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3|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阅读《词的引申义》谈感想】---2021.06.14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7 15: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8 15:58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阅读《词的引申义》谈感想

2021-06-14
OK!搞好了。看来,妈妈们是遇到困难了。这个引申,妈妈们感觉到困难;只有几个妈妈,说了一下“点”。不急哈,麻麻们。咱们呢,慢慢来,一点点来。

今天的早课跟课件,合二为一。大家看一篇文章。这个词汇啊,是件挺专门的事情。说它“专门”,意思是说,有关词汇的知识,并不难理解,但是,需要靠一流的资料辅助,才能理解。那种一流的资料,申爸是写不出来的。我们看现成的。
词的引申义.pdf (395.85 KB, 下载次数: 16)

阅读这篇文章哈,读的时候,有任何感想,就到这里来说。

汕-登妈1111女三
看的过程就是解惑,如果不是昨天研究那个点,今天这个《词的引申义》,大概率又看不进去。就是看得挺顺畅,解了昨天的惑,印证了你的一些猜法,也补了更多不知。
这个安排的顺序是有意的吗?还是无意的,我想多了。
嗯....妈妈们看登妈的评点。人是怎么突破自己的畏难的心理障碍的呢?有一种办法,正如登妈所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5: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8 15:59 编辑

沪-大可妈0810男六
想写“点”的时候,确实遇到了困难,我想到的引申义很有限,雨点,盘点,点菜,蜻蜓点水,点心等等,但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引申,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想哪是哪,零散地从脑子里冒出来,不知道如何下手。看了《词的引申义》这篇文章,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要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原来是这样演化而来的,原来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就如之前乱拖地板的小孩,给教会了如何沿着房间的边缘一步步拖完地的感觉吧!不再漫无边际,在大框架的指引下,思维就变得清晰了。

粤-新妈0806男七
说“点”:昨天上午已经看了一次早课关于“点”的介绍,仅仅是看了。晚上临睡前才又重新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感觉这么干看是不行的。
打开电脑,先把点的25个意思,打字出来,并且按照点的树形图分级排列(因为不会画树形图就用这种笨办法),比如1是顶格,2,3,12,20,24,25都缩进两格,再下一层的再缩进两格。做完这个后,再把申爸发出来的例词加在相应的序号的意思后面。一边加一边感叹,一个点字就这么多意思,要是自己想,根本想不出来。然后又按照不同层级分别对照看,就这么来回几次,感觉能在脑海中回想出来不少,当然也有一些记不太清楚了。
读《词的引申义》:今天看《词的引申义》,前面部分提到的两种方式,辐射式的引申和链条式的引申,看的还算明白。接着介绍了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在实词到虚词这块就有些晕了,貌似自己还搞不太清楚虚词是什么,上面举的一些虚词的例子,我看着不太确定,这也是虚词吗?
接着又说了引申义和修辞的区别,这个比喻和借代也有点晕。到后面的泛指、特指、浑言、析言,泛指和特指平常都听说过,理解起来还可以,浑言、析言就很绕了,因为从没听说过这两个词,理解起来就很费劲,看了几遍例子,看了后半句,就忘记前半句了。

闽-来妈1002男五
《词的引申义》:常见的词汇和字,平时用就用了,也知道不同的字在不同的词里会有着不同的意思,这种情况,平时孩子问起来只会解释为“这本就是多义字”,从未溯根求源。

豫-霏妈0705女八1206男三
读《词的引申义》:一直都觉得古代汉语里边的很多字意很深奥,一个字,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它有很多的意思,有些已经生疏,不知从哪儿追究起来,这些写考据的老师们得读了多少书,才能发现它的每个含义,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又觉得好像在脑海里有了一张图表,有些是辐射的,有些扩大缩小,具体的到抽象的,瞬间明白了很多,它这个意思究竟是从哪里而来?代指什么?发展到了哪里?就好像明白了它的前世今生,读后觉得自己也有了书香气。

豫-苏妈0810男七1605女中
《词的引申义》:读完感觉,如果孩子们在小学高年级就不急不躁地读完这些课件,看到某个词就自己在大脑里思索一下是怎么由来的,那等初中高中语文方面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不是和盲算一样是大脑思维训练?

苏-文一妈1301男二1608男中
《词的引申义》:读完感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果然大语文不是盖的。看似单单一个字,又有字意,字意间又各有逻辑,还能顺带着历史啊,故事啊,捡一大串到篮子里,特别服气,看完感觉自己也跟着书香气多了些,逻辑也好了些。

鲁-程戈妈0703女八
《词的引申义》:读完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只知道有一词多义,但从未仔细琢磨过这么多义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看到其中的图示,感觉更加清晰了,真希望孩子也能早日得到其中的精髓,打通任督二脉。

广西珈珈妈妈0705女八
今天的课件看着很舒适,因为和女儿一起读诗经、论语、史记、黄帝内经……我自己通读过诗经百遍,有了输入,再看今天课件的时候,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仿佛很熟悉,再看这个词义引申很好理解,一通百通的感觉。
孩子小时候读过的书,就是打基础,地基越深,楼才能起得越高。小时候看基础三百的书,长大后无论是文学风格的,还是科普风格的,或是学术风格的书籍或古典书籍,孩子才可以阅读,喜欢去阅读。

七粤-恩秦妈0708B1508G
《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模式有辐射式和链条式,也有二者合之。词在特定语境下的修辞用法不可当作引申,除非约定俗成为固定的词义。词义引申具体有扩大、缩小、转移、泛指特指、浑言析言。特指泛指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情况,浑言析言是两词(意思相近)对比来说。整体来说对词的引申的模式架构有了进一步了解,不然昨天看得有点糊涂。

京朵妈05G高一
1.jpg
谈谈我看《词的引申义》里“节”这个字时的整个思考过程。我先注意到“辐射式引申”概念。然后整个把“节”的部分看完后,眼睛落到了那张辐射图上。开始一个词一个词地琢磨。一开始先有一个竹节的图在我脑子里浮现,然后想:是一节一节的,不是一截一截的。书之所以是一章一章的叫章节,也是如此,既有自我的部分,又和整体连接着。关节也是如此,但是关节、木节不仅连接,也是拐点,节气也是,既是拐点,也是连接点,又想到节日同节气。
看到节奏,想到节拍,和章节是一个意思。法度、节操、节制、节省,这几个词没有像前面那么肯定和竹节的关联,是因为一节节也是一个限制?返回去读5、6、7三个引申义。第一感觉5、7都与节约有关,因为第7个解释是:节,竹约也,也就是说竹节,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于是落脚到节约上,脑子里出现缠绕束缚的绳子的画面,然后又想竹子的画面,竹子怎么被束缚了?束缚以后应该是比本身的东西小,起码一样大啊,可竹节的部分明明大一点啊。去查节约这个词,节约最早在商代出现,原本是一种马具,用于连接处,犹如竹节。原来节约不是今天的节约。
然后又去看第7句,又查《说文解字》,结果第7句中出现的前半句和《说文解字》的一样,后半句出自《论语》,一个是东汉,一个是春秋,都比商代晚,那么说明节约最早就是和竹节有关,现在咱们用的是节约的引申义,在春秋时,就有今义了,节制约束。然后去看5,法度,《礼记》也是东汉,这里的法度,礼不逾节,也是节制引申来的。6,节操,原本是节拍的意思,节操等于是节拍的引申义了,节拍同章节。都觉得弄明白了,再去想节约,为什么许慎说竹节就是竹约。难道他不知道节约以前是马具,东汉时节约的今义已很普遍了,所以他就这样解释了竹节?不应该。
再想。想竹子的画面,去网上搜竹子的画,不看则已,一看大惊。竹子的连接处,竹节不就像绳子勒了那么一圈么,所以竹节就是竹约呀。我脑子里竹子的图画是哪来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竹子的模样?原来我脑子里的图画是我小时候画的竹子的样子,不是真的竹子的样子。尽管我在电视里见过竹子,也去过紫竹院公园见过真竹子,去庐山见过更多的真竹林等等,可是我脑子里的第一画面竟是我小时候画的竹子的模样。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没太见过竹子,忘了几岁了,可能是初中或者更早,上过一个齐白石书画班儿,和老师学水墨画,竹子,到画竹节时都要斜着撇出去一点点,大家可以搜搜齐白石画的竹节,我小时候临摹时要比那个夸张些。结果到今天,脑海里的画面竟然还是小时候画的竹子的画面,太不可思议了。要不是今天为这个竹节,我可能一直都不会发现。我感觉这个发现比弄明白竹节的引申义更重大。

冀-天天妈1107B四
还是看今天的比较清晰,知道昨天的那个“点”的意义是如何来的,昨天看那个确实比较混乱,虽然也了解了各个意义,但是得在脑子里构图,工作记忆不好的话看过也就忘了。看到今天的早课,能让我按照这个引申的方法拆分或者记忆,都比较流畅和自然。

赣-乐妈1308男二1706女小
《词的引申义》:今天的课件通过举例说明让人对词的引申义更加明晰,辐射式引申义的方式比较灵活,从“腰”到需要的“要”,这种古今之义看起来就没什么联系,但是看了课件中提到的链条式的引申义就明白了,有的词的意义会相差较远。从“要”的词义分析,“要”不仅仅是链条式引申,也包含了辐射式引申,所以分析词义时要综合考虑。词义的引申有它的一般规律性,但是要注意与修辞手段的区分,从修辞手法到固定词义有中间过渡阶段。词义引申义中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这几种特殊现象。泛指和特指不能理解成词义的扩大缩小,两者是有区别的。有时候理解词义还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时期下的情况才能深入理解词的引申义。

桂-迅雷爸0710男七
有意思,太好玩了。像文中这样举例了一些字,为什么没有一本书,把字典里所有字都像文章里用来举例的字那样,把每一个字都写得像这篇文章那样,有没有这样的字典?如果有,那才是新时代的“说文解字”呢。
现在的字典,虽然每个字的义项是有了,但没有具体的文章去解释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
以前,我对汉字的概念是“象形文字”,后来,又有汉字是“拼义文字”的概念,但读了《词的引申义》这文章(还没读完,才读完“要”字)之后,发现之前的理解都是静态的,汉字(词)的字义是动的,它还有引申,这引申也许是个历时的过程,历史的过程,哎,现在我又有了“引申义文字”这概念了,对汉字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之前我是一直都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是有引申义的,但为什么就没能生成这个概念呢?而读了这文章就生成了呢?大概是因为之前没料到引申义之间能有着这些逻辑关联和规律,是如此这般引申的,其来有自(这个词用在这地方不知道用对了没?哈哈)。每一个汉字的拼义与引申义,是这个汉字(词)字义的源起与流变,这个汉字的演化史,历史……这时联想到了那本《万物简史》,得,咱汉字得有本《万字简史》才得……
还有,有一点疑问与好奇,你说像古人,比如文中提及的商鞅、荀子等,他们是先知道有了这个汉字的引申义了之后,才那么在句子中使用的呢(例如同一个“曲”字,商鞅的“曲学多变”,和荀子的“曲得其宜”,两个不同的引申义,前者意为“不全”,后者反之,意为“周全”)?还是他们就本义来灵活自我发挥(循一定的规律与逻辑),而创出了一个引申义呢?就如今天不也经常地创出些网络新词(背后也是循一定的规律与逻辑的)吗?例如“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然并卵”等等……
仓颉造字,仅造了字的本义,后人如商鞅、荀子者,造了引申义?

沪-眉豆妈0706女八
@桂-迅雷爸0710男七 对,两个不同的引申义是因为有两人看到了同一个字(它所指代的事物)不同的侧面,抓住了本质,概括表达出来,就是给这个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意义。再有人不断的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再进行一次概括、创造,就又多引申了一层。
由实到虚,具象到抽象,再由虚到虚,抽象中再抽象。

桂-迅雷爸0710男七
我是到今天看到了这篇文章,才咂巴出如此训诂汉字的好玩来,有点感觉了。像易经,也多是这种类比,引申,比附等思维,大概齐,就能比附出,引申出,关联出一个新意思来。这是我们传统思维方式的底层特点?反正我们古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能运用得挺溜的,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特色。

粤-笑妈0709G八1505B大
我也有这个想法,我们现在看汉字的字义,都能找到对应的出处和应用,那么谁是第一位运用引申义并传播开来,变成它固定的字义呢?这个字义的演变是环境的演变还是因为当时的文学方式,所以只能一字多义?

粤-帆妈0803男七
昨天忙其他,没跟上趟。只是简单想了一下“点”的多项含义,从本义细小的斑痕出发,能够联系到的含义有一些,但其他看起来不太相关的意义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头脑里不是太清楚。今天的词义引申就很好地解答了疑问。
以前对于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会傻傻的分不清,看了文章后才知道比喻义是词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如果由比喻和借代而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有了固定的词义,就可以看作是词义引申了,如干戈、股肱、风、崩等。这部分因为正好解决疑问,印象最深。
词的引申分为两种,辐射式引申灵活,由词义的不同角度出发可能引申出对同一个词的相反含义,这让人头痛也是它有意思的地方。不知有没有什么好的掌握办法,还是说只能通过多积累。
链条式引申很有意义也很好玩儿,有空的话可以设计成类似猜谜的活动给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词的多样含义,更重要的是体会这种思维方式的乐趣。

苏-果妈1008G五
6.14《词的引申义》:昨天尝试着做了申爸说的那个点的义项关系图,虽然没做完,大概感觉还是有的,再看这篇文章,就有点理解了,也有耐心看下去了,如果不是昨天的早课铺垫,这种文章估计也看不下去的。
这本书举例,每一个义项,有一个古文举例说明,这不是申爸要我们做的嘛,只不过我们找的是现在的句子、词语;看了引申两种方式,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这个解释正好应对昨天申爸发的点字的25个义项引申关系图,既有辐射状引申出2、3、12、20、24、25,同时3、12、20又是链条式引申;词义的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这也很符合我们人类发展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就像文字产生也是于当时人类生活环境中体验出来的。

闽-彬妈0612B八1307G二
点字的含义:很惊讶,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学,点字还可以这么记。开始一看那两张图,特别是密密麻麻的字就晕菜了,哪记得住呀,急死个人了。好在继续看申爸的引导。
昨天写了这些,拿了好多本以前收藏的书想对,最后没对完。

鲁-倩妈0902G六
《词的引申义》不论是词义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都是思维发散的体现。看的多,理解的多了,思维力会很强。

闽-同妈0709男七
《词的引申义》:看完《词的引申义》,一个感觉是对词义的多种演变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同时也会觉得这么多方式、每个字这么多含义,很难记忆完整准确,有些字的多个含义间差别不那么明显,放在文中理解,有时可能两个含义都能说得通,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分辨呢?另一个感觉是,汉字的内在逻辑无比强大,以前总觉得每个汉字几个含义,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看过《词的引申义》后,突然明白,原来每一个汉字自成逻辑,汉字之间再相互关联,汉字的含义就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连成了一张网,不再是一个个零零散散的知识点,如果掌握了其中的逻辑链条,就能把语文的基础扎实掌握。
继续补前面的课件:《冠华心中的清华园》:文章情感真挚,让人读来很有亲切感。读了乔先生的清华情结,有两点感触:一是优秀的群体对人的塑造和促进作用真的很大,如果能够进入一个优秀的学校学习,真是非常幸运的事;二是乔先生那一辈人,大多是很纯粹、信念很坚定的人,即使自己经历过苦难,却一直往积极的方面想,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满怀感恩之心。
《朱佩弦先生二三事》:朱自清先生不论是待人接物、对青年人学业的要求还是对自己的作品的要求都是一丝不苟的,但他对待青年人又热情和善,觉得朱先生为人特别有原则。《回忆浦江清先生》:吴小如先生有幸追随多位大师学习,受多位优秀人物的影响,自己也一直在优秀的道路上前进。
《赋税》:很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古代的赋税。记得中学读历史的时候,也好奇过赋税是什么,但老师只是很简单地介绍过,所以对赋税一直不太了解。但是,现在让我看这篇文章,有点看不进去,看了一会儿就走神了,发现走神后提醒自己认真看,结果没看一会儿思绪又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湘-宸妈0809女七
点字的含义,交作业:
2.jpg
《词的引申义》:申爸给这个课件太妙了,跟“点”的作业相得益彰,可以帮助更好地结构化理解“点”的25个意思,引申义有辐射式,有连环套式(“被”字本义是被子,引申为覆盖,又引申为蒙受,又引申为介词被动,由实到虚的痕迹),词义有扩大、缩小、转移,有泛指特指,其中浑言、析言的概念是第一次接触。本次“点”的作业,既包含了辐射式的,也包含了连环套式的,既然有实词过渡到虚词,是不是虚词可以一并解决呢?

湘-可妈0801女七
看了《词的引申义》,清晰地了解了引申方式,昨天自己看的时候有感觉,但不能清晰表达。感觉辐射式的引申,需要观察和大开脑洞,链条式的引申,关键是要找到中间词,就容易理解了。引申的规律,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实词到虚词。特殊的三种情况:扩大,缩小,转移。体会泛指,特指,浑言,析言。
每天看课件,写反馈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怕说了,以前会常常觉得词穷,其实是懒得琢磨,然后就会常常用最通俗,最常用的,最广泛的词来回应别人,如:真好、漂亮,或者字都不打,发个表情。想写点儿东西表达的时候,也会先想想,然后算了。启动对我而言是个难事。现在会有点儿想写就写,不怵这个事儿了,管他那么多对错好坏呢,先攒劲儿表达。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3.jpg
看完早课,一看申爸发的这个图就抵触,不想一条一条地捋顺。但是坐下来,开始动手自己这样左画一笔,右写一笔地画出来时,心就跟着静下来了。萌萌在后面读书,哥哥做数学结束过来口述错题,我的心里都平静着。一下子就沉入到对“点”的思考,各种关于“点”的词在大脑中跳出来,又抓不住。然后对照着意思去分析时,每次配对成功都会bingo亮一下。读教案三的“点”,脑子又转起来,点开申爸给的网址,突然感觉,原来,我们会用到这么多点字。这种一条一条捋顺了的感受很好,心静,大脑兴奋却又和听到摇滚那种兴奋不同,看到“点”字就觉得亮一下,看一眼自己画的这张图就想沉进去再深入一点。

闽-彬妈0612B八1307G二
20210614《词的引申义》:今天看到宸妈发的导图,受启发想画一画“点”字,就对着申爸发的图和文字抄一遍也应该有不一样的收获,手画完后确实不一样,脉络比之前更清晰了。
之后再看《词的引申义》,当下感觉比较明了: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关于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问题等。通篇看下来,感觉都明了,也有想法,但没有马上抓住并记下来,帮妹妹擦个头回来就不知道从哪说起,得再看一遍……
4.jpg
5.jpg

黑-顺妈0807女七
《词的引申义》有两种引申: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相当于联想开花和文字接龙。引申的路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词到虚词。前两种是比较常见的,第三种看了之后才明白古文中一些虚词是怎么来的。比喻、借代是引申常用的修辞方法,而词义的扩大、缩小、增加、减少、转移、泛指、特指、浑言、析言等也是引申的手段。另一些词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引申的脉络。看了这篇文章,再和点的25个释义结合起来,就更加清晰明了了词义的来龙去脉。

桂-迅雷爸0710男七
早上之后,晚上又有些新的感想,记录一下:
1.到了今天,现代,有没有一些字,又被创出了新的引申义义项的?是哪些字?有哪些例子呢?从第一次创出并使用,到被大家普通认可并时尚流行,然后约定俗成并逐渐固定下来,再然后被文字专家收录进字典里……
2.我试着使用引申法来创一个新的义项,就拿这个商鞅和荀况都创出过新义项的“曲”字来创吧……琢磨了好一会,我愣是没创出个新的来,这家伙,那些旧的义项老“挤”住我的思维,“挤”得死死的……
3.回到1,maybe,创一个字的新义项,不如创一个新词那么好创,象古人当初创的新词“其来有自”,到今天已经约定俗成为一个“成语”了……拿今人创的网络新词“不明觉厉”,和旧词“其来有自”对比,这二者的构词法,何其相似乃尔啊。
又,如果创不出一个字的新的义项(造字),来表达脑海中出现的一个意思,也创不出一个新词(造词)来表达,但是,我们总是很容易想出一个句子(造句)来表达的……也就是说,对于一般人而言,“造句”比“造词”容易,“造词”又比“造字”容易……到了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造句”了,而且已经运用得得心应手……但想想古人,还得要把字刻在甲骨或者竹简上的古人,“写”字可是个麻烦事,精细活,有点高技术哎,所以得省着点,简着点,这样一来,“造句”就不如“造字”了……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人才擅长“造字”(给一个字,创造出新的义项)的?哈哈……
4.想起迅雷小时候听完成语故事“掩耳盗铃”之后,立刻联想引申,而创了一个新词“偷东闭上”(闭上眼睛偷东西),哈哈,这东西,一个新词,我觉着如果要让它时尚流行乃至最后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下来的新词或新成语,或许,得靠一篇能传世的文章,或一部能传世的作品,或第一次创出这词的那篇文章,那部作品,在当时有足够大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行……嗯,一个新词最后能不能“活”下来,是个社会传播学的问题。
5.“盲算”这词,也许会因为申爸和申爸的教育理念,而能“活”下来且长大,将来要被文字学家收进词典里去滴,哈哈。
6.N多花果山的黑话黑词也是……将来都被收进词典里面去……
6.jpg
上图红线部分……这让我联想到古人的通假字,可能就是这么诞生的。因为作者的文章写得好,出彩,且大概又不会因其中的错别字导致读者误读,那么,其文章文意的出彩就能弥补和遮蔽个别字的误写,类似于“一白遮百丑”,读者能接纳其别字,美其名曰为“通假字”。即在古文中,名人名篇里面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

鲁-宝妈1102男四
《词的引申义》看了后觉得这样的介绍词的文章简直太好,举的例子也让人简单易懂,要是这些引申的意思在孩子学习汉字的时候都能明了的话,大概写作文时就不会出现错别字了。

沪-晨妈0805G七
《词的引申义》,讲了2种词的引申义:1.辐射式的引申,2.链条式的引申。又讲了词义引申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实词虚化。还要注意同修辞的区别。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泛指,特指,浑言,析言。我的初中高中的古文学习,是具体的枝叶。《词的引申义》这篇,类似纪录片一样的总体概括。

粤-智妈0909女五1608男中
《词的引申义》:申爸的早课非夜深根本读不进去,感觉脑容量不够。《词的引申义》看完后,觉得可以往辐射式和链条式去分析词的引申义。再回看昨天的“点”的含义,感觉逻辑上没有昨天那么困难。又看了申爸关于教案四的相关内容介绍,感觉花果山的娃太有福了。以后娃把教案三和四都认真看了,古文的学习应该变得相当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4 09:01 , Processed in 0.075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