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2|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妈妈的重点是把孩子带进第二层学习的境界中】---2022.08.1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8 21: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8-18 21:43 编辑

语文小作坊:妈妈的重点是把孩子带进第二层学习的境界中

2022-08-17
C-031鄂-子游妈10038七
1.今天继续持实词“狱”(总第138个字),“狱”字正好在《汉字文化趣释》看过,孙贻让在《古籀拾遗》说:“狱”字左右两边各一个犬字,中间一个言字,左右两犬反正相对之形,描绘二犬相争相斗,以此比喻人有纷争,在法庭上诉讼之时,颇似二犬相斗,其实一犬是喻指那些争斗者颇似犬类,非人,表示古人对那些犯法者的憎恶,言表示语言,又代断定是非的人,如今之法官,狱字透露了古人这样的一种思想,那些公平办案的人才算人,不同于那些犬类,狱的本义是诉讼,打官司。引申义:1)由“打官司”引申出“案件”的意思,打官司,断案自然涉及到案件嘛;2)由于打官司时,败诉的一方要受到惩罚,即常常把他们关进监牢,因此引申出“监牢”的意思;3)由于打官司时,败诉的一方要受到惩罚,即是成了罪人,引申出“罪人、罪犯、犯人”的意思;4)由“监牢”引申出看管犯人差役“狱卒”的意思;5)由“监牢”“狱卒”引申出管理监狱的官吏“狱吏”的意思,是古时的一种官职。
嗯……尽管申爸很少看到妈妈们提感受,妈妈自己梳理引申义时的主观感受,但是,从小作坊反馈的情形来看,很多妈妈应该喜欢上这件事了。至少,已经习惯做这种梳理工作。理论上来讲,对耳熟能详的词语微妙意思的系统化梳理,这个过程会让自己产生轻快的愉悦感,稳定而不过火。妈妈们自己梳理的时候,留意一下自己的主观感受,看是否如此。然后呢,要思考,怎么引导孩子也能进入到这种状态中来。另外,申爸要着重指出的是,在梳理引申义的过程中,重点不是孤立的义项,而是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重点不只是联系,更重要的重点是要设法把这种联系表达出来。你们看,比如说子游妈的回馈,这种联系的表达,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当然,很多生动、易理解的表达,是别人想出来,记载在他的著作里的。这个时候,妈妈要把让自己深有感受的引申理解,引到自己的表达体系里边来,就像子游妈做的这样。

自打十九世纪初,朱骏声写出第一部梳理引申义的著作《说文通训定声》开始,各个时期的学者,已经写出数百部讲解汉语词汇的引申的著作了,精彩的表述,散布各处。妈妈们自己要有意,把这些精彩的解释,归集到自己这里来。这些精彩表述集,包括妈妈自己锤炼出来的精准表述,是将来把自己的孩子,快速带进精彩的语义世界的钥匙。

妈妈们现在所做的,本质上而言,就是在做“学术”。学术没什么神秘的,它就是这样的事情。要知道,妈妈们自己搞的这些,在清朝那个时候,叫做“小学”,研究汉语文字的学问。当初,小学知识是各个学派大家的不传之秘。鲁迅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他和他哥,还有钱玄同、朱希祖、许寿裳他们在东京随章太炎听讲文字学的事情。章太炎是当时的小学翘楚,桃李满天下。但是,鲁迅并没有被章作为弟子看待,因为交往很少,唯一的授学,无非就是东京哪一次课。老师并不在意,可学生感念了一辈子。为什么如此?只是因为这个东西,讲好了,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尤其是,对于学生其后的学术生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术,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学术,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把脑子梳理清楚”,脑子清楚了,后边的一切,就都好办了。混沌一片,脑袋不清,啥也做不好,糊涂。

我们呢,说的一切主题,“概括”也好、“本质”也好、“解题思路”也好、“辩证”也好……所有的一切,捋到根子上,无非也就是让孩子把自己的脑袋梳理清楚罢了。只不过,这些玩意儿,都是舶来品。小学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学术。相比较起来,小学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第一层级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是顶级的第一层学习的“佼佼者”。这个东西 ,哪里需要十几年的破冰,第一层级的学习从十以内的加减法,一直搞到函数导数,才好去概括总结的?

从两岁开始,每天就说话。一说说了十几年,这些积累,都是“第一层次的学习”啊。自然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脑子里堆满了外界吸收进来的信息,稀里呼噜乱七八糟地堆在头脑里。没有经过整理,系统化的头脑,是没用的头脑。混沌一片的大脑,真的啥用都没有。看个电影,你问孩子“怎么样”,他只有一句评价,“还行”,什么都“还行”,这不行。只有在大脑有了体系之后,孩子才会从电影的情节、表演、布景、道具、剪辑各个方面,对电影做出具体的评价。而体系是怎么来的?不是看一本《电影学教程》就能学来的。它是《电影学教程》进入了一颗明晰的头脑之后,自然就会产生的。

在梳理实词的引申义过程中,自然就会有隐隐约约的感觉是说,一个动词,很容易就会引申去指代这个动作;一个词指代一种感觉的话,很容易就引申去会引发类似感觉的情况。比如说“深”,水深,掉下去会淹死,没影儿了;可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引申到指平面上的距离远上面去了,因为庭院那么大,距离那么远,你要是走过去,也会没影儿,跟掉进深水里去的感觉类似。这是对引申原理产生的感觉。在这两种情形下,会有引申关系出来。这种对引申的原理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概括。现在,问题来了:对汉语言来讲,所有的引申在原理上,有多少种的情形?谁要是能把它找全了,写出著作,这就是顶级的学术著作。有没有人干这个事儿呢?有的。论文有不少,专著到目前,只有一本。可惜,这本专著写得并不怎么好。其实呢,学术并不神秘,也不难。看你感不感兴趣,进不进得去。进去了,乐在其中。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清楚,引申到底有多少种情形,每一种情形,典型的引申用例都是什么。“概括”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觉”的概括,就不那么容易了。小元方为什么能够说出那么“葛”的话来?灵光一闪罢了。可问题是,你怎么保证随时随地,你的“灵光”都闪呢?随时随地,想闪就闪的能力,就是“自觉”的能力。这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做得到。那么,小元方究竟是靠什么说得父亲的朋友哑口无言,心悦诚服的呢?其实,妈妈们昨天七嘴八舌,已经说明白了。有妈妈说得尤其精彩,看磊妈的回馈:

C-296京磊妈1108男六
刚看完今天早课,申爸拿这个故事让大家体会什么是“概括”,我理解“概括”就是从早体事件中抽象出一个概念或道理的过程,《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故事中,小元方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这个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无信”。从“对子器父”这个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无礼”,这就是一个概括的过程。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
对,小元方就是精准地概括出父亲的朋友,他的行为的本质。这种行为,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元方让父亲的朋友,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概括的本性,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第一层级的学习,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把学习的对象,假设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把这个作为事实的对象,在大脑中建立起对应的神经回路。注意,只有在第一层学习中,才会有“对不对”的问题,在第二层学习中,没这个问题。在第二层学习中,只有高不高明的问题在。

大家仔细地琢磨一遍昨天小作坊里妈妈们的回馈。这些回馈的内容,其实都是发生在第二层学习的范畴之内。你不能讲,哪个妈妈的回答是“不对”的,但是,你很容易就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识别出哪个妈妈的回馈,更好一些。人的思维就是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找解题思路就是从一道具体的题目,概括出一般的解题规律;自己总结出了解题规律,再利用自己的规律做指导,去求解更多的题。“题”和“解题规律”的对应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人一旦自己概括出了这个“一”,对于所有的“多”,自己一下子就感觉自己“全都会了”。就是妈妈们所说的,“一会会一片”的那种感觉。

就高考而言,整张卷子上的试题,对应的“一”,其实没几个。只要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擅于第二层的学习,很快,他就把高考卷上所有的“一”,全都捞干净了。到了这种状态,孩子对于高考,自己就有信心“把分拉满”了。从高考的角度来讲呢,它要考核的目的,其实就是孩子进没进入第二层次的学习。孩子只要“进去了”,“分儿”其实就不是问题了。就日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来讲呢,它考核的,其实是孩子在第一层次学习的水平。它有个“对不对”的问题;就第二层学习而言,只有孩子自己概括出来的解题思路,高不高明的问题。因为一旦孩子找到了高明的解题思路,就等于他掌握了这种解题思路。回过头来,在高明的解题思路的指导之下,再去解具体的高考试卷上的题,没有解不出来,解错了的情形发生。孩子的解题思路,越概括越高明,到了最后,就封神了么:你看不到他学习,可他就是一考就第一,没人弄得过他。他的学习,已经从第一层的机械模仿,进入到第二层的深入思考阶段了。他腿走在路上,口嚼着米饭的时候,头脑都在不住地思考题的那些事情。思考的不是题本身,而是由题所触发的,带给自己的那些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感受,自己琢磨着怎么把它们抓住,明确出来,固定下来。这个过程会带给思考者极度的愉悦感。其实就跟你们妈妈自己梳理引申义系的时候,琢磨得入了迷的时候的感觉一样。理论上,孩子的年龄,正处于这种思考的敏感期,比起妈妈,他应该体会到更强烈的愉悦感,也更容易“入港”。

嗯……孩子呢,日常学习的,都是具体的题。妈妈要做的,不是教会孩子更多的题,也不是让孩子对题本身,有更深的理解,更不是去纠正孩子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事情,不是不重要,而是学校老师,更擅于解决这些问题。妈妈要做学校老师的补充,而是不是跟在后面去重复。妈妈要在孩子做完题之后,引导孩子进行反思,陈述解题思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概括的心理过程,在孩子的头脑中发生,自觉地发生。也就是,把孩子带进第二层学习的境界中去。进入第二层学习的入口,是一扇隐藏得很深的门。在学校,老师很难做到这个,因为它太个性化,引导起来,太花时间,远远超出老师的能力范围。远远超出老师的精力能够顾及的范围。老师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的。靠孩子随机游走,无头苍蝇一样地乱撞,撞对门径的可能性,非常地小……妈妈们想想,学神是多么的少,就知道了。可是呢,你妈妈,是能做这个事儿的。你家就一个孩子么,在别人看来,学神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在妈妈们看来,学神是可以塑造,做出来的。“老娘做的就是学神!”

先说到这儿吧,老娘们都琢磨着去塑造自家的学神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9:19 , Processed in 0.0731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