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5|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申爸谈学科素养】---2022.03.0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6 2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文小作坊:申爸谈学科素养

2022-03-06
妈妈们看恩妈的回馈哈。

浙-恩妈0803男八住家
2022.03.04
学期D16
捋题渐渐主动化,到时间我说:我们开始吧,孩子就拿着作业本找我这边。作业捋的比较缓慢,一个小时,只能捋30来题。捋的时候会不停地有问题冒出。会因一个小小填空题沉浸20来分钟,不肯用手机查题,一定要自己想出来。把课本放他身边也不看,说课本里讲得不太清楚,连老师估计也不太懂,“电压”老师说是像水压一样,可是这是高度差。我能力有限,看着他这样内心有点捉急的。看到题,然后不停地冒问题。“芯片为什么是硅片”“为什么硅片能运算”,“太阳能发电与光伏发电有什么区别”“地热能?”“生物能?”,“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我听着孩子的问题,问他这是题里的?课本里没有描述具体的吗?孩子说:没有。这是孩子的思考,还是因为孩子对课本的熟悉度不够,没看到课本里对这些内容的解释?打算看一下孩子的课本,看看是不是里面有相应的内容。
孩子捋题的时候,要边捋边思考;但是,不对题目本身做过多思考。一道题,只要思考时间超过3分钟,妈妈就说,回头有空儿再琢磨这道题。开始下一道题。

思考有两种:一种是思考题目本身;另一种是思考题目跟题目、题目跟知识之间的联系。前者是想内部;后者是想外部。在捋题的时候,我们要的是后者;在做题的时候,孩子的思考目的,才是前者。做题的时间长,捋题的时间短,而一道题,如果孩子思考外部,一般两三分钟,也就足够多了。没有太多的外部内容可供孩子思考。如果超过三分钟,孩子肯定就在思考题目的内部,需要打断不想下去了。捋题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孩子拿来思考题目本身,是远远不够用的。故此,妈妈不要让孩子在捋题的时候,过多地思考题目本身。那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对孩子,从来不指导他“去想什么?”“怎么想?”对吧?

我们知道,孩子在做题的时候,他肯定思考了,这没问题;在捋题的时候,我们只是就每一道题留了时间给孩子,给出了个指导性的要求,说是还是否,仅此而已。孩子怎么知道这道题是“是”还是“否”呢?他又没亲手做,对吧?每个孩子的判断过程,判断方式,都不一样!时间长了,他会慢慢积累起自己独有的一套思考方式,同时,在用这套思考方式对题目进行处理的时候,会激起头脑中丰富的各种念头。这就是“举一反三”。一个小时,捋题,目的很简单,就是留时间给孩子去练习怎么“举一反三”的。

我们说过,高考由于其命题的特点,孩子是不可能练到原题的。那为什么还有孩子能考100分呢?这是因为,100分孩子在头脑中,建构起了密不透风的题网。事实上,任何人都一眼就看出来,多做题,会有很大的好处。高考题尽管是全新命题,但是,孩子总能在头脑中找到最类似的一个题目,然后,仿照着自己做过的这个类似题目,把高考题做出来。毫无疑问,题做得越多,那高考卷子上的23道题来比对,找到的近似题,近似度越高——尽管不是原题,但稍加变通,就高考题了。这是题海的思路。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思路。我们把孩子掌握的题,想象成一些固定的点。点和点之间,是有空隙的。如果一道考题,掉在了两点之间,孩子的大脑,能识别出来,这道题的解法跟第一个点的解法类似,那么,这道题就被孩子头脑中的题网捕获了。

现在的问题是说,孩子头脑中已经有的那些固定点,每个能够覆盖多大的区域。我们可以想象,覆盖的区域越大,所需要的固定点就越少。每个固定点覆盖的区域越小,全覆盖所需要的固定点就越多。就好比每个固定点上都是一把伞。伞面越大,全覆盖所需要的伞就越少;反之,每把伞面越小,所需要的伞的数量就越多。那怎么加大每把伞的面积呢?捋作业。前边说了,捋作业的本质就是不断扩大每道题外部联系的种类和范围。扩大每道题的外部联系的种类和范围,就是举一反三。

问题是,这个从一到三的过程,是个内部过程,我们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指导的。没法教,只能靠孩子自己去做。孩子自己做,就有孩子做得好,有孩子做得不好。我们把这个,叫做孩子之间,智力上的差别。而智力是小时候关键期,靠伴听的质量和数量而决定了的。智力建构得好的孩子,每道题回看一下,都会激起头脑中丰富的各种念头和想法;智力差的孩子,就少得多。如果持续地进行这种活动,渐渐地,由每道题激起的思绪,相互间就会搭到一起,连成一片。这是一个雪崩过程,一旦开始,将会指数扩大。而启动这个雪崩过程,此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是以年为单位计时的。这不是短期几个月,一两年就能做到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同样是面对高考的一套题,智力建构得好的孩子,他可以以更少的固定点,靠扩大每个点的覆盖范围来取得成绩;智力建构得差一些的孩子,他可以以更多的固定点,每个点只覆盖一点点范围,也可以取得好分数。同一个分数,不同的孩子,获得这个分数的内部机制,是不一样的。秦师弟他们搞的那个北大考试研究院,就是想要研究,怎么让后者的分数,与前者拉开距离。其实呢,作为选拔性的高考考察,它要选拔的,是那些能用最少的伞,覆盖最大面积的人才。想考核的只是能否“对整块面积全覆盖”,而不管覆盖的强度。好比说,它那个伞。伞面越大,伞骨就要越长,在伞的边缘,能承受打击的能力就越弱。

刚才申爸谈到了,同一套题,智力建构得好的孩子和差一些的孩子,对吧?因为高考的重要性,造成了社会上对高考的超强度投入:人们的想法是,智力建构得好的孩子,再搞得多多的伞,那岂不是双保险?这样呢,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你怎么区分智力不同的两种孩子?全都覆盖了么?

人们实践中想出的办法,就是加大题目的难度。这相当于说,以前正常情况下,没卷起来的时候,考核的是把伞都打起来,看看地上有没有阳光从缝隙里透过来;现在呢?大家打起伞,都没有阳光透过来。没法选出好的来啊,怎么办?改为从上面扔石头,看看谁的伞阵能够挡住大石头。那当然了,伞又大又多的能。同一个地方,好几层防护着呢。随着题目难度的增加,考核的目标被偷换掉了。这导致人们对高考到底考核的是什么,彻底糊涂了。

事实上,初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难题,根本没有任何价值。一进大学,初中所抠的所有题,难不难,也全都归零了。学过方程,小学的算数应用题,就全部归零;学了微积分,中学的超难的极值问题,也全都归零。在低水平,搞难题,是没有价值的。没用,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很多省份,高考内卷得非常剧烈,个体想翻身,没办法……或者极难。

这样地拼高考呢,如果仅仅是耗用时间多,机会成本高,也还算了。要命的是,孩子形成了对于题的聚光效应,忽略了学科思维:孤立地会很多很多题,难题;但是,缺少学科素养。注意哈,我们有清对教案,对吧?那个东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期望,捋作业+清对学案,多少能够解决学科素养的问题。现在呢,清对学案咱们还提不到日程上,先抓主要矛盾,把捋作业搞成孩子的日常习惯再说其他。

……学科素养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现象。如果孩子会的题,学过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散点,而是成系统地连系在一起、能作为一个整体在头脑中展现的时候,孩子外在就会表现出对这个学科的学科素养。现在初等教育的问题是,大批没有基本学科素养的孩子,被送入大学,进行理科和文科的教育。这是浪费,毫无意义。

嗯……先说到这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9:56 , Processed in 0.0712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