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0 17:18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探索大申“根本不懂”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2021-06-07
妈妈们的回馈,越来越多,申爸就快看不过来了。咱们呢,N多群哈...妈妈们想参与,从今天开始即可。按理说,咱们这个地方儿,来的妈妈,看那些半通俗的小文章,都应该是能胜任的。至少,看其中的一部分,总是“能看进去”的。能看进去,就能参与。
这个事情有什么好呢?其实,初中高年级阶段、高中阶段的孩子教育,最困难的地方,并不是你给他哪个课件他更喜欢,而是你妈妈得能跟孩子“近身”。你接触他,说的话,他不但能听,还能认真听。总体上来讲,大部分的家庭,孩子大了,从一进青春期起,母子间就开始进入背反状态;局势逐渐升温,赶到高考之前,进入高潮。娘俩每天所从事唯一活动,就是相互进行挫折教育。有价值的,与其说是“文化教育”,为了高考,还不如说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怎么调整关系呢?你妈妈从5月18号开始,往回翻历史记录。刚一开始,5月18号那天,申爸号召妈妈们回馈,只有4位妈妈回馈了,对么?从4位,到40位,再到400位,4000位....这是时间换来的。你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你淡定地一天接一天地做,做着做着,就40个人了;再做着做着,就400个人了;再再做着做着,就4000个人了....
你们那几个打一开始就回馈的妈妈,回顾一下这半个多月的时光,看看是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想想,体会那种“不经意间,事情就办好”了。这是一种感觉....参与的妈妈,要留心去体会,不用急不可待,不用着急上火。你就一天一天地做,不经意间,事情就由时间帮你办妥了。
咱们呢,一直这样子,到暑假。申爸希望每个参加暑假小作坊的妈妈,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体会到,小作坊开始后,你就用同样的方式,跟你的大孩子打交道.....你妈妈这时候,就能有目的地去体验,孩子从冷淡,到引起注意,到感兴趣,到欲罢不能,跟你滔滔不绝地探讨他活跃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古怪念头的乐趣——这一整个过程。大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亲子关系再复位的一个过程。
大孩子的教育,说难其实也不难。他懂事了么,你不用像小孩子那样,事必躬亲,陪着做。很多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干着急,帮不上任何忙。问题就在于,妈妈说了,他不听——其实就是没听,这一点,妈妈自己心知肚明。毕竟妈妈比孩子多好几十年的生活经验,那些经验,告诉孩子,他听进去,就能好。可他就是不听,你妈妈没办法。
麻麻们现在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怎么把一件事情办成”,然后,从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用到未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里,把“教育好自己的大孩子”这件事情,也办成。其实很简单,找到窍门,也很容易:你已经进来的妈妈,观察后来的人,是怎么一点点滚雪球般地长大。
现在,有多少妈妈回馈啊,这是?申爸不统计了,几十个人吧。这几十个妈妈,你们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要认真感受时间的力量,体会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咱们这里呢,有300个妈妈,对吧?一天24个小时,去掉8个小时休息,还剩16个小时;每个妈妈回馈一次,每个小时平均有19个回馈,三分钟就有一则回馈发出来......那就刷屏了。咱们距离这个状态,那还差得太远太远...天方夜谭一样的。已经参与的妈妈,要特别留意,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往天方夜谭走的。体会到这个过程的本质,不止用在教育好自己的大孩子身上,做成一切事情,都是这个原理。这个体会很有价值。
嗯....接着昨天说哈。所谓的“类似感觉”原则,玄得很,不理解。不明白就不说了,回头,换种说法再说这个事儿。
接着说高三复习。一轮复习大概用1:4的比例,让孩子把前四个学期赶出来的高中课程,完整地复习一遍。很多没有经验的妈妈,看着这个安排,觉得,这也没什么啊。不就复习一遍么,压力不大。不要忘了,孩子他要复习的,不是一科,而是六科!六科同时以1:4的比例,详细地复习一遍,要到具体的知识细节。这等于说高考六门课所有的考点,都配一道练习题,孩子要在一个学期之内,全做一遍。这个量,泰山一样重。一般孩子,在一轮复习的时候,被压得喘不过气儿来。之所以压力大,主要原因在于说,孩子就前边快速地“秃噜”了一遍,一直到一轮复习,再捡起来,已经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了,很多内容,早忘了!他其实是在“重学”。那可不就要了亲命了么。当初学了四个学期,都紧张得哇啦哇啦叫,对吧?现在好,把四个学期的新内容,压缩到一个学期,孩子整个儿就坐了飞机了。晕了。
不是说,有孩子晕,有孩子不晕。一轮复习,所有的孩子,全晕。只不过,晕的程度,各有不同罢了。有的尽管晕,但勉强还能自持,调整一下,颠颠倒倒摇摇摆摆,深一脚浅一脚,还跟得上;有的孩子,就彻底听不懂了——一轮复习,妈妈关注自己的孩子,如果发现孩子彻底搞不懂,跟不上了,那马上脱离学校的复习节奏,请一对一辅导。这可以保证孩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一对一好是好,就是贵。上个月申爸去开家长会,据他们学校校长说,六科的一对一,二十万起步,上不封顶,看你请什么水平的老师了。
麻麻们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说,有牛蛙,人家不晕;没这么回事。所有的孩子,都晕。从晕,到不晕;从自己无法掌控,到形势逐渐明朗,最后自己完全把它掌握,这是一个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正是这个过程本身,而不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如果你妈妈着急了.....想想高中妈妈哈,面对自己无所适从的孩子.....你要回到原点。我们花果山,在孩子刚一开始,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叮嘱妈妈们的话:教育是一个过程。你再急,也得按着步骤,一步一步从头走。过程么,你乱七八糟地胡踹,那就不是过程了。
那么,现在,我们要问: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好比说,刚刚中考完的孩子,他怎么样,才能少晕呢?
沪-眉豆妈0706女八
提前先看课件,经过这个从“晕”到“不晕”的过程,获得元认知? 不是哈...这次豆儿没猜对。这是为数不多的豆儿猜不对的案例,申爸得截屏,保存起来。
妈妈们还记得昨天申爸提到大申说“根本听不懂”的事情么?申爸第一次从大申嘴里,听到他说这个意思,是很久以前了。大约是在六七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申爸给大申讲一个很复杂的道理....大申歪着头,十分专注地看着申爸,认真地听着。申爸很高兴。本来么,讲这个道理,申爸就是想看看大申能听懂不能的。大申很专注,申爸就以为他听懂了,故此高兴。讲完了,大申还是看着申爸,很认真地来了句彤宝妈Style的话,很简洁:“说什么啊?完全不懂!”申爸傻了。白高兴了。那只是偶尔。等上了高中,有意识的“根本不懂”就多起来了。昨天还说了这句话。昨天大申翻他的书堆,找学习资料;翻到了一份化学的卷子,坐在那儿认真地看了几分钟:“不选是真不行啊!现在看化学题,就根本不懂了。”大申感慨说。
在大申的语境中,“根本不懂”有着特定的涵义。这个涵义是他自己定义的,来描述他自己的某种特殊感受。我们来慢慢理解,他的“根本不懂”,到底指什么。我们的大脑因为某种原因,会被激发到一种特定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需要给它命名。“根本不懂”就是大申对于他自己头脑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命名。一旦头脑中又出现这种状态了,他就指出来说自己“根本不懂”。
我们要慢慢地搞清楚,大申命名的那种“根本不懂”的主观感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有吗?如果有,和什么对标;这种感受,是在什么环境下被激发出来的。感受是主观的,可环境是客观的。我们只要知道能够引发大申这种感受的环境,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线索,可以把我们带去到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不知道,但肯定很有价值。
粗心的妈妈不耐烦了:根本不懂就是根本不懂么!这有什么?我懂。不就是第一次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你根本不明白....那种感觉么?且慢!大申每天都上学,学新课的,对吧?他学的新课,对于他来讲,就是新知识。他上生物课,为何从来没有“根本不懂”的感觉呢?妈妈说,那不是有《少年科学画报》么。是有《少年科学画报》,可是,《少年科学画报》,孩子们看的,是四十多年前的老古董啊!现在,他们讲的基因工程,《少年科学画报》那时候,这技术还没出现呢。老师讲课,他一听就明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得课后作业,回头,课堂上老师回顾,再讲解的时候,他才会恍然大悟,明白了。从第一次听讲,到恍然大悟,这段时间,他也是“不懂”的,但是,生物课上的这种“不懂”的感觉,大申根本就不用“根本不懂”来命名。
就政治而言,申爸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给大申就着课本讲解。大申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尽管如此,到最后,大申对政治的评价依然用“根本不懂”这个词汇。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反过来看,在大申不用“根本不懂”来描述的那些科目上,他到底“懂了”什么?
除非有新的事实加入进来,这个线头,分析到这里,就断了。
很长很长时间以来,申爸还有另外一个疑惑:我们每一个班级,都有全班第一;每一个高中,都有全校第一。所有高考的孩子,都想进清北,清北一年统共只招6000个人。即便是每个人都是全班第一,那也只是6000个班级第一,才能进清北,对吧?你麻麻去看你们班的全班第一,那老厉害了,你感觉怎么努力都撵不上他。每个班的全班第一,都“老厉害”了,宇宙的尽头就是他。老厉害全班第一跟老厉害的全班第一去竞争,凭什么那6000个能够胜出?全国有35万个班级,有35万个“老厉害”站在宇宙尽头,为啥是那6000个胜出,其他的绝大多数,34万4千个,都不行呢?那6000个,除了班级看得见的厉害以外,肯定还有看不见的某种厉害,决定了他最终的胜利。
你不要讲全校第一了,抢全班第一,就很难呐!反正大申是抢不着。可是,那个不引人注意的决定性因素,却有可能冷冷清清地冷落一旁,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你只要去了,你就能得到:没竞争么!就你一人儿,那还不全归你?
可是,在以前,大申还小的时候,申爸就怎么也想不出来,冷落在一边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很可能是存在的....其实呢,它肯定是存在的:你去看,几乎所有的高中老师,你甭管重不重点中学的,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切身感受到,有那么个叫做“素质”的东西存在。那个东西极其重要,唯一遗憾的是,没人能把它说明白。已经有无数的人去说过了,都不明白。
现在呢,大申进入到一轮复习,一个多月了。申爸能够亲眼看到,亲身感到事情是怎么回事,事情就有了跳跃式的进展:原来,申爸一直以来的疑惑,跟大申“根本不懂”背后的情境,高度相关。它们有可能就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看罢了。
今天的课件,回头再发。
今天的课件哈:
第一个:
漫谈文化史知识.pdf
(562.55 KB, 下载次数: 16)
第二个: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pdf
(165.33 KB, 下载次数: 11)
连载课件到第五部分:
积极的修辞手法.pdf
(697.76 KB, 下载次数: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