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8|回复: 0

[科技] 博物 吴德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6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物

韵爸:

    推荐一下博物学家吴德铎.他从事的主业是科技史研究,成绩斐然.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报刊写知识性短文,形成独特风格,创造了别致有趣的博物小品,呈现一道亮丽风景,使广大读者流连不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275400100a75r.html

    博物谈趣是吴德铎的拿手好戏,他的博物小品系列涉及面极广,内容丰富,作品文风犹如促膝言谈,春风拂面,令人心醉。读这样的书,就如同与一位广学博闻的朋友交谈,饶有趣味,又增见闻,错过这样的良机,岂不可惜?

    我买过他的《物趣》和《文心雕同》,刚从前面那篇博文发现《博物记趣》也是他写的,出版时用了笔名“枕书”。

    江西景德镇人,1925年9月16日生。1944-1946年就读于江西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1946-1951年代表家庭驻九江协兴成瓷号,1952-1954年在上海慎德工业社任职员,1954-1964年任上海陕北中学教师,1956年参加民主促进会,1964-1980年任上海南海中学教师, 1980年3月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吴德铎在中国科技史方面成就相当突出,早年曾参与中国科学社活动,并由此进入中国科技史领域,是中国古代农业史与酿酒史研究的国际权威。1986年5月,应邀出席澳大利亚“中国科技史第四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进行其他学术活动,历时两个月。1988年8月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州大学等邀请,赴美参加“中国科技史第五届国际讨论会”,并作其他学术访问,历时三个月。1990年7月应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邀请赴港访问。同年8月应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邀请,出席“第六届中国科技史国际讨论会”,并作其他学术访问,历时半月。曾任北京农业出版社顾问、《中国农业珍本丛刊》编委、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上海科技史学会理事、中国农史学会顾问、上海杂文学会理事、上海民俗文化学社顾问。

  一生著述集中在徐光启研究、进化论在中国、中国甘薯种植、中国酿酒史及糖史等方面,主要成果曾汇辑为《科技史文集》(1991年)。另有《博物记趣》、《博物古今谈》等随笔文集,还曾与席泽宗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整理校注《罗振玉收藏<新修草本&get;》、《全芳备祖》、《金薯传习录》、《台湾外志》、《农政全书》、《洪宪纪事传三种》等,其中校注《农政全书》,获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二等奖。在酿酒方面,他认为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器酿酒,至迟在宋以前,便已掌握了蒸制烧酒所必需的蒸馏器。其随笔也很有特色,如《博物记趣》共收入作者于20世纪60年代在《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以及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专栏文章83篇。文章短小精悍,文字清新简练,文史经哲,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谈的虽是常见的事物,所涉却是丰富的知识,让人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教益,获得乐趣。傅雷曾评之为“近二十年罕见之散文”。

   1992年3月去世。
董桥在《英华沉浮录》第七卷《为红袖文化招魂》中有一篇也写到了吴德铎。

杏花春雨科学
    (一)
    八十年代初就认识上海博物学作家吴德铎先生。先是通信,继而写些知识趣味的小品给我发表,后来吴先生来港一游,我们终於见面了。他矮矮胖胖,精神很好,也很健谈,手头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他无所不知,连养生之道也甚有研究,可惜九二年竟过去了。他生前出过八九本书,前几天收到吴夫人许筱芳女士寄来吴先生的三本遗作,赶忙翻阅,篇篇真有燕子归来的相识之感,教人格外怀念故人。其中一本《漫游博物世界》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林耀琛编的。《编者的话》里说,吴先生是科学史学者,对达尔文主义研究尤深,对中国科学史、农学史的研究有很多贡献:「博物散文作品的写作,是吴先生的爱好。由於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而且文学底子深厚,一件普通物事,经他逐本溯源,旁徵博引,竟生出几多情趣,所以虽是知识小品,都被傅雷先生誉为难得的好散文。

    (二)
    吴先生的文字确是漂亮的。《杏味香如梅》第一段这样写:
    连绵不断的春雨,送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情,同样也在蒙蒙的细雨中,迎来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的画意 。如今早已是「杏味香如梅」了。

    他接着说,杏的原产地众说纷纭,国际学术界都公认这种古老果树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达尔文上个世纪提出「人工选择」的原理,曾经援引中国人培育杏的成就作立论的根据。杏在分类学上属於蔷薇科的李属,与李、梅、桃的关系很密切。《庄子》记孔子「休坐乎杏坛之上」,因而讲学场所和道家修炼之处,古人都称「杏坛」。三国时吴人董奉住九江的庐山为人治病,治好的病人,董奉都要求他种杏五棵,人称「董先生杏」。王维有「董奉杏成林」之句,医师诊所因称「杏林」。吴先生说:英国到十六世纪才种杏,是一位法国牧师从意大利引进的。杏仁油和医药、香料工业关系很大,杏树的枝干又是上等木材。最怪的是科学证明杏可以治癌。南太平洋小岛国斐济人人长寿,从无癌症,号称「无癌之国」。原来斐济盛产杏,男女老少都爱吃,甚至以杏作主食。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杏实中含丰富的维生素B17。他们给两百五十名癌症患者口服、注射B17,另加辅助治疗,痊愈者多达两百四十八人。

    (三)
    吴先生这本书列为上海三联文库之《青草地丛书》;那是专为今天的青少年策划的一套丛书。林耀琛因此说,中国科学普及事业本来就不十分发达,能够写好知识普及作品的人更寥若晨星,吴德铎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之努力,实在是不多见了。我早年编杂志常常请吴先生给我写博物学的小品,恰巧也是为了让青少年多读一些文情并茂的科学知识文章。像《杏味香如梅》这样的文字,既见国学,又见科学,还见文学,一举而三得,当然值得一读。上海三联这次还出了一本吴德铎的《科技史文集》,那是比较「专」的论著,从徐光启到达尔文到赫胥黎到甘薯的故事,都有。国内吉敦谕写的《糖辨》一九八一年二月经我发表之后,吴先生写了回应文章《老店新开的<糖辨&get;》给我刊登,这本《文集》现在也收了进去。世事如梦,转眼就过了十几年了。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5为董桥出的这套十本 万象书坊.语文小品录,我独独缺这本 《为红袖文化招魂》,孔网卖得也贵。薄薄的一小本,要三四十元,令人费解。后来才知道因为里面某一篇写到了敏感话题,所以我当年在晓风书屋地下书库买的这套书就只好少一本了。

    前些天在书店看到俞晓群在海豚社卷土重来,又重新出了董桥这套《英华沉浮录》。

西妈:从韵爸米缸偷的米!

image057.jpg

image058.jpg

image059.jpg

image060.jpg

image062.jpg

image061.jpg

image06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7:45 , Processed in 0.0742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