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引导孩子概括及正确理解“解题思路”】---2022.08.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2 18: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文小作坊:引导孩子概括及正确理解“解题思路”

2022-08-22
A-赣轩儿妈0708男十
申爸这两天问起捋实词的感受。觉得捋古文是“点对点”的对应,捋实词是“点对面”的系统性,一个聚焦,一个扩大……目前才弄40几个词,谈不上太多经验上的感受,后续有感受了再来说。
轩儿妈捕捉到的感觉很传神呐。不过,捋古文,最终的感觉也是“面”的感觉。之所以妈妈们首先对捋实词产生“点对面”的感觉,是因为捋实词应该是能够让人产生“整体感”的最简单的措施了。比较容易产生类似“面”的整体性的感觉。要产生类似的感觉,捋古文就要困难得多得多。

昨天妈妈们给出的,是捋实词整体的感觉。在整体感觉中,还包含着各个阶段很细微的感受。妈妈们都来仔细体会,争取把自己的感觉“固化”下来,写出来跟大家分享,就像轩儿妈这样。

还有,妈妈们还是要特别留意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只言片语。有了,要及时记录下来,回馈。有空儿的时候,多跟娃交流交流双捋的感受,引导孩子自己体会,自己把感觉固化下来,说出来。尤其是女娃麻麻。这种对体会的描述,原理上,跟捕捉上下位词义的引申关系,并且说出来,是一样的。只不过,它对大脑的锻炼,更加有力,因为这种锻炼需要动用更多的神经回路,让它们共亮才能实现。

妈妈们都认真琢磨一下恩蓁妈的回馈哈。

A-粤恩蓁妈0708男十
恩:最近几天都是恩自己捋《劝学》四线,今天午睡起来终于精神气恢复了不少,听他捋了40分钟,他形容脑子一片蒙蒙的混沌,偶尔会蹦出原文的单个字来,很多时候会越捋越困。又花了20分钟捋练习册的圆相关题,按恩的说法他理解的解题思路就是把解题过程倒过来说,顺带在分析已知条件的时候把“此路不通”的思路列出来,有几题我没有提醒他再概括一次,他也自己把前面捋了一遍的思路再归整下简略说一遍,有时会把前面那遍几乎是啰啰嗦嗦再说了一遍一样的,但简单点的他就会不再说具体的角或边名称,直接说求全等,已知共边和一对直角,需要再一对边或一对角就能证明全等,类似这样的通用的描述。
妈:小方圣经论语6,捋实词固字。
在这里,恩蓁妈给出了两则孩子的主观感受的回馈。在捋古文的时候,恩的感受是“……脑子一片蒙蒙的混沌,偶尔会蹦出原文的单个字来”。这是就我们目前所知,孩子在捋古文之初,最精确的主观感觉了。

我们假设,恩蓁妈的回馈,是孩子的原话好了。那么,在恩嘴里的“混沌”这个词,是打哪里来的?对,是恩蓁妈说给孩子的。而用“混沌”这个词,用来形容孩子头脑的状态,是申爸概括出来,在小作坊说了,恩蓁妈看去,再说给恩听的;恩听了,并且拿过来用了,说明这个“概括”跟他自己的感受,有共鸣。

这说明什么?事实上,任何人,言语化表达出来的自己的主观感受,他所用的语词,都是一种概括。妈妈自己在双捋过程中,感受是丰富的,但为什么把感受抓住,言语化反馈回来,却那么难呢?这是因为,“概括”很难。

概括是在做什么?概括就是指出事务的本质特征。当孩子机械齐整有规律地陈述古文,一句废话没有的时候,妈妈对于孩子的陈述,会产生一种感觉,感觉孩子好像是在头脑中看着一幅画,对画做描述一样。这就是“概括”。孩子的捋古文,跟我们看着画说,非常相似。体会到了这种相似,并且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把这种感觉概括出来,就是昨天嘟嘟妈的回馈。事实上,双捋一直做,发展到最后,孩子的终极感受是“和谐”,是“美”。这个是后话,以后再说。

回到恩这里。对于恩而言,恩蓁妈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做概括?对了,把别人的主观感受,说给恩听。其实,恩用“混沌”来概括自己头脑中的总体感受的时候,这个词就来自妈妈。孩子有感受,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妈妈自己也一样……既然不知道怎么表达,那妈妈就把“表达”说给孩子好了。他从别的“表达”中,选取有共鸣的,作为自己的概括,再说交流给妈妈听。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传统中,就是这样教孩子学会“概括”的。语文从中心思想开始,不管你懂不懂,我就一直说,一直说,直到有孩子“悟了”为止;当然,大部分孩子都悟不了。悟不了就悟不了了,也没办法了。这个法子不怎么work,早已经被废掉不用了。但是,这个方法尽管废掉了,但里面有价值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捡起来用的。传统的这个法子,之所以难以起作用,是因为它的概括对象,太复杂。对一篇文章进行概括,其复杂程度,需要同时激活的神经回路的数量,都是要远远高于对上下两个引申义的复杂程度的。孩子有丰富的感受,但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妈妈就把这些词,说给孩子;妈妈的词从哪儿来?别的妈妈的回馈里来。

恩的第二个感受是这样的:“他理解的解题思路就是把解题过程倒过来说,顺带在分析已知条件的时候把‘此路不通’的思路列出来”。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妈妈首先要厘清,现实的教学中,孩子是怎么学会证明一道几何题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去证第一道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的头脑中,是没有任何的“解题思路”的概念的。他是怎么“证明出来”的?他就是套老师课堂上讲的例题的解题步骤。随着教学水平的进步,现在孩子接触的“自己独立去证第一道几何证明题”,完全可以照着老师课堂上的例题,一步一步地往下扒。学会证明的孩子,是怎么证出一道题的呢?他是从自己的解题思路出发的。先把思路打通,然后,把思路倒过来,一步步写出证明过程(绝大多数的几何证明题都如此)。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个飞跃,这个飞跃就是孩子要从直接的“套步骤”,变为先疏通思路。很多孩子完不成这个飞跃,在初二,就再也学不下去数学了。这些孩子们口里说的“套解题思路”,其实是“套解题过程”。数学题是千变万化的,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固定的,那当然是“套”不下去的。“解题步骤”套不下去,但“解题思路”是可以的。“解题思路”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当然可以“套”。其实,任何人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都是在努力“套思路”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实上,妈妈要知道,解题步骤就是把解题思路倒过来写,这样的话,每个数学老师都无数次地跟学生说过的。但是,孩子在听的时候,都是直接把这句话内化了,没有捕捉到这句话本身的内容,在意识中仔细想想。当孩子自己能够说出“解题步骤就是把解题思路倒过来写”的时候,思维的第二次飞跃就产生了。他不是简单地把这句话背出来,而是在自己成百上千次的解题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这句话的意思,自己把它说出来了。

恩嘴里的“顺带在分析已知条件的时候把‘此路不通’的思路列出来”,其实就是在梳理思路过程中,把死胡同标出来。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跟走迷宫的过程非常像。孩子要不断地把那些死胡同岔路,在头脑中标记出来,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还没有探索过的路径可能上去,而不要反复地误入同一个歧途。如果不及时标注,记住,想复杂混乱了,很容易走过的不通路,再走一遍,直到走到尽头,才想起来:这路走过啊!巨浪费精力。

就先说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来源: 【语文小作坊:引导孩子概括及正确理解“解题思路”】---2022.08.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1:21 , Processed in 0.0809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