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子馨妈0805女七
《项脊轩志》,刚读第一遍时,觉得是一篇述物文章,觉得没有意思,感觉也没有意义,心里在想,背诵这部分还不如背段诗词可以赏心悦目。但当我朗读四五遍时,才发现文章有大美,文字精练,多一字则赘,少一字则漏,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笔流畅,叙物融情,言美情真,动静结合,描述出一间虽沧桑但却有大爱的温馨老屋,第一段虽然没有完全背诵下来,但共鸣到作者深沉情感,甚至让我觉得自己都渴望有这样一间承载自己情感的避风港湾。
豫-朱士豪妈0802男八
看到大家的共鸣,我也要抽时间认真读几遍,和孩子比试一下读功,滋润一下心灵,看能不能起到共鸣。
B-粤恩蓁妈0708男九
《项脊轩志》先是直接看了一遍译文,然后就着注释一字一词地再看了一遍原文,读着便觉着这古文风雅,用极少的字词能表达意思很多的现代句子,实在是应该好好用回来。老妪这段跟鲁迅还有之前的课件里面怀念故人的感觉很类似,朴实却感情真挚深厚。把要背段落按句意重排列抄写一遍,使出背诵绝招“首字法”,年纪大了背了大半个小时,特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玩来有声”这句,这就是俺想要d生活呀!
C-闽飞妈1006男六
今天的课件,我挑战不看译文先看一遍原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词也硬着头皮看下去,大概能看懂6-7层的意思。群里看到豆神提了一句读不下去就朗读,第二遍我就开口读,第二遍我就读下来,理解能达到8-9层左右。接着我就看了后面的字词译注,和我当时猜想得内容差不多,不完全正确但也比较接近了。接着看完译文,通篇的意思都搞明白了,比如说那个轩的东面是厨房那个细节,还有三五之夜。背诵时根据内容理解式背诵,一般上句背下来,下句就能接下去,花了18分钟背下来。
B-鲁康萌妈0712男八1218女大
1、自己通读原文,边读边看注释顺意思,看完读了全文翻译,再读古文,就大概知道自己之前理解错的地方。
2、开始背。想起初中时班主任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统一整理必背古诗词,编号。每次课前就合上本子书,背手闭眼,老师起头开始背。老师说要把本子的内容印在头脑中,边背边在脑子中放出来字。这个方法,确实在考试时救过场。不止语文,其它科目也是,静下来努力想这个知识在书里的位置,然后就会出现整面书,努力锁定知识点位置,回放课本,有时就会调出来影像,但是不是每次都管用。包括现在脑子不好用,总丢东西,有时候努力回想拿着这个东西的场景感觉,有时就会突然想起来,哦我拿着它做什么来着,在什么地方,但是有时会因为挪动过而受到干扰。特别是长时间放好的东西,突然有天觉得要很郑重的保存,给换个好地方,得了,准保就翻箱倒柜找不到了,只能想起来原来的地方,而郑重放的地方必然想不起来。这是背时突然想起来的场景。
3、看着注释,听三遍音频,又听着看两遍原文。喊了康来帮忙,康自己抱着看了起来,好像也在背,然后也没教我,放下课件做自己的了。老母亲只好继续自己奋斗。背的时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是大脑好像自己还在高速运转做一件说不明白的事情,就是能够马上给上下文找到联系的方式,对接起来,能够对接的背的快,不能对接的始终无法强制大脑对接,就一遍一遍去读去背,而且总在这里卡住。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就是这几句,今早又忘,大脑完全不处理它们好像。
C-赣费妈1102女五
昨天看了课件要求背涌,硬着头皮朗读完课件,然后再对照注释了解了下文章大意,再看下译文,感叹古人文字之精炼。从不看书的我,静不下心来完整看一遍,要不是因为要交作业,估计课件也不会打开来看,背,心里烦燥得不行,到了晚上上床睡觉,看群里反馈才想起来试一下背,背了十来分钟也只背了前三句,早上起来试背,前三句竟然一字不差背下来了,自己都感觉意外。
C-京闰妈1410男一
昨晚看到背诵任务,打开原文后,除了第一句因写“旧”记忆深刻,再看后面看了几句就直接去看译文了,原来这篇文章不是我之前以为的像《岳阳楼记》似的写物的说明文,而是借物回忆叙述往事,再抒情的文章。之后又去查了《岳阳楼记》,原来也不是我以为的写物说明文,也是借物抒情的。《核舟记》大概是我一开始以为的。看来以前灌进脑子里的东西所剩无几了。然后今天早上再回来看原文就很好看了,读着原文脑子里反应着译文的意思。一句一句的读,半句半句的背。暂时还没背下来,我估计半句半句背下来,再一句一句背下来,最后联系前后意思磕磕绊绊背下来,怎么也得安安静静半天的时间。
C-京闰妈1410男一
提到背诵策略,正巧我这阵子经历两个事,一个是一个月前10岁的姐姐老家里,要完成老师让背的红色故事,大概600字,想起了申爸说的,听着听着孩子自己就会背了,于是我把故事录成音频在牛听听里循环播放总共一个小时差不多吧,孩子自己背两遍,个别句子有点错误,有两三个小地方需要提醒。
另一个事是,前两天闰接到老师的任务要给毕业典礼做主持人。长句短句加起来一共8句话。他不认字,我看着稿,一边读别人的,一边教他说的,带读一两遍后,基本上很快能在我先提醒一点的情况下背出来,我又把我俩的串词录成音频循环播放,为的是让他能知道顺序知道从哪接话。
上午听了一会,下午听了一会,总共估计也一个多小时吧,第二天直接去彩排了,老师反馈就是有时候衔接不太好,让第二天再去串词。串完老师反馈说没问题了。经过了一下午一晚上第二天一天,到晚上我说咱串一遍吧,孩子准确无误,衔接的很好。
今天申爸问孩子什么时候才有策略,我突然想起,在我说帮他录下来给他听,但一直没录的时候,孩子好像是问过一句,妈妈你什么时候给我录下来呀,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孩子的“策略”。
C-苏开妈1404男二
看了三遍,第一遍读时跟着作者在脑子里想象院子的样子,只有一个大概,漏雨,光线不好,第二遍,就能记住一些细节的东西,读完第三遍,看译文时脑子里就没有会跟着文字去想象的东西了,感觉还是原文更生动。
C-闽妞妈1312女二
昨天看着课件,开始背诵,第一遍全文通读,解决卡壳字词,顺带通读猜测课文意思,第二遍配合解释一起看一遍,而后听1遍,开始在脑中想象整个课文画面,一间百年老宅,需要修葺跟着课文在屋内外移动。最后根据脑海图像和句子对应开始背诵,背诵单句比较顺畅,在句与句衔接处略有卡顿。整体磕磕绊绊背下来了,今天早上复习背诵,竟然比昨天背诵顺畅。
B-浙微妈0601女10
早上起来想看看昨天硬邦邦背下来的课文有没有忘记,结果背了第一句,后面就想不起来了,每一句后面的意思都知道,但是这几个古文的字就是想不起来,结结巴巴想了一会,还是打开课件,老老实实读了一遍再背就好多了。
A—黔杰爸0306男三
第1遍通读全文,80%的内容能看懂;由于要背诵第1段,所以第2遍借着下面的译注精读;后面两遍用“情景再造法”头脑里想着文中的物、景、事,边想边背,两遍即成。回忆了一下,孩子开始有“策略”,好像是初二上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出现的。
鲁-汭睿妈-1109男三1710男小班
第一遍借助注释才把主要意思弄懂,开始背诵,前边和后边比较好上口,几遍后能背个差不多,中间部分感觉有点绕口,今天继续努力。
B—湘可妈0801女八
梳理昨天背课文的细节:先通看两边原文,大约七八成懂,再看一道译文,再回过头看原文下的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觉得自己翻译生硬,很多地方不如译文流畅。然后着手开始背第一段。朗读两遍,再看译文,来转成原文。发现自己多加了现代词在里面,再看原文,记记细节。就可以默写了。默写出来有多加两处虚词,错两处虚词。重点记了记。今早回想,仍然可以背记出来。
C-鄂桐妈2106女幼前
第一次,看到课件反感没兴趣,放下了,忙其他事情。第二次,鼓励自己打开看看,好多地方看不懂,脑子在想用什么方法去读才能达到目标。第三次,开始学习,首先把译文看几遍,然后译文古文对照着边看边读边背,一下子觉得好记多了,兴趣也上来了,目前还在继续中。
B-昆哲爸0805男八
今天的古文我先理解一遍,然后照着读两遍再复述一遍,再读两遍再复述一遍,直到基本上差不多的时候再完整的复述一遍,感觉这样效果是更好的。
B-深圳可妈0711女八
今天读了6遍,第7遍开始背诵,第8遍能完整背下第一段。看了群里的妈妈们的反馈,感觉自己昨天没有用心体会。今天起床后,开始诵读,读第一、二遍的时候,只读原文,对文章更熟悉一些,默读对我来说沉不下来,只有大声诵读才感觉到读书的乐趣。第3-5遍把不熟悉意思的字词对照下面的解释再读一遍,此时脑里已经有了项脊项的影子,它的匾额,大小,形状,斑驳的墙壁,下雨时漏雨的样子,想要挪动书桌,但无处安放等。开窗,照壁返照,兰桂竹木,旧时栏杆等,都是一一印照在脑海里。第6,7遍开始不看原文,慢慢回想,回想不出来再反复2次,第8遍可以背下来了。很久没有背书,回顾这一过程,发现我背书的机制是,需要有画面感才能快速地背诵下来,对于能记忆多久,是不敢说的。
C-苏涵妈1009女五1410男一
《项脊轩志》第一遍读了原文,理解了大意,但不是很全面,脑子里浮现出自家30多年前建造的老房子漏雨,家人忙着搬东西,用桶、盆来接漏下来的雨的情景。看了一遍译文后再回头很专心的再大声朗读原文5遍以上,慢慢的理解深入一些了,要背诵出来感觉要朗读20遍以上最少,读的时候耳边会有白云出岫读史记的音频的声音,这时会不由的放慢速度模仿白云出岫老师朗读古文的节奏来,速度慢下来后每读一句脑子里面的画面更强更清晰了,不由地去模仿听过的音频。孩子们通过长时间的伴听,这种模仿能力应该更强。
C-沪诺妈1108男五
昨天知道这件事,没安排出时间。今天先把这事做了。
刚开始读了一遍第一段原文,接着后面几段一边看原文一边看注释,来回切换,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意思,理解全文,比较费劲。接着再读两遍整个原文。发现群里妈妈反馈有白云出岫的朗读,就去听了3遍,第1遍全文,第2,3遍第一段。下面就是一句一句读背,找感觉,找卡壳的地方,圈画出来,针对读2遍,再通读,整体这样3遍之后就顺畅了一点。剩下就是闭着眼睛背,眼前似乎出现了文字,我只要读就行,可是就有几处空白,只能再看一眼,第2遍背还有两处空白,第3遍不那么顺,休息了一会,再第4遍,背下来了,感觉想一小句一小句排下来的,不流畅。反正背下来了。
共有7处很卡,“室仅”除一开始读很顺,后面怎么也记不住;“尘泥”记成泥尘;“雨泽下注”变成雨泽注下;“顾视”理解成环顾,“以当南日”以当记不住;“明月半墙”记成月影;“风移影动”记成影移风动。
我也不知道会这样背,感觉很多年没背过什么资料了。
在背的过程中,把自己当作者,想象在那里,一步一步按顺序做。
C-闽瀚宝妈0902男七
早上要做家务,看到要背第一段,想想腾不出手来,于是把它打印出来,用手机录音,打算边做活边听。读第一遍时,有两个字不怎么认得,第一个是漉(lu四声),读对了,第二个是楯(shun三声,栏杆意)。没有去看注解,就直觉得这间房子小、简、漏、暗,实在是不能住人。但因修葺、移案、书满架、兰桂竹三君子、小鸟、清静,实在是修心养性的好所在。
背诵第一自然段,虽然大概理解了意思,听着也懂,但放下想要背诵,就觉得完全忘了,也许是太久没有接触古文没有背诵的原因,生疏木然。想着孩子们像这样的古文都要全文背诵确实难为他们了。后来又看了全文,注解和译文,“三五之夜”我一开始还理解成“每个月有那么几天的夜晚”,原来是三五得十五的意思。古文确实很过瘾的感觉,虽然我有些地方没有理解正确,却不妨碍全篇大意的理解和品味。到现在,听了四五编,读了五六遍,磕磕巴巴的会背第一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