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6|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用新的范式解决高考的客观题】---2022.07.0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 11: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7-2 15:24 编辑

语文小作坊:用新的范式解决高考的客观题

2022-07-02
嗯……孩子们大概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就渐渐地能够理解词义的引申关系了。他们能够自己想明白,这个意思是怎么从上一个意思“蹿”过来的,只是不大会说明白。这个表现就是,有些引申关系,他能想明白,表示“能理解”;有些引申关系,他想不明白,明确地说“不知道”。

其实呢,词义的引申,有很复杂的历史过程,并且是跟当时的具体文化条件相一致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当初的文化条件早已不复存在,只是引申的关系,留存了下来。故此,很多引申关系,人们至今也没有搞清楚究竟。孩子不知道,是自然的事情。

在高一的时候,孩子的思维产生了一个飞跃。对应到词义引申上面来,就是孩子能够有意识地系统梳理一个词的引申体系,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思考记结果,进行陈述了。对大脑自身来说,这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它意味着,大脑能够做到以前根本无法做到的某种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操作了。

是这样的:妈妈们首先要知道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存储词的不同义项的神经回路,是有地理分布的。在最一开始,孩子接受词的各个义项,都是单独独立的。既然孩子能够回想起某一个义项的具体内容,就说明,大脑肯定以某种方式,把这个义项存储起来了。大脑弄个小星团,把一个义项保存起来。一个词十个义项,十个小星团,暗淡地放着微弱的光。既然存储,那就得在地理上,有个存储的位置,对吧?事情的关键就在这儿:本来就各不相同,各自独立的十个义项,在不同的年龄,形成的十个小星团,它们肯定不会一个挨一个,紧密地排在一块儿的。负责存储这些星团的大脑区域,其疆域是如此之大,如果把两个星团等比例放大到人体的尺寸的话,星团之间的距离,比上海到北京还要远。

现在的问题是:大脑是怎么能在瞬间,就把上海和北京的任何两个“人”,连接到一块儿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第一次思考某个词两个一项之间的上下位引申关系的话,他的大脑,必须把远在上海的一个星团,和远在北京第一个星团,同时点亮,并且作为一个整体,让变亮的整体涌现出感受,这才能“理解了”。我们不知道这种连接的具体机制,但是,从孩子的表现,我们知道,这种机制,在初二,就开始出现了。孩子的大脑具备了这种远程连接的能力。初二到高一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初二的时候,大脑能做到这一点了,但是,不稳定。六脉神剑,时有时无。这种情形,似乎跟上下位义项的存储位置有关系。随机存储,如果存储位置本来就不远,放大之后,只相当于北京到济南的距离,就够得上,能连起来同亮;如果不幸,到徐州了,就太远了,连不上了。无论怎样,等到了高一,不管在哪里,都能联起来了。不但能连起来,还进一步能够系统地梳理出引申的脉络,进行陈述。

事实上,孩子进行150实词的陈述,我们的目的,就是锻炼这种联结机制。这种机制尽管在原理上我们还不知道,但它只要是一种机制,在形成过程当中,那就会遵循所有“机制”的共同规律:用进废退。我们要借助150实词的引申体系,在孩子不断地反复、体会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大脑,不断强化这种随机连接的机制,最终,让大脑在这个方面,变成一颗强力大脑。这颗强力大脑形成之后,要解决的第一个实际问题,就是高考。高考是这样的:孩子考完试之后,指出哪里错了,他自己就能搞对,这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不同的孩子,出现的时间不同。牛娃,高三一开学,就“已经能够这样了”;大申平时是渣娃,但到了一轮复习结束,寒假的时候,他“也能这样了”。其实呢,任何一道题的母题,它的解法,存储在大脑中,也是一个星团。跟存储实词的义项的星团,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大脑而言,操作起来是一回事。

考试是怎么回事?高考不过是快速地把眼前卷子上的题目,快速地建起临时星团,再跟头脑中已有的母题星团连接起来,点亮新融合的神经回路。这个操作只要做得到,题目就解得出来。注意哈,高考跟平时做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平时做题是一个建构头脑从来没有的“星团”的过程。这个过程做完善了才去高考,高考考场上用来连的“母题星团”才会有。一般来讲,这个“完善”过程,要做到高三的寒假。高三寒假之后,孩子的成绩,就会有一个突升……当然,引导出这个“突升”,也是要想办法的。它不是自然而然的一个结果。

如果孩子过了“分水岭”,理论上来讲,高考的分数,将取决于两件事:第一,大脑具不具备快速连接任何一个星团的能力。这个能力强不强,连得快不快;第二,在考场上,用来连的母题星团,大脑找不找得到。这是一个全新的范式。整个儒家文化圈,第一次有人用这样的范式,来观察对于一个年轻人至关重要的高考。就大申那里的实践而言,第二点做得非常到位,因为这是长期准备的自然结果。但问题出在第一点上了。到了今年寒假,当大申走完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可实施的操作,卡住了申爸。这个东西没法儿做预案,因为必须要结合高三临考孩子的实际情况,才能给出解决方案。申爸从来没有经历过,不知道高三临考孩子是什么样的。等知道了,再找方案,时间就极其紧迫了。申爸拼命地赶,到了开考前48个小时,终于拿到了全套的可行操作,但实在没有时间去执行了。

总得来讲呢,高考的题可以分成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在未来,所有的客观题,在这个范式下,对所有能够抵达分水岭的孩子来讲,可以拿满分的。对于无法抵达分水岭的孩子……其实,就是高考所有母题的集合,他无法做到全集,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个子集……也可以让孩子的成绩逼近自身的极限。母题的神经回路没有建立起来的那些考题,自然就丢掉了。主观题是这样的:北京卷,大申选考科目的主观题,一共是110分。这110分是不适用于这个范式解决的。但是,主观题只要及格就行了。及格70分。整套卷丢掉40分,剩下的640分客观题,在这个范式下,可以满格。这样呢,大申的极限,是710分。而做到这个,申爸估计,只需要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可惜,这一个月,永远也不可能再有了。这是这个哈。我们的范式,原理,就是如此。

其实呢,这个全新范式,如果没有手段,让它落地呢,也只是空想。好在,我们手段已经在握了,这就是语文的两大项:陈述古文和150实词。你们小娃娃,不要想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以大脑的发育为基础的。要实现这个范式,孩子大脑的前额叶,必须发育。你们小娃硬弄,不会培养出龙,只会搞出跳蚤。

这是这个。就说这些吧,回头接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5-4 21:44 , Processed in 0.0688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