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5|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建立孩子正确的学习“乐之”】---2021.06.11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3 16: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5 11:15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建立孩子正确的学习“乐之”

2021-06-11
你们瞧瞧,瞧瞧,瞧瞧你们自己。就这通八啊,娃也不管了,课件也不看了。一听说八,四只眼睛都放光……你们说,你们可咋整?你们说!多干正经事,少八,麻麻们。申爸可不跟你们似的,申爸干正经事。昨天说到哪儿啦?申爸去找找……

话说,这个大申吧,他就怕“背”。一万个心眼儿,都不待见“背”。可是吧,这件事儿,也挺诡异的。他背东西,特别快;这还不是最诡异的地方,最诡异的地方在于说,他自己知道自己背东西比别人快,也容易。又快又好,可就是讨厌背。这不符合常理。一般来讲,孩子擅长啥,就会更擅长啥。大申就是讨厌背……当然,他们背的好像有点多:整本新概念英语第二册,都要求背下来——申爸是这么感觉的,没问过他。

现在,背的压力转移到了语文那边。刚才申爸数了,语文要求背32篇古文,40首古诗词。古诗词还好点儿,那古文,好家伙,要求通篇背,可不是像以前,只背重点段落就可以了。掉进语文背诵的丛林里,爬都爬不出来,无边无际的古诗文,要求背。申爸惊奇的发现,大申对背古文,还行。除了口头上假装抱怨几句,自己一边听,一边背,其乐融融,很享受的样子,看起来。就连以前铁打不动的上下学路上听的歌,自己都换成古诗文了。你还别说,这个事儿吧,确实曾经是申爸期望的结果。

很久很久以前,哪个妈妈来的,是欢喜妈吧?欢喜妈说她小学一年级的男宝,自己写1+1=2,1+2=3,1+3=4,一路写到1+99=100,一页纸,就写满了;完了呢,再来一页,2+1=3,2+2=4,2+3=5……一路写到2+99=101,又写一整张纸。不假思索的没有经验的妈妈,很不屑这种依照某种规律的遍历。这种不屑,仅仅是因为对于大人来讲,在原理上,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仅此而已。可是,如果你要是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一个六岁的小宝,自己发现了这个规律,自己拿起笔,自己写满了一页页的纸……你妈妈要考虑到,这时候,小宝宝刚刚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你看着欢喜妈拍过来的一页页写得黑乎乎的算式,你会明显地感受到,做这样的事情会给主体带来强烈的愉悦感。申爸不是一直在思考“乐之”这件事情么:你只要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然后,你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中的小孩子,很多喜欢学习的。这个喜欢,我们要区分开来看。对于现实中大多数孩子而言,他的喜欢,是喜欢学习好了之后,考分儿高,考分儿高了之后,身边就会有各种的赞许。孩子为了满足自己对这种赞许的需要,而回过头来努力学习的。这是由学习这种行为的社会观念带来的,本质上,是由孩子的社会性本能驱动的。这种驱动好还是不好,见仁见智。申爸不太喜欢这种内部动机源,尤其是在不合适的年龄使用,会给孩子带来性格上的扭曲。要知道,小学的每个班级,都有前三名。前三名都为了社会性的赞许,而争先恐后;但是,即便是985招生全加起来,也远远容纳不了小学所有班级的前三。孩子在学习上事事争先,要第一,这有明显的好的一面;可是,事情的背面呢?孩子真的能争到第一,进了985,志得意满,踌躇满志。这还好,对吧?可是,大多数进不去的呢?我们很容易看到成功者的光鲜,却没人留意失败者苦涩的泪水,强往肚子里咽的痛苦。

小学,是一个人建构自己性格的关键期啊。小学走出来,什么样,这个人一生,基本上就什么样了。“性格”是什么啊?“性格”就是一个人稳定的情境反应。他遇到什么情境,就会怎么反应。这种反应的总和,就是性格。一个人只要在群体中,就想出类拔萃,想比别人做得好,寻求优越感,这是本能。正常水平的优越感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来源,问题出在病态的追求上面。小学阶段是确定一个人对于优越感敏感水平的关键期。如果在小学阶段,建构的敏感水平太低,导致孩子高度敏感,会出问题。可是,习确实需要学好,而激励孩子把习学好,最好用的手段,就是借助孩子的社会性本能,激发起孩子对分数、对排名的敏感。

如果非上去不可的话,除了这条会把自己搞得半死的路,再找一条走通且无害的路,就是重中之重。肯定有一种喜欢,像欢喜妈的男宝写满页算式那种喜欢。这是我们已知的另外一种喜欢,并且肯定是一条“无害的路”,关键是,怎么把它走通。当然了,“喜欢”是很多种类型的,比如说,我们已经用得高度熟练的伴听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在这些时期,孩子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高度的喜欢。可问题是,对于小孩子而言,这些“喜欢”的“可定向利用价值”非常低。我们无法借助这些“喜欢”,让孩子把字写对,学会解数学应用题的思路。它对人生的价值很高,可对“课内学习”,没贡献。

现在,申爸已经能够看出来了:人的天赋性质带来的认知便利,只有到了高考的年龄,才会对分儿有帮助……用好了,决定性的巨大帮助。在此之前,助益不大。这就是说,就学习而言,小学和初中确实是需要“人为努力”的……可是,这里边有个前提,就是你中考和小升初也需要“分儿”。如果把靠分儿来决定孩子上什么初中、上什么高中这个规定取消,孩子发展的束缚就彻底解脱了。“人为”还是“人为”,但以另外一种合适的强度进行。从这个意义上看,锁区,孩子十二年一贯,这是正确的方向。可问题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现在这个环境,你怎么能够做到尽量少动用孩子的社会性,还能达到孩子小升初、中考所需要的“分儿”呢?欢喜妈的报告,指出了一种客观现象,它表明,这种现象背后,大有宝藏可挖。那啥……你们小娃麻麻先别高兴哈:这个事儿,后来没结果。没结果的原因呢,就在于说,这种现象,完全地不可控。它确实有,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你完全不了解,你怎么利用啊?就连你想进行一下研究,不惜代价地在实验室,你都无法让其重现,你咋利用?可这是小学哈……到了初中,事情不一样了。申爸想到了一个利用这种现象的办法。这办法不是在数学科目上,而在语文科目上。现在,古文,正式登场了。孩子写满纸的算式,这个事儿,申爸没干过,可是,其背后的感觉,申爸懂。它是这么个事情:你的脑子里,把握一个大框架,然后,在框架内,把细节顺次逐一展示。

举例解释哈。好比说,你妈妈拖地。你怎么拖地板啊?你拿着拖布,那世界随便划拉,走哪儿拖哪儿,随机游动,最后轨迹把整个地板都覆盖,拖地完成?不是的。只有你锻炼孩子家务劳动的时候,孩子一开始,才那么干。你怎么拖地?把着墙,从这边,拖到头,挨着挪一个拖把的宽度,回头再拖到这头;到头再挪一个拖把的宽度,再回头……就这样,来来回回,直到对面的墙,把整块地板都拖到。拖地的时候,墙就是你的“大框架”,你在框架内,一拖布、一拖布地挨着倒;遇到墙,就挪拖布回头,遇到墙,就挪拖布回头——这就是规则。照着这个规则干,顺次逐一地把地拖完。这就是“把握一个大框架,然后,在框架内,把细节顺次逐一进行”。

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么弄的;这么搞,叫做“有条理”。这个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深意……这个,以后小作坊的时候,我们就着实例来体会。总得来讲,上帝在初高中这个年龄段,带给孩子的天赋能力,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拖地。甭管遇到什么地,都能琢磨出拖的办法来。天赋的愉悦感来自琢磨的过程,连带着,动手“拖”的过程,也喜欢起来了。对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是后话。话说当初,申爸就是想探索另外一条启动内部动机的路。这导致申爸对于古文方案的执行,极其地坚决、执着。当然了,这个探索的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可是,这打歪的一枪,却正好打中了靶心,只是当时,根本看不清罢了。大申七年级的时候,另一方,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也开摸了。


嗯……今天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再接着说。

粤-涵妈0807女七
今天的课件还没发吧,还等着王安石的第三篇下锅。

那就先发王安石: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pdf (581.47 KB, 下载次数: 4)

接下来的课件呢,分成三次发,每次发两节。这是今天的第一节:
1 白矮星.pdf (202.39 KB, 下载次数: 3)
第二节:
2 极限和爆发.pdf (85.6 KB, 下载次数: 3)






来源: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建立孩子正确的学习“乐之”】---2021.06.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1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5 15:05 编辑

粤-萱妈1312女一1904女
课件感想:《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词语来源于生活,而各个民族的方言词语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发展水平相关,看完这遍文章,发现几千年来大多数民族基本都是男尊女卑……夫系社会。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时代造人才,生活在宋代挺好的,至少它是开明的,言论相对自由的,君与臣有一定的平等性,而它的科考制度也有相对的公平性,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辽-kiukiu妈1408男一
6.10课件反馈:《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主要说词义探源。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评价,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的认知水平肯定是不同的,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社会进步如此之快,科技水平如此之高,是否就能说明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水平就是最高了呢?这个跟人脑思维水平应该是有关系的。但我并不认为现代人就比古代人聪明,是因为现代人缺少文化文明吗?这个是我不能一下子就想明白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现象如何称谓跟人的认知程度有关。就像三四岁小孩会说一些基本词汇之后,看到一个他不懂的事物会自己给起名字,说出来大人会觉得很好笑,但是细致一想也有些道理。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语言如何跟思维关系密切,那么思维如何是否跟先天的、后天的,比如人所在的环境,包括文化习俗的影响密切相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看课件里面汉语的例子很容易明白的,但是看到那些什么拉丁语、波西米亚语的例子就只是看看而已,无法真正体会,因为我不了解这些语言。这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说明,语言对思维、对认知的影响?还有就是,让孩子热爱汉字,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这对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大有帮助的。王安石的内容能成为我和孩子聊天很好的话题。以前经常孩子提出的问题我给不了满意的答案。

苏-文一妈1301男二1608男中
6.10看课件谈感想: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这篇主要交代了内政,引出了王安石,感觉终于讲到王安石了,期待后面的三、四、五。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前面讲外语举的各种例子,能看下去,但是完全记不住,偶尔有自己认识的单词比如pen、feather,会觉得“哦,原来这样子呀”。后面讲中国的古代的汉字就更亲切一点,比如讲纸,在做教案三新品审核义工的时候,有审核到段玉才讲纸的这段,感觉很熟悉,阅读的速度也很快。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篇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少数部族的语言里的例子,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6.11看课件谈感想:
《白矮星》,特别得瑟的说,我能看进去这一篇。是因为蹭娃的伴听《最新科学指南》的功劳。要是搁以前打死我都不会相信,我能看得进去这种文章。
《极限和爆发》,感觉这个是接着白矮星往下写的,读起来就没有读白矮星那么舒服了,这也能读得进去,大概是因为不太喜欢算来算去的几分之几,几倍什么的,因为脑子习惯了不动就不想动。当然里面提到的新星、超新星在《最新科学指南》里也听到过。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这篇终于讲到了王安石,变法讲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把变法的各个方面,变法前什么样子,以及预期变法完成后什么样子,都交代得清楚明白。对我来说就是看过、知道,需要的时候可以回来查。

鲁-程戈妈0703女八
课件感想:
王安石性格有过人之处,那就是硬,不过有时这也是一种魄力的体现,变法之事,哪里是凡夫俗子、平庸之辈能做的事呢!
喜欢宇宙,喜欢科幻,更喜欢《三体》,看着关于宇宙、星际之类的文章,总是有两种感觉:好神秘啊;人类真了不起,这都能探索到!

浙-朵拉妈1011G四1505大
看了《咬文嚼字》和《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我的感觉是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要这么学,最后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方法,比如学习深和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何去一组一组的学习字词,怎么把一个字学到位,都给了我们一个具体方法和学习的程度。像现在课堂学出来的都是强扭的瓜,总感觉有些轻飘飘,不扎实。让我想起教案四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就新的字词在教案四上找到,然后朗读和进一步了解,但是要了解到什么程度没概念,具体到做的时候再看情况定了。

苏-开妈1404男一
最近在天书《宇宙地球大气》,看到今天的课件,啊,《白矮星》《极限和爆发》,没有犹豫打开看了,如果没有天书过《宇宙地球大气》这本书,应该不会有兴致读完的。

沪-大可妈0810男六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二、三》,这篇文章之前没有看,群里有妈妈提醒申爸发课件,说等米下锅,感觉这篇文章一定很吸引人,就把之前两篇也一起看啦。说明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客观,作者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宋朝当时的状况,帮助读者了解王安石及其新政的时代背景。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客观,也更容易让人信服。文章文笔流畅,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很快就读完了,有想让孩子也读一下的冲动。
《白矮星》飞快看了一遍,感觉没太看懂。又回过去看了看重点,基本上明白了。白矮星怎么发现的过程,这类的知识接触不多,所以留下的印象不深,需要再回顾一下才能写出来。氢原子组成的那张图很明白,但第二个图解释氢如何聚变成氦也没太理解,基本上意思是恒星质量聚集在很小体积就是白矮星吧?
《极限和爆发》,看过《白矮星》,再看《极限的爆发》就轻松点了,这次只看了一遍就记住了大意。解释了一个叫昌德拉塞卡极限的概念,恒星不能太大,否则寿命短,太阳100亿年,超过昌XXXX极限的就只有5亿年啦!大恒星坍塌会比原来亮好多倍,原来观测不到的就观察到了,叫超新星,最后都坍塌成白矮星那么大小啦。看来新知识、新材料的引入就是把有关联的知识多看看,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对大人也适用。

豫-豆苗妈0712男七1508男大
因为上学时喜欢看天文类和科幻书,所以《白矮星》和《极限和爆发》里的知识以前是有了解的。不过今天看了这两个课件会有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白矮星、新星、超新星,以前只知其然,今天读了关于原子电子的解释,大概知其所以然了。但是如果让我不看课件,用自己的话再解释一遍,就有困难了。

深-Mary妈1103女四
《白矮星》,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被吸引住了,我清晰地记得刚上花果山不久,给5岁多的女儿伴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后,大概6、7岁时,她和表姐吵架时不知道为什么她说到太阳最后就变为白矮星,我当时还挺惊讶的。因为伴听的内容我自己没听到多少,但是孩子可不一样。去年12月开始我给孩子天书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时读到白矮星时,让我第一次想起吵架的事情。聚变、坍缩这几个概念在我没接触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时感觉是很艰涩的,但是等看了具体内容发现如本文讲得挺明白的,是氢原子核聚集造成的,在地球的我们只能想象原子核挨得非常紧密,比正常的物质都紧密几十万倍造成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氢能源被消耗掉了。这一内容又勾起了我上中学物理化学课的回忆,如果那时候的学校老师能拓展的多一些就好了。花果山的孩子在这么早就能接触到这些内容实属幸运。
《极限和爆发》这篇刚好接着《白矮星》看,更加清楚白矮星的形成,原子坍缩时电子壳虽然破碎了,但是电子依然存在,且占据的空间比原子核大得多,白矮星才能不继续坍缩。白矮星的质量为什么都小于昌德拉塞卡极限?原来是大质量恒星燃烧氢的速度特别快,导致寿命短,所以在爆发时,把大量物质抛入了外部空间,只剩小部分呆在一起坍缩的这部分总是小于昌德拉塞卡极限。

浙-文妈0906女六
看《王安石与他的时代》感想:一口气看完了3个文本,意犹未尽,去网上搜罗全文看完。王安石的个人才华和节操自不必说,堪称完人。其变法也是先行试点,再到朝堂推行,只是他的想法超越了时代,信用带来财富,放现代还是有很多人也并未完全意识到啊!

沪-格妈05女高一
把王安石系列追完了,类似追剧的感觉,好像看未完待续部分呀。看时觉得扫盲了好多知识。但还写感悟真写不出来什么。

京-涵妈04B高一
我也对王安石系列感兴趣,准备周末看完。

粤-恩蓁妈0708B1508G男八女大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家国天下,古代文人为官都有的抱负原来是传统,宋代的名人很多都是政治家,原来跟它的制度开明,对科举人才的采用率高和尊重有这么大关系。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看得我晕,有点无聊,佩服作者耐性去搜罗这些个字词。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这个西文的词根词源演变第一次看,同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如此相近。

闽-瀚宝妈0902男六0207女大一
《争夺南极的斗争》满满33页的内容,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就好像看了一部南极探险队的电影,希望、敬佩、悲壮、感动多重情感交杂。细节描写太生动了,如亲身经历般。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二三,一口气把三篇连着看完了。由于去年下半年给瀚宝伴听了康震老师解读唐宋八大家的音频,所以这次看起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一次对宋朝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前没有系统的读过历史,还以为五代十国是战国时期的,没有想到唐宋中间还插着五代十国的历史呢!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0611
《白矮星》还是随性的挑了这个开始看,我想起哈利里的小天狼星。看完第一段,我的好奇心越来越浓,一口气看完八页,除了最后红巨星中心的氢全部用尽时,恒星坍缩变成白矮星的过程,理解上,我有点费劲,需要回看。整篇看的都很愉悦。我对力的兴趣,看到天狼星的运动轨道,是被一个更强大的引力拉住。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个拥有更大引力的星,很小,表面温比太阳还热,质量达太阳两倍半,真的很神奇!我想上学时我真的没好好学物理,当时学不会,不会做题。我其实是很感兴趣的。
《极限和爆发》引力,拉力,表面重力,引力场。体积小,质量大,温度高的天狼星B。光谱,红移,一遇到概念的词,我怎么就理解上费劲呢?硕大的一颗恒星,因为一个小小的原子破裂,坍缩后,变小,真是很神奇。喜欢看这样一步步的推理的文章,很吸引人。质量越大的恒星,一生越容易短促而动荡。很想看一个质量大的恒星坍缩的过程视频。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
借机会,又加深宋代历代皇帝和年号。王安石所在年代为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年号,一个熙宁,一个叫元丰。王安石和范仲淹的变法时间都不长,变法的原因基本上是社会现实倒逼出来的。范仲淹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王安石改革的着眼点不同,改革思路都不同。后面草草看完,有些累。

浙-微妈0601女九
《胡博士》
这篇写胡博士的文章果然是“拿小的,谈一些琐屑”,不过这些琐屑以前这里那里似乎也都看到过,然后文字也很平淡,就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永在的温情》
这真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鲁迅先生,一直以来脑海中的印象都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却竟然是这样地温情的、真诚的、真真正正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突然失去这样的一个朋友、一个指导者,五雷轰顶也不为过。
《回忆辜鸿铭先生》
一位学的这么“洋文化”的先生,却拖着那么一条大辫子;讲的是英国文学,却是一个旧复辟派,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鄂-子游妈1003B五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看到申爸把《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三)都发了,本想着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了(一)之后,想着还是留点明天。于是把(一)又仔细看了一遍,感觉以前学的历史的一些知识基础都忘了,今天再次重温了,北宋和南宋(想起来挺可笑,记得前一段时间子游他们练习册上有一道题是: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感体会正确的是(),答案C是表现了诗人对南宋人民的同情,希望南宋朝廷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子游同学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他的意思也是历史上并没有南宋和北宋这个说法,他说他们老师说只有宋朝这个说法,所以这个答案说南宋是错误的,我当时还利用我残存的对南宋的记忆跟他掰扯了半天。今天看到文章说到“宋代人本身没有南宋、北宋这种提法,在他们的心中就是一个宋。南宋、北宋这种提法是后代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所做出的表述。”又涨知识了。这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中国人看待历史是带着民族感情,特别是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框架基本上是近代形成的。而当时学者对于国家时事的关怀,使得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望去追寻历史上强盛的王朝。而西方学者没有这种民族的情结,他们看待这个问题一般都是看哪一个文明对于世界的影响更大。而宋代这个时期的一些文化成果、制度成果能够输送到世界其他地方,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构成一种牵动,所以他们认为这样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时期,这个观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视角,又为我们自己看待中国的历史开了另一扇窗。在我们以前所知的历史要点里,就感觉宋朝是文化非常发达的,宋词或唯美、或大气磅礴。宋代的绘画也是非常辉煌。连皇帝也非常擅长书法绘画(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还有他的“瑞鹤图”也是多次上了央视的诗词大会的)。但感觉宋朝的国力和军事是很羸弱的,尤其“靖康之耻”。从文中了解到原因了,这样就涉及到宋代的立国问题,原来宋朝是一个“生于忧患、养于忧患”的时期。首先宋代处于一个气温急剧下降的阶段,也就是气候转寒严重加剧的历史时期,这对于“财政收入很重要的还是倚重于农业税,而农业基本上都是属于靠天吃饭的”的国家来说是很致命的。其次是地利,黄河的淤塞很严重。就是在这样天时、地利都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宋朝的经济和科技还在不停向前发展,商业方面也出现了广告商标的雏形,正如前面的外国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宋代在经济上有非常大的成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来看看《王安石和他的时代》可能更理性,期待后面的(二)(三)部分。

湘-可妈0801女七
今天一口气看了《王安石和他的时代》一二。以前也知道国外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很高,也知道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在宋朝,却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这里有一句话很形象的打通了我的感觉:宋朝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构成一种牵动。了解了宋朝成立的背景,理解了它的选择,想再去看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和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翻出了以前买的《气候创造历史》联想到隋唐的气温高于现代,难怪他们的服饰轻薄,大开衫,女性衣着的开放即是风气的开放,亦是气候使然。感觉从宋朝开始,外交开始影响内政了,有了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感觉。看到篇二,士大夫的地位高,重名节,人才选拔之多,让我莫名感动。期待第三篇。

粤-涵妈0807女七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20210610
提到对于宋代,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评价的角度不同,西方学者重点看这个朝代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影响和贡献,而中国学者更多的带有民族情感,这点给我印象深刻。在宋代开始对疆域和主权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点我觉得认知有点模糊,汉唐难道就没有吗?我觉得凡是对于匈奴来犯予以反击的,都是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的。主权方面的表现,西汉时期设置过都护府也算吧?)
想起以前也粗浅读过宋代的历史,那时候也许就是比较大众化的思维,通常思考题总是:为什么宋朝经济发达,但是却老打败仗?宋朝的各项成就原来是在天时地利不是特别具备的情况下取得的。对宋朝的气候、地利方面以前了解不多,这次觉得自然条件还蛮严酷的。这种陈述,在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气候和地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20210610
宋朝的政治风气开明,言论较为自由,不太出现因言获罪的事情。这与宋朝开国定下的规定有关:不杀大臣、不杀言事之官。士大夫受到的礼遇是各朝各代最好的,体现了“重文”的国策。制度方面,科举制(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相对比较公平,这个公平是对寒门学子而言。宋代的取士人数居然是这么多朝代中人数最多的,之前总觉的是唐朝,因为教科书上说唐太宗、武则天多么重视人才,破格录用各种,而且还造成后来官员冗余,原来和宋朝差好大一截呢。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20210611
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重在节流,从官僚队伍入手整治,奖罚分明,贤者上,无能者出局,还是很容易动到别人的蛋糕。
王安石主导的熙宁新法:重在开源增加社会财富,从解决财政问题入手,从农村、农业、农民入手(这可不就是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手段有募役法。
对募役法印象深刻,按资产摊分赋税感觉思想有点像结合了现在的遗产税+财产税啥的,反正不管家里有多少人,就按照家里的资产来摊分。我想,不管在哪朝哪代都一样,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如果总是按人头来收,那么就没有公平可言,这样变动有其先进之处,也看得出王安石是真正在基层干过,了解农民疾苦的。
特别期待看后面的篇章,因为在文章开头就讲了宋朝之所以伟大,是有文化输出和制度输出的,文化输出好理解,制度输出似乎还没谈到,好想解开谜底。

鄂-虫妈1007女五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续二:熙宁变法的三位代表人物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宋神宗支持变化,但不希望大权旁揽在权臣上,范仲淹变法基于公务员太多,希望节流,重祖宗之法,而王安石希开源,在税收改人头为资产,相对财富调剂更为公平,但却触动了财阀的利益,文中也讲述了王安石政敌司马光,在变法前二人私交甚密,却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王安石的变化更贴近地气,但在当时反对的人很多。
《白矮星》一文讲述天狼星的暗伴星的发现过程。科学家最早从天体轨道的偏移,从引力推测天狼星有暗伴星,后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暗伴星,其亮度低不易发现。后来人们命名白矮星,特性密度大。有点意思的科普文。
《极限与爆炸》通过数据比较了天狼B星大于太阳引力,并通过光谱论证了这一点。为什么白矮星没有完全坍缩失去引力,科学家提出白矮星质量极限理论,恒星不超过太阳质量的1.4倍,可以成白矮星,如果大于1.4倍,会加速燃烧氢燃料,会有一部分可能构成白矮星的条件。这种科普文以前基本不读,但今天一看还蛮有意思。

黑-顺妈0807女七
《白矮星》白矮星的发现与恒星的变化缘由写得如侦探小说,数字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恒星的质量和亮度变化。很佩服这些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猜想能力。
《极限与爆炸》继续讲解白矮星的前世今生,触动我的却是一个质量大的恒星寿命要比质量小的恒星短,为了不坍缩,它要加速燃烧自己。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放在宇宙里也如此。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把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变化内容介绍得一清二楚,和熙宁变法放在一起,我看到的是触动了在权者和达官贵族的利益,变法就很难推行下去。

川-果妈0911男五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二三:篇幅和文字深浅程度对我来说比前面一些较易读。
读一的时候体会到真如文中所说以往对宋朝的认识带了感情色彩,印象中总是文文弱弱、受尽欺凌、一退再退的认知。读完一才了解得比较客观了:原来从政治、文化、科技、商业、社会风尚都是世界前列。为当时的强盛感到自豪,老祖先曾经那么厉害。
读二知道了当时的选拔制度的先进,就不得不认可那是个人才辈出的开化年代。读三知道了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以及变法的大致内容,优劣分析。感慨在太平盛世的表象下早已蕴藏致命的经济危机。政策的制定和把控全局都是对执政者的考验。我们当今又处在新的太平盛世的好时代,一定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希望涌现出更多的人才为国效力。

鄂-漆仔妈1005B五1610B中
0610《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
周五最忙,周六也忙,不拖了,就今天完成。花了15分钟看这篇文章,突然感觉到作者的语言朴实,易懂。以前读书的时候,总会提到范仲淹,提到王安石,提到变法,只有结论性的东西。对于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失败。压根就不清楚,学校老师不讲细节,我也没课外书可看。通过这篇文章,再加上人生阅历,总算明白了这些变法是怎么回事。改革最是不易,既要符合历史趋势,又要上层领导支持,还要懂方法,还得克服各种困难逐步推进。失败的概率是极大的。这倒引起我的一个好奇念头:中国历史上有无成功的变法?有哪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19 13:26 , Processed in 0.0761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