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4|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浅谈高中复习的事儿】---2021.06.06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9 21: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0 11:01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浅谈高中复习的事儿

2021-06-06
沪-眉豆妈0706女八
从回家的地铁上,就听她讲各种脑洞、想写的素材、看过的动画片梗概……大概从7点半一直讲到现在……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就像我的随身听一样……心累。小时候那种“妈妈继续讲故事,妈妈不要停,妈妈你别睡着……”噩梦重现……只不过讲故事的人变成了她自己……我中间试图翻白眼装死都把我摇活回来,信誓旦旦保证讲完这句就结束,结果又是千儿八百句。
不变的是:“妈妈你听我说,妈妈你接着听,妈妈你怎么又睡着了……”后来都同意我拿着手机边玩无脑游戏边听了……最后终于以“9点半多了!老孟同志马上就要来抓你去睡觉了”,重获自由……
抱怨完,恭喜我发现了申爸没有发现的敏感期……女娃的第二话痨期。 
     
哈哈,眉豆的这个好,赞!

申爸刚才想起来,今天又高考了。大申明年的今天高考,咱们赶紧说高三复习的事儿吧。除了物理,大申其他的课程,都已经全面进入一轮复习的阶段了。一轮复习是把高中所学的内容,按照顺序,从头到尾,再过一遍。一轮的复习,可能到明年寒假那个时候。两年学习的课程,用一个半学期的时间,完整地再来一遍;一轮复习的着眼点在课内的具体知识。

事实上,孩子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从高考考核水准看回来,基本上是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掉一个的状态。他所会的,仅仅是他当前学的,还有上一个学的,再前一个,就已经忘掉了。甭管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皆如此。他们的课开得快么,旋风般地就扫过去了。注意,这里,我们第一次遇到了快和慢之间的矛盾。刚一开始,申爸就在说,总体上感觉来讲,高中三年的时间,就学那么几本课本,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可是呢,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孩子又是完全相反的感觉,他们感觉到快!快得不得了,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儿来。

大申他们是四年学制,他等于九年级一整年,除了参加初中的会考,需要抽点时间准备一下之外,一直都在学习高中的课程。即便是这样,大申还是反复地跟申爸磨叨他们老师对教学进度快的抱怨。主要是70年和疫情,把正常的教学节奏彻底冲乱了。闲的时候太闲,无所事事,这才会感到赶进度的时候快。但毕竟他们是四年。他们都喊快,压力受不了,别的正常的三年学校的孩子,就更加的压力大了。人家也有70年,疫情的感染,一样的么....

甭管过程中怎么紧张,你回头,从总体上来看,感觉高中的课业,真的没多少。为什么过程中那么紧张呢?这是个问题,先提出来放在这儿。

就大申而言,他倒是不感觉快。申爸只听他抱怨过语文和数学进度快,别的科目似乎无甚所谓....他反复引述老师抱怨快的话,无非是想证明自己对数学和语文快的观点是正确的。其他的七门课,史地生理化政英,他倒是也没啥特别的感触和牢骚,反正就是上课听课,下课作业,能赖掉的,他也偷懒不写。人家整个高中,晚上学习,就没有超过十点的时候。顶多到九点多,就收了。剩下的时间,就到网上瞎逛,看网络小说,或者玩游戏。但不管怎样,语文数学大申是申爸肉眼可见地压力大....申爸要他陈述作业题,常常是皱着眉头:昨天的两页还没整明白,今天就又有两页新的作业要写。到底哪里不会,学到哪儿了,自己都蒙了,整不清楚。可问题是,其他的七科,不这样。

总得来讲,大申还是好整以暇地面对其他七科,从容不迫。其他七门课从容不迫节省下来的时间,都花在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上,还连滚带爬。在大申这里,他面对史地生理化政英七门课铺天盖地的压力,还能从容不迫,阵脚没乱,原因还真不在高中这里;这原因,要根溯到小学那个时候,他的伴听、他看的可怕的科学、看的少年科学画报。尤其是那个少年科学画报,十几年的画报,他读了无数遍。事实上初中高中所学习的几乎所有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知识,他都无数遍地建构过了。尽管无法在课程考核的层面上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他潜意识中对其获得了宏观上的整体感。

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学糊”了啊?很简单。你问他今天上了什么课,每节课讲了啥。从高中开始,对于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和生物这六门课,“今天课上讲了什么”,大申张口就来。这是基础;接下来,你还要问一下,你觉得“下节课会讲什么”?他也知道....其实是顺口瞎蒙,没啥根据。但有根据也好,没根据也罢,他只要能回复,就表明他的思维中,有某种体系:“下节课讲什么”,这是预测么。所有的预测,都需要基于已有的规律性认识,才谈得上。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大申卸掉了高一高二的大部分压力。这是小学时伴听阅读的必然结果。任何知识,他都不是一次性地建构成功的。在时间轴上,必须经过反复再反复的过程,有弛豫时间的建构,才能够建构成。

你们小孩子哈,妈妈不要整天光盯着那几分儿。那个东西,除了安慰你们妈妈,不重要。要抓紧利用时间,借助孩子的敏感期,伴听。天然红利,要抓住!白捡啊,捡到自己筐里,就是自己的了。你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了初中高中,要短时间内,让孩子掌握那么多科的知识,每天都搞到晚上十二点去,还不定能行。

你们高中课本,录音完了没有?给孩子听。他听什么都是听,听什么,在刚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完全不懂”,伴听完了,就把“懂”建构起来了。孩子将来的水准,只要取决于伴听敏感期所聆听资料的质量。所谓质量的定义很简单:有没有后续。后续越多,质量越高。人的思维是靠不断反复的接触而建构起来的。

对于中国的孩子而言,课本里的内容,绝对是“后续最丰沛”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不用管他们别的任何资料,直接听课本就行了:反正“听什么都一样听”。但是,面对政治、语文和数学这三门课的时候,大申就凌乱了。政治别提,你要是提,大申就急眼:说什么P话,根本听不懂!好吧...这是政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现在这个年龄,真的不懂.....其实,到了多大年龄,懂的人也不多。只不过,辩证唯物论,是包含在政治这门课程中讲的,大申泼脏水,把辩证唯物论也给泼了......很可惜,回头看怎么补救一下。

政治不着急,等以后再说吧。在短暂的重视讲解之后,政治首先被放掉了。政治不是这个年龄的重点。然后,重点就来了。语文和数学。你要是问大申,今天语文讲了什么,他就在那儿沉吟。“刚讲完还没三个小时呢,你就想不起来了?你的脑子真的是不行....”申爸黑大申,大申吃瘪,想半天,才说讲了现代文。叫什么,也叫不出来,只能说出是讲语言的,具体内容,又说不出来了。数学也差不多.....你别问明天会讲什么,预个习什么的。你要是说,大申的应对永远是:“老师不按课本讲,我怎么知道明天他讲什么?他一高兴,想讲啥讲啥,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注意哈,妈妈们:智力是什么?申爸很明显地,注意到大申的口头评价中,会出现“根本听不懂”这个句子。典型的情形就是对政治课内容的评价。他这么说,意思不是说政治老师的课讲的不好。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讲得不好,思路不清,他们是这么评价的:讲什么呢,脑子里全是S。或者:根本就不会说中国话。尽管,评价别人的时候,他自己的中国话,也说得不利索。但说法确实是不一样的。他是针对内容而言的。也确实,凭着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完全无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底是什么意思,每个字都认识,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去找解释,老师解读?找到的解释,听到的解读本身,仍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不过这一堆词,换了更大的一堆另外的词罢了。

这样的评价,还来自于另外的场合。去听奥赛培训班,听了一次,不干了,不去。“根本听不懂,谁知道他讲什么呢?”大申如是评价。那还怎么去啊,那个。听不懂就听不懂吧,“听不懂”很正常,谁都有听不懂的东西。听不懂的课,干嘛还非得听?不听就算了;不选就算了。申爸在意的,不是这个。既然他“听不懂”的,就坚决不干,那反过来,兴致勃勃的课,岂不就是非常懂?兴致勃勃的化学课,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地理课,英语课,岂不是一边听一边懂?“懂”这个感觉,很难说得清....尤其是针对每一门课,“懂”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对吧?但是,“不懂”却是同样的。

鸿蒙未开的时候,混沌一体,没区别;鸿蒙一开,不同的地方,景色就完全不一样,对不对?这是令申爸最满意的地方.....这个东西,就是“智力”。这个玩意儿,有了,就是有了,没有,你永远无法让他再有。这时候呢,情形就很清晰了:政治放弃....辩证唯物论不能放,回头等到了高三再说....把数学和语文,弄到化学生物历史那种感觉,就行了。高考政治也需要百分之九十才能考上北大吗。具体的做法,咱们小作坊里面慢慢说不急,现在,重点说“新时期大脑的工作原则”。

政治其实非常简单。就一层纸。捅破了,不要说九十分,考一百都不难。政治是所有科目中,内容最少,最便利拿分的一门课。只不过,它起步很难。我们的大脑,申爸的感觉哈,它是用“相似原则”来工作的。这个的意思是说,如果大申对生物这一门课,产生“懂了”的感觉,那么,他就有了“目标”......这种“目标”是带引号的。因为目标指的就是意识领域中的发生的事情,而这个“目标”,是潜意识中发生的事儿......大脑会自动地让其他没懂的科目,往“目标”上去靠。这种“靠”是随时随地,无意识地发生的。一窍通了,你别着急,只要到了时候,百窍都会通。

这种“类似感觉”原则,在人的一切高级神经活动中,普遍存在。相关体验如果是愉悦的,潜意识就会时刻发生作用,让人不知不觉地往那个方向去;如果相关体验是痛苦的,大脑就会在潜意识中,指挥人远离那个方向.....这个特点,对大脑来讲,是天赋属性。是天性。靠“意志力”,可以在自己有意识的时候,“逆天”行事;可是,一旦“意志力”休息,天性就立刻抬头,缓慢地,点滴地,锲而不舍地调整人的行为,调头沿着天性方向往回走。这个模型清晰地展示给我们说,你那个“意志力”,干嘛非得“逆天”行事?你顺天意不行么?两个力干嘛非得不同方向使劲儿?你让它们合流,方向一样,朝同一个方向猛拉,不就行了么?

决定“意志”跟“天性”,是否“对着干”的关键在哪里?在那个“感觉”,那个初始感觉,它是让人愉悦的,还是让人痛苦的。联系现实,其实就是你的日常行为,是围绕着某个主题,这个主题之下,是否能够在心理上给孩子带来正向的“第一次体验”。怎么叫“第一次体验”?这是一种比较怪异的很少被我们的意识所捕捉的感觉哈,不靠例子,说不清楚的。

咱们读课件,对吧?打4月27号就第一次读,陆陆续续的,应该是从5月18号开始,每天就不间断了。每天都有,要求妈妈们回馈。反正呢,就是“号召读,号召回馈”。妈妈读了就读了,回馈了就回馈了....一直就这么走着。直到前几天,眉豆妈说这个回馈很重要,要根据它来决定邀请谁进小作坊....麻麻们这才紧张起来,很多妈妈抓紧回馈。回馈一下子就多起来了。申爸要说的,不是这个。申爸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昨天呢,申爸发课件的时间,比较晚。好像过中午了,才发。有多少妈妈过来看,看“发了没有”?一看没发,就失望的走了;过会儿又没发,又失望.....肯定有么,对吧?还有,昨天看完那篇太平洋,那篇南极之后,很有几位妈妈,思潮汹涌,浮想联翩,无法自已的,对吧?那想到的实在是太多了。无数的念头,在脑海中飞逝,眼花缭乱,可就是捉不住。


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是说,哎呀,我娃........我娃怎么了呢?妈妈们的意思是不是这个:作为一个成年人,能看懂那些课件了。你参与了一段时间,思潮汹涌浮想联翩脑海中无数的念头驰过,对吧?那你娃十六周岁了,他的思维也跨过成年人的那个阈值的,他也能看得懂了....那他是不是从4月17号,陆续地给,要求回馈,不回也无所谓,5月8号,每天不间断地给,到了6月5号,是不是也跟妈妈一样?哇塞,天哪!芝麻开门!门好像开了。先说到这儿哈,回头申爸发今天的课件。

今天的课件哈:

第一篇:滑铁卢的一分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滑铁卢的一分钟.pdf (1.26 MB, 下载次数: 0)

第二篇: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pdf (10.07 MB, 下载次数: 0)

第三篇:一夜之间的天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夜之间的天才.pdf (1.27 MB, 下载次数: 0)

连载课件第四部分:怎样造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怎样造句.pdf (492.12 KB, 下载次数: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2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0 11:32 编辑

冀-辰言妈1212B二1610B小
《一夜之间的天才》
打开文档,先看到一段话,署名为“译者”,不自觉地就开始看下文是否有翻译痕迹,感觉有点跑偏。看到时代背景,那些熟悉的历史名词“雅各宾派”、“立法会议”将记忆带回了中学课本,但又想不起具体的细节。文章把《马赛曲》诞生前后叙述地一清二楚,大环境的渲染和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态描述很详细,褒扬的语言很多。一边读一边把文字转换为画面,试着连在一起,不过还是有点读不进去。干脆打开电脑听了一遍《马赛曲》,再去看一遍,好像有点感觉了。再去看那些文字,似乎找到了跟作者的一点共鸣。
《滑铁卢的一分钟》
滑铁卢和拿破仑吸引着我从头至尾逐字逐句读完了全文,随着故事的展开心情也跌宕起伏。感觉文章不像是在叙述历史事件,而是在讲述小说情节。完全沉浸在情节之中,不断有画面浮现在眼前,手心也紧张地出汗。虽然知道结局,但还是希望能不那么惨烈。关键的一秒钟,一分钟,文章的最后一段让人感慨。尘世中的人们,如何面对命运?优柔寡断的格鲁希,天才将领拿破仑,我还是想到了孩子的教育,什么样的成长历程造就了这样的性格呢?


鄂漆仔妈1005B四
有这个感觉。刚才醒来,早课没来得及翻到前面,就想着今天的课件。尽管每天有两三篇,想着看一篇发一篇,也没什么压力。
《一夜之间的天才》与《滑铁卢的一分钟》:
这两篇文章主题有点相似,命运无常,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就改变了命运的齿轮,轰隆隆向截然不同的方向驶去;一首伟大的歌曲出自一个普通的作曲家,而这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改变命运。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也不只有此,历史的偶然性更会让人觉得命运的不可捉摸。


粤-茜茜妈0608女九
曾经读《昨日的世界》觉得茨威格太强了!看了申爸昨日发的:《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中的巴尔沃亚感觉好熟悉;虽然茨威格前文叙述夺取南极因果,可是读到在1911年11月1日这段时,心立马揪住泪在眼眶流淌,茨威格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悲壮的一生。谢谢申爸!我会静下来读完《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一次明白修辞的两种手法,选词的正确贴切。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战斗的武器(斯大林)。好的语言让人意共鸣和忆共鸣。(马老师)
申爸:第一个课件名与该课件内页名不符,估计您想同时分享《一夜之间的天才》和《滑铁卢的一分钟》。


沪-大可妈0810男六
《一夜之间的天才》看完了,简述《马赛曲》的创造背景,如何被创作的,以及此曲作者的遭遇。我看到中间有一段特别困,快要睡着了,起身转了一圈才继续把整篇文章看完。整个文章挺好看的,没觉得难懂,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困意过来后再看就很快把文章读完了。要熬过困意需要点意志力。
《一夜之间的天才》的作者似乎对《马赛曲》的作者没有什么好感,有关作者一晚上如何创作出来的,多是本文作者的主观想象吧?既然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作词作曲者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本文作者却多归因于机缘巧合,他写那一晚上《马赛曲》作者如何作词作曲,都是本文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吧?虽然作曲过程描写的很详细,但让人会对过程的真实性存疑。写传记或者纪实性的文章需要这么明确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吗?
《滑铁卢的一分钟》写得很引人入胜,虽然作者也很强烈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滑铁卢的失败基本上都是格鲁希的懦弱及胆小造成的,但历史本来就是个任由人装扮的小姑娘,历史的真相无从考证,但历史故事读的津津有味就可以啦。


鄂-昕宝妈1202女三2003女
《光的征服者》
读《光的征服者》的时候,刚好是忙了一天工作之后,下班前几分钟。第一二节读起来很轻松,边读边回忆起小时候,想起来家里点过的煤油灯,很小的时候爸妈忙的时候,我跟哥哥会帮着换灯芯和煤油,灯点起来的那一瞬间,仿佛内心里也同时燃起了一盏心灯。再后来家里换上了电灯,电灯的灯泡特别容易烧掉,烧坏了的灯,每次都是爸爸或者哥哥更换,他们站在梯子上,我就在旁边扶着梯子,有一次特别期待的跟爸爸说,爸爸,能让我摸一摸灯泡吗?爸爸说好啊,就是你不能太用劲,不能把线拉坏了,还要注意别烫到了。爸爸抱着我,我伸出小手轻轻碰了一下,果然是热的,开心得不得了。那一次是印象极其深刻的。在后面讲到的萤火虫,也是农村孩子夏天每晚的玩具,所以课件前面两节读起来非常顺畅,描写的细节自己都很熟悉,感同身受。第三节就只能是勉强硬着头皮在读了。感觉就是一些熟悉的字词在那里罗列,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赶着在下班前草草结束了。
《煤气灯和煤油灯》
不记得是哪天忙里偷闲看了这个课件,跟《光的征服者》一起,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这篇课件也是读起来得心应手的,因为大学是学化工的,目前的工作也是在工厂,所以文章里面的专业术语和解释的原理都是我熟悉的,通篇看起来很顺畅,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尤其是最初的煤气工厂,这个环节最熟悉。


浙-文妈0906女六
读了启功先生的《记齐白石先生轶事》和《典章制度.科举考试》。我的感觉是两篇文章的行文都非常的明白流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让人十分愉悦。启功先生笔下的齐白石看起来言传并不是很得法,但在身教方面却让启功白描得入木三分,老先生习画的刻苦、严谨,看来对启功影响较大。文末以一则趣事及点评收尾,这感觉太熟悉了,高人逸士的精神境界。另外一篇。因为我看书一直都是以小说类为主,不是特别喜欢看说明论理类的书籍,但这篇典章制度,居然看得津津有味。


鲁-硕妈1001男五1503女大
《一夜之间的天才》作者是介绍了马赛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的原因,过程及作者本人前后的经历。感觉通过看完马赛曲本身从出现到受重视的历史经过,它的出名不是因为作者或者当局,而且因为它所处的时代和人民的心理感受。同时觉得历史就是那么神奇,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就能顺着创作者的本意发展,而原作者本身也和他的作品不能同进步。历史就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


浙-佑佑妈1201男三
我好奇的是申爸哪里搞来这些课件?扫描?按照他自己一个安排,找相应书扫描来这些课件?


鄂-丹妮妈1005女五
读《一夜之间的天才》:此文介绍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创作过程,作者鲁热是一名普通的军官,默默无闻,受市长之邀,创作一首行军歌曲。偶然的机缘使他当了三个小时的神明和天才,创作了这首不朽的作品。歌曲像雪崩似的扩散,势不可挡的传播,在此曲之后,他又归于平庸,没有其他成就可言。时代和环境在一个平凡人身上激发了天才的创造。时代的一粒微尘,也有可能像星星一样闪耀光芒。
读《滑铁卢的一分钟》:读完之后,不禁为拿破仑扼腕叹息,只因他错用了一个平庸的将领格鲁希,导致他二十年的心血功亏一篑,滑铁卢现在已经成为失败的代名词。滑铁卢决战焦灼之时,法军和英军都等待着决定胜负的援军到来格,格鲁希优柔寡断,墨守成规,僵化执行命令,不肯增援,导致拿破仑大败。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生活中这种例子也不少,公司有一个部门总,“帐下千人”,此人因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虽然资质平庸,但享受到了单位发展的红利,做到一定的位置,成为部门“主帅”,实质上又不能独挡一面,现在后疫情时期,部门裁撤,员工失业。虽然没有文中格鲁希那样导致历史改写的后果,焉知不是改变了这千余人职涯和命运呢,叹息。


辽-赫奕妈0906B六1605B学前
看完《夺取南极的斗争》那一篇,心里为斯科特惋惜,振奋的情绪,雄心壮志在没有得到第一的时候变得失落了,一步步的脚印踩在尖硬的冰面上,在我看来,在白茫茫的南极,孤单单的帐篷里,得是多么绝望。除了雄心壮志,还有使命感都是他们坚持下来的理由吧,还有那十六公斤的岩石样品,真是敬佩。以前看攀登珠峰的故事的时候,就找了几篇关于攀登珠峰的纪录片看,看多了,竟然有一种我也想去看看的感觉,又觉得荒唐,赶紧把想法压下来。有的人为了征服而去,有的人为了荣誉而去,有的人为了使命而去……不管什么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热情吧。每个人的雄心壮志都会是在什么地方呢?


赣-以琛妈1504B大
《一夜之间的天才》,不明白文件名为啥要叫《滑铁卢的一分钟》?我是被这个名字吸引才第一个打开来看的。一首圣歌诞生了,但没有人记得创作者,这首歌所获得的巨大荣誉依然属于歌曲本身,连一点荣誉的影子也没有落到他的作者鲁热身上。
想到:我和孩子是不是也可以比作作者和圣歌呢?妈妈有幸成就了孩子,之后,就该回归自己的轨道。


沪雯妈1406小一
《滑铁卢的一分钟》:之前只知道滑铁卢,滑铁卢之战,没想到这场战役的关键原来和其中一个将领的决定直接决定的。之前看过中途岛之战的纪录片,有很多影像资料,还蛮喜欢的,看这篇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非常多的战争画面,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都特别棒,单单的战争描写会非军事迷读不下去(视频会好很多),加上人物性格的描写,还有个人命运的走向让读的人联想到了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的命运。


鲁-程戈妈-0703女八
《滑铁卢的一分钟》第一次了解了滑铁卢战役的过程,感到窝囊,有些愤怒。不禁又疑惑:历史,究竟是必然性造成的偶然,还是偶然造成的必然?
《一夜之间的天才》这篇让我感觉历史仿佛一只大手,只选择自己需要的,无论初衷,如同英雄不问出处。剩下的择掉,或者自生自灭去吧。


沪-晨妈0805女七
看完修辞是什么,修辞的2种方法,就想着怎么才能说好话呢,接下来的选词的标准就讲了什么是合适的词和怎样选用合适的词。


苏喜宝妈07B初二
看了课件《胡博士》,因为刚追完《觉醒年代》,所以对胡适的在北大的形象很有些感性认识,历史人物不比小说,你想象中的样子实际上可能并不完全对。胡适无疑学问上是大家,也是重情重义之人,无奈与李大钊和陈独秀走了不同的路,看电视剧总感觉胡适有点格局不够大的感觉。读《胡博士》一文也符合这一感受,但是在当时大家都摸索前进的过程中,谁也不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所以胡博士的选择也无可厚非。看文章中胡适对周作人附逆作诗相劝一事,不明白”附逆”的意思,又去百度一番,了解了那段历史。对胡适又增加了几分好感。读最后有关林公铎一段,脑中想的是电视剧中北大新文化运动期间那些大师演讲争论的片段。突然想到.对于语文渣和历史渣的我,如果我没有看过《觉醒年代》,我猜我读这篇文章的乐趣要大大减半或者也许会没有耐心看完吧......


三皖-萱妈1103女四1806男
《西南联大中文系》,中文系的管理模式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都是自由的,师的自由使生不拘泥于自己的言论,生的自由可以读自己所喜,钻自己所爱,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评价不流于形式,内心有自己的标准,正是这种自由,使得联大的中文系成就了一批文学大家
读《红楼琐忆》也让自己回想起从小学到大学所坐过的教室,有的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的模样和曾经的往事深深的印刻在自己脑海中。这些课件不仅是大家对大家的回忆,更是一篇篇优秀的回忆题材的范文,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有的细节描写,有的概述列举,但是都给人以妙不可言的感觉。读着介绍的北大,联大的大家的课堂,也能跟着作者感受到那种妙不可言,也会被脑海中的画面逗乐。


七-湘可妈0801G
《夺取南极的斗争》写得真好,从文章开头起就让人胸口荡生出一股强烈的情绪,随文章上下涌动,嗟叹不已。要说具体感受时,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里说的,脑海中闪现出那些思想的小鱼,想把它们打捞起来时,它们就不知所踪了。文章的开始就展现了当时欧洲居于世界中心的骄傲,新世纪初,人们自信满满,能够战胜自然,做到以往千万年里未曾达到的一切。然后开始讲述斯科特,一位典型的英国人,冷峻,刚毅,谨慎,内心充满对未知探索的热情和勇气。接下来的南极世界讲述了他们进行科考和训练准备工作,开始的欢快,紧张,充满希翼的生活被阿蒙森营地的发现蒙上了一丝阴影。第三部分向南极进发,描述了那空旷的白色荒原艰苦的情景,险恶的天气,只有人火热的意志能冲破它。接近南极点,希翼支撑着他们,文字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紧张,焦切,颤抖的心情,让人屏息。一月十六日是希望破灭的日子,发现了阿蒙森来过的痕迹,他们成了没有希望支撑的人,未来的的路变得漫长而可怕。恶劣的天气加上意志的松懈,燃料的不足让他们遭受了厄运。他们骄傲勇敢的迎接了死亡,带着尊严。斯科特的书信让我感动落泪,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由此想到人类许多看似失败了的行动却结出了果实,它们一次次的冲击着人类的心灵,在失败中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引导着人类的前进。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以前我应该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不过记不太清楚了。这个看起来不像《夺取南极的斗争》那样让我舒适,让我鼓舞。我想是因为这些杀戮,这些人性的矛盾。其中的一段描写得特别清楚:在这些西班牙占领者的性格和行为中确曾有过这样一种难以解释的复杂现象。一方面,他们以那种当时只有基督徒才有的虔诚和信仰,真心实意地,狂热地祈祷上帝,另一方面,他们又会以上帝的名义干下历史上最卑鄙无耻,非人道的事。他们的勇气,献身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能做出最壮丽的英雄业绩;但同时他们又以最无耻的方式尔虞我诈,而且在这种厚颜无耻之中又夹杂着一种突出的荣誉感,一种令人钦佩,真正值得称颂的对自己历史使命的崇高意识。由此想到那些因为宗教,民族信仰而反目成仇的邻居,朋友,把不认同自己信仰的人非人化,这种集体的恶是可怕的,让人感到悲哀。


鄂-虫妈1007女五
《夺取南极的斗争》描述了斯科特南极小队踏上南极之路最终永远留在南极的历程,斯科特尽管文中说他是理性硬朗冷峻,但读完后更觉得他和队友是一群为了理想燃烧生命并为了人类的冒险和征服自然而敢于探险即便历尽坎坷也不退缩的人。他们追求至高的荣誉,在漫长的冰冷的征途中,狗,矮种马,战友的逝去,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的煎熬,因为第一人已经有人已踏足,希望的破灭,死亡的随时来临通过颤抖的手指被忠实的记录下来。但他们对死亡最终从容和南极征程所纪录宝贵影像记录的最终被后来的人所找到,为了铭记他们,南极站最终以他们命名。读后很让人感动。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是一篇征服未知领域及当地土著的探索文,是西方文明对地球的认识的重大突破,颠覆了当时的地理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残酷的,撕开了理想的包装,是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对土著的杀戮甚至是灭族和奴役,是文明的血泪史。很长,只是草草看大致意思,了解下文章主题思想。


闽-飞妈1006男五
反馈:《“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乍一看题目还是被吸引了。申爸前几篇课件的天才见的不少,到底被作者称为天才的人,是个什么样的呢?我饶有兴致的想看下去。文章一开头就给这位天才来了最直接了当描述,他积聚各种优点,矛盾又相容,可却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人的名字,想想自己真是没文化呀。作者描述了傅斯年和人打架的事迹,看来真真是只有天真的天才才能干得出来的。
反馈:《吴雨僧先生二三事》从申爸的第一篇课件开始追,描述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系列文章看下来,从一开始有些晦涩,需要抓住自己的注意力,到后面能顺畅的看完,还意犹未尽。感觉这类的文章慢慢适应后,后面看新的文章大致也能摸到通篇的架构,可以轻车熟路把文章看完。


五鄂-漆仔妈1005B五1610B中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这是看的第三篇讲“第一次”的文章了。南极、太平洋、跨洋通话……每一个故事的主角极富个性。尤其这个“菲尔德”,每一次失败都足以打得人再也站不起来,他却像知道“必然成功似”地一次又一次尝试……
这三篇文章看下来,有一个感觉在那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真是有“时势造英雄”的氛围啊!


粤-宝妈0712男七
《典章制度.科举考试》
前面的地理划分,一扫而过只记得跟我们现代的省份划分稍有区别。科举考试的起源和演变,到元朝时考四书,其中讲到“南人”时,想起跟小宝背历史的时候,听小宝说过,如果孩子来读,读到关于历史课学过的,估计比较能同亮。看到四股八股的时候,脑子就一片浆糊了。古代的八股文应试老进士连史记司马迁都不懂。科举制到清朝同治走到尽头。秀才状元看完感觉凌乱记不住。
《夺取南极的斗争》
阿蒙森队依据实战订计划,而斯科特队依据理论,让我想起申爸关于小孩子教育一直强调观察孩子,拿到孩子那去试。描写斯科特虽是面无表情,但坚定刚强。文章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被动的看着,在南极生活工作学习着这些离我们太远了,起初看着没啥感觉,当看到斯科特队充分的准备,发现阿蒙森队时的沮丧,产生了敬畏。挑战的过程艰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玩命还坚持着,是梦想。当发现自己不是到南极第一人时的气馁。生命最后几天的书信。读这篇时边在配合小宝背道法,好心累。


粤-淇妈0903B六1802G
朗读完了《一夜之间的天才》,知道了不知名的鲁热上尉如何在一夜之间创作了一首歌,又如何最终成了法国的国歌。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那种革命的激情而为新自由而战的信念。


粤-龙儿妈1203B三
我要来刷屏交作业啦。最近工作有点忙碌,不是要开会,就是处理各种异常,第一天的课件《这一些忧郁的碎屑》就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后来积少成多,索性跟不上了,连每天必修的早课都不敢看了。趁着周末,上午在家陪龙儿,下午干脆来公司,把这些天的早课追完,所有的课件下完慢慢”还债”。
读《这一些忧郁的碎屑》,看过有点忘了,当时总想赶着看完,就只是觉得作者的联想能力和记忆力都超强,常常从一件事儿回忆到另外一些事儿,愤懑不平又不敢说得太直接,就得拐着弯儿去描述,给我的感觉是读来不够畅快,想必他写得也不痛快,难怪题目叫忧郁的碎屑。
读《金岳霖先生》,这篇读完印象最深的是提到金先生是单身,让我想起好像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的吧,从文章里才知道,他有眼疾、腿疾、身上还能抓到跳骚,觉得这真的只能是单身了,女神也只能放在心中守望了。呀…..是不是暴露我肤浅了,不过对于文章来说,能让人有一定的思考,哪怕跑偏了,也是能激发读者进一步去发掘更多该人物的趣闻,此文虽简短但功不可没也。
读《永在的温情》,这一篇作者将“鲁讯先生去世”的消息描述成可怕的噩耗,而且作者感叹了三次“谁想得到这可怕的噩耗竟这样的突然来呢”,但我作为读者竟一点都不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之情,一边读着一边还在找着错别字…..从后文里确实也验证了他跟鲁讯先生确实不是很熟,交情也算不上深….但也就是从”一个只见一面的不深交的朋友”的回忆中理解了他想要告诉大家的鲁讯先生永在的温情。
读《修辞是什么》,修辞就是讲选择恰当的词、恰当的句子,用来很好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处理的一件因“沟通不畅”引起的职场风波事件,就为了一句“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么,你为什么还不清楚,以后我不想跟你交接…..”这种反问式的责难句让对方生了一天的闷气,甚至提出要离职。如果她能换成”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再商量“是不是友善得多呢?可见修辞无处不在,又是那么的重要。
作者还提到在写作的时候,主要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正确地表达出来,不是把自己刚学到的词硬嵌到自己的话里面去,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拜读的眉豆4稿大作,后面的几篇辞藻更华丽,但我还是更喜欢接地气能感受到小眉豆感情流动的第一稿。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集团刊物上的征文,让写《我与公司共成长》我能滔滔不绝,但让我写《端午有感》就词穷。也能印证作者的中心思想,修辞不仅是要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更要进一步把我们的感情表达出去,去更有力地感动人。写文章做演讲,要想言之有物,得多讲能打动人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读《选词的标准》让我想到了最近的网络热词,开放三胎政策之后热议的“民不聊生”,用这词之前,一定要交待清楚前后语境,疫情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结尾时写道“期待春暖花开之时,不再罩摇过市,穿过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继续和你一起,与爱同行。”同事就指出来,我写错别字了,这就是用了网络热词的后果。
此文通篇举了很多例句,便于理解,但感受最深的还是当提到选词和语言的战斗作用时,作者引用的故事,很精彩,更能说明一两字之差表达的效果大不同的妙。
读《事物的测定》,老实说书中写怎么测量的,原理如何,我是看不懂滴。只知道这一代代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凡是有成就者每一个都耐力超群。当看到牛顿将长针插进眼窝的实验描述时忍俊不禁,书中写到“说来也奇怪,真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见证了科学家们的疯狂,太有意思了,哈哈。至于申爸问那时候的那些科学家,为什么那么执着?我想有一部分确实是出于对真知无限的追求和热爱,还有一些也是被迫为之的,为了养家糊口的工作,不能违抗的命令等等。
读《“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胡适之先生用14个最来称赞的傅先生果然名不虚传,31岁的他可以跟人打架找朋友诉苦,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泼,大哭,可见其真性情。这让我联想到今早看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专访,退休的他自述心理年龄不过28岁,被采访的时候问记者的相机是不是可以一直拍?当得到肯定的答案时,他快速来了个360度的大旋转。果然是大家,各有各的可爱。另一面的傅斯年却也杀伐果断,深知不能为北大留劣根,决心扫荡清除后患。这一篇文章不长,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天才。
读《冠华心中的清华园》,从重病中无法参加校庆的遗憾带出了乔先生对清华园的深情,再到屡次三番跟作者聊长安戏院看梅兰芳的经历。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集团的总经理,每次聚餐都会带着大家一起回忆当初建厂时候的艰辛,第一遍听饶有兴致,后面听多了我就跟作者一样都能抢背了,当然是在心里默默地背…..不过想想也是啊,没有当初的苦哪有今日的甜,没有把这美好的回忆多说几遍,哪能突出乔先生对清华园的一往情深呢。
读《回忆浦江清先生》,这篇最让我有收获的是浦先生提到的学习步骤,先读先秦古书,再到小说戏曲。从上而下,顺流,不吃力。如果先从喜欢的小说戏曲入手,再去仰攻,从流到源头,就相当于爬山,越往上越累。这可能就是申爸一直强调花果山上的小猴儿得多伴听高阶资料,建构起良好的智力基础,再去学习课内那几本薄薄的课内知识,相当于降维打击,焉有不胜之道理。
读《回忆辜鸿铭先生》,读罢此文,脑海里出现了一位留着用红丝线扎着长辫子、戴着瓜皮帽,世人皆醉他独醒的这么一位老先生。作者对于他的文学水平貌似没有给出多高的评价,倒是列举出来很多有趣的片断,如出席袁世凯的参政院议会,收到三百元的出席费去窑子里挨个点名,给每人发一块大洋,直至三百块大洋花完再扬长而去,再到批评美国文学,提到美国人对批评之声的包容。最后一段点出了辜先生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恃才傲物的原因,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
读《社会习俗.姓名》呀呀呀,这篇把我绕晕了。果然如浦江清先生所说,得先读古书,从上到下,才不难呀。如果我能读够古文再来看这篇就相当于小菜一碟了不是。
交完作业下班了,回家接着鸡娃,讲真,写读后感真有意思,太有成就感了。


闽-土妈1401女一0505高一
读《社会习俗.姓名》完,就好想给娃天书这些,姓氏、名字号、生肖,这都值得娃好好知道的。

湘-宸妈0809女七
《夺取南极的斗争》和《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这两篇文字都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读到过,因译本不同,小标题、正文内容和句子表达也有一些不同。《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是在第一个故事介绍的,《夺取南极的斗争》是在最后一个故事。
当时读这两个故事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读得仔细一些,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巴尔波亚从一只箱子开始,他一方面用他的贪 婪、耍手段、灭绝人性的方式收集黄金,一方面又从心里呼唤上帝渴望肩负使命的征服和冒险,最后在计划征服秘鲁的 被逮捕和杀头,他那段传奇又极度扭曲的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夺取南极的斗争》第一次读得很快只大致了解故事内容,今天再次得到这个故事,伴随着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故事一 直都升腾着悲壮的情绪。他们义无反顾的加入探险1910年6月1日离开英国是故事开始,1911年1月登陆极地边缘在南纬 77度的小木板屋为登陆极点做准备,期间发现了阿蒙森探险队消息,斯科特一行1911年11月1日出发,12月30日到达南 纬87度,这最后的137公里原本让他们充满期待和斗志的,但是阿蒙森已经抢先扎营的痕迹击垮了他们原本满满的信心和 意志力,当1月18日他们到达极点时,这个人类的历史时刻却没让他们觉得那么耀眼,在面对不可战胜的恶劣环境斯科特 他们最终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他们的创举和斯科特的信是是留给那个时代和我们的宝贵遗产,即使经过了漫长岁月,我们要对他们致敬。
《修辞是什么》、《修辞的两种手法》、《选词的标准》、《怎样造句》这几篇是一起补看的,修辞是什么说得极其好,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感觉,能被这样精准的表达出来,极其妙哉。这几 篇文字不长,《选词的标准》、《怎样造句》总要反复回头看,感觉看一次总是不太能理解到最好,咂摸一下内容回过 头再看一次感觉又好一点。


冀-茗茗妈1408男一

《一夜之间的天才》想到现在有多少人关心伟大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呢,天才也是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际遇下才能产生的吧。

沪-眉豆妈0706女八
我是还没找到写读后感的乐趣(其实是还处于不打死人,就是难,硬着头皮写有可能会写几句,但我也没什么可激励自己硬上的,要么说每天不写就禁止我在花果山说话?),但是看别人的读后感觉得很有意思……哪些是生拉硬拽的,哪些是言之有物的,哪些我心有戚戚,哪些我看不明白,还有哪些说到了我没想到的,还有到底是我原本就有这个感受,还是因为有人说了这个感受,我才跟着想到的呢?……或者我可以找个跟我的感受差不多的,换个“修辞”抄一个?
今天在路上,还有等眉豆跳舞的时候,把《修辞学九讲》给带去看了,一看才发现,申爸给我们的,确实已经是最通俗最简单的部分了,正文部分那简直就是,要了亲命了,我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跟当年硬看《哲学十五讲》差不多……一天就看了两章然后看得还挺有滋有味的……甚至升起了这么一个感受:以后可以再对照着工具书再看一遍。


冀-天天妈1107B四
今天检查论坛的文档,整三天的评论,看的我头晕脑胀,佩服申爸的功力,基本都看了。你的想找评论的想法,找的这个功夫都能写一堆了。
《一夜之间的天才》没有被文章中的天才感动,倒是引起我被歌曲感动的好多联想。每每听到运动员进行曲时,都有想飞速奔跑的冲动。每每听到赞扬祖国的歌曲时,浑身都透着激动。前几天还在听孩子的歌曲《少年强则中国强》,激动的觉得自己都是少年。所以那时那景下创作出来的歌曲,应该是更切合当时的状况,那是应景的产物。感觉只能是“一夜的天才”。
《滑铁卢的一分钟》看的时候心情一直是紧张激动的,看到一直不被器重的人因为被器重而表现出来的勇敢。没有看到过这段历史,蛮以为这个小人物也会做出和以前不一样的事情,谁知竟是一败涂地,虽然一直知道有滑铁卢式的下跌。估计看这篇文章时可能和孩子不会分散联想差不多,没有背景知识,只是认真的在看文章。跟着文章跌宕起伏,紧张激动。文章语言还是挺吸引我的,但是想提取出来启发孩子,估计我还是做不到,不过竟真是因为没有一点背景知识而吸引我。估计如果知道点,就会略过了。


闽-同妈0709男七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的文章写得好,缓缓而述,娓娓道来,越看越好看,沈先生的性格特点随着一件件小事的描写越发立体形象,他对家人、对朋友、对学生都特别好,随和又仗义,很佩服这样的大家,充满了人格魅力!这篇回忆文比起黄永玉写的回忆文更能吸引人,更有亲和力。《修髯飘飘》也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有趣的小文,每位教授笔墨不多,却都很形象。
《胡适先生二三事》:梁实秋的文学素养很高,与之前两篇“某某先生二三事”的文章相比,梁实秋的文字既有平和朴素的描述,也有功力深厚的用词,是一篇值得精读的文章。
《基础与专攻》:老一辈学者治学非常严谨,责任感使命感很强,脚踏实地做着最基础的工作,令人敬佩!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启功先生自己就是大家,通过他的文字,更加凸显出齐老对待自己事业的那种用心、扎实、精益求精的态度。齐老描印谱的情节让我颇为震惊,这么执着、谦逊、勤奋的人没有理由不成功。
《作者的知音》:没文化的我不知道徐调孚先生,看这篇文章时,一开始是被介绍各家出版社的内容吸引,但看着看着就被徐先生深深感动,特别是看到作者写他“毕生为出版事业奋斗”,突然就热泪盈眶了,他直到离世,都一直在为出版事业努力,一生忘我工作、乐于助人,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却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绽放精彩,令人无比敬佩!《记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办的几件事》:张先生也是一位毕生为文化推广事业默默付出的大人物。其中提到他对改进新式排字机作出了贡献,我的感觉是,优秀的人总是各方面都优秀。这篇文章记录了很多典籍史书的流变,对典籍史书感兴趣的爱好者应该会读得很有收获,我这没文化的人只有略读了。


黑-顺妈0807女七
《一夜之间的天才》马赛曲的诞生如此激昂动人,令人热血沸腾,作者感同身受的表达力实在太赞了。曲作者的命运也令人唏嘘,一夜之间的天才也只是如流星划过,从此再无光彩,即使如此,有谁不希望自己有片刻的光环呢?
《滑铁卢的一分钟》 战争题材的作品我一向看不进去,这让我想起初高中时老师要求读世界名著时那种头痛的感觉,虽然看了,却不知讲了什么,对我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怎样造句》造句为内容服务,为阅读对象服务,为作者的意图意象服务。作者对相似句的分析细致,不厌其烦,足见治学之严谨。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选词的标准》、《怎样造句》一起看的,有点看改病句题的感觉。遣词造句,准确表达,同样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当我们说话表达时可没有那样斟词酌句过,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的习惯。这么说着,词穷了,想到了什么,又说不出什么。


川-都都妈1002B五
《一夜之间的天才》把译者的话看完就先找来《马赛曲》听,很带感看到迪特里希宣读宣战书后演奏的《前进吧!》后人们每次的反应,想到了《悲惨世界》里人们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场景。描写天下母亲对战争的担忧,想到了战争时的中国。好马配好鞍,第一位演唱者并不适合,直到米勒在特定人群前演唱才风靡。鲁热的创造似乎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他的命运也实在戏剧,令人唏嘘。


闽-点妈0603G九
《夺取南极的斗争》:
开篇文采斐然地概述了人类对世界的征服已遍及整个地球,除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北极。作者选取以生命为代价征服南极的世界第二支探险队-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为描写对象,再现他们的悲壮之旅,去路艰辛但满怀希望,返程沉重到绝望。他们虽不是人类到达南极第一人,但在茨威格的笔墨里,他们成为人类历史上闪耀的悲情英雄。梦想远大,勇气可嘉,勇敢坚毅,虽败犹荣。
但是,人力拉雪橇长途跋涉的方案是斯科特失败乃至失去生命的根本原因,这说明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项目是需要多方多次论证审慎为之,理论、思维的局限性应该具体场景的实践经验去修订。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写发现太平洋第一个欧洲人巴尔沃亚的发现之旅。篇名起得真好。巴尔沃亚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冒险家,判乱者 ,他率领190名士兵横越巴拿马地峡,克服千难万险,成功登上地峡西部的顶峰,成为看见太平洋的第一个欧洲人,并在附近获得珍珠等大量财物,这次成功的探索发现为他洗清了赶走前两名总督的罪名。只是他踌躇满志地筹备征服传说中的黄金国秘鲁的计划没有实现,他被嫉妒他担心他成功的第三任总督佩德拉里亚斯设计送上了断头台。冒险家的勇气和组织才干让他成就不朽的事业,识人不清的大意、缺乏对人心险恶的提防警惕令他生命在雄心勃勃之际戛然而止。
从茨威格所选的主人公看,西方的价值观不以道德人品高低为第一标准,他们更看重勇气、开拓精神。


24滑铁卢Aria Brina爸1108-1307G
关于滑铁卢,拿破仑打的战争,可以看看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的评价,那个角度非常有意思。滑铁卢一分钟写得还是不错的,可以用来给要写写作文的孩子启发,怎么找思路,然后根据这个思路写出一大堆东西,虽然结论和细节拿到历史上可能不太靠谱。


四-京甜甜妈1009G
很有感觉的一段是讲大一国文课的文言文论语选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和弟子们高谈阔论,畅谈各自的志向,曾点说的很妙:春天里,大人孩子去河里洗澡,洗完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率性自然洒脱的生活理想。能和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人谈谈理想,谈谈追求,顺带扯扯淡,多美好的时光!只有青年时期才有这等经历吧,却并不是哪所大学都能给人这样丰足的精神财富。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竟没能搜刮出一个这样有趣的灵魂。
孩子的妈,那么美好的激扬的年华已与自己无干,群星荟萃叫人心驰神往的大学,亦无法抵达。有股情绪驱使着,一个人傍晚去公园里骑了一大圈,安静滴很,那湖那树那道儿,都是自己的,嗖嗖地上坡下坡,风呼呼吹着,就这样又轻快起来。回家给娃算了几页题。
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6 12:14 , Processed in 0.0751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