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34|回复: 1

[申爸指导] 【花果山小学群:“要求”作业+容妈反馈】---2018.08.3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 08: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果山小学群:“要求”作业+容妈反馈

2018-08-31
好啦,咱们人齐了。一共有1361个人,在咱们这个群里边儿。先留作业。那什么,各班班长,现在要统计作业啦,咱们正式开始!所有的妈妈们呢,都打开咱们群的群文件,里面有“这是要求”反馈图片这个文件夹。仔细地,逐个地看一遍妈妈们的回馈...所有妈妈都要看...然后,咱们今天的作业是:

妈妈想好,今天选哪件事情,在孩子那里练习“这是要求”,反馈。跟文件夹里同样的方式反馈哈!要在图片文件中,写上自己的“群名片名称”,志愿者好知道哪个是谁的反馈。嗯...班长如果有具体要求,放到“公告”里边。从现在开始,妈妈们都要养成“随时看公告”的习惯。咱们这是一个工作群...工作群的意思是行动,要结果。行动就会有要求,对吧?

谁一天总盯着群看呀!群里的信息,你总会漏掉一些的...志愿者妈妈会把咱们的行动要求,都放到公告里面。妈妈只要看公告,就不会落下任何重要的事情。

“一直以来,或明或暗地,父母们都有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孩子就放他在那里,自己长,就是最好的教育。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在于孩子确实自己主动地在成长环境中吸收建构,完全可以自然地获得很多能力,增长很多知识。但是,光靠孩子所存在的自然环境,毕竟不能够满足其各方面成长所需。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干预孩子的成长环境,使之变得更加丰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五岁、六岁这两年时间,更是重要。不止是因为这两年,是孩子伴听的敏感期。孩子从环境中自然吸收语音,建构智力,在这两年中,达到人生的顶峰;更加在于,孩子在这个时候,处于“要求敏感期”。在要求敏感期,父母只要刻意行动,让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真实意图凸显出来,孩子很容易地就按照父母的意图去做了。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父母说,“这是要求”,孩子二话不说,就照做。

咱们小学群,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今天起,“这是要求”,要明确出现在爸爸妈妈跟孩子交流的日常用语之中。嗯...我们来看,大孩子的学习。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不好好写作业,磨蹭,拖拉。孩子为什么写作业磨蹭拖拉?孩子总是有“第一次写作业”的时候的。在第一次的时候,孩子如果已经养成“这是要求”的习惯,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妈妈说:“该写作业了。”孩子接收到了这个祈使句中的要求成分,就按照要求去做。

第一次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祈使句中的要求成分,还是没有接收到要求的成分,他都会去做。这个原因很简单,“作业”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一项新的任务,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孩子好奇。

过一个星期,当这种好奇感消退,不同的孩子,对于作业,就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少数孩子“到家就按要求完成作业”;大部分孩子,开始抵制这项工作。抵制的孩子,不仅抵制作业,任何新鲜感消失的任务,他都会抵制去做。不只是回家做作业,课堂上听讲、回答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翻书朗读...新鲜感过后,孩子都抵制。其实呢,这就是“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的表现。时间久了,“不能按照要求行动”,就表现在学习成绩上面了。

“这是要求”,进入到日常用语之后,对于敏感期的孩子,非常简单,只要妈妈不断地淡定地跟孩子提出,这是要求,孩子自己就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遇到“要求”,二话不说,按照要求去做。麻烦不在于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孩子还处于敏感期,妈妈只要“要求”,孩子就会建构起执行要求的能力,不管要求的内容,做起来有多困难,都会直面要求,动手去做。这不难。麻烦的是大孩子。

在要求敏感期,妈妈做对了,孩子听得懂要求,形成了直面任务的能力,以后的学习,就不担心。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直面任务的能力,那孩子肯定,就已经养成了对抗任务的能力。这事儿,就麻烦了。无意中,妈妈帮着自己的孩子形成了对抗自己的能力,并且成了习惯。如果不能直面学习任务,生活中的任务,自然也是如此。这在教育上面,是一个最大的缺陷。

让我们来解决这个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要说孩子的学习不行,今后,生活也不行。拖拉,磨蹭,面对任务,只要感觉到生疏,困难,就绕着走,逃避...这会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生活的。申爸说,孩子听不懂“要求”。这是个很奇怪的说法,令人费解。妈妈们需要理解透彻,什么叫听不懂“要求”,然后,才能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在敏感期,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每家,都有“房前”和“屋后”。在申爸家的屋后,临楼的八层,开着一个很大的教育机构。租了整整一层楼,收各种班儿。现在,放假了,他们开学前班。早上七点钟,就开班了。很多家长,需要八点半到岗的,学前班急家长所急,七点钟,就收孩子进班,好让妈妈送完孩子之后,正常上班到岗。六点四十五分,妈妈们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开始往学前班奔。很有意思的,你站在楼上看。

在楼的拐角处,一个穿的齐齐整整的妈妈,匆匆奔了出来,一边走,一边不时地回头,向着自己的孩子高声喊:“快走!”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小男孩儿,一只手拿着一架玩具飞机,一只手拿着刚拣来的树枝,才从拐角处出现。妈妈心急火燎地站在那里跟孩子吼:“快点儿!”孩子充耳不闻,拿着飞机往机动车道上飞。那边,一辆汽车开了过来。妈妈急忙冲到机动车道上,去帮孩子拣飞机。机动车也远远地停下来,等着妈妈把飞机捡走,才启动,给油,扬长而去。焦急的妈妈拿着飞机,走到孩子身边,一把抢下孩子手里的树枝,远远地扔到旁边,一边大声吼:“跟你说了,要迟到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妈妈不给孩子飞机,自己拿着,另一只手,拖着孩子,快步往学前班奔去。走过机动车的拦阻桩,孩子一把搂住,死活不撒手。妈妈没办法,只好松了手,独自往前走去,一边走一边说:“你玩儿吧,我走啦!没人管你了!”孩子不管妈妈怎么说,蹲下身体,去看拦阻桩下边的蚂蚁。一边看,一边用小手拨弄。过了两分钟,两步一回头的妈妈,已经走得很远了。不管怎么叫,孩子都不动窝,就是蹲在那里拨弄蚂蚁玩儿。妈妈没办法,只好再折回来,抱起孩子就走。一边走,孩子一边手蹬脚刨:“放下我!放下!”妈妈不管孩子怎么喊,连拖带抱,把孩子弄进隔壁的大门,消失了。

任何一家学前班的早上,妈妈如果好细儿,都可以站在大门前,看一幕幕活的戏剧。孩子各种不乐意,各种磨蹭,拖延,妈妈的各种焦急,各种许愿,各种怒吼,孩子的各种哭...

有没有好的呢?有的。有一次,申爸给大申去买麦当当。从隔壁门口过的时候,一辆带蓬的电动三轮停了下来。爷爷从驾驶位上走下来,把旁门打开,钻出一个小女孩儿。爷爷从前座上拿出书包,递给小女孩儿。小女孩儿麻利地把小书包背在肩上;爷爷又拿出了两个鸡蛋,小女孩用两只小手儿,把两只鸡蛋塞进两边的小口袋里,一蹦一跳地向电梯口跑去。看到了在电梯口迎接孩子们的老师,大声说:“翟老师好!”翟老师笑咪咪地跟小女孩儿说:“跟爷爷再见!”小女孩儿转过身,对正在跟老师招手的爷爷说:“爷爷再见!”

这是上学前班,孩子不乐意。如果要是去动物园,孩子早就往前猛跑,害得妈妈不停地在后面喊:“慢点儿!等等我。别跑丢了!”动物园孩子乐意去么,学前班不乐意。这很正常。绝大多数孩子,都这样的么。所以呢,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听不懂“要求”。

要求是什么呢?在飞机男孩儿那里,妈妈口里的要求,有这么两个:“快走!”“快点儿!”当妈妈要求“快走”的时候,孩子在做什么?他在扔飞机,在东张西望,在抠蚂蚁...什么都在干,唯独没有在“快走”。孩子是怎么理解妈妈嘴里的某句话的真实意图的呢?并非从字面上来理解。孩子要从生活互动中来理解。每一次,妈妈要求“快走”的时候,孩子都在玩儿,都在慢慢走...事实也正是如此。妈妈每一次要求“快走”的时候,都是着急,而孩子自顾自地玩,不肯“快走”的时候...几年下来,孩子心里对妈妈的“快走”的理解,就是“慢慢玩儿”。孩子根本听不懂妈妈的要求。孩子对妈妈嘴里的要求,头脑中建构起来的意义,跟妈妈心里想的,正好相反。

另外一个著名的意思相反的要求就是“快吃”。几乎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的行为,成功地把“快吃”的意思,在孩子那里建构成“慢慢吃,跟妈妈玩儿”了。不管字面意思是什么,孩子都把作为条件刺激物的要求性语言,跟当时的情境联系到一起。只有慢腾腾玩儿的时候,妈妈才会说“快走”。几十几百次地重复,孩子已经把“快走”的意义,建构成“慢慢儿玩儿”了。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置若罔闻。他没有按照字面意义所指示的行动么。

这个呢,一般情况。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种莫名其妙的“蒙氏教育”出来的孩子。妈妈的想法是,顺从孩子的天性。然后呢,任何的要求,孩子不遵从,都无所谓。容忍。长此以往,孩子就把听到的祈使句,建构成“不理她”的意思了。

上了小学,老师让“起立”,他置若罔闻,坐在那里自顾自地画小鸟;老师让“打开书包,拿出语文书”,他自顾自地叠纸片;老师叫名字,他淡漠地看老师一眼,然后低下头,继续撕纸玩儿...早上早操,升旗。所有的孩子、老师都立正站好,目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倒好,自顾自地走了。老师问干什么去?他说,去撒尿...“那孩子脑子有毛病”,不明事理的家长,在一边小声评论道。其实呢,孩子倒是没啥毛病,只不过妈妈蒙氏得蒙了头,“顺从孩子天性”过了火儿罢了。孩子对任何要求,全部置之不理。孩子倒是没毛病,可是,“那孩子脑子有毛病”这个话把儿,倒是给握实了。等到了三四年级,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欺负他!你有毛病,不正常,神经病么...孩子们不欺负他,欺负谁?妈妈欲哭无泪。

申爸呢,在仔细查看妈妈们的反馈。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还是有很多妈妈,对于孩子“听不懂要求”不理解是怎么回事。不理解这一点,当初让孩子听不懂要求的心智模式,还是在继续起着作用。一边“三不一要求”的表象,另一边,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心态...这种开着左灯向右转的法子,不起什么作用的。就好像那个飞机男孩儿。妈妈一看,实在搞不掂了,就这么威胁:“你玩儿吧,我走啦!没人管你了!”

事实上,妈妈在这一刻,是动用了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对妈妈的安全需要,来试图让孩子就范。本来,这个时候,不需要拿高射炮来打蚊子的;但妈妈打了,也就打了,这无所谓。关键是,妈妈都动用大猫了,你总得“管一手”,对吧?妈妈的操作不正确。你妈妈三步一回头地看着,明显孩子知道,妈妈不会“扔下我不管”的么!并且,这么做,恐怕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孩子早已经对“没人管你”这句话,建构好了它的意思:没意思,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就行。如果你妈妈决定动用这个核弹级的威慑,那就要做到位:找个拐角,彻底地藏起来!看着孩子无助地哭上15分钟,然后再出来。保管以后再一这么说,孩子马上乖乖照做。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孩子把妈妈丢了,无依无靠,那是极其恐怖的经验。妈妈本能地知道,“没人管你”对于孩子是一个威慑,但做不到位!反复地使用,没一次到位,孩子对于“没人管你”,也就建构起孩子自己的理解了:甭管她。妈妈这么说,无非是鼓励我继续玩儿,不理她罢了。

事实上,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妈妈本不用丢这种终极威慑出来的。妈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坚定地说:“快走,这是要求!”就可以了。孩子不快走,妈妈仍然平淡而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要求:“快走,这是要求!”把“要求”两个字,坚定地说给孩子。六岁,孩子处于要求敏感期。妈妈只要每一次,明确地提到“要求”这两个字的时候,都坚定地要求孩子按照祈使句的要求做到,不要一个星期,以后妈妈只要一提“要求”两个字,孩子马上照做!也就是说,妈妈把“要求”这两个字的意义,给孩子建构正确:要求就是按照字面的理解,做到祈使句中的所要求做的事情。产生行为,这就是“要求”。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妈妈就继续坚定地盯着孩子的眼睛,提要求。其实呢,妈妈不需要动用核武器,只要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表明坚定地态度和绝不动摇的情绪给孩子,孩子就照做了。

在要求敏感期,最有效,最有用的方式,是妈妈的情绪。小孩子对妈妈的情绪最敏感,会顺从妈妈的情绪。这个事儿呢,大约到了十岁,五年级的时候,就不管用了。孩子懂事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妈妈什么情绪,妈妈还是爱我的。妈妈不高兴?没关系,“挺过”这一段儿,就好了。到了这个时候,你妈妈还没形成孩子直面任务的能力,那就非常非常困难了。你等到了大申这个年龄,他妈不论说什么,他都直接地有意识忽略:我就是不听,你不是该咋地咋地?

“你的赌咒发誓,根本就没用。回头就忘了。”“你吼,我就听着呗。在心里把你的吼顶住,不让它进脑子。”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10岁到15岁,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什么?你们呢,十岁以上的娃妈,要去孔夫子上买一本新凤霞的《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来看看。旧社会啊,他那个演员,都是从学徒做起的。旧社会过来的演员,功底都特别地深。扎实。他们那些师傅,是怎么做到的?打!新凤霞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十岁以后的事情,都记得了。新凤霞的回忆中,也有师傅的毒打。她的评论是:“没有恨,只是觉得疼。”

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底线教育方式。妈妈一般是舍不得动手打孩子的,就说:“你等着你爸回来不捶你!”要是你的孩子,在十岁以下,没有形成直面任务的能力;那到了这个时候,爸爸打一顿,妈妈“在底下”说什么,孩子都特别听。因为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心里“没有恨”,只是“觉得疼”,为了下次不疼,会老老实实听妈妈话一个星期。对于十到十五周岁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

大孩子比小孩子,更能听懂道理,这没错。但是,如果孩子走在正确的轨道上,道理会让孩子更加地走得好;如果孩子无法直面任务,任何道理,也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如同成年人,灌多少时间管理的鸡汤,都无济于事一个样子。让孩子按照要求做,对于十岁之前,是要孩子“听懂”;十岁之后,是要孩子“做到”。小孩子,做不到,就是“没听懂”;妈妈可以动用的方式,是情绪和态度;大孩子,“懂”是“懂了”,做不到的话,那就只能动用更加厉害“有害”的方式:“你爸捶你!”哎...其实呢,孩子教育,在敏感期做对了,根本不需要“捶”。可是,妈妈莫名其妙的神奇的心理作用,让大多数孩子,都“没做对”。等会儿再说“房前”的事情哈”。

上边说的,是8月17日的时候儿,咱们开始“这是要求”活动,申爸的讲解。妈妈们了解前因后果,知道怎么回事。诶...志愿者妈妈们注意啦:你们在管理群里边儿,讨论探求一下,怎么在手机上截长屏,然后,把申爸以前的发言,截些长屏,转过来。这两天新进群的妈妈,可以补课。这是其一。

其二呢,咱们群里的内容,不要往外转:可以转给大孩子群,但不可以转给小孩子妈妈知道。咱们花果山的总群,从一变三,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有些事情,大孩子妈妈可以知道,去实践;但小宝宝妈妈知道了,不好。就好比这个“这是要求”。孩子上了小学了,要面对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自己不懂事,无法识别,不能做到。这时候,才需要妈妈动用“这是要求”,辅助孩子做到。

可是,这个事儿呢,从孩子的角度,总是不是那种温暖洋溢的“妈妈的爱”。很多学前小孩儿妈妈知道了,她们才不管这个那个,她们眼睛看着天上的好,完全不管脚底的坑:也要做。学前的小宝宝,这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妈妈的爱”。“爱”么,想怎么爱怎么爱,他妈妈加进“要求”,对于幼儿的正常心理发育,具有不可知的巨大打击...这样是不行的。

反正,大家小学妈妈面对的就是:孩子该听话的时候,要听话。咱们有“这是要求”,亢龙有悔,妈妈只要使出来,就见效...不用管小宝宝的时候“怎么做得不对”。小宝宝妈妈,只要爱就行了,怎么做怎么对。不管以前出现什么情况,孩子多么地拖拉逃避,我们有“特效法宝”——“这是要求”,可以应付一切情况了。

今天第一关,冲关的行动就是实操“这是要求”,反馈。冲关哈!班长学委们做好记录,对于冲关的妈妈,在群名片上加以标识。注意哈,妈妈们:今天不要上传视频了!咱们上传视频,告一段落。申爸都看不过来了...

转播《荣妈在花果山的成长历程》。
荣妈是在荣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是2014年在李网高楼看到申爸那篇长贴的。当时一看到申爸的帖子,就被深深吸引了。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不分白天黑夜,每天看申爸的文字到凌晨2,3点多还在边看帖子边做笔记,还不肯睡去,恨不得以最快速度把所有申爸的帖子全部读完。最后终于爬完了所有的高楼,心中也有许多伴听疑问,完了学习怎么开自己的帖子记录反馈,向其他妈妈求助;同时在2014.07.25日给荣买了第一乐果播放器,开启了用播放器拷许多申爸推荐的故事给孩子伴听的伴听之路

一路从李网到西祠到新平台;从qq到申爸在千聊讲课再回到qq;从曾经的在别人的地盘到申爸西妈豆神带着我们有了花果山这个自己的家。比较完整见证了花果山的成长,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也见到了铁打的花果山流水的花果山爸妈。很庆幸自己一直留在花果山,在申爸这么多年的早课的陪伴下,一路实践走来,不知不觉从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妈妈走到了今年的家有一位四年级学童的妈妈。

最激情的时刻是申爸带着我们半夜抢书,虽然我到今天还是特别不会抢书;最激情的时刻还有在2015群和立河妈远妈航妈糯妈等妈妈们一起带着大家边学习申爸理论边实践伴听和阅读的事儿;以及邀请14年妈妈们入15群分享一年级小豆包入学如何做。和西妈河神她们做花果山的第一本书,最后得到了一本有申爸亲笔签号的《又到一年入学时》,守着花果山云盘一个个文件夹整理登记每个文件名和它的大小。

哦...原来,荣妈也抢过书的...

再后来荣上一年级了,花果山也在不停的变动中,16年荣妈开始有些懈怠,身体也开始有些吃不消,尤其是眼睛,没办法盯住这么多天天一片红闪个不停的各个群,不知如何泡这么多群,申爸早课到处开花,只能选择开始退出一些群。花果山提出的10岁之前不能做口述心算,我们不到年龄就没法进入格兰芬多;就这样我就不再活跃于花果山,申爸的早课跟的也不全了。

可是身不由己的是,申爸的东西一直深入了我的骨髓。所以,看到申爸说“如果家庭条件许可,小学择校是非常值得一试的事情”。我就和孩子爸开始了荣的小学择校之旅;我们第一次的择校咨询了申爸,申爸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荣最后很幸运在一所适合她的学校及一位非常适合她的班主任的班上成长了两年。再后来到了2017年,申爸的文字里提到9岁要搞定孩子的英语,数学10岁之前我们又不能碰;这一年房价飞涨,想给父母买一套房子给他们住,结果看中的房子卖方一涨再涨,最后就带着荣去国外一年,投资自己和孩子,先搞定荣9岁的英语再说房子的事儿。在国外就碰到了国内申爸的数学实践在花果山开始热火朝天大力往前走,荣妈带着荣也跟着试水实践数学,但遇到困难了。在花果山发过一条消息后,几位妈妈给我一些建议。在等待一些妈妈建议时,我决定转身从申爸早课找答案,就再一次开始认真学习申爸16、17、18这三年的全部早课,完了就重新开始带着荣朗读数学和盲算。在国外期间哈妈邀请我去新人群我拒绝了,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做好的事情不要让自己失望也让别人失望。再继续看申爸早课文字,申爸说到初心,我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错了。不能忘了自己一路走来受到的帮助,要把这份帮助传递出去。所以接受了萱妈的邀请加入暑假小作坊的团队,最终服从萱妈管理,来到了瞳妈数学小作坊接任了答疑管理和答疑的工作。就这样我又一次因为数学实践杀回了花果山,今天早上走到了申爸的面前。

沉沉浮浮兜兜转转,从14年到18年8月30日今天早上,我和孩子终于走到了离申爸这么近的地方。申爸,我和荣是实践您的理论比较完整的第一批。在5.5岁正式开始伴听,几乎没有错过您说的每一个关键点的用心实践的花果山1.0时代的妈妈之一。我是荣妈,曾经2015群的一位妈妈。

荣在花果山的成长历程。

荣是2009年4月22日出生的女孩一位。她的成长基本是按照申爸的教育理论一路走来的。
先说荣的伴听。没接触申爸前,荣就是一个语言发育特别早的孩子。所以总是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后来我一个人讲不动了,就偷懒用了手机给孩子讲故事。只是那个时候听的故事都是低幼版本的。等一接触申爸李网高楼后,就在2014年7月正式开始荣花果山的伴听之路。后来我做了一份荣2014.7-2016.2的伴听记录表。基本上荣伴听了申爸提到的所有资料,除了后期申爸说的八大古文。当年荣的古文伴听的是花果山云盘的育灵童叶嘉莹等古文资料包。史记也在16年的时候给过一遍白话史记和史记原文。只是荣的伴听和大申及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就是:荣伴听中不喜欢反复听一个资料。除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狗钱钱》。听过一遍的资料不论你隔多久,她马上就会告诉你她听过,要求换一个故事。你不换她也就听着。后期16年后的伴听,意识聆听比较多了,听着听着就和故事机互动。这个不喜欢反复听一个资料的现象在荣17-18年伴听英语资料上也是这样的。哈利简版难版的她都只听一遍就要求我给她换故事听,说她全明白了,会背了。后来我不信,就让她读一页,她真全部朗读出来,告诉我讲了什么。我随便掐一句正在播放的故事机里的哈利波特的音频,让她解释给她爸爸听,她也说出了准确的中文翻译,我才同意给她换一个新的英语故事。伴听,荣听完了,最近我们在伴听的只有史记。计划是八大古文一个个听完,英语伴听继续听新故事。荣从对史记无感,到能拿着有史记的故事机到处走。这个伴听习惯我觉得还可以再做工一段时间。只是请申爸看看,我们接下来的伴听是要把最重要的高级资料再听一遍也列入计划,还是直接给书阅读就好?荣已经进入阅读敏感期了。这样问申爸的原因是,荣回来无意听了一耳朵凡尔纳,她说“妈妈,我要听这个故事。”同时荣开始有因为读了语文或其他书,就去看一看地图的较频繁行为,她想找到书中提到的地方究竟在地图的哪里。伴听后,荣对初中的史地生书一看下去,就收不住眼。

二说荣的阅读。荣的中文阅读也是严格按照申爸的阅读路径在进行。丁丁是当年咨询申爸后,开始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给的。一直看到2016年都有印象。17年好像就没有荣读丁丁的印象了,但这套书一直放在她书柜,到我们2018年回来才从她的书柜收起来,这套书荣是起到了申爸说的桥梁作用,至少自己琢磨了2年。有她喜欢看无字漫画和《山水情》这部上海美术动画片说的话为证:“妈妈,这部无字的电影比有字的更好看。”可怕亲子几本,荣就自己看上了。李毓佩的数学书她也反复看了好几遍。DK的书荣偏爱手工艺术方面的。1-2年级这两年,琢磨完丁丁后,她的读书情况基本是科普、学校老师推荐书、手工书几个大类,叶永烈她自己偷偷看了一些。直到二年级暑假,我们又卡住了申爸说的漫画敏感期,荣看了大量的申爸推荐的漫画书的90%。17年的9月,我给荣测试了一下识字量,觉得差不多了,就给了中文版哈利波特这套书。从2017.9.6给的第一本,9.10-9.16读完第二本,9.16开始读第三本,9.19开始第四本,9.25开始第五本,10.5第六本,10.7日第七本。这套书她看的时候在上学,我给的不是最佳合适时间段,如果是一个不受打扰的寒暑假,可能读起来更快。后来在国外,我也无法收起这套书,她好像又看了一遍。是不是完整的看一遍,就没印象了。看完,就给她看了带过去的78-95年的少年科学画报。这套书她看的状态就非常好,吃书的节奏一口气看完的。完了就给了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她看了3本还是四本。也比较喜欢,每天放学回来会接着看。再后来我们不是实践数学,给了一套数学读物她看,她也看了进去。只是到了高年级的就不看了,说怎么是数学课本不是数学故事了,就不看了。回国后,先看了阅读版很多字的《神奇校车》就接上了可怕的科学。目前看的就剩下10多本了。《数学动手做出来》两本看完了,又看了《我超级喜欢的趣味数学书》二三四年级,《决战春蕾杯》翻了一下。昨天我整书,她看了《三国演义》连环画,一本接着一本看,看了3、4个小时。荣的英文阅读从牛津书,到国外600多本绘本分级初中章节书,到后来学校每天读,到她有天晚上自己一口气读完初章书一本后,就开始自主阅读英语各种书了。目前很多初中章书她都读完了。前几天她读了哈利波特英文版第一本,4.5小时全本看完了。完了第二本看了几十页,不愿意看了。说是太无聊了,都会了。宁愿看可怕的科学,或者她没听过的英语故事的书。初三的英语书她乐意看,高中的英语书她不是特乐意看,因为里面不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曾经的困惑是:荣的阅读敏感期是中英文齐头并进,还和数学实践抢时间,必须好好把阅读书单整理出来,才能抓好这个阅读敏感期。

三说荣的天书。荣的天书荣妈人肉做得不好。大部分天书荣都是伴听的。荣妈完整给荣弄的天书就是《论语译注》、《数学真好玩》、《发明的故事》、《人类的故事》阿西莫夫的等少量天书。

四说荣的入学一年级和各种习惯。荣的一年级这一年的所有事情都是按照申爸说的去做,包括学校择校。三句话,回家作业习惯,朗读习惯,闹钟习惯都一一实践了。三句话后来老师给荣的评价是:总体是不错(数学老师),非常好(语文老师),非常好(英语老师)。体育音乐老师都常以她为标杆,告诉其他孩子也要这样认真听老师讲课。朗读习惯:荣一入一年级,荣妈就建立了班级朗读群这个平台。荣也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在群里朗读。但是没有做到一天不拉的天天读。但荣只要是在我身边,周六周天我们也是早上一起床就朗读,基本做到了周末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朗读,平时新三旧一的语文英语朗读。闹钟培养作业习惯:基本不错。闹钟响,做作业。完成情况也还不错。也可以在我要工作时或做饭时,荣自己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的书面作业,用手机完成学校布置的安全作业,班级朗读群的朗读作业。这几天的闹钟使用更好了。40分钟作业定一个闹钟,15分钟拆字朗读定一个时间,5分钟休息定一个时间。时间到了就又开始下一轮。期待这次的闹钟使用结合开学后的作业,好好培养起良好的抽屉开关能力。

五说荣的数学实践经历。荣的数学没有用到申爸说的逻辑狗,但是在薄荷群玩了一段时间的数学游戏。后来就是16年还是什么时候时间和泽爸、立河妈、卡妈等爸妈孩子们做了一段时间数数游戏,荣谈不上喜欢。每天晚上睡前和开车去学校路上我们数过一段时间就停了。再后来盲算好像试过一次。很短暂时间。就到了影响深刻的荣到国外的数学实践之路。17年11月还是12月,我们试水过三年级上册黄冈口算本的盲算,每天晚上睡前算个15分钟,20分钟不等时间。荣算的特别痛苦,眼泪直流,只喊:“I hate math!”。后来荣妈就停了,等准备好开始认真学习申爸早课中数学盲算口述心算全部早课后,再次在2018.1.24正式开始跟着数学小作坊第一期实践。一开始荣妈不明白这么简单的数学书荣怎么还没语文书朗读流利了?后来发现是我不懂数学和语文对孩子的不同。数学特有的符号,生字,公式等都是让孩子停顿的可能;再后来越读越停下来思考,有些题非常想做。做完,还想自己过生日也设计一个这样的游戏给同学们玩。最后整本书读完,要出题考我。这个题本来她自己记住了,结果我试了三次做出来,她自己的方法却忘了,她不厌其烦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画出来了,还做了明确标注。告诉我这个题有很多方法,不止我们找到的这两种。最让人雀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都没听到她说:I hate math。而且时不时给你惊喜:非常自如转换时间单位,我根本跟不上她的计算速度;妈妈我发现我越读越明白了;中国人口多少,这样十几亿的大数张口就来,我还在一个个数,她就告诉我该怎么更快读出大数。也许这些进步在牛娃牛妈眼里不值一提;但是对我这样的数盲妈妈和亲眼经历见证孩子一路数学走来的过程,真正体会了朗读完书,孩子就是“会了”。孩子的学习不一定是教会的,这个范式我按到自己的大脑里了。从2018.2.24到2018.3.28朗读全套景山数学书五个年级10本,视算加部分盲算景山口算从一年级到二年级4本书,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接着我们就开始盲算三年级上册黄冈小状元口算速算本。算完三年级上黄冈口算本,我就开始给她跳着盲算她卡的地方的景山一下口算本,算完,继续盲算完了景山二上二下口算本。在二下口算本盲算的时候孩子就慢慢做到了8天的盲算自动化。整个盲算过程中,平时我们一次30-40分钟盲算,周末都是每天2-3次30分钟的盲算。后来小作坊申爸提出要盲算孩子的数学作业,我们没有数学作业,最后就开始盲算荣人教版三下数学课本上所有的题。到了2018.5.18,人教三下数学书上的题我们都盲算完了。就在这时,写了荣的反馈申爸看到后,建议我们把孩子自己版本的数学书也读到小学六年级,就借了房东孩子的四年级上数学书开始朗读。这本书上有答案,荣读完我就没打算再去找人借书给她读了。就让荣开始读第二遍景山全套数学书。2018.6.04我们就读完了第二遍全套景山数学书。接着继续开始景山三年级口算本课本的视算。算完景山三下课本,我们就回国了。回国就开始了一边继续视算景山三下及以后的课本口算本一边继续朗读人教版教材四下,直到朗读完人教六下。视算到了景山五年级上课本完,景山五上口算本算了一部分后,就停止了。因为申爸又做出要为开学做衔接,荣又到了不分白天黑夜阅读的敏感期,英语快速阅读我又在试水,再加上荣视算到五上口算本,一个40分钟就是3-5页的进度。和群里迪妈、lucy妈妈说的其他孩子视算速度对比,效率太低。Lucy妈建议我往后继续朗读初中数学课本。在下单买书的这几天,孩子开始回滚四上数学课本,没问题。这就是荣数学走到2018.8.30日的状况。明天就开始正式朗读一遍四上数学和对应章节的景山课本,完了继续四年级口算本的盲算。同时拉伸朗读一下初中数学书。计划是根据荣的实践情况,盲算在十一做到盲算自动化;十一猛攻初中数学书朗读。申爸建议的是盲算30分钟,但是现在荣已经习惯了40分钟一节课,而且以前的盲算也常常可以做到40分钟的盲算。我根据情况调整盲算一节课的时间。

六说荣的计划敏感期。有印象的就是从一年级开始,荣就要在学校把每门课的作业登记在作业本上,完了按照作业记录完成每项作业,每完成一项,就要打钩。同时我也会把其他花果山或我们要她做的事情也登记在她的作业本上,也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钩。这件事就一直这样做着,到了国外,我基本还是和她这样做,但是因为国外没有作业,我们只记录了几个主要项目。实行起来和申爸说的,没了老师的强行拉着,效果还是打了折扣。回来后,我们从2018.7.19号开始记录,一直到今天,每天的记录都在荣自己的记录本上了。至此,尤其是从学校办完复学手续后,她的记录本就非常完整了。三天了基本自己安排计划,自己完成后记录,我只需像一二年级一样,告诉她你的任务是什么,提醒一句完成你的任务并做好记录,妈妈回来要看记录本。

七说荣的视频资料。视频资料完整看完了上海美术的动画片,《大家》的大部分,特别喜欢里面的考古,纪录片小小部分;但只要放,都能一个人坐在那里全部看完,包括一些我自己看起来很无聊的讲宇宙星空的片子,她都看。但是纪录片我们看得不多,准备后续给上。

荣没做到的是9岁申爸说的引孩子看百家讲坛。虽然没做,但试过一次水,听百家讲坛的音频荣不排斥。时间资源我没安排好,百家没给荣引入。总之,荣一路走来,她这个个案的实践经历相对来说是比较顺风顺水,没有给我太多难题。

哈哈,咱们花果山早期的“史迹”,已经无可考了:李跃儿教育论坛上,那篇李网高楼看到申爸那篇长贴,现在是这个样子的:
123.png
木有了。

2-219二暄妈G
教案这个需求应该挺大的,其实可以考虑继续出版。

这个暑假里印刷的教案已经卖光了,一本都没有了。教案可以再印。文件、版都是现成的,说印就印。申爸请志愿者妈妈在新平台上搞一个预售,有需要的妈妈,就去预售购买。只要订数达到起印量,就可以开印了。

申爸看了一下,暑假里志愿妈妈一共销售出去了大约700本教案。咱们这里有1300人,应该有600个孩子,还没有教案。妈妈等印刷,怕是来不及了...大后天就开学了!没有教案的,妈妈只能自己动手,拆字,给孩子做教案了。妈妈做教案所需要的工具,格式,咱们群文件里边都有...教案呢,在咱们冲关里面,今明两天暂时还用不上:后天,就要用了。

嗯...多说几句哈。在申爸的规划中,咱们花果山的孩子,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时候,需要完全掌握汉字的简体和繁体;两门外语。这是标配:孩子必须能够听说读!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孩子六年级,12岁的时候,要掌握四门语言:汉语普通话,文言文,第一外语(英语)和第二外语。

现在呢,咱们,包括申爸在内,都“被缠住”了:校内的学习成绩,孩子的习惯问题,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事情呢...尽管我们现在觉着都是“天大的事儿”,全力以赴...可是,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妈妈们再回过头来看的话,自己也会觉着奇怪:这么容易的事情,当初,怎么觉着那么难?

这都是些“一过性”的问题。咱们淡定,遵循孩子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点,把孩子的天赋发挥出来,很快就都解决了。这些事情解决完,咱们才有可能解决第二外语的问题。那么呢,学习材料。志愿妈妈们已经动手,开始攻拆字教案的繁体版。这个很困难...好在,孩子们目前也用不到。繁体教案,得简体教案使用到一定程度,才加入进来,掌握繁体是个“顺势解决”的事情。“随手”把它解决了就好。

志愿妈妈们会招募志愿者:需要很多妈妈的贡献,群策群力,才能够把这个复杂的任务攻克。这是一个事情。另外一个事情呢,就是儒勒·凡尔纳的文言小说。阅读这个东西,是孩子作为语言,掌握“文言文”的关键一步。一批志愿者妈妈已经为这个项目准备好久了。我们需要加快这个速度,让孩子们尽快拿到文言版的小说。繁体教案、文言版儒勒·凡尔纳小说还有再印简体教案,都可以做预售了。只要人数达到起印量,我们就可以印刷,把书送到孩子们身边。

2-066二宝妈B
弱弱的问一句,盲算怎么算?就是读完题目要直接说答案吗?

3-135三东子妈B
@2-066二宝妈B 妈妈读题,孩子回答,不用关注对错。二年级娃每天坚持30-40分钟。口算本选花果山推荐的四款。

咱们有好多妈妈,有想“弱弱地问”各种问题的需求...刚上山的妈妈们,花果山上很多基本的知识,并不知道的。咱们有志愿者妈妈专门开群,为新手妈妈解答这些基础性的问题:
0000.png
凡是有疑问,不知道找谁去问,又不好意思问的妈妈,加入“新人答疑”群,到那里“堂堂正正”地去问!顺便说一句:妈妈们可以看到,咱们的新人答疑群,已经开到第18期了。每一期,都是由志愿者妈妈义务为新来妈妈服务的。当你从“新人”变成“老人”之后,申爸也希望你也能去“新人答疑群”做志愿者,帮助后来的妈妈:她们刚上山,也有无数的疑问需要解答,一如现在的你。我们的志愿者,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嗯...就补充这几句哈。

4-025四诚妈B
@3-001三哈妈G 我申请做一期答疑志愿者。

诚妈真棒!有希望到新人群去做志愿者的妈妈,报名哈!咱们呐,希望每一位妈妈,你成为花果山“老人”之后,都能带一期“新人”:“当初,我自己也曾是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8-9-5 08:57 编辑

花果山小学群:“这是要求”的解说

2018-08-31
6-040六乐芊妈G
“这是要求”反馈 20180831
最近挺迷哈利,一直想看哈利的书。快开学了,哈利阅读需要减少时间,今天“这是要求”就是:哈利先暂时不要花时间,先将学校课本第一单元的内容再巩固一下,暑假里认真朗读数学,朗读语文教案,重点攻关英语的效果,要在新学期开学后体现。保证开学后,以全新的面貌,在新老师面前,尽量树立“优等生”的形象。孩子愉快的接受了
芊妈的做法,完全是不正确的。大孩子,五六年级,开始懂事了。妈妈有一些原则性的话,有一些宏观的观念,要孩子认同,接受,这样的事情,可以开始去做。这跟低年级孩子不一样。低年级孩子,妈妈不要试图去说这些大而无法落实的话。但是,说这些观念性的话,要找孩子情绪好,依从性高的时候,跟孩子讲。可以尝试每天黄昏的时候,带着孩子出去散步。在散步的时候,说这些话题。

“这是要求”,针对的是具体事情:把第一单元的数学课本读完;把语文作文写完;把数学作业做完。这些要求,是可以明确地衡量是否完成的。

观念,妈妈是无法衡量孩子到底接受没接受......无法衡量的事情,不适合于“这是要求”。“这是要求”,要求的是具体的目标,明确,有时限,可达成,可衡量。不要用“这是要求”来要求孩子去做根本达不到的事情。

“晚饭前,去把第一单元数学课本朗读完。大声、正式匀速朗读。这是要求!”妈妈说的时候,要仿照这句话的样子来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3-29 06:57 , Processed in 0.0871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