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2-23 13:17 编辑
语文小作坊:架构感的形成与培养直面现实
2021-12-22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其实很容易问题就解决了,比如,让孩子重视错题,及时改错;有些事情,大人感觉很容易,可孩子那里需要很久的时间,还不一定解决,比如“知识架构”。
20211221反馈 C-109辽悦妈0810男七 昨晚没捋作业,今天捋作业,告诉我:他昨天把作业记录在一张纸上,留给我今早看看。悦把妈妈的作业放在了心上,捋作业以来知识框架没发现有什么,每天的作业回家就拿出来语数英摆好,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语数英完成,以前作业篇子乱糟糟,现做现翻。
容易的事情,以月为单位计时,就行了;可是,像“架构感”这种事情,需要以年为单位的努力,并且,可以肯定的是,初中的几年,毫无进展。“架构感”是这样一件事情:成年人,基本上都有;但是,高中毕业生,可不是这样的。只有少部分高中毕业生,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比如说,生物课、历史课或者物理课范围内,有明确的框架感、体系感,离开这些领域,还都是一片混沌的未知。这也就是说,“架构感”(或者说“框架感”“体系感”什么都行)的建构,敏感期的均值不在中学阶段。那我们抓什么呢?我们抓钟形曲线的左半分布。自然状态下,形成框架感的年龄分布一定是一个钟形分布,人群中很小比例的孩子,在高一,就产生这种感觉了,高二多一些,高三更多。我们的目的有二:第一,试图让山上更多的孩子分布到高一到高三去;第二,我们试着,是否能够移动钟形分布的均值,让均值点左移。对应到现实生活中,这个表述就是,如果我们只做到了第一点,那么,花果山上做得最好的一群孩子,到了高三,肯定会产生框架感;如果我们做到了第二点,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保证,山上每个孩子都会产生框架感:等于说我们设法把自然状态下,十八岁或者二十二岁才发生的事情,给挪到十六七岁,或者十五岁发生了。
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视“框架感”这个东西呢?其实,对一个学科的框架感就等于高考中,这科考试得高分。高考六门学科的框架感,就等价于考进清北。一个学科的框架感,在高考孩子那里的主观感受,就表现为:一切尽在掌握,“我全都会”。这门课我吃透了,甭管你怎么考,只要有人能答对,那个人就是我。就目前的高考而言,这两者之间的等价性,妈妈们一目了然。
我们怎么才能找到一种方法,确保孩子在一次考试中,肯定能够拿高分呢?一个直观的思路是这样的:分数是加总得来的;试卷是由题组成的;练习越多的题,就越能覆盖更多考卷上的题,所以,多做题。这种几乎处于本能的思路,你不能说它错,但在实践中,这条路走不通。在中国,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沿着这条思路走过,事实证明,该行的行,该不行的,还是不行。有妈妈给绕糊涂了:高考好的孩子,也都做题啊?为什么这条路走不通?这事儿是这么回事:我们要找的方法是要确保你的孩子能够进清北,而不是面对每年所有参加高考的一千万学生说,你们里面肯定有进清北的。所有的孩子都做题不假,但后面这个命题,尽管绝对正确,可对你没有任何价值。你妈妈要的是我的孩子怎么能进清北。用逻辑学术语说就是,你要的不是必要条件,你要的是充分条件。做题不一定行,不做题肯定不行。理解好这一点哦。理解好了,我们回来看现实。
20211221反馈 C-109辽悦妈0810男七 确实是妈妈不自信的心里,没有抓住优质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学校里期末总复习也进行了一周了,回头看,作业真是没有大效率可言,每天做卷子都做得晚,妈妈是硬挺着到作业结束,其实早就困了!说不关注对错,其实还是很想关注的,以往关注的多啊!瞄一眼数学卷子上的题,心里就合计,这个他肯定做错;看一眼英语卷子的汉译英,立马浮现出他翻译的漏洞百出样,甚至不会翻译就不写了!这些都在妈妈脑袋里印记了,妈妈像挑毛病的监工。现在不关注对错,只能是做完作业,妈妈就是啥也不看,收拾睡觉,悦高兴啊!母子关系和谐啊!要给妈妈出地理题,讲学校里的事情,睡前还要鼓捣一会自己的小东西。
妈妈为什么那么关注题的对错呢?一步一步往深里挖,到最后,分析的落脚点,一定落到:妈妈认为,孩子将来高考的成败,在于多做题,把题做对。你不能到高考考场上才强调这一点,你高考之前就要做好,故此,高三要重视错题;你要做到优秀,最好孩子进高三的时候,就已经有基础了,所以,高中就要重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往前推,就是最好幼儿园小班就要开始重视错题。如果你的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那你就要在上面的逻辑链条中,把你这个学段里的错题,解决好,把机制固化下来……有了心理预期,有了机制保证……这就等于说是“文化”了。
每个妈妈都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年,自己当姑娘高考的时候,妈妈的妈妈就是这种思想,看着自己改错儿;如今,自己成了妈妈,自然也用这种思想对待自己的儿子……什么是“文化”啊?一代一代往下传,极其顽固的思想,才是文化么。在这种思想和机制之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到了高中,到了初中,早已经对“错题”,极其敏感到过敏的程度了。“题”是为什么?为了让孩子掌握所学的学科内容,得让孩子进行练习,对吧?“题”是练习的形式。在旧的文化重压之下,母子的注意力,全都被“形式”给吸引去了,“本质”被冷落在一旁,无人关注。那么,作为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要不要关注,及时加以解决呢?当然需要。就因为孩子已经被弄得过了敏,所以,我们才不能够直接去消灭错误……母子被粘在形式上对抗,无暇分身的根源就是这种“直接消灭”的思维所造成的么……我们需要采取一种迂回的办法,先消除孩子对错题的警觉,然后,再试图让孩子及时解决错题。一个死结,你不能往死里拽。那会越勒越紧,最后想解也解不开了;你要先放松,把结解开再使劲拽,绳子就直了。
现在呢,妈妈们处于“放松”阶段。暂时不关注错误不是不重视错误,而是先要把结解开,再设法解决错误的问题。事实上,妈妈们会看到,只要你让孩子放心,天天如实记录作业,作业记录累积到一定阶段,能捋了,每天记录作业之前,跟孩子捋上一门课的作业,错误孩子自己就重视,自己去解决了。作业本上的错误是这么一种东西:随着大脑中建构起新学知识的神经回路,以前练习中的错误,自然就会了;但大脑需要确认。妈妈捋作业过程,就是反复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大脑进行确认的过程。随堂作业没有难题,错误随讲随消失。把错误和错误的消失,用记录作业的方式管理起来就行了。
咱们想用合理的方式来对待错误,首先就要从以前母子因错误而引发的尖锐对立中解脱出来。现在咱们做的,就是这个阶段的事情。这个阶段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在现实生活中,妈妈过这一关,却是最难的。这一关过不去,下边编出花来,都无济于事。我们呢,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不自觉的造物。你想要改变你所身处的文化,哪怕一点点,都非常困难。困难的地方在于说,你根本不认为那里有问题,但每一次,都会被掩盖在树叶下的障碍绊倒而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无缘无故地就跟孩子陷入对抗,每次都是如此。最可恨的是,自己发誓要管住自己情绪,可上了真章,在孩子面前,每次都爆发。搞糟的原因,不止是“情绪”问题。妈妈自己要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
20211221反馈 B-闽同妈0709男八 感谢今天各位妈妈给的各种指导和建议,特别感谢眉豆妈的指点,让我有了方向。我今天仔细想了想,觉得孩子抗拒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总想把各种实操推到最后去做,觉得是学习之外的额外任务,二是以前每天是做完作业才来记录,孩子很多作业已经收起来,为了记录作业又要全部拿出来,嫌麻烦,所以把记录作业调整到做作业之前是很有必要的。但临时调整记录时间,又必然引起同的反对,所以我按照眉豆妈给的建议提前想好了说辞。今天下午我在家,同放学回来,我说做作业前先记录作业,果然他立刻反对,我说早点登记完,你收拾书包也方便啊,同还是拒绝,要求先做作业,我说咱们所在的小组因为表现好被选中进入下一阶段的实操,好几个指导老师都进了咱们组,接下来我们可要好好表现了。同没有说话,我打开登记表,说赶快开始吧,我还要去炒菜呢,同说过几分钟,几分钟后再叫他,他把今天作业说了一下。本来还想把昨天作业的批改情况也让他说的,但他不想说,今天就先这样吧,不急于求成。今天物理作业可能是在学校完成了,一共14题错了8题,如果以前,我肯定会问他怎么错这么多,错在哪里,现在搞明白没有,今天我只是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是错了第8题还是错8题,同说错8题,我就没再说啥,如实记录。
同妈呢,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最赞的几位妈妈之一。其实吧,这也没什么。同妈不过是当了一次小男孩儿,指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到孩子那里记录作业,无论是像同这样,还很紧张的家庭;还是第一次布置,孩子就很乖地听话的家庭,妈妈自身受到旧有文化浸润所形成的认识偏差,都是没有消除的。你这个不消除,你记录作业,永远跟孩子“隔了一层”。只有彻底消除这层隔膜,才能做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妈妈跟孩子,精神是一体的,不分彼此地欢乐着对方的欢乐,痛苦着对方的痛苦。又回到质朴的童年的美好时光了。这是这个。还有呢,就是直面现实。
费曼曾经指出过一种情形说,你听课,感觉到没听懂。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走了神儿,还是讲课的人的原因,没讲明白,于是,你不敢开口说没懂,你默默地先自己努力,试图搞明白。你努力理清楚自己头脑的当口,又讲了新的内容。就这样,因为一步没跟上,就被压住,步步跟不上了。这种费曼困境,要想打破,其实很容易:你就直面现实,直说就是了。别人已经走出老远了?管他呢,他们爱走到哪儿走到哪儿,反正我这里的问题还没解决……这叫直面现实。直面现实是一种习惯哈。你有了这种习惯,就生活得很自在;没有,就老是自己被自己压着;但直面现实这个习惯,为什么很少有人有?或者换个角度说。妈妈们自己,也都是从小在教育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直面现实这个习惯,具备的人不多,那就一定意味着,教育的过程,有很大的可改进的地方。改进了,教育出来的孩子,个个就都能直面现实了。
你妈妈怎么才能带出直面现实的孩子呢?妈妈们自己说说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