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1|回复: 2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高考“尽在掌握”的感觉和课件反馈】---2021.06.08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2 12: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4 22:47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高考“尽在掌握”的感觉和课件反馈

2021-06-08

麻麻们说不懂……不懂就对了。申爸还没说懂呢。接着说哈,先看图:
0608-1.png
这画里画的是什么?一座房子,房子里有人,房子外边,有很多树,柳树。这一看就知道……申爸你什么意思?申爸的意思是问你怎么看出来那是树的?“不是,你这是抬杠,申爸。那个就是树,是人都知道,一看就是树啊!”那谁说。好吧,百姓日用而不觉。咱们不从这个角度来看。咱们换个角度如果你是画家,画画的,你怎么画,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树,还是柳树?柳树的叶子是这样的,大家都见过的。
0608-2.jpg
那画里,你看不到一片这样的叶子,可我们就是知道那是柳树,就是知道一片一片的绿墨是树,是树叶子。画画的,他必须要注意到我们大脑的这个特点,然后,历史上才会第一次有一位创新的画家,画几根墨干,几枝下垂的枝条,然后染上一堆绿墨,拿出来,任谁一看,就知道画的是柳树。

小孩子他怎么画柳树啊?你们麻麻在孩子小的时候,观察过孩子怎么画画吗?他是这样画的在树枝那里,一片一片地画小叶子。他想表现树叶远看一片一片那种感觉,但是采用的画具体叶片的方式,为了表示“多”的感觉,就尽量把叶子画的小。可是再小,画幅也容纳不了几片叶子……画的比例,总体上看是失调的。把细节堆起来就是整体。孩子就是照着这种朴素的直觉,去画树的。爸爸妈妈成年人,都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怎样是对的,大家却没多少人去细致地想过。

孩子学习,对吧?学要学会。怎么衡量孩子学没学会呢?考试,得100分了,就算学会了……这是通常的衡量办法。还有另外一种衡量办法,就是孩子自己觉得,自己全都学会了。两种办法,一种客观的,一种主观的。考大学,只能用客观的标准,因为主观的东西,你没办法横向相互比较;可是,你具体到每个学生,他学习,他就必须以自己主观为标准,因为主观尽管没办法横着比,但可以纵着比,自己的今天跟自己的昨天、前天、大前天去比,看有没有进步。

个体化的内部进程,是不可以拿横向指标来比的。如果非要比,不但会比出严重的心理问题,于个人的进步,亦毫无助益;个体要把握自己的纵向进程,自己跟自己比,矛盾要内部消化。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一旦获取了自己跟自己比的能力,进入自我完善的状态,其表现,家长们就用“那孩子自己知道努力了”来表达。这种“自己知道努力”,并非从一开始就有。从一开始,即便有这种外在表现,内部的机制,也不一样。“自己知道努力”,必须基于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个“性”,人可不是生而有之,它是很大以后,才会出现的事情。这是这个。

这跟树叶子有什么关系?关系在这儿:孩子怎么才能产生“自己全都会了”的感受呢?明年这个时候,大申就高考了,对吧?在高考之前,至迟到明年四月份,大申得对语数英物历生这六门课,感觉每一门的内容,自己“全都会”,这样才能考进北大……如果能有这种感觉,肯定也就能考进北大。跟画树一样,有两种思路,达到目的。一种是小孩子的思路,尽可能多地画叶子,叶子画不下,怎么办?往小了画。另一种思路是画家的思路,寻找到一个人产生“全都会了”的规律,然后,只要拿毛笔蘸了绿墨,往纸上一洇,一棵树所有的叶子,就都出来了。不用趴在那儿一笔一笔画每一片叶子,画不了多少片,画出来的比例,还是失调的。

既然是“全”都会,那就是总体的感觉么。总体的感觉,要用对总体的抽象去处理,不能幼儿思维,以为把细节无限地堆磊,就是总体。内个什么,人分成画家,分成普通观众,对吧?琢磨怎么画一棵树,是画家的事儿;观众一般情况下,不关心那个树到底该怎么画。会看,一看就知道是树,就行了。在旁的任何方面,普通人都不用去关心专家的活儿,唯独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例外。教育这个事儿,最复杂,每个普通人,都得或多或少地涉足专家的领域才行。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妈妈得用正确的思路找正确的画法去画。如果思路不对,你费老鼻子劲,高中画了三年,你能画几片树叶?要在总体上,对每个学科产生“自己全都会了”的感觉。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高三。

现在,一轮复习就结束了,进入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要干嘛?就是要让孩子产生“自己全都会了”的感觉。那麻麻好奇劲儿上来了:诶,这个怎么弄啊?别着急,有办法弄。这个事儿,跟学科特点有关系,要弄清楚,需要分开来,一门门地看。如果你想看看,最高水准的二轮复习,是怎样的结构,你麻麻去看金钥匙,那五本“怎样学好高中XX”就可以了。当然了,不同的老师,他们的体系,还有差别。这很容易理解。同样是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上面那副是顶尖高手画的,下面这幅是另一位高手画的:
0608-3.jpg
这两幅一点儿不一样,可画的都是“客舍青青柳色新”。其实,绝大多数,画的都是极烂的,比如这样的:
0608-4.jpg
就二轮复习的资料来看,烂的居多,好的凤毛麟角。这是这个哈……接下来,就进入考前阶段。这个阶段,理论上要解决的,是这么个问题:会Zoom。

高考呢,它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样的,我们以数学为例,一张数学试卷里边,所有主要的题,都不是现成的。是专家现拟的题,就是现编的,任何习题集你都找不到,猿辅导扫不出来的。这就是没有人能单靠刷题的方式,刷出高考的满分的原因。那题根本就没有,你预先拿啥刷?那么,二轮复习结束之后,理论上,孩子们都对数学产生了“尽在掌握”的感觉,你这种感觉,得具体投射到高考卷子上的一道道题上才行,对吧?只有经过这一步,主观评价体系和客观评价体系,它们才能“搭”到一块儿。所以呢,二轮结束之后,要集中精力,“对笼统的整体感进行局部的具体化”的过程。

谷歌地球,从太空黑色背景的一个蓝球,往细节拉,Zoom,一直拉到你能看清楚你家住的楼为止。多拉几个点,你就有信心说,俺会操作了,只要指出要拉哪个点,我肯定能拉出楼来……就这感觉……然后,上考场。考场不过是指出几个点,让你现场拉罢了。这就是高考备考的理论思路。

先说这儿哈。今天的课件比较多,一堆。妈妈下载,慢慢看。
白痴、先天痴呆和百万.pdf (196.94 KB, 下载次数: 1)
病毒.pdf (198.39 KB, 下载次数: 1)
癌.pdf (123.75 KB, 下载次数: 1)
爱克斯射线(X-射线).pdf (131.15 KB, 下载次数: 1)

胆固醇.pdf (124.3 KB, 下载次数: 1)
基因.pdf (175.04 KB, 下载次数: 1)
北极.pdf (78.94 KB, 下载次数: 1)
工程师.pdf (80.89 KB, 下载次数: 1)

咖啡因和科学院.pdf (298.37 KB, 下载次数: 1)
赤道.pdf (80.41 KB, 下载次数: 1)
大学.pdf (160.88 KB, 下载次数: 1)
流行性感冒.pdf (125.52 KB, 下载次数: 1)
神经元 神经细胞.pdf (125.04 KB, 下载次数: 1)
炸药.pdf (126.67 KB, 下载次数: 1)

连载的课件,剩个第六部分,尾声。
六 结语.pdf (69.62 KB, 下载次数: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4 22:43 编辑

鲁-果妈05B高一
0607《漫谈文化史知识》文化史范围很广,作者从衣食住行方面,在制度,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描述,通俗易懂。每一小段的内容,都围绕小标题进行详细地说明,引经据典,条理清晰。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作者首先介绍了翰林,又详细地说明了翰林院的地理位置,结合图很清晰的了解这个地方。孩子们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参照这种思路写。

京-文妈1123女高一
居然把《一夜之间的天才》看完了,分两次。这篇文章详细描写了《马赛曲》的诞生过程,再次感叹,很多不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若干偶然事件(各种或好或坏的大事件也都如此)。但词曲作者的境遇却和这首伟大作品的地位大相径庭。让人不得不感叹在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渺小。

鲁-彤妈05高一
今天上午读了《通俗修辞讲话》这一段,读的时候感觉讲地很明白,条理讲地让我很是清晰的,但是等把文章合上,修辞到底讲的是什么,在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大脑里完全抽不出这篇文章的条理,感觉不像读一个人物故事,起码文章读完了反过来能大体回忆起文章里到底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我要想真正能记住修辞到底讲了什么我必须拿起笔来,把大体条理内容给记一下,写一下才能理出这篇文章的头绪来,就是感觉读一篇说明文和读一篇记叙文的区别。
《金岳霖先生》看完了,对于金先生的特点,眼神不好,走路深一脚浅一脚的样子如在眼前,金先生教的逻辑课的特点,文中和养的斗鸡一桌吃饭的印象最为深刻,读来对金先生的形象特点有了具体化的了解。

鲁-歌星妈10G五
回馈2看完关于《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其实他的那些特点倒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过程中看到了太多振聋发聩的名字都是和西南联大有关系,不免让我对西南联大感兴趣,我百度了一下原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产物,原来是清华北大和南开的组合。其实读这个之前我真不知道,这篇文章指引我去对西南联大感兴趣。原来邓稼先,杨振宁等等都和那里有一段缘分。以前只是听过八卦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所以终身未娶。其他,如他教逻辑哲学等一概不知。汪曾祺这个作者也是孩子阅读理解题好多都是节选自他的才知道这个名字。看到这些名人效应,觉得即使在那么简陋的校舍,人才储备下来,后来可期。所以大的宏观来说储备人才是关键,个人成长也是应和人才学习。

秦-豆妈0809G
我读《咖啡因和科学院》,咖啡原产地埃塞俄比亚,阿拉伯人把它带到欧洲,想起来阿拉伯数字,这阿拉伯人咋哪都去,把好东西四处传播啊,这得去查查资料看看阿拉伯人的经商史,现在的阿拉伯人让我能想起来的就是打打打,不停地打仗。茶完败咖啡,中国的茶确实更丰富,原来茶和咖啡的提神作用都是咖啡因,两者本质上一样,口味不同而已。
中国字背后都有故事,英语单词背后也有许多故事,就像Acdem背后是斯巴达、海伦、柏拉图、研究院。学习汉字和英语,这些是很需要引导孩子去注意的。这些突然让我想起李敖的《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也是这样,一个字词后联通古今中外,如果我们的孩子能这样学习,应该就很厉害了。

赣-涵妈06女九
《大学》、《神经元神经细胞》都是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是帮助记忆英语单词的实用工具书。

辽-kiukiu妈1408男一
6.8《癌》课件感想:癌并非是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只是人们的认识被误导了。癌是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的认识是主观多样的,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一旦某种认识脱离事物本身甚至相反方向,再想纠正也是很不容易的。观念固化,不接受新的阐释或者本来面目,也是害人不浅。6.8《北极》课件感想:地理从小没学好,没太看懂,只看到了星座的命名方式。
6.8课件反馈还是别叫感想了,看完有的我真不知道能感想到什么,但看完还是想反馈一下。毕竟信息流动起来总比憋着强哈。《艾克斯射线(X-射线)》看完地理看物理,新事物的命名方式大同小异,以及传播因素吧。让我复习了一个英文词根。
6.8《胆固醇》课件反馈:原来这些科学术语的命名并不是随意的,都是根据实验的每一步新发现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些新发现也促进了词汇的发展。今天申爸发的内容都比较短小呀,对新手很友好。
6.8课件《赤道》反馈:赤道的命名或者说使用哪个词语来表示这个含义是有根据,有来源的。它不是一个新造的词,原来就有“相等的”这个词,而地理学家发现这条假想线正好就是长度相等的,所以选用了这个词。一个词,有音有义,绝大多数的音和义是约定俗成不可论证的,但是这个义就比较复杂了。

鲁-程戈妈0703女八
课件感想:以前对科学类的文字不感兴趣,非实际需要不会涉猎,今天看了竟然觉得很有趣。看的时候本来觉得没啥可反馈的,但几次写来发现总有一个点能有话可说。比如突然看到课件里有半截阑尾,就有了解的兴趣,因为自己刚得过慢性阑尾炎,一直在纠结做不做手术。请教过生物老师,生物老师说阑尾无用可以做,上百度搜搜有种说法是阑尾是有用处的。所以很好奇阑尾究竟是个什么?可惜下半截没了,这种感觉很微妙很有意思。

苏-文一妈1301男二1608男中
6.8看课件谈感想:《癌》很简短,交代了癌与瘤,癌并非特别可怕的事情。《北极》北极、南极、极昼、极夜,我一次自己比划了下太阳,地球,以及地球绕地轴自转,试图让文字更立体。《爱克斯射线(X-射线)》X-射线及无线电波的发现及命名。《胆固醇》胆固醇及类胆固醇的发现及命名规律。《赤道》经线纬线赤道,第一次见到赤道的单词,没特意记,但是大概记住了就是相等和equal拼写差不多。《炸药》看完就一个感觉,单词如果搞清楚来龙去脉就很好记了,还是汉语言博大精深,算不算跑题了?《流行性感冒》及后面的几篇感觉也都差不多类似的名词解释,困了,就没太仔细看。

皖-萱妈1103女四1806男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小小的几件事折射出的是吴老的人格魅力,心中有他人才会去替他人着想,才会去做一些让人感到舒服的事情,就像肝外科专家吴孟超,心中有病人才能做到替病人暖听诊器,人格魅力是刻到骨子里的东西,牛肉面老板的认可就是对吴老人格魅力最好的评价。《白痴、先天痴呆和百万》,之前理解的先天痴呆应该是那种摇头晃脑,没法沟通的,是比较严重的。百万和傻呆为啥放一起了。《病毒》讲了病毒的科学史,并列举了几种早期发现的病毒。这几篇课件开始追源溯流,从词根去认识一些名词。《癌》,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瘤就是所说的癌。看完《北极》把星座里面的大熊和北斗七星对应起来了。一直都觉得极地是很神秘,很奇特的区域。《胆固醇》类固醇是一类以碳原子环为核心结构的化合物,包括固醇,固醇类激素、d族维生素和一些生物碱。《基因》为什么摩尔根和孟德尔没有使用gene这个词,如今为啥没沿用他俩当时使用的名词。《赤道》从地理空间和现象以及equator探源说明“赤道一词的合利性”的。《炸药》诺贝尔奖金的由来。《流行性感冒》原来古人认为是星光流入了人体,刚开始还在想流感和星星有啥关系呢。看到《神经元神经细胞》,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则新闻,有人为瘦腿竟去抽出小腿上的神经,使肌肉组织自行萎缩,从而达到瘦腿的效果。

鄂-漆仔妈1005B五
现在给大申看的每篇文章,就是想让他获得“全都会了的”感觉?就如同数学和物理的每日讲题。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大图观,我的感受就是:如画画一样,每幅画都是用零散笔画构成的,单看每条线都貌似没有错(或者小细节图也没有错),但是拼接后感觉就是不对劲。如今天分享的三幅图,图3的确不好看。还有这几天分享作文写作,不是用好词好句就好了,得合适得恰当,得适合你这个文体的框架……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海量伴听、海量阅读、脑海里很多知识点碎片,就如画画的很多线条我都知道怎么画,但是套在一起好像又不对劲了,如果必须交的功课,我就再来调整,非的,算了就这样吧。
我想高中的时候,前叶额逐步的完善后,孩子有自主意识,应该会将历史的知识碎片整合,但是整合后自我感觉又不对劲,感受到好像又不懂了。
有些孩子内驱力强就会自己去搞懂它,找个所以然。有些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放弃它。有些就会选择在自己急需要的补充,补充完就了事了,非需要的暂时不管它。反正我也说不上了,就是如何打通这个任通二脉,把他们拼接成大图观……

闽-土妈1401女一0505高一
才看到《夺取南极的斗争》,看完挺感慨,人类很伟大。为了征服自然勇于探险、历尽艰难也不退缩。但当看到远方有小黑点时,那再也不能第一个插上自己国家的国旗时的绝望,感同身受。被现实击垮了的悲壮,但仍义无反顾地往前。为了梦想,坚定勇敢地去攀登,当最后失败时,勇敢安静有尊严地离去。感动!

浙-卡妈0810G六
看了《选词的标准》,第一感觉就是很多用法知道怎么用,看上去就是病句,但是并不知道归因是什么?因为什么不能这么用,这篇《选词的标准》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来是这样啊,可能上学的时候老师也讲过,但细致的区分并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保留下来。第二感觉就是这个例子:今年的产量超过了去年的产量的一半,学好语文,准确用词太重要了,经常读不懂数学应用题,或者理解错了题目的意思,主要还是语文的理解能力没有过关导致的。如果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肯定就不会再用错,再理解错了。

湘-可妈0801女七
我的天呐,真是炸弹一般的课件,呼啸而来。

翼-腾妈1209男二0210女大一
今天课件都挺短,看完啥也没记住~

闽-瀚宝妈0902男六0207女大一
《白痴、先天痴呆和百万》对于外文掌握接近于零的我来说,这篇看了完全无感,只知道文章是写了白痴、先天痴呆、百万等这些字的起源及转换,类似于文字起源与演变这样的文章,不过我想外文基础好的人看了,应该很有感觉吧?想起当初读《数,科学的语言》,里面有一些外文和符号,只能尴尬的跳过。看来不止我一个人读外文是尴尬的。

苏-恒妈0810B六
《癌》,先看了这篇确实看到癌字,谈虎色变,谁得了它就是快进到死亡了。看的过程中把自己皮肤上块头较大的疤痕、黑痣想了个遍……文中太多的单词、字母看起来磕磕绊绊不顺畅。

翼-天天妈1107B四
《白痴、先天痴呆和百万》、《病毒》、《癌》、《爱克斯射线(X-射线)》、《胆固醇》、《基因》、《北极》、《工程师》、《咖啡因和科学院》、《赤道》、《大学》、《流行性感冒》、《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炸药》全看完了,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会认真的的看每个词的来源,后面看着看着就会忽略。
能想到的问题:
1、我问我们这英语老师,问他们看到外国小说碰到人名会怎么处理?我总是会忽略过去。看完后也不知道谁叫什么。他们说是没看习惯,他们看到和看到中国人名的感觉一样。所以孩子们是不是和我也不一样。
2、为什么申爸会选择了这篇?
3、从这个词源,词缀看到的这个名词,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西方优越感的代表?
我不知道别人,当我看到《说文解字》时,还有咱们的教案三,总是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而他们这样讲词语,是不是代表人家也觉得这些词从我们这里来,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

鄂-王子妈0911男
看了今天课件的题目感觉都是科普说明文。先选了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癌》,好奇会怎么介绍,看完通篇没有纯科普的枯燥,但是回想起来也只记得文章前一部分提到的发炎五要素还蛮有意思。《炸药》读后知道了,原来诺贝尔的爸爸发明了硝酸甘油,也知道了诺贝尔奖的由来。放学时讲给孩子听,没想到孩子说你才知道啊,我在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里早听过了。剩下的文章草草浏览了一遍,有种学习英文的感觉。

黑-顺妈0807女七
《积极的修辞手法》强调修辞为思想感情服务,如果刻意为之反而牵强扭捏,起到反作用。想起小时候为了写作文绞尽脑汁去做比喻、排比、拟人,虽然能为文章增色,终究觉得是堆砌辞藻,缺乏思想深度。
《炸药》佩服诺贝尔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为了研究连死都不怕。
《神经元神经细胞》对neur一词的来源和延伸很感兴趣。
《流行性感冒》、《大学》、《赤道》这样的词源解释估计对孩子记住英语单词很有帮助。
《咖啡因和科学院》,咖啡居然是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的。Academ竟然是和平与安宁的象征,柏拉图在Academ附近建立了古代最著名的一所学校,于是有了academy一词,很有意思。
《工程师》原来来源于ingenious,《北极》arctic原来是因为对应大熊星座arctos“熊站在头顶的地方”。
《基因》和《胆固醇》虽然也是在讲词源,却因为不是我喜欢的领域不愿多看或去记住。我对于地理和历史有天然的关注,对于化学、生物、物理知识就是不太感冒。
《癌》、《病毒》和《白痴、先天痴呆和百万》也是大致看了一下,被兴趣左右得太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7 01:17 , Processed in 0.0805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