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20 21:53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自主认知过程中的阅读该如何培养
2021-06-17 小眉豆长成当姑娘,十四周岁了。从这个时点开始,教育的范式,产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在此之前,总得来讲呢,我们把小孩子的小脑袋,当成个仓库,拼命地往里边装东西。反正,装进去,就是自己的了。孩子那边,也确实,她的总基调,就是努力收。给多少收多少,不挑不拣,全盘收下。在这个时点之后,转折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往回走:我们不用再往里边放,而是努力把放进去的,整理好。
这在理论上,存在一个问题:孩子在以前,确实收了很多信息在头脑里,但是,还有很多必须的知识,要学会的。以前学的,都是浅显的知识,更深刻的道理,得等孩子大了,才会去学习。妈妈只要注意整理头脑里的信息就够了,那那些进一步的知识,怎么办?其实,很好办。解决的机制,就在涵妈的回馈里暗示着。
粤-涵妈0807女七
《词的引申义》涨知识。
讲到引申从个别到一般的时候,雌雄用于鸟类性别,牝牡用于兽类性别,这个牝字很少看到,雌雄更多见,那公母也挺简单,怎么来的,这个有时间自己想去探究一下。
说到“匠”时,同时也说到了“陶”和“冶”这两个工种,瞬时想到了“陶冶情操”,那么从这两个工种过渡到“陶冶”的现代意思,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呢,等日后有空再探究一番。
整篇中主要还是就词义引申的两种形式(辐射式,链条式)进行介绍,展示了好些个规律,还牵涉到泛指特指,析浑异同的细微差别,确实比较容易看晕。
最后又补充讲了些特殊的规律,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观念相关,不过举的例子更像是讲“对应”带来了引申,这两对,“舆”与“地”,“商”与“秋”,我觉得古人的脑洞是挺大的,因为相反或者相对,于是就建立了引申的意义,不由得想到“笠翁对韵”,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相近或者相反词的对照关系,这么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对韵里面发掘出若干引申了? 妈妈们认真阅读涵妈的回馈,她说:“讲到引申从个别到一般的时候,雌雄用于鸟类性别,牝牡用于兽类性别……那公母也挺简单,怎么来的……这个有时间自己想去探究一下”;她还说:“说到‘匠’时,同时也说到了‘陶’和‘冶’这两个工种,瞬时想到了‘陶冶情操’……等日后有空再探究一番”;她又说:“因为相反或者相对,于是就建立了引申的意义,不由得想到‘笠翁对韵’……这么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对韵里面发掘出若干引申了?”妈妈们留意到涵妈对于自己感觉的把握和精准的记录了吧?“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某个疑问、我产生了某种渴望,想知道,想进一步探索……这就是“好奇心”。
因为受到所阅读内容的刺激,“我”想到什么事实,引发了进一步的什么疑问,产生了想去探索的愿望;然后呢,在探索的过程中,又遇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疑问,产生更多的联想,引发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都不是能有立刻的答案的,但都是曾经产生过渴望的断点。这些断点,会在头脑中堆积,越来越多,多到一定的程度,你再阅读什么,它的内容就是你记得起来或记不起来的以前的某个问题的答案。强烈就是强烈,曾经强烈地想知道的答案,当答案摆在面前的时候,人还是兴致勃勃……这就是“以好奇心”为中心的认知过程,是自主的认知过程。
自主认知过程里的阅读,跟14岁之前的,有本质上的不同。14岁之前,大脑是消极地接受。因为处于天然红利期,“消极”的接受效率,很高;14岁之后,事情变化了,大脑拒绝消极地接受,它开始有能力,建构起“以我为主”的新的认知驱动机制。很多人说,要“带着问题”读书。可“问题”是怎么来的呢?他们没说。其实,问题就是这样来的。
孩子14岁之后,妈妈们要做的重点,不是解决多少问题,而是创造多少问题。让孩子产生无穷尽的疑问,还有随之而来的“想要知道”的渴望。孩子只要有了渴望,他自己就会去找答案。
最近一些日子的课件,都是有关于词义的。有多少妈妈,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四方翻腾,思维被激活,各种有趣的念头,到处冒头呢?有很多。还有多少妈妈,看了之后,感觉不到什么:我不怀疑你们说的,但我真的没啥感觉。这个哈,咱们分几个部分来说。三个吧。一部分说小孩子;一个部分说初、高中孩子;一部分说妈妈。
第一部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问题是说:你怎么保证孩子到了高一,给他这些课件,他会觉得有趣,会想到无穷尽的问题,好奇,想知道?怎么让孩子到了高一,见了课件,就是涵妈?我们有几个附加的教案,给到小学的孩子。拆字的教案,用于字义建构的教案三;用于词义建构的教案四。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其实已经快到位,只差教案四了……然后,在妈妈群中,把教案的使用化作孩子生活的日常,就行了。我们期望呢,这样的孩子,正常走,到高一,课件一给就都涵妈化了。
那么,现在的初一到高二,怎么办?现在的初一到高二的孩子,分成两类,一类本来就是(或者就会是)涵妈,一类是非涵妈。我们呢,是说,分开说。对于初中的孩子,我们要努力让孩子到了高一,课件一给,就是涵妈;对于高中的孩子,到明年这个时候,这些课件一给,也变成涵妈……这当然需要做点儿什么,因为刚才分成的两类孩子中,“非涵妈”的那一类,要转变。半个月后,我们开的小作坊,就解决这个问题哈。故此呢,对于初高中孩儿妈,你是要积极参加的……因为你不知道你娃到底是不是涵妈,尤其是对于初中娃来讲……分不开,你妈妈就只能“当其无”来对待了。
嗯……第三类,对于妈妈,成年人。申爸特别欢迎小孩子的妈妈,尤其是你读了最近讲词义的文章,一点儿读不懂,或者根本读不进的妈妈,参加!参加暑假的小作坊哈。当然了,大孩子的妈妈,读不懂的,申爸也“欢迎”哈!但是,不“特别”,比欢迎小娃妈,要差一些。为啥呢?因为小作坊,你大娃妈主要精力要照顾孩子,自己就差了;参加小作坊的小娃妈,不需要照顾孩子,可以全身心地参与。
我们哈,针对的孩子呢,他们青春期。这个很烦人的:你是拿不到他们的真实体验和想法的。这种“拿不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逆反,他“就不告诉你”;另一个,是更客观一些的原因,他真的还没有能力去精准的描写自己的感觉世界。他即便想,他也说不出来。勉强要说,他会采用背到的固定的语汇……因为他确实不知道,他所用的语汇,在听众的耳朵中,到底指什么……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表述,有很强的误导性,还不如没有。
但是呢,事情却一点儿不令人绝望。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孩子的问题。成年人跟大孩子,已经非常相像了!解决小孩子的问题,非常艰难,因为一切都得靠猜,小孩子不会给你任何回馈,大人的感受,又完全不适合于小孩子;而大孩子,就便利得多:尽管他们不配合,但是,我们可以用妈妈们自己的感受,来取代孩子们的感受。这些日子的课件,读来不懂,读不进去的妈妈,你们不要着急:读进课件去的途径,不是硬着头皮拼命逼着自己读。我们要去暑假走捷径。
现在呢,申爸不知道这捷径走不走得通,是每个人都走得通,还是只有一部分人能通?难走吗?很多问题哈,咱们要去验证。我们呢,期望呢,经过一年的建构,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每个妈妈,每个高一的孩子,你给他词义课件,他的感受,就都是涵妈那样的……
这个事情是说,要是能退到去年春节之后,申爸给大申马昕和石国鹏那会儿,申爸不会给大申这两个,而是现在的这些课件,从词义课件开始给起。去年春节,大申高一上了一个学期,正好是寒假。
妈妈们看课件哈。今天呢,重点看七个字:信行幸修,族左坐。
关于今天的课件呢,妈妈们思维可以发散到任何角度来说,指出课件本身的特点,可以;说自己看过之后的感受,可以;说这个课件怎么用,可以;说其中的某个字的意思是这样掇联成整体的,可以;说某两个意思之间是怎么窜过去的,可以;……随便说,什么都行。
连载的王安石课件哈,今天到了第三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