数特别少。但能感觉帆背古文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比如周亚夫军细柳这篇那么长的文章,花在上面的时间不多,老师讲了一节课之后就要默写。这要在以前,帆这个默写困难户是要错很多的。但昨天默写还好,得了92分,漏了一句,错了两个字。我觉得孩子的进步已经很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08: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224
这段时间,忙《初中生指南》的编辑校对,忙老人家住院照顾的事,落下了每天的早课笔记。幸好小组里的每日反馈还坚持着,却忘记传到这里备份了。这两天陆续把笔记和反馈补足了,迎接新年{:4_1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9: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0早课笔记
(年轻人和老年人睡眠状态的不同)
就人的个体的发展而言,如果我们能够搞出一套方案,给予大脑跟它的需要契合的神经活动,让孩子从小到大,晚上一直都能保持秒睡,那么,这套让大脑工作的方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应该就是最优方案了。
入睡,从一个怪异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金标准,来衡量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有效,是否到位。
大申从初二开始出现晚上很晚不睡的情形。一直持续到高二。在高二的下学期申爸发现捋古文能调节入睡时间,但效率太低!
八年级以上的麻麻,在跟孩子交流中设好底线:你的话是不管用的。
这个阶段的教育的使命:让孩子自己能贯彻自己的意图,从“想而不能”变为“想而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9: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2早课笔记
(伴听-词汇-神经回路。从小星星变成大星星,从暗淡到明亮)孩子的大脑,走了上面这个从无机到有机,从无到有的生理过程。它对于成年人世界中的所谓“难度”,是无感的。孩子头脑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处理深奥资料的种子。(在大申那里的结果是:他不仅买《社会契约论》,他还真的读!)
神经生理学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说,词汇的存储,它是由特定的脑区实现的。
要考虑到,如果外界的语句,要能够把头脑中既有的星团点亮的话,那么,点亮了的星团,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呢?“这篇文章每个字我都认识,可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这么远的地理距离,理解的大脑是怎么做到瞬时连接的呢?
当妈妈第一次发现孩子晚上不睡,到点儿关灯假装睡觉,当夜深人静,听爸爸妈妈都睡熟了,又开灯偷偷起来……这个时候,孩子才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让自己的大脑,想连哪儿连哪儿……应该说,大脑尽可能地做,模仿出同样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9: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3早课笔记
物理和化学是高度成熟的学科,语文不是。
语文的难,更由于它本身就是思维的一部分。我们传统的学术,掌握的办法:泡。
以综合为基质的优良的中华学术传统,我们要延续;以明确的学科建构起来的自然科学,孩子也要掌握。怎么办得到,这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非常大。要解决这个问题,牵涉到哲学的层面是说,分析的思维,跟综合的思维,能够共存吗?如果能,怎么共存?解决这个问题,那是相当地重要。它关系到我们如何消解东西文明的碰撞,如何同化眼前面对的异质文明的问题。
大约在01年02年吧,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有过一次巨大的变化。这次变化,以袁行霈老师主持编写的新语文教材启用为标志。
建国以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主持中国语文教育体系的,一直都是叶圣陶先生(他是位积极的把语文学科化的大师)……叶先生是位站在时代大潮的顶峰的弄潮儿。当年,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并称语文届的“三老”。申爸阅读的语文论文,主要是三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9: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4早课笔记
我们有没有一种办法,在不放弃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前提下,模拟出他们的善于分析解构结构的优点呢?这是整个事情的核心。我们的传统学术,止步于这里,前进不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老领导的对语文的探索,他隐含的主题,其实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咱们花果山的使命是说,我们就是要把教育这件事……我们口里的“教育”,就是指基础教育。我们发现的原则,发明的方案,可能不适合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给他“工业化”。我们要的就是明确的SOP,然后生产出整齐划一的“成品”。跟以前人们理解的低档的“流水线式人才生产”正相反,他们的流水线流出的是彻底阉割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机械人孩子,我们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是视野宽阔,满溢着创造力的人才。
三老的探索,没能成功……其实呢,在申爸看来,是功亏一篑。在最关键的当口,三老相继离世。缺少了掌舵人的语文学科化建设,马上就“压不住”了。表现就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全社会性的对于语文的大批判。这是导致袁老师2002版语文教材的直接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5早课笔记
说高考:跟住老师。不要拿任何“非老师”的任务去干扰孩子。高考其实很简单,它就考一件事儿:给你件明确的任务,你能不能按期优质地把它完成。
高考就是治一个孩子基础知识不牢,目光迷离而无所执着的最佳机会。治好其实不难。
高考前期的孩子,进入了一个古怪的关键期:责任感涌现的关键期。如果妈妈心态良好,能够在大风巨浪中保持稳定,能够引导孩子自然地建构起他的“责任感”,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责任感”可能跟“兴趣”一样,是某种基础性心理过程的外部表现,而不是一个“心理实体”,是“想得到,做得成”的特例。
一个人责任感的建构成功,是为关键期的某些复杂因素所促成的。我们试图破解这些因素,人为创造条件,让孩子“必须产生责任感”——这就是花果山解决高考问题的关键{:4_192:}小作坊在跟孩子一起,“打造”顺手的工具。
申爸坚持认为,只要“责任感”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了,对于高中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强悍的认知能力而言,所谓的“基础”,不是个大问题。高中的教学内容,跟认知能力比起来,没多少东西。但这个假设,需要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1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2-27 10:20 编辑

20211126早课笔记
手上这本真实的,称作课时作业本A,把这本设想中理论上存在的课时作业(一本全部由你标‘是’的题组成卷子),称作课时作业本B。
三个平行时空中,在平行时空一里边,你用的是B,在二三里边,都用A。在平行时空一中,你反复捋,每一遍都捋得认真细致到位。当然了,你没捋出来一个‘否’,因为全都是由‘是’组题组成的作业本么;在时空二中,你捋了,反复捋了,也到位,但没有去把捋出来的标为‘否’的题搞会。不管捋多少次,从头到尾,‘否’的都是‘否’;在平行时空三中,你把老师打×的题,全都做会了;为了取得好成绩,你额外努力,把写好的作业,全部擦掉,又重写了一遍,并且,把这遍的错题,又全都搞会了。但是,你一遍也没捋过自己做过的作业。现在,三个平行时空,都来到了高考,做同一套卷子。这三个时空中的你,哪一个高考,分儿高?
要注意,平行时空二中,大脑的总体感是不完美的,有破洞,并且破洞还没补。其它的,两者一样。三跟二就有质的差别了。在三中,谈不上“总体感”,总体上是混沌一片的。一跟三就更加不同了。在一中,大脑已经被欺骗得觉着自己“天下无敌”了:遇着的,不要说“下一个”,下两个都会。下多少个多会。就没有不会的。
——学新课,作业本上不会的题,要当回事,一道一道抠会。要是学新课的时候,也跟平行时空二中对待错题一样,那就学不会啥了。不同阶段,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做题和捋题,对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过程。捋题根本不是“把题在脑袋里做一遍,只不过是没写出来”。那“捋”到底是一种什么操作,捋会捋出一种什么感觉呢?
甜甜妈妈:捋的过程就是大脑程序化的进程。能体验到主导性地掌控大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10: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9早课笔记
对于初中孩子而言,我们有几件事情要做:第一,捋古文;第二,陈述数学课本;第三,清对教案。这三方面诚然各有侧重,但是,其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从孩子的初中入门而言,陈述数学课本是最容易的。
如果孩子是靠背来“捋古文”的话,那就意味着孩子的大脑在用替代的脑区,来模仿需要的行为。努力这样做,比不做还要坏。
关于清对教案,妈妈要带着孩子慢慢地一直做。清对教案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会帮助孩子彻底地掌握课本内容;要是孩子一直清对到高考的话,在高考中,孩子就成精了。
总结一下:捋古文,陈述数学,清对教案,从初一才开始;陈述数学是普适的,花果山每个孩子都要陈述;捋古文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便宜行事,在确定孩子会捋了之后,再加入进来;清对教案要慢慢做,每个孩子都做。陈述数学可以取代捋古文所起的基本作用。不适合捋古文的孩子,集中精力把数学课本陈述流畅,效果是一样的。数学课本陈述好了,有助于孩子更早地能捋起古文来。高中孩子,三项都可以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10: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30早课笔记

迄今为止,大申跟高中有关的4个寒暑假:
高中门口的那个暑假,大申整个拿来玩电游,看金庸了。总体来讲,两个多月的时间投入,还是划算的。越往后,表现得越划算哈。靠这两个月,大申基本上把小说和电游,定位到了“平时正常生活”的水准上了。
高一寒假:每天三个小时,看马昕和石国鹏。
高一暑假:陈述每日一题。效果很好,并非来自学习的那些物理数学题,而是让大申陈述,讲解的这种机制。张嘴说。这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高二寒假:全部扔到了陈述古文上。在假期的后半部分,开始进入150实词的地界(用《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这本书)。先陈述古文,再上书。
当你妈妈引入一项有价值的活动,刚一开始在孩子那里就踢到了铁板上的时候,你妈妈就知道,狗头金找到了。初中,尤其是高中呢,踢到狗头金不难,难在你怎么把它刨出来,带回家。妈妈需要手上有好用的工具,让孩子面对新任务之前,把情绪平复下来。捋引申义,就是用来干这个事儿的工具。这是目前,最顺手的一个工具……
这招在大申一个孩子这里,是成功的。接下来,咱们要进行“小批量工业试产”,在语文小作坊里,让一小群孩子掌握这个法宝。

事实上,我们将来会理解到,作为高中的孩子来讲,所谓的素质,无非就是建构起一组基础性的由前额叶主导的神经回路罢了。而任何的由前额叶主导的神经回路,在它建构的初期,无一例外地会引发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加以拒斥。我们只要用“亢龙有悔”把建构过程包裹上一层糖衣,让孩子愉快地吃下去,就成了。建构一个神经回路,无非就是一种操作,反复做上三个星期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13: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201早课笔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明确地知道,“捋”究竟是什么,要由小作坊妈妈们去探索。“捋”更多地是有know how类所构成:需要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也需要在做的过程中传授。

大申陈述古文的力度是非常之大的:今年大半年,一直到这学期开学之后一个多月,将近32周的时间,申爸每天的一个小时、休息日的三个小时,几乎全部倾斜到陈述古文这一件事情上去了。在沉淀了大量的古文基础之上,大申才开始捋词的引申义系的(《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

古文对孩子思维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总得来讲,民国时代,大师璀璨,这是研习古文的人碰上西方的理性分析的方法之后,必然的结果;钱学森之问出来,针对的是建国后,古文被彻底送进冷宫的,只有白话文的时代培养出来的人才而言的。

在大申整个高中的阶段,申爸只做了三件准备性的工作:一件是看马昕石国鹏;一件是捋古文;一件是捋引申义系。在现实世界里,确实是做到引申义系的时候,效果才来的。申爸总觉着,在理论上,它们三者不存在关系——前两者不是后者的因。假设说前两个不是后一个的前提,那在高一,就可以集中火力攻引申义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2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2-02早课笔记

伴听、蓝精灵、盲算,这些因为没有中考的压力,都做得成(就着敏感期,让大脑在行为的直接控制层,建构起神经回路,就成功)。现在的捋古文,孩子大脑面对的是两重任务:一层是要在直控层创建起直接操控背古文文本、针对重点词解释、能够想到一个字,就能想出它的字形的这些神经回路;第二层,是让新发育的前额叶,控制新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形成由前额叶参与在内的新的控制回路。
总得来讲哈,初中娃搞咱们现在这套东西,除了陈述数学课本以外,对于提分儿,是看不到帮助的。初中娃做这些,仅仅是建构好第一层“神回”。等敏感期,敏感期在高一。初三的妈妈放松,带着孩子跟住老师复习中考。
归纳一下:咱们现在这套东西,是给初二、高一、高二孩子玩的游戏;初一的孩子,以清对教案和陈述数学为主,把整本数学课本,陈述得流畅。初中娃,搞这些,不会对孩子的分数有多大影响。有了这套东西,肯定就能让鸡窝飞出金凤凰。会有一大彪有远见的父母,选择菜中:鸡头所能给孩子的,是当鸡尾永远得不到的。而鸡头能够给孩子的某些东西,对于人生而言,极其有价值。过了高中这个关键期,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是补不回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2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2-03早课笔记

要想知道真实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不要去看自己的孩子,认真就具体事项去接触别人的孩子,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具体问题,拿到自己孩子这里来,看是不是一样。
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在哪里?认清现状!妈妈只有认清自己真实的孩子,然后,识别到真正的问题,去解决,才能教育好孩子。
咱们花果山的优势在哪里?妈妈们已经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直面现实,有什么说什么了。
教育有什么用?就是把根本不行的差孩子,教育成思维敏锐,头脑清晰,精明干练的成年人么。每个孩子刚一开始,都是不行的!要是刚一开始就行,跟那些爱吹牛的妈妈吹的那样,那你还教育干嘛?申爸经常讲,识别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事实上,妈妈认清自己的孩子真实状况,识别出孩子的问题所在,那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一半;如果妈妈有全局观,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不把时间花在心烦意乱上,而是放在抽丝剥茧,自己琢磨这问题怎么解决上:这就意味着,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了。妈妈们所从事的是教育。教育就意味着,刚开始,你的娃在各方面,都渣得不行;然后,在成长过程中,被你妈妈良好的教育教育得强得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22: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2-04早课笔记

我们要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在这个培养主题下,我们就无法在初中这个定型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关键阶段,要求分数。初中这个阶段,最佳的方式,就是彻底放养。当然,这样的一个思路,你得保证,在后来的高中阶段,又帮把我把分儿拿回来。高考是必保的。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人群中,确实有这样的特例,他们成绩好,一直好。初中也名列前茅,但创造力并不低下。这样的人,是怎么炼成的?
孩子天生的头脑,会去同化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是,你要是让他听完课“说出来”,他就做不到了。反正就一个头脑,不是忙着背,就是忙着理解。那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头脑一边理解,一边背呢?当然有了。但炼成这样的头脑,是整个初高中阶段的目标。也就是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结束了之后,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这种能够灵活操控自己大脑的孩子。
你初二才刚开始。我们在时间上,把理解和记忆错开;不止如此,我们还要设法让孩子在主观上,并不觉着自己在“背”:这个意思是说,设法把“背”这项机械的能力拆碎了,让这种碎块统摄到另外一个高级思维过程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5 16:22 , Processed in 0.0734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