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83|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探索大申“根本不懂”与“素质”之间的关系】---2021.06.07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8 16: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0 17:18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探索大申“根本不懂”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2021-06-07
妈妈们的回馈,越来越多,申爸就快看不过来了。咱们呢,N多群哈...妈妈们想参与,从今天开始即可。按理说,咱们这个地方儿,来的妈妈,看那些半通俗的小文章,都应该是能胜任的。至少,看其中的一部分,总是“能看进去”的。能看进去,就能参与。

这个事情有什么好呢?其实,初中高年级阶段、高中阶段的孩子教育,最困难的地方,并不是你给他哪个课件他更喜欢,而是你妈妈得能跟孩子“近身”。你接触他,说的话,他不但能听,还能认真听。总体上来讲,大部分的家庭,孩子大了,从一进青春期起,母子间就开始进入背反状态;局势逐渐升温,赶到高考之前,进入高潮。娘俩每天所从事唯一活动,就是相互进行挫折教育。有价值的,与其说是“文化教育”,为了高考,还不如说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怎么调整关系呢?你妈妈从5月18号开始,往回翻历史记录。刚一开始,5月18号那天,申爸号召妈妈们回馈,只有4位妈妈回馈了,对么?从4位,到40位,再到400位,4000位....这是时间换来的。你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你淡定地一天接一天地做,做着做着,就40个人了;再做着做着,就400个人了;再再做着做着,就4000个人了....

你们那几个打一开始就回馈的妈妈,回顾一下这半个多月的时光,看看是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想想,体会那种“不经意间,事情就办好”了。这是一种感觉....参与的妈妈,要留心去体会,不用急不可待,不用着急上火。你就一天一天地做,不经意间,事情就由时间帮你办妥了。

咱们呢,一直这样子,到暑假。申爸希望每个参加暑假小作坊的妈妈,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体会到,小作坊开始后,你就用同样的方式,跟你的大孩子打交道.....你妈妈这时候,就能有目的地去体验,孩子从冷淡,到引起注意,到感兴趣,到欲罢不能,跟你滔滔不绝地探讨他活跃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古怪念头的乐趣——这一整个过程。大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亲子关系再复位的一个过程。

大孩子的教育,说难其实也不难。他懂事了么,你不用像小孩子那样,事必躬亲,陪着做。很多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干着急,帮不上任何忙。问题就在于,妈妈说了,他不听——其实就是没听,这一点,妈妈自己心知肚明。毕竟妈妈比孩子多好几十年的生活经验,那些经验,告诉孩子,他听进去,就能好。可他就是不听,你妈妈没办法。

麻麻们现在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怎么把一件事情办成”,然后,从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用到未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里,把“教育好自己的大孩子”这件事情,也办成。其实很简单,找到窍门,也很容易:你已经进来的妈妈,观察后来的人,是怎么一点点滚雪球般地长大。

现在,有多少妈妈回馈啊,这是?申爸不统计了,几十个人吧。这几十个妈妈,你们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要认真感受时间的力量,体会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咱们这里呢,有300个妈妈,对吧?一天24个小时,去掉8个小时休息,还剩16个小时;每个妈妈回馈一次,每个小时平均有19个回馈,三分钟就有一则回馈发出来......那就刷屏了。咱们距离这个状态,那还差得太远太远...天方夜谭一样的。已经参与的妈妈,要特别留意,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往天方夜谭走的。体会到这个过程的本质,不止用在教育好自己的大孩子身上,做成一切事情,都是这个原理。这个体会很有价值。

嗯....接着昨天说哈。所谓的“类似感觉”原则,玄得很,不理解。不明白就不说了,回头,换种说法再说这个事儿。

接着说高三复习。一轮复习大概用1:4的比例,让孩子把前四个学期赶出来的高中课程,完整地复习一遍。很多没有经验的妈妈,看着这个安排,觉得,这也没什么啊。不就复习一遍么,压力不大。不要忘了,孩子他要复习的,不是一科,而是六科!六科同时以1:4的比例,详细地复习一遍,要到具体的知识细节。这等于说高考六门课所有的考点,都配一道练习题,孩子要在一个学期之内,全做一遍。这个量,泰山一样重。一般孩子,在一轮复习的时候,被压得喘不过气儿来。之所以压力大,主要原因在于说,孩子就前边快速地“秃噜”了一遍,一直到一轮复习,再捡起来,已经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了,很多内容,早忘了!他其实是在“重学”。那可不就要了亲命了么。当初学了四个学期,都紧张得哇啦哇啦叫,对吧?现在好,把四个学期的新内容,压缩到一个学期,孩子整个儿就坐了飞机了。晕了。

不是说,有孩子晕,有孩子不晕。一轮复习,所有的孩子,全晕。只不过,晕的程度,各有不同罢了。有的尽管晕,但勉强还能自持,调整一下,颠颠倒倒摇摇摆摆,深一脚浅一脚,还跟得上;有的孩子,就彻底听不懂了——一轮复习,妈妈关注自己的孩子,如果发现孩子彻底搞不懂,跟不上了,那马上脱离学校的复习节奏,请一对一辅导。这可以保证孩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一对一好是好,就是贵。上个月申爸去开家长会,据他们学校校长说,六科的一对一,二十万起步,上不封顶,看你请什么水平的老师了。

麻麻们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说,有牛蛙,人家不晕;没这么回事。所有的孩子,都晕。从晕,到不晕;从自己无法掌控,到形势逐渐明朗,最后自己完全把它掌握,这是一个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正是这个过程本身,而不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如果你妈妈着急了.....想想高中妈妈哈,面对自己无所适从的孩子.....你要回到原点。我们花果山,在孩子刚一开始,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叮嘱妈妈们的话:教育是一个过程。你再急,也得按着步骤,一步一步从头走。过程么,你乱七八糟地胡踹,那就不是过程了。

那么,现在,我们要问: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好比说,刚刚中考完的孩子,他怎么样,才能少晕呢?

沪-眉豆妈0706女八
提前先看课件,经过这个从“晕”到“不晕”的过程,获得元认知?
不是哈...这次豆儿没猜对。这是为数不多的豆儿猜不对的案例,申爸得截屏,保存起来。

妈妈们还记得昨天申爸提到大申说“根本听不懂”的事情么?申爸第一次从大申嘴里,听到他说这个意思,是很久以前了。大约是在六七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申爸给大申讲一个很复杂的道理....大申歪着头,十分专注地看着申爸,认真地听着。申爸很高兴。本来么,讲这个道理,申爸就是想看看大申能听懂不能的。大申很专注,申爸就以为他听懂了,故此高兴。讲完了,大申还是看着申爸,很认真地来了句彤宝妈Style的话,很简洁:“说什么啊?完全不懂!”申爸傻了。白高兴了。那只是偶尔。等上了高中,有意识的“根本不懂”就多起来了。昨天还说了这句话。昨天大申翻他的书堆,找学习资料;翻到了一份化学的卷子,坐在那儿认真地看了几分钟:“不选是真不行啊!现在看化学题,就根本不懂了。”大申感慨说。

在大申的语境中,“根本不懂”有着特定的涵义。这个涵义是他自己定义的,来描述他自己的某种特殊感受。我们来慢慢理解,他的“根本不懂”,到底指什么。我们的大脑因为某种原因,会被激发到一种特定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需要给它命名。“根本不懂”就是大申对于他自己头脑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命名。一旦头脑中又出现这种状态了,他就指出来说自己“根本不懂”。

我们要慢慢地搞清楚,大申命名的那种“根本不懂”的主观感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有吗?如果有,和什么对标;这种感受,是在什么环境下被激发出来的。感受是主观的,可环境是客观的。我们只要知道能够引发大申这种感受的环境,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线索,可以把我们带去到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不知道,但肯定很有价值。

粗心的妈妈不耐烦了:根本不懂就是根本不懂么!这有什么?我懂。不就是第一次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你根本不明白....那种感觉么?且慢!大申每天都上学,学新课的,对吧?他学的新课,对于他来讲,就是新知识。他上生物课,为何从来没有“根本不懂”的感觉呢?妈妈说,那不是有《少年科学画报》么。是有《少年科学画报》,可是,《少年科学画报》,孩子们看的,是四十多年前的老古董啊!现在,他们讲的基因工程,《少年科学画报》那时候,这技术还没出现呢。老师讲课,他一听就明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得课后作业,回头,课堂上老师回顾,再讲解的时候,他才会恍然大悟,明白了。从第一次听讲,到恍然大悟,这段时间,他也是“不懂”的,但是,生物课上的这种“不懂”的感觉,大申根本就不用“根本不懂”来命名。

就政治而言,申爸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给大申就着课本讲解。大申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尽管如此,到最后,大申对政治的评价依然用“根本不懂”这个词汇。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反过来看,在大申不用“根本不懂”来描述的那些科目上,他到底“懂了”什么?

除非有新的事实加入进来,这个线头,分析到这里,就断了。

很长很长时间以来,申爸还有另外一个疑惑:我们每一个班级,都有全班第一;每一个高中,都有全校第一。所有高考的孩子,都想进清北,清北一年统共只招6000个人。即便是每个人都是全班第一,那也只是6000个班级第一,才能进清北,对吧?你麻麻去看你们班的全班第一,那老厉害了,你感觉怎么努力都撵不上他。每个班的全班第一,都“老厉害”了,宇宙的尽头就是他。老厉害全班第一跟老厉害的全班第一去竞争,凭什么那6000个能够胜出?全国有35万个班级,有35万个“老厉害”站在宇宙尽头,为啥是那6000个胜出,其他的绝大多数,34万4千个,都不行呢?那6000个,除了班级看得见的厉害以外,肯定还有看不见的某种厉害,决定了他最终的胜利。

你不要讲全校第一了,抢全班第一,就很难呐!反正大申是抢不着。可是,那个不引人注意的决定性因素,却有可能冷冷清清地冷落一旁,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你只要去了,你就能得到:没竞争么!就你一人儿,那还不全归你?

可是,在以前,大申还小的时候,申爸就怎么也想不出来,冷落在一边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很可能是存在的....其实呢,它肯定是存在的:你去看,几乎所有的高中老师,你甭管重不重点中学的,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切身感受到,有那么个叫做“素质”的东西存在。那个东西极其重要,唯一遗憾的是,没人能把它说明白。已经有无数的人去说过了,都不明白。

现在呢,大申进入到一轮复习,一个多月了。申爸能够亲眼看到,亲身感到事情是怎么回事,事情就有了跳跃式的进展:原来,申爸一直以来的疑惑,跟大申“根本不懂”背后的情境,高度相关。它们有可能就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看罢了。

今天的课件,回头再发。

今天的课件哈:

第一个:
漫谈文化史知识.pdf (562.55 KB, 下载次数: 16)
第二个: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pdf (165.33 KB, 下载次数: 11)
连载课件到第五部分:
积极的修辞手法.pdf (697.76 KB, 下载次数: 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0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0 17:24 编辑

川-xi妈1107女四麦子1507男
《滑铁卢的一分钟》,把电脑打开开始看今天和昨天的课件,这一个是最先被吸引的,可能是因为拿破仑算是比较熟悉的。和现在的伴听和大量阅读有点像,就是之前有接触的再一次遇到,会有一些地方同亮,同亮的多了就产生了兴趣。格鲁希,看得人好唏嘘。命运啊,当上天选择你来完成一个使命的时候,是否做好了准备?《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没有多少感受,就像是在介绍翰林院在古代一些王朝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京-涵妈04B高一
《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这篇文章里看到太多大师的名字,西南联大真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当年的高等学府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现在扩招后大学的流水线式培养,普及式教育没办法相比。不喜欢叶公超的严于责人,宽于责已,语言太尖刻,缺少大师的胸怀和谦逊,这种课堂也少了自由和开放的氛围。
《“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感叹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拥有如此多的优秀品质,像是“开了外挂”。大师一般都是生活简单,物质欲求极低,对外在的追求和关注度不多,内心世界却极其丰富,永远保持着童真和赤子之心。

鄂-格格妈0812女小六
20210607课件读后感:古文著作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翻译就能理解的,必须结合当时的具体的生活情况。《木兰辞里的贴花黄,我一直以为是贴的一种装饰,没想到这里表述的是描画。

苏-喜宝妈07B八
我家最近好像对咬文嚼字这本杂志感兴趣了,刚买回来的时候他明确告诉我不看,还让我不要买,买了也不看。我就拿了一本放在他床头,其他的放在我房间的桌子上,然后他就看了一本,就去取第二本,昨天为止9本都被他拿完了,还问我这个书还有吗?

鲁-歌星妈10G五
回馈一:今天才开始从头看课件1《幼学记事》,边看边会回忆联想自己的求学之路和成为今天这样的人。于是之先生的环境应该比我小时候经济条件差,不过他能从那个外在环境里汲取营养,变不利为助力,为人生不断蓄力,而我是明显积累不够,读书少,蓄力也不足,高中毕业后就感觉后劲不足,动力不足,找不到自身的努力方向,心里想好好做,积极改变现状,但是往往半途而废,一事无成。任何一件事都得去坚持才会遇见美好,找到方向。

赣-以琛妈1504B大
6.7课件反馈:翰林院环境可真好呀!古代文人向往翰林院就像现在的学子向往清华北大一样吧!

粤-喵妈1612女学前
看了眼《滑铁卢的一分钟》,看这个是因为它写一分钟,我以为会比较短,结果又很长,不过文笔还不错就拉着快快地看下去了...应该是译文,大部分的文字尽量避免了翻译腔,小部分还是透了一点点出来,译文有翻译腔容易出戏,不过我自己试过翻,实在太难了,要么就完全改自己的话说,要么就翻译腔,信达雅真的要大家才能做到。
说回故事,标题说是一分钟,里面写却是一秒钟,不知道是我看太快漏掉了,还是就是一秒钟,那标题为什么要说一分钟呢?一秒钟说的是拿破仑输掉这场战争因为有三分之一的兵力走岔了,故事里面讲,他如果那一秒钟做了正确的决定,拐个弯去汇合大部队,可能形势逆转,我觉得不是的。其实输就输在还有希望,永远觉得有援军,就不够破釜沉舟。现在的问题是三分之二的兵力破釜沉舟能不能赢,如果不行,再加上后面三分之一,还是迟到这么久又没有精兵良将的三分之一,还是未必救的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讲得是一个势,说白一点历史的车轮什么的,那车轮滚起来,是你一个人一秒钟改变一个小念头能决定的?那叫螳臂当车。
有时候人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被历史的洪流推着走,其实没有A,也有BCDE...没有他犯的这一个错误,也还会有另外一天,另外一个人去犯另外一个错误,而导致同样一个结果。被这潮流推动的人,以为自己怎么怎么样了,网红了,还是国家民族的罪人了,其实都不必把个人看的那么重要。个人注重内省,每天看看自己哪一秒钟可以改善就已经很好,个人的一秒钟背负历史那么沉重的包袱,大可不必。当然写故事是需要修辞手法的啦,以上只是我随便乱想的一点东西。

豫-苏妈0810男七1605女中
课件《漫谈文化史知识》反馈:大群里开始发课件,就开始看,可是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想看懂,就得读出声;如果不读出声,基本都是读过了,也不明白讲述的啥内容。这是为什么?想想申爸说的,妈妈看课件的感觉就是孩子高中学语文的状态,有点理解孩子们都说语文难了!

浙-昊昊妈1610男
刚刚看了《滑铁卢的一分钟》,有时候有些决定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我们应该坚定地执行,也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因为失败的结果有些真的承受不起,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来统筹全局。

鲁-和戈妈0703女八
课件感想:今天的课件真是长知识,今天高考,我想考生们如果平时有这种阅读,做到文化常识题时不会喊“太难了,那么多文化常识怎么顾得过来”。原来感叹一下也属于修辞,那么看来,修辞不仅活在纸面上,更融在生活中。
鄂-昭远妈1103男四
课件反馈:以前我学习过四书五经,也让孩子读背过,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在心中。为什么古代的孩子学几年古文后都很有才华,而我们现在无论背了多少都写不出文言文来呢?
今天通过这篇课件明白了,因为我们现在不具备这个文化常识,所以不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粤-萱妈1312女一1904女
课件感想:《滑铁卢的一分钟》,看完课件终于知道滑铁卢的由来,成败都在一分钟,也在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英雄的一生都是一次次选择造就的。
《一夜之间的天才》,一夜之间写了一首词曲出来,特殊时间催生特别的产物,时代造就人才,天才。而天才未必能掌控住命运。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看完课件了解了古代的官职,知道了翰林的由来,演变,感觉翰林院挺好的,挺舒服的。

京-rain妈0905男六
结合《事物的测定课件说说懂和不懂,看完课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这篇文章,因为我没有完全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所有物理和数学的测定方法及原理。看课件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脑海中构建各个知识模型,所以很累,因为有些是我头脑中没有储备的。但是看完课件,我似乎某种程度上又觉得我懂了这篇文章,为什么呢?因为无非就是讲地球周长测定的故事,很多专家采用不同的方法,无限接近更精确的数值,可能有曲折,但是结果是在某种程度上破解了自然的密码。那这个懂,实际上是建立在我把很多问题作为黑箱处理的基础上整体上的感觉。还有一点这里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有些人物在头脑中没有任何联系,所以这些人物的出现也会增加我的阅读障碍。比如说我读过费曼的传记,这个人物形象就饱满生动立体,可是有些人却是扁平的,如果扁平的人物多了,头脑中会增加不懂的东西。所以就我的阅读习惯来说,应该是不懂。那懂与不懂,还是和我个人对事物懂与不懂的判断标准和思考习惯有关。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试图理解申爸说的这种素质是什么,而是说说我对课件的理解,刚好碰到了懂与不懂这个关键字。

冀-心爸1512女小
从“懂”入手:懂一定除了知之外还有做,记得花果山说某个观点时引用过胡适的《怎样读书》,同样这个小册子里一个老先生说自己学习英文,一本英文原著,一本英汉字典,就这样笨到家的弄懂了英文。就像一个政策一个文件,你除了思考还得做它执行它这样你才能弄懂,没有这个过程那都是假懂,那是摸象,不全面么,从成为订政策人群肚子里的蛔虫直至变成订政策的那个人就是这个过程。跟不止一人讨论过考入清北孩子最重要的因素,一定不是智力,普遍观点是刻苦,我第一次看蒙台梭利的一本书,其他乱七八糟的都没记住,唯一提炼出来的两件事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意志力,专注可以用智力来表示,它让你能做这件事,意志力代表了这件事能做成,成不成在这里。但是考入清北这件事我觉得刻苦比意志力要表意准确一点。在这里不说基本盘,因为智力,爱与自由,大脑原理,学习欲望这些花果山不是一直在谈论吗,如果基本盘已到这个层次,除了刻苦这件事以外,考入清北不就只剩运气这一项了吗?

沪-眉豆妈0706女八
我从心爸的回答中得到了启示,其实就是能不能耐下性子,把“不懂”到“懂”这个过程完整的走一遍,大申当时一觉得化学“根本不懂”,他直接就放弃了,选科选了物理历史生物。所以现在回头再看化学卷子,会感叹“不学是真不行啊”,学习是一个过程,如果不走这个过程,一看自己“压根不懂”,就不去做了,那么无论怎么样都不会自动就懂了。
所以花果山孩子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从小开始硬听自己压根就不懂的音频、硬看压根就不懂的书,硬读高年级的各科课本,艰难无比的口述老师没教过的数学……

浙-朵拉妈1011女1505女四
看完《一夜之间的天才》,这个真的是天才的故事吗?我的感觉里天才是像钱学森或者像现在很火的韦东奕这样的人,不仅有惊人的发现还有持续的在这个专业钻研的能力和动力。这篇文章详细的描述了《马赛曲》诞生的过程以及它成名的过程,感觉在《马赛曲》诞生之后它就脱离了创作者本身而有了自己的生命,之后的一切都与创作者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鲁-濛妈1412女大
今天申爸的早课恰逢高考第一天,想起每年高考班级都会出现所谓的“黑马”,就像申爸说的“那个不引人注意的决定性因素,却有可能冷冷清清地冷落一旁,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你只要去了,你就能得到:没竞争么!就你一人儿,那还不全归你?”之所以称这些人为“黑马”,是因为大多平时表现平平,不引人注意,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这个过程,能不能理解为自己完成了由“不懂”到“懂”的过程,不为外人所了解呢?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之前不懂的已经懂了。当然,“不懂”到“懂”过程的实现一定是多种因素相关作用的结果,而这个“不懂”可以定义为“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解字面意思,但不会用或者不清楚知识点之间的相互逻辑),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不懂”(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完全意义上的不懂”如果没有一对一的辅导以及从头捋一遍的过程,很难达到“懂”的境界。“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状态,经过知识的沉淀或积累,由只是在初学阶段的“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变为“哦,原来是这样的”,通道打通了。

鲁-硕妈1001男五1503女大
我理解的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必须自己做到,而不是别人帮你懂,有的题别人教给你了,你觉得原来是这样,会做了但是不能算懂了,如果下次有类似的题,你能融会贯通,自己做出来了,才算真的懂了。这个过程别人可以引个头,但是必须自己走出来。各个学科都是这样,要自己静下心来把路打通,彻底的从头到尾来一遍,然后任何类似的问题就没有难度了,就有运筹帷幄的感觉了。学霸感觉就是自己把条条路都打通了。

冀-腾妈1209男二
就是申爸说的那个,能想到,就能做到的能力!

京-甜甜妈1009G四
《西南联大中文系》:每看完书合上后习惯性地回顾一下心里留下些什么,留下点什么似乎才舍得和它告别,“如果不是读了西南联大,我不会成为作家,更不会是现在这样的作家”。为啥?
一度狭隘地以为学中文的是整日家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一类人。
被吸引着看下去的不是因为作者出身中文系,而是他给读者呈现的西南联大中文系的种种,学风开放自由民主,领导似乎无为而治,讲师爱才,且敢说敢讲,风格不一各有千秋。
很有感觉的一段是讲大一国文课的文言文论语选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和弟子们高谈阔论,畅谈各自的志向,曾点说的很妙:春天里,大人孩子去河里洗澡,洗完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率性自然洒脱的生活理想。
能和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人谈谈理想,谈谈追求,顺带扯扯淡,多美好的时光!只有青年时期才有这等经历吧,却并不是哪所大学都能给人这样丰足的精神财富。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竟没能搜刮出一个这样有趣的灵魂。
孩子的妈,那么美好的激扬的年华已与自己无干,群星荟萃叫人心驰神往的大学,亦无法抵达。有股情绪驱使着,一个人傍晚去公园里骑了一大圈,安静滴很,那湖那树那道儿,都是自己的,嗖嗖地上坡下坡,风呼呼吹着,就这样又轻快起来。回家给娃算了几页题。
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沪-眉豆妈0706女八
话说我昨天看《修辞学九讲》,忽略了它的难度,还以为都跟申爸发的第九讲那么通俗易懂呢,结果翻开第一讲就懵了,全不是我想的那么回事!
但又觉得周老先生写得确实有意思,很想把它弄懂,那我想出来的方案,就是打算把它都看完,然后根据看的过程中,所不懂的东西,归到不同的类别去,找出相应的工具书,把它们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典故都给弄懂了,那整篇应该就能懂了?
但现在想来,这本书还不算是我完全不懂,根本不懂的……我得再找一本……

桂-迅雷爸0710男七
费曼让她女儿在不懂的地方转向从最开头处再读,从头捋...但我让孩子试过感觉还是蒙,但是你在读不懂的这一篇里面,把觉得不懂的词和句一个一个的划出来,或者不懂的段落圈出...然后再一个个词,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逐渐来百度相关,来查专业字典,慢慢琢磨……慢慢就懂一点了。

新-童妈0504B九
我觉着,费曼的做法对,你在迅雷那里的做法也对。这两种实际上有点不同。费曼是说,大的情况下,学知识,在知识体系下,要不断从头开始,就能顺出那个体系。你在迅雷那里实验时,大体上也符合费曼原理,有的科目或具体内容,暂时性由于类似于英语生词的东西挡住了。费曼让每次从头开始捋,有时候可能也在解决这种的卡点,有时候在解决那样的卡点。每次捋,都能解决一些卡点就是了,直到都顺了。体系建构起来为止。

津-宣宇妈0702B八
看到申爸说反馈哪个都行,瞬间没压力了。从头看起。
《幼学纪事》这篇感想:写了困苦之事,不带悲苦之情,像一卷黑白电影,没有大场面,都是小景,很亲切,听作者娓娓道来,就好像跟着电影里的人一一经过。
《我国古代的车马》这篇感想:里面有很多专有名词,还有的字不会读,做不到看完文章就能想出车对应的部位,要想明白得画个图或弄个思维导图。不过大体意思是明白的。
《金岳霖先生》这篇感想:看完感觉好发散,孩子们要是这么写作文,估计会被老师骂。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看课件,看早课发现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偏好,有故事有剧情的感兴趣,尤其是与我们家里发现类似的事情。读起来会很走心,留下深刻印象,自己也会再转述的出来。
理论性,思考性文字,在读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头脑层面有不明白,不清晰的地方,慢慢情绪上开始懈怠,不明白的多到我承受不住,就看不下去,打不起精神,强撑看完也是一知半解的结果。
但是我对知识又是有渴望和好奇的。当我看科学家的访谈中,对他们的学识很钦佩,对于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的那种不懈努力的精神。可能自己很少有这样的成功,对一件事背后的精神触动我。

鄂-漆仔妈1005B五
《漫谈文化史知识》和《明清玉堂之蜀-翰林院》:原本打算把今天的三篇看完了,一起发表感想的。一打开《积极的修辞手法》,一看,有点长,估计一时半会看不完。因为有这方面经验,等着一起看完再发表感想,然后,当天的就没发成。
《漫谈文化史知识》,前三分之一看得很认真,一边看,一边思考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一些很具体的点,也停下来,边看边想,比如说知道“纨绔”究竟是什么意思。后面三分之二,就没这份耐心了,知道了大致思路后,迅速拉到结尾处,看完了。
《明清玉堂之蜀-翰林院》这篇,题目就吸引我了。毕竟这几年清朝电视剧,网文比较多,翰林院提及率还比较高。但还真不清楚翰林院的性质和作用。这篇文章,还附了一张图,对翰林院有个直观感受。全文看下来,联系现实来打比方,翰林院已经成了“高学历”的代表,进门需要高学历;同时因为跟皇帝打交道比较多,更容易出“管理人才”。

闽-彬妈0612B八1307G二
20210607《漫谈文化史知识》
上午看了这一篇,感觉看下来没困难,甚至有点兴奋,一些点是自己过去不知道的,也有一些是原来知道却能更详尽补充的。总体感觉是看来有的懂有的不懂,看得兴高采烈,没全部看完接娃了,下午这会想写回想不起来具体的...所有的申爸最近这一个多月来的这些篇目之前也想着等有空了再好好回头看看,总想着要大块的时间,要搞懂,最后就是啥也没干...所以,反思决定能看多少看多少吧。

闽-瀚宝妈0902男六0207女大一
《漫谈文化史知识》,在这篇文章里,看到了很多以前的人名,学到了很多知识,边看边感叹“原来如此啊!学习到了”。我知识面太浅薄了,又想着如果瀚宝也一起看,那他应该也会和我一样的感觉吧?也有可能他看的书还比他妈妈多呢?另外,通篇有一种我们前次印的教案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想着这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的节选呢?很好奇。如果是一本书,这本书叫什么书名呢?很想去买下来。看到最后一段,确实觉得如作者说的“古代文化知识丰富多彩”。在研学古代文化及研读古书时,真的需要先对基本的一些文史知识进行了解。

鄂-王子妈0911男五
一直都想着看课件然后发表感想,但是一直就是很难开始行动(感觉心里是抵触这件事情的,所以会找理由来拖延这件事。)
今天看了《漫谈文化史知识》,一看题目第一印象就感觉会很枯燥,但是开始看起来没有自己想象的难,还感觉到了一丝有意思,心里还想着这些历史和考古的内容正是孩子感兴趣的,待会接他放学路上可以作为话题引入。但是文章过半后有很多引用古文,就有点看不下去,就是硬看下去的,有点纯粹读字但是理解体会不了意思的感觉。通篇看下来已经打消了我放学讲给孩子听的想法,因为我发现我只记得开头一点内容,也讲不出什么来。还是决定打印出来给孩子看,觉得他应该会喜欢。
第一次写感受没有我想象的难,课件也没有我想象的枯燥,感受到了万事开头难,凡事都要做起来,没有自己想象的难。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0607
放下设定,放下喜好,谦卑朗读。心静很多。
《漫谈文化史知识》,古代文化史很简单:古人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情况。文章里提到因为对内容不理解可能产生的错觉,我自己也有过类似体验。后延伸出古代文化史与文学作品以及历史文献的关系: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制度,文化生活,在习俗。文化史的丰富,也让历史有了立体感,不仅仅是时空的一条线,而在某个时间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有什么特点,有意思,很接地气。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看文章想起更早时候的士大夫的角色,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为治理国家出谋献策。从明代朱元璋开始,不设宰相,翰林院储备人才为皇帝作智囊,还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文史的关系,还有编校图书作用,严格的考核。
《积极的修辞手法》文如其名,我突然想为什么看这篇文章?文字的内涵,如果都整明白了,是不是就算打通一部分?再有之前词汇的积累铺垫,后续可以出现更多的“懂 ”?
确实太难看下去了,我不知道看这个的意义是什么。用来干什么。

鲁-立家妈0806男七
20210607《漫谈文化史知识》
看完这篇觉得里面谈到的方方面面有不少是以前知晓的,有不少是不知晓的,不过读着没有觉出困难,文中把很多的点在古文中的列举让我们读的时候能更明白。

沪-康妈0801B男七
《选词的标准》、《怎样造句》以前初中老师讲语法时讲过其中一些内容,但不如这里写的全。当年老师讲的一点点语法知识对付高考也是可以的。不知现在老师是否还讲语法?我只知道现在的语文课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看不到造句这个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了。孩子都不会造句,怎么写作文?

冀-天天妈1107B四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看完感觉挺舒服,几件小事就把文坛巨匠描述得形象起来。看到锦鸡那块,马上想到封神榜里面的那个鸡精,是这个品种的鸡吗?看到后面对学生的爱护,教导,馈赠等等,感觉学生碰到这样的老师真幸福。沈先生本人也是很严谨,对于研究的执着,但是生活方面又非常简单。这好像是大多数大家的通性。
《漫谈文化史知识》,其实我是很喜欢看这一类文的,看的时候兴致勃勃,看完差不多也忘光了,有时就都做了笔记。知道了布衣,纨绔子弟,挑灯夜读,其实我们小时候就是挑灯夜读,只是现在孩子估计真是不知道了。一朋是货币单位,用天干地支表示方位的,刚开始没想起来,后面看到子午线,原来是这样,记得更清了。看完就是觉得自己越来越有文化了,可能大多数知识高考前都背过,都还给老师了。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说起翰林院就觉得有文化,看《白娘子传奇》白娘子儿子文曲星下凡,就叫徐翰林。可见入翰林是多荣光的一件事。听得多,具体介绍的不多,这篇文章把翰林院的地位、布局都做了详细介绍。
《修髯飘飘》这个角度不错,大概都记得这几位的胡子是什么样的了,挺有新意。我都会记上笔记,想到哪里赶紧记下来要不然看完估计就只是看完了。

粤-树苗妈0807G七
从一开始的课件看,粗粗浏览一下,兴趣不大,不过,想想就是字嘛,等有空时就慢慢看下去,会认字应该是可以看下去的。多数篇章看下来,大都没有特别兴奋或触动的感觉,有时会有:“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可能这时与平时自己的知识中的某些点联系起来了。继续慢慢看下去吧,体验一下会不会出现从不喜欢到有兴致的过程,现在课件看了一半了,暂时还没有。

皖-萱妈1103女四1806男
《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看着描写人物的文字忍俊不禁,幽默诙谐的文字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整篇感觉是把叶和钱对比来写,杨只是侧面描写人物事例中的一个经历者,不明白为啥标题带了杨?
《“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胡适对傅斯年的评价好像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总也夸不完,事例中的傅斯年如此天真得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实际上又是聪明、有才华,大智若愚才是大智慧。
我要词穷了,看得慢,表达得也吃力。

冀-天天妈1107B四
《胡适先生二三事》与前几天看的《胡博士》,这两篇比较,更喜欢今天这一篇。刚开始的方言:“绩溪老倌,多加油啊”,能想到胡适先生肯定能和周边打成一片。想起来以前我上学的时候,他们都说食堂给我打饭多,我也总是和他们聊几句。写字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我都能体会那潇洒的感觉。后面看到写到那个中医,“药必须要到同仁堂去抓”。这个好像好多名医都这么说,我觉的一个显示我这药方要求高,另一个同仁堂的确实不错。后面描写胡先生对于攻击他的人的态度,我挺欣赏,无视,淡定。
《基础与专攻》介绍如何打好基础,基础好了专攻起来才能“浅与深、狭与广、专与博辩证统一”起来。作者和老师的治学态度,都特别注重扎实的基本功,不迷信权威,永无止境的学习。

豫-杉妈0902G六
20210607读《漫谈文化史知识》
作者用漫谈作为题目的开头两个字可真是贴切,因为文化包含人类活动一切的物质和精神,包罗万象,说起来那一定是漫谈了。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典章制度、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全面展开谈。谈的话题和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和部分地区保留下来的风俗结合,让读者面对几千年前陌生的文字、话题、习俗感到亲切,并且有了“豁然开朗”的答案。
今人看来,古代那些表示时间、空间方位、音律、年龄等标识、词语实在复杂、繁多。所以,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些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和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华夏民族后代还是需要适当的做了解和学习。比如,去参观历史古迹、了解民俗、读经典文学作品,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史知识才能读懂,才能让自己的旅行生活变得有趣和意味深长。
书中说的古代形容女子头发实在美之极:鬓发虚起,如透亮的蝉翼,如轻盈的行云,而额间又出现了弯弯的新月.....。所谓的“沿革”,一方面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但同时我们的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要继承的,就像我们走到哪里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一样。而且在了解文化史的同时也会感叹祖先的智慧。

湘-宸妈0809女七
2021年6月7日交作业
《漫谈文化史知识》整篇文字很喜欢,相比连载课件系列的“修辞”那部分内容,读下来更轻松流畅,一遍从头到尾读完就能对古代衣食住行、商业发展、赋税制度、天干地支以及习俗的这些社会主要组成内容形成清晰脉络。里面有几个点觉得很有意思:挑灯看剑的挑这里真正理解到了。取贝二朋,朋友是两个贝,所以联想这是说朋友很珍贵的意思么。另外,土地分封到井田制再到赋税,与中国从农奴社会跨越到封建社会的这个点也是之前很少看到的内容。天干地支这部分看第一遍迷糊又回头反复读了一次。
发现两个我自己读课件的现象,一遍过的内容比回头看两次三次的内容更容易有印象一些,回头看的内容,首先得架个势说服自己再读一次,没理解的话再来第三次,然后加上刻意的梳理和总结才会有印象(估计建构新的知识连接需要重复多次吧)。读的内容如果是之前有所了解但是又有所不同的,有感觉到“原来是这样”的体会,同时新的内容可以很快在旧知识上面叠加、串联和扩充,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京-思思妈1303G
《怎样造句》:一边读一边感叹:如果能读给孩子听就好了,如果孩子的老师能这么讲就好了!
字、词、句、段,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这么划分?自己觉得自己以前的认识很清晰明白,然而读了这一篇文章,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总还不够深刻。
句在字词之后,不仅是因为它是字词构成的,而且不同的词语的使用,会造出差别很大的句子。
语法、句式,当只谈它们的时候,它们是死的,而放到句子里对比,那它们就是活的。
原来我们对于句子含义的感觉,是可以分解的,不是模糊的暧昧的,可以通过重点、语法、句型、词汇的各种拆解分析,来明确句子的含义。
这篇文章,真如庖丁解牛,令围观者赞叹不已。这是怎样神奇的刀法!能把一整篇文章拆解到每一讲的申爸,用的也是类似的刀法吧。

冀-西妈0210女大一
http://xima.tv/BGt553?_sonic=0俺滴读后感……
这些课件(以及代表滴资料层次),是通往另一个世界滴大门……

闽-瀚宝妈0902男六0207女大一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这篇文章前面介绍了唐朝以来各朝翰林所负职责,讲到了翰林学士在朝政中的重要地位,基本为文官,为皇帝作智囊团,近侍,或内阁首辅、帝师等等。中间段落从地理位置、空间布局细细介绍了明清翰林院,在读这些介绍的文字时,跟着空间的变化,犹如看到昔日翰林院里的学士在里面谈论、探讨、撰写,研究等等的场景,或一簇人高声激情,或独自冥思苦想,或资历浅的年轻人向前辈请教。人来人往间,又似见到考生们在考科举考试的场景,也许是影视剧看得太多了吧!最后写到翰林的得意,翰林的大考,仿佛各个时期,优胜劣汰规则都一样啊!没有永远的舒服之处。

黑-顺妈0807女七
《积极修辞》具体、强调、含蓄、趣味、精炼、变化,作者用丰富的例句展现具体的积极修辞的手法,似乎比语法学习技高一筹,大概就是这六个词的作用吧。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揭秘了尖子中的尖子们的工作学习的地方,如果配合视频估计会印象更加深刻。
《漫谈文化史知识》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不乏有趣的故事和生活情趣,很长见识。

闽-点妈0603G九
《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叶、钱是作者的老师,杨振宁是其同学。文章主要描写了和这三人有交集的一些场景细节,主要是课堂上的情景,由此展示了这三人的才华、性格。开头先描写了杨振宁,衣着外貌举止透出少即了了。接着是叶公超出场了,此君少已有才,颇是得志,授课风格是宽于责己严于责人,相当不可亲。作者对钱钟书的才华尤其敬佩,文章中用于钱钟书的笔墨比较多,还把钱和叶授课进行比较,还叙述作者和钱钟书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上的探讨细节。
读完此文,真是佩服作者的记忆真是超群,当年上课的情景、内容还记得如此清晰。
《“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少年时看小说已知有台大傅园是安葬纪念台大校长傅斯年的名园,但对傅斯年是只知其名。读了此文,才了解到傅斯年是历史学家,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极有才华,个性又极天真。文章引用胡适对傅斯年14个“最”的评价、举了傅斯年哭闹要好友帮他打架和抢书的例子印证其个性天真的一面,傅斯年夫人为其补棉裤的回忆让我们感慨他竟是如此简朴清贫,让人对傅斯年印象深刻。傅斯年还是个很有管理才能的人,他当过北大代理校长,坚决开除敌伪时期教授,杀伐果断,到台湾后任台大校长不到两年时间之内为台大树立非常重要的学术典范和自由风气。人间稀有的天才盛年早逝,去世时才54岁,极其可惜。
民国时代的大师们古文根基都很深厚。文中提到傅斯年13岁就读完十三经了。幼年少年时的积累铺垫是智力的基础(申爸理论)。
描写人物的文章,人物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印象深刻,就是好文。
《胡适先生二三事》:梁实秋的笔下,胡适热情、开朗,有振臂一呼众人追随的号召力,待人处事坦荡大度,坚持坚守他倡导的文化观点,对质疑他的声音一向从容淡定。从他对中西医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客观、实事求是、择善从之的人。
《基础与专攻》: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专攻要从基础开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方能进行深度研究、进而有所创造。文章讲的道理是适合做每一样学问的,做事其实也一样,充分了解然后再动手才能做得顺畅,做好。一本书,反反复复研读,静心、耐心,毅力,也有沉浸其中的愉悦感,有所感悟的成就感吧。

鄂-潞妈0806女七
其实课件也陆陆续续在看,但真的是动笔困难。想着申爸说的,自己都没有直面困难的能力,怎么能奢谈孩子拥有这项能力呢?万事开头难吧,just do it,是我常跟孩子说的话,自己真做起来,发现真不那么简单。想想平时要求孩子的,要求高,还要马上执行,是不是也有些过分呢?感同身受,其实根本没有做到,今儿开始动笔,发现好处有三。一个是培养自己直面问题的能力;二一个是培养感同身受的能力,以后给孩子安排个啥子,先要仔细想想;三一个是自己要完成作业,专注自己的事,没时间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家里氛围出奇的好,安安静静,商商量量的。总之,每天能坚持写作业,自己进步有多大不好说,最起码亲子关系能更进一步吧。
言归正传,交作业。说实话,中学语文就属于不太好的类型,以为今儿的课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估计会看不下去。但真的看进去之后,感觉还是挺奇妙的。《漫谈文化史知识》、《我国古代的车马》、《明清玉堂之蜀——翰林院》,不管是总括的讲了中国古代文史知识,还是侧重一个方面的车马或翰林院的知识,都能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一个词语、一件物品、一种制度,都是有它发展的轨迹的。文中有些知识是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感觉有这些相关联的文章,又把原先散落的知识串起来了。慢慢会形成一种画面感,穿越千年,旁观古人的生活。还一个感觉就是这种文章对于我要精读,没办法一目十行,有时候需要来回看,先精读一遍后,再回头浏览一遍,知道框架,最后,再对不熟的部分再精读一遍,感觉整体感,局部感就出来了。
挺感激有这个群体的,给你分析并督促你做一些事情,没做的时候千难万难,一旦开始之后,会慢慢发现其中的乐趣。

粤-帆妈0803男七
反馈:
1.早课:我记得大申开始的化学学得很好,还有一段申爸问他选“奥赛”时选择化学学科的对话;选科时是他自己选了化学,后来申爸申妈和他严肃谈话后改的历史。现在感觉化学不懂,应该是后面没选没学的缘故。就是政治、语文,一直都在学,还是感觉不懂,这个是问题。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建立目录树,把知识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到面对任何一道题目时,都能在脑海里搜索出所需要使用的知识点(一个或多个),再综合加以运用。这要求对知识本身非常熟悉,就是申爸一直强调的双基要扎实。还有运用过程中需要的综合、理解、计算的精准、把自己所理解到的表达出来的准确度,是要站在K12的尽头,反向去回望这个学科从零开始的逐步展开、深化。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失了一些点,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卡的地方,也就是有不懂的感觉。
从做的角度来说,申爸每天发课件真是苦心孤诣,希望以此推动妈妈们的行动,也让我们自己体会“不知不觉”做到、做成的过程和感觉。个人体会是,不多的事情每天做,日常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然。中间有一天没时间看早课,第二天会发现遗下了六七个课件。如果不及时补上,雪球越滚越大,很容易就给自己一个不做的理由。简单的事情一旦中断,续上去,找到最初的感觉,需要时间。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生字几天不写会生疏,这段时间让他自己记录时间安排,一天没记,第二天全是茫然。做成的秘诀就是每天做。还有,有两天是沉浸于看风景,阅读其他妈妈的反馈,看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看到“我怎么没读到这部分”,看到“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这比自己看了要写感想有趣得多,不觉时间过去,就耽误反馈了。
2.课件:
1)《夺取南极的斗争》:斯科特南极探险本身已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话题,整个过程在作者生动的笔下更是荡气回肠,读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面对困难的顽强毅力、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积极的修辞让读者和作者共鸣,忍不住为牺牲者默哀有扼腕叹息,并且在心里感受到崇高心灵的伟大。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一定是出于自己对探险事业的真心喜爱。为了这种喜爱,家庭、财产甚至生命都可以奉上。这种为之奋斗的动力来自何处?
2)《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对我是盲区,于是认真读了这篇。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尤其是读到巴尔沃亚在发现大量的黄金前对印第安土人的屠杀。在知识上知道美洲印第安土人被寻找黄金的探险者残忍杀害,在具体感受上则是读了这篇之后感受更深。联系起前段时间在加拿大发现的两百多名儿童骸骨,则能更深地理解大屠杀对原住民的伤害。
3)《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我们的教科书总是去描绘国家间的战争和统帅们的胜利,以为这个更重要;而在作者这里,则是人类共同的胜利更加重要。也因此,对地球的认识和测定、南极的探险、太平洋的发现、人类科技的进步、全人类作为共同体的意识……这些能使人类的认知更进一步的、能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才是不朽的。写到这里感觉申爸给的这些课件,不是同时也给大申看吗?这里面既有大图景的建构,又有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领。
24滑铁卢Aria Brina 爸1108-1307G
仔细看课件,能看到中国的东西几乎只剩传统。怎么继承还需要研究。
鬼子的全是白人中心来叙事。家长经过申爸多年的熏陶,估计都相对能免疫,小朋友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彻底掉进去,不然很容易变成新一代公知。

湘-可妈0801女七
《怎样造句》,看这篇文章以前,自己写作从来没有注意过从意思的着重点出发来调整句子的说法,写句子一般是凭感觉,没有清晰地分析过它的结构,实验不同结构产生的效果。为什么好的作家的语句读起来有特别的熨帖的效果,我想就是由于着重点和结构特别合适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鄂-虫妈1007女五
读《选词的标准》是一篇写作中关于选合适的词。选词的标准对大众需通用,适合,普及。但在文章中也强调方言,古言及新词的重要性及不同的语言环境这些都可以参考选用。
《一夜之间的天才》:它讲述马赛曲的作者在法国新旧革命交替之际,作为历史的变迁的见证者写的一首曲却无意中成为进行曲,激动人心,鼓舞着五百勇士坚守信念,为旧政权的倒闭掀起了滚滚洪流,最终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义勇进行曲,但喜剧性的是作者却被遗忘,甚至成为了卑微的人,成为当时革命所反对的人。这真是造化弄人,也算是音乐史上一件啼笑皆非的轶闻吧。
《滑铁卢的一分钟》:改变拿破仑命运的最后一战,一个小人物中庸中矩,他刚愎自用的一分钟误了战机,让拿破仑深陷包围,苦尝失败再无翻身之机,也让法国和欧洲的历史从此改写,看似命运无情之手,有点类似项羽,天才的军事家,但命运却开了很残忍的玩笑,项羽后期错用守彭城之将,导致后方失守,四面围敌如同拿破仑把机动性交给格鲁林一样,在关键时让命运女神站在对立面。让人很是感慨:小人物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跨洋电缆是历经三次失败,巨大的资金损失后,在六年后成功了。读完后对主人公很佩服,天才的想法,坚韧的意志,有孤注一掷的胆识及巨额的财富才让地球在一分钟内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阻碍,让世界成为地球村。除了赞叹,真的想不出词汇来描述这伟大的进程。让人觉得历史有时就是某些伟大的人物改变的,创造的。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翰林在明清代时的重要地位。翰林,无丞相之名入行丞相之实。来自科举精英,是皇帝的智囊,皇帝的老师,担任着内阁重任,国史的记录者和文库图书的编校者。也是历代科举的考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2:56 , Processed in 0.0766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