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22|回复: 2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看课件谈感想】---2021.06.01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6 17: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6 21:10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看课件谈感想

2021-06-01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大申不能过儿童节了吧?
不能过了……可是,人家早就把儿童节嗤之以鼻了。

沪-眉豆妈0706女八
眉豆也对儿童节嗤之以鼻,说:都已经过了14周岁生日了,早不是儿童了,还过什么儿童节啊?还要布置操场,去报告厅听演讲,真是的,让那些小弟弟小妹妹们过就行了,干嘛要我们去凑热闹啊……
嗯……昨天哈,收获了好多额外的回馈,超赞!
这样哈:妈妈不用看现在的课件。去从头看,刚开始的比较好看。妈妈们可以就随便哪一个课件发表意见,不一定是刚发布的。今天的课件,只有两篇,因为第一篇里,含有一堆孩子,不止一个,切不开。连载的课件,应该到了第四部分了:

第03组.pdf (605.82 KB, 下载次数: 7)

没有火的灯.pdf (765.94 KB, 下载次数: 6)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哈哈,嘚瑟的说,今天的课件都是我和眉豆一起看过的,我们俩都能看懂,等会我重看一遍,说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6 17: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6 21:21 编辑

冀-茗茗妈1408男一
很仔细的读了今天的课件,自己感兴趣的就能认真的看下去,越看越想往下看,看完了还忍不住想下边是什么。前几天不太感兴趣的课件就是潦草的浏览几眼而已。由我自身想到在孩子小时候要多拓展,以后才能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能看下去。

皖-哈妈1008女五-1601男中
今天这篇我熟悉,哈哈也才翻过。

粤-田妈0709G七
《这一些忧郁的碎屑》黄永玉
所谓“大家”有共同之处:
1、身体好爱运动。袁隆平游泳、钟南山打篮球、沈从文50岁还能在打横的树上“拿鼎”。这里不得不赞作者的语言能力,我虽然不懂什么叫“拿鼎”,但是完全能够猜到这个动作。
2、童趣天真、幽默风趣,其实是对生活的热爱。用叶子吹出各种鸟叫得意的不得了;写情歌加工喜联;捉牵牛等。
3、“大家”的学习能力超强,作家转行研究文物也能做出巨大贡献,今天刚听说早期数学大咖出去留学,哈佛牛津给全奖且不需要考托福雅思,语言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关于教育的思考:
1、“会感应,会综合,会运用学识、加上良好的记忆和高尚的道德。他的成绩真是无愧一生。”这句话也许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一条路。
2、年轻时的活跃,时光自由的情感,以及对于自己未来命运的严肃的“执着”。——现在透支孩子童年“全民内卷”的现象,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想象的更加严重。
3、我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就很注重教育,使每个人都学有所长。沈家老大学画炭像,老二是作家,老三是将军。
4、注重家教。
作者真是写作高手,擅长打比方:
1、写沈从文承受着同胞手足的悲剧遭遇,这时写到了造枪的铁匠,不经旁人提醒就不会被烫伤。
2、写对“认识过程”的解读,却回忆了一个同事对自己极尽迫害,末了却用这是对你的“认识过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3、表达自己对TG的态度描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带着孩子赶火车的场景,准确生动形象却让人忍俊不禁。
沈从文其人:
1、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一直工作到咽气的研究者。敏感于幽默,诚实而守信。
2、重视文化、故乡、人民,写作是其与故乡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方式。
3、信仰智慧。
4、克服困难去“完成”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那是一段沉重的回忆。文中几个片段让我记忆深刻。
1、从文戏言:“入个D纪念一下。”此话一出就错,从文赶紧解释我并不想入D,此话更错。
2、从文19岁时作品碑文拓片得以幸存,居然是因为石块背面光洁适于洗衣。读到这里真是无比悲哀。
【摘抄】
——我少年时的神啊!
——大卫王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郑板桥
对于人的情分,既有过“相濡以沫”的际会,也能忍得住“相忘于江湖”的离别。在生活中既可以“荡漾”,也经得起“颠簸”。
世界上,只有自己欺侮自己最可怕!别的,时间和历史会把它打算走的。
努力工作就是政治的一把好手。
思想的活跃是绝对的,被禁锢和开放的形式是相对的。即使是不说话的鱼,它也有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方式。何况乎人?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概念和感觉的交错或转嫁,使美的技巧增加了许多新鲜。
他把无边的不安像行装留在学校。
屈原:“内惟省以操端兮,求正气之所由。”
听见不时传来的“啾啾”之声并非不难过,只是无可奈何!
爱默森在他谈论“喜剧性”的文章中说过:“我们最深切的利益,是我们道德上的完整性。”
懂得的,就是值得。
他爱过、歌唱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
故乡最后一颗晨星殒灭了吗?当然“不”!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这篇文章写了金先生的外表,包括外貌着装姿态;还写了金先生工作时的状态。沈从文笔下的金先生是童真有趣、热爱生活、坦率且深情浪漫的一肚子学问的大家。看完之后留下的印象,就是几件小事:画火腿赠友人,抓小动物跳蚤,送梨或石榴给小朋友,坐三轮车逛王府井,还有在林徽因生日那天宴请朋友。

鲁-立家妈0806男七
今天的课件看完后,第一感觉是里面说的关于公主、县主、郡主等等的称呼好像都是从书籍和电视中看到的,好像更多是电视剧里,察觉出自己关于历史文献读的少,其他篇章也是觉得好像我先前类似的知识来源都是电视剧呢。

赣-粮妈1402男一
此篇给我们介绍了公主郡主的来历,原来郡主是以地方命名的,感觉自己的知识又得到了拓展,看完通篇结合历史,更有种融汇贯通的感觉。为什么历代公主权势熏天?一开始先讲汉朝的馆陶公主,我就想到了唐朝的太平公主,后面发现有介绍太平公主,其实我还想到了高阳公主。我觉得汉朝的历史和唐朝的历史都很相似,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和亲政策,汉朝有,唐朝也有,公主权势,汉朝有馆陶公主,唐朝有太平公主,唐朝的公主就更厉害了,权利都可以参与政变当中来了,汉朝有吕雉,唐朝有武则天。治国上,汉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难道唐朝是借鉴了汉朝的历史经验么。还有为什么汉朝会出现外戚之祸?都是皇帝年幼,朝中大臣集大权于一身,稍有野心的大臣很容易改江山。突然觉得霍光还是很忠诚,没有篡夺汉朝的皇位。就权利本身来讲,霍光的权利大到都可以随时换皇帝的地步。同时想到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想到了韩熙载夜宴图。一讲起历史会去纵观各朝代的相同之处,各种结局。历史很好的人应该很善于总结经验,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看历史方面的题材,我脑子里脑补的画面就是这个王朝有作为的皇帝是哪几个?在文治武功上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对历史有什么带动推进之处,哪些是有作为的地方,有些典故出自哪些名人。像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卧榻之处岂容他人憨睡?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汉高祖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等等。现在我经常去一个地方玩,首先会想到这个地方出了什么名人?地形上有什么优势?其实历史很有趣的,历史带动地理,我经常都觉得语文、历史、地理很大程度上都绕不开,有种环环相扣的感觉。我时常想,如果孩子看了这些早课,对历史、地理,还有科普的知识感兴趣,而家长又略知一二,那么家里就会出现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围绕相关的课件主题展开讨论。家庭氛围都是充满书香味道的。第二个课件大略看了一遍,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估计小时候科普不足,导致现在兴趣不大。我觉得花果山的孩子有伴听,天书,亲子阅读的底子,有强大的科普风,未来不管历史、地理,科普这些题材的书都会很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的吧。
这篇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相似之处,汉朝有王莽篡位,唐朝有武则天篡位,最终都是维持了一任,又还回去了。

苏-果妈1008女五
第一篇看到标题想着都是自己生活中知道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知道的很清楚,就立马想去看看,可能因为一知半解才会有读下去的兴趣,就像申爸说的之前下过小雨滴,点点滴滴在那一块,现在突然有条线牵起来,牵着你往下看;看的过程中有种豁然开朗感觉,原来零碎的点点串起来了,就有“原来如此”的感慨。
第二篇《没有火的灯》,用花果山语来说,科普词汇铺垫太少,虽然看起来像纪录片一样娓娓道来,因为没有画面,硬着头皮看完的。想到孩子们如果之前铺垫足够词汇,应该是和我看第一篇感觉差不多,这个我知道,那个我知道,这俩还有这联系,原来如此啊!越来越觉得申爸的伴听理论和阅读体系太强大了,前期的这些铺垫,再看这些资料就会意犹未尽了。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在看《没有火的灯》,长的人名略过不想看,那本很长的书名明明可以略过人名瞅一眼,但是因为前面一句很长的书名,就排斥不想看它。
每个人喜欢的是不是能碰触自己情绪的,说明文喜欢的最少,它不碰触情绪很难共鸣,就看不下去。看完了,但是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啥,也不是按完整的发明灯的顺序写,感觉就是想起来哪个就写哪个一样,看完最后一个字还是云里雾里。
《第03组》看完,没有感受,没有硬着头皮,就是看完了。挺奇怪的感觉。

闽-飞妈1006男五
反馈《幼学纪事》,感叹作者对待生活和学习,一直保着乐观上进的平常心,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会受到幸运之神眷顾。他热爱生活,能在最寻常中找到生活的甜。回忆往事,曾经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反馈《这一些忧郁的碎屑》,这篇很长,没有全部看完,下半部分是扫完的。开篇是回忆表叔,表叔去世的悲痛以及对他的过往经历带着不满和遗憾的情绪。
反馈《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不禁让我回忆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小升初考试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去的是对口的农村中学。初一的语文老师,大概就是50岁左右,每天都叼着一根烟,上课时总会把鞋子脱去,眼睛小却有光,有时像狐狸,同学们都叫他赤脚大仙。老师讲课的时候很投入,声情并茂。他的嘴里总能冒出很多历史小典故,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古文课,老师居然还能给我们唱起来。我有时想,这么一个老师,为什么会窝在我们这种中学呢,他估计有一段故事。我们是他最后一届学生,假期时肝癌去世了,也许给我们上课时就已经是晚期。回到学校,班主任告诉我们后,平时嘻嘻哈哈总是捣蛋的男生们都难过不已。不,想说得还远远不够。过去20多年了,依然还记得他的样子,还有很多事原来也不曾忘记。
反馈:《永在的温情》。似在话家常,鲁迅先生不再仅仅是课本里的作者,而是鲜活而有温度。他对待一生为之奋斗的文学事业兢兢业业,责无旁贷,对待朋友真诚,对待假文人嫉恶如仇。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浙-卡妈0810G六
很奇怪的感觉,这些课件的内容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只要能看得下去,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静静的看,是一种享受。尽管看完也不记得多少,更无法表述出来。但是这种感受却十分清晰,真实。孩子如果也能进入这种状态,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是不是挺美的一件事情~~

沪-康妈0801B男七
《红楼琐忆》平淡的记忆,很真实。《西南联大中文系》写的更琐碎些,对一些熟悉的人比如闻一多看起来就更有兴趣一些,不熟悉的人会看,但是会跳着看。感觉看这种文章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没有假大空,蛮好的。《“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读来对傅斯年的为人处事,性情一目了然,很感动。《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一篇每个人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总体读下来这几篇,感觉我上的大学是个假大学。这些书我们上大学时一个都没学过,这些书我还蛮感兴趣的。要不就是我的专业没选对。
《胡适先生二三事》由于是安徽老乡,开头比较吸引我,写吃的很好(后面看有可能是梁实秋写的。我最爱看他写的吃的东西)。后面内容不太喜欢看。

闽-点妈0603G九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文章不长,但已把金先生的几个鲜明的特征描写得很生动了,常年戴着不摘的帽子,总穿皮夹克,童心未泯、有趣的灵魂、谦逊亲切的大师风范。有意思的是作者不断的从金先生写到另一个人,再从那人写回金先生。可以感受到那一代作家都有的娓娓道来的文风,自然平实的文笔后面蕴含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厚和扎实的文化积淀。
《这一些忧郁的碎屑》相比之下很长,不过一样很喜欢。可能因为黄永玉是画家,这篇文章让我感觉也是一幅画,长长的画卷,时间人物空间为维度,叙事写人,写表叔手足几个在新旧时代交替里悲惨的遭遇,表叔们个个是人中龙凤,有武将有文胆,因为性情都太纯粹,命运都很辛酸。写沈从文对痛苦的隐忍,写他对故乡的眷念思念,写那代人的迷茫,真是忧伤的片片记忆啊。
《胡博士》:张中行老先生描写胡适,从“外面儿”写到“里面儿”,蛮客观的,不溢美,不贬损。在他的笔下,并看不出胡适有其他名人大师具有的人格光辉耀眼才华。
《回忆辜鸿铭先生》这篇也写得好,文中写的辜鸿铭几件轶事都很彰显这位老先生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永在的温情》:郑振铎笔下是一个文学晚辈对前辈的回忆,文中写了鲁迅先生对文学青年真挚慷慨的提携,鲁迅先生的人格光辉和他的作品一样动人。
《西南联大中文系》:名教授云集的中文系,风格和个性各异的学者鼓励,启发,熏陶了年青学子的文学路。
《红楼琐忆》:这篇好无趣啊,不喜欢。
这三天申爸让大家看的文章大都是名人写名人,都是写实风格。猜想:申爸是不是要让大家思考这些名人是怎么成为他们自己的,即如何自我塑造自我成就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什么事因的触发?
《中国古代的“国号”》:文章里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朝代名称,作者对同名国号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得清楚明了。联想到孩子的学习,善于归纳整理应是一应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吧。
《中国古代官制简述》:文章比较长,需要安静的花点时间耐心来看。文章里面用历代名人对官名进行举例,减少枯燥感。觉得写这类文章需要事先有个图表,先有框架,再填内容,若要掌握里面内容则要根据内容整出图表。可以看历史剧或听评书大致了解历代官制和部门官职设置。
《路灯点燃起来了》:科普类文章能这么娓娓道来的叙述,有了可读性。敬佩、致敬文中的发明家们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煤气灯和煤油灯》:人类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思考不停,在照明工具的发明上升级换代,照明的材料日臻完善。世界被智慧照亮。写这样的文章需要丰富的物理化学知识,由此想到申爸的伴听理论,从小没有输入自然科学词汇的孩子很难对这类书籍有阅读兴趣,知识面的狭窄进而影响到中学阶段对理科的学习。
于是之的《幼学纪事》读后感:作者的文字平实细腻,可读感强。耳熟的名字,但想不起来,特意百度一下,原来是老一代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文章娓娓道来,很有亲切感,回忆的语气平和,作者的笔下对成长的贫寒环境没有用浓重的笔墨去强调渲染,文字里呈现一个贫寒少年的好学、颖悟,对人对自己所处境况有细腻的体察,他隐忍的接受生活的现实,他尽可能地寻找继续学习的机会,他热爱知识、勤奋努力、求知若渴。作者没有因家境贫寒的辍学而就此中断求学,走出一条不易的自我成长之路,是自我的醒觉,还是年少时有幸遇到良师的触发和益友的提携?作者身处的年代,是西风东渐,有许多兼收中西方优秀文化才子学者投身教育的年代,是相当幸运的。有不少表演艺术家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不由感叹艺术的相通,艺术来源于生活,表演如此,文学亦如此。
王力的《我国古代的车马》读后感:介绍古代车结构的说明文竟是通过引经据典来加深形象表达的,引用典籍里合适的句子让这篇说明文有一种不一样的文化味道,原来古代的用具里有满满的文化,了解明白了物品,也被典籍文化浸润了一番,很愉悦的感受。
《没有火的灯》:喜欢这句“在烛和灯的火焰里满飞着烧红的小炭粒,就像在太阳里满飞着的灰尘那样”,科学里的诗意画面。记住这个知识:钨是一切金属中最难熔化的,它的熔点是摄氏3390度。火把到电灯的变迁升级,人类从丛林走到了钢筋水泥。发明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实现的,从敌手那里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光很美,追寻光明的人类智慧之光更美。

五鄂-漆仔妈1005B五1610中
《第03组》观后感:这本书家里正好有,《百科知识十万个为什么——文史编》。刚开始翻了一遍,人还有点昏沉沉的,知道是什么类型的文章,但没法细看,没法因为一串串的描述激起已有的经验或思考,从而吸引我一直看下去。于是去忙别的事,忙了一个多小时,精神专注些了,又过来看,刚开始还是有点散,慢慢就看进去了,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了解了很多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也滋生了很多细微的情感,比如那些和亲的女子……比如公主的权势熏天……。这些内容,可以反复去看,每次看,可能都会有一些些不同的感觉。

苏-恒妈0810B六
反馈《这一些忧郁的碎屑》,我看完确实只有忧郁的感觉,想起了小时候零星听来的关于自己的祖辈父辈在那个时代的境遇,小时候还经常设想如果时代不那样,我家就怎样怎样了。现在认为并不完全是时代造成,自家性格也有很大因素。
孩子看的反馈:给恒看这篇的时候,我问知道黄永玉吗?答:不知道。提示他画画的。哦~~~沈从文的外甥(后来发现是表侄)。整篇是快速阅读完的,中间觉得同亮的,会停下来说一下或跟我互动一下。比如,“圣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吗?罗曼罗兰写的。是一个吗?是一个的话我看过”,马上起身到书架随手抽出《约翰·克利斯朵夫》;“林彪,有林彪呢”;提到四人帮,读出了一句:“四人帮那么漫长的时间里,10亿人让那一小撮混蛋耍弄”,对其中的用词觉得有趣;看到“马、恩、列、斯、毛”,考我分别都指的谁;看到作者把和党的关系譬喻为“我和妈妈”那段,觉得描述得很好玩,也读给我听。看完,叹息沈从文的死。感慨当时四人帮把好人关在家里,让烂人去教书这种乱象。

京-豆子妈0806B1212B
读前看大申爸写第一篇里含有一堆孩子,我还乐了乐,觉得今天周围的氛围都是很欢乐的,看东西也带着愉悦的心情。
《第03组》:平和的看完,阅读困难时,不为难自己,快速通过。主要有些人名的生疏,记不住,朝代的不清晰,看到最后有些乱。文章里记忆点多,边看边让自己放松,找到一些乐趣,最后看完。从前到后,记住几个点,公主和驸马的由来,对和亲的历史,一些感人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都感兴趣,认真多读了读,很多年前去过呼市附近的昭君墓,是衣冠冢,准备有机会再去看看。
《没有火的灯》第四部分,我看到这个名字,总会想象出另一个剧情的故事。在爱迪生发明电灯前,竟然还有这么多故事,这一步步的演化过程,现在还在不断继续,人类对于光的好奇,对光亮的探索,那么的孜孜不倦。写感受对我来说更容易,科研还是不适合我。写的真生动,很多同感,亲历者影响更深,讲述出来的片段已挺感人,可以感受到这个人。

八浙-LUCY妈0705B1610G
今天先挑了一篇《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为什么选了这篇,是出于好奇,文学界的和科学界的放同一篇是怎么一回事?读之前,先百度了下叶公超,然后开始读,读完后,知道了这三个人物的标题,是按人物出生先后排序,他们三个都和清华,北大有关系,时空上三位人物都有交错在一起,出现在同一个课堂上。叶公超和钱钟书,曾是作者和杨振宁的大学英文老师,文中提到2位老师教英文的不同风格,第一段引出杨振宁的外貌描写,简直让人禁不住想往下看,这里引用下这段描写,“他穿的黑色学生装显得太紧,因为他的身体正在发育,他的智力又太发达,仿佛要冲破衣服的束缚;他穿的大头皮鞋显得太松,似乎预示着他的前程远大,脚下要走的路还很长。讲到钱钟书时,提到了他对林纾的翻译,就想到了家里还有一本基础三百里的《块肉余生述》,曾给老大在小学里天书过。文中举例2位老师教授英文的不同,也写得极为让人印象深刻。“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形容傅先生的天真,所用例子,实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然后笔锋一转,来写他的果断。这样一对照,人物就在脑子里鲜活得不行。

新-童妈0504B九
210601-《没有火的灯》:火是灯的源头。每一种新式灯,都是从它的敌手——上一种旧灯那里继承了它的精华。每一个科学发明家继续着上一个科学发明家开始的事业。电的价格反应了电灯发明的历史。
210601-《第03组》读后感:这组公主→和亲→外戚系列。和科普篇《没有火的灯》完全不同。看的时候难免八卦心态。中国人都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更何况古代帝王将相之女。娇女年幼受宠,成年后封宅赐侍仆奴婢,依恃父兄权势庇荫争权夺利。这都是有先天土壤的。公主称谓的由来是公来主婚。历朝下来,几经变换。公主→翁主→郡主→县主。驸马称谓原来是驸马都尉职衔沿袭而来。和亲被赋予了几层特有的复杂意义:
1、和亲是政治外交的需要。从古至今的政治联姻一直存在。我们古代的联姻初衷在于:让我们的公主做边患的皇后,让我们的外孙做边患的皇帝,外孙不好侵扰外公。
2、古代帝王不舍亲生女远嫁异域联姻,假惺惺认宗室侄女为“公主”来和亲,这个还是挺让人震惊。小时候在历史书里看到后,那是钦佩皇帝老儿的,能把自己的亲女儿公主远嫁去和亲。为了国家安定,有气度和格局。现在看来,全部的和亲都是假公主,不仅唏嘘。
3、和亲被各种史书记载,诗文演绎、历来为大局做的牺牲都是这样的。这是悲剧本身的力量吧。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没有火的灯》,我一看标题想到应该讲述点应该是灯泡,想到爱迪生,可是看了半天没有出来爱迪生,我想我这个感受也许孩子也会这样想。只能说明我的科普知识还欠缺很少。有时候在想很多作家的脑洞真的厉害,他们异想天开的很多作品在未来都——实现,如何让孩子不被世俗约束而也脑洞大开呢……我想应该是好的图书……
如何让孩子通过一个链接,不断去摸索更多链接(求知饥渴),这个作为父母在什么时候推送他们需要营养很关键……这让我回想到申爸提过说教育一直没有一个先例指导书……
最近看课件的感受是,这些伟人好像都有一个共性(求知饥渴),不为所动的专一……我大胆的猜,申爸的课件不是看文章的写法,而是看文章的内容,看是否可以得到启发。因为有些文章的确不怎么样,还有不少错别字(我不知道是口音的问题,还是出品就是错别字)。

粤-涵妈0807女七
今天对《第03组》中的“为什么皇帝的女儿叫公主”重点看了看,然后又回想一下这几天看的历史和科普相关的题材,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这个感觉是,我们看这些文章是为了什么,其实文章中介绍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古代,不需要解释,读书取仕的人都懂,那都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从小可能就要知道的。但是到了现在,没经历过相关教育和学习的人,如果去读一篇含这些字(比如适,尚)的文言文,我觉得十之八九,认识字但是不知其义或者理解错误。所以这些历史资料,虽然不是像校内的课文逐个字去解释古义今义,但是它所提供的的知识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也是我们除了要了解实词虚词这种点上面的东西,还需要有更多的古代汉语常识作为面来支撑。
至于灯这几篇科普文章,我觉得贴近物理。事物存在的道理,每样东西被发明出来,有它的道理,但是又不像物理教课书那么公式化和乏味。有点像孙维刚老师之前解释“为什么叫有理数”,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道理的,那么一个事物现在之所以存在,除了我们看得到的今生,还有它的前世,可能我们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这些文章告诉我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有什么作用呢?也许是能让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发展演变为另一件事情,里面蕴含着人类的创造性。嗯,瞎BB了一通。完毕。

二粤-七妈2012G
《没有火的灯》这篇文章,感觉语言很亲切,感觉就像我爸爸,我外公在我小时候,讲灯的历史给我听。把科普说得这么有温情,我很喜欢。

黑-顺妈0807女七
《第03组》部分因为看了《汉武大帝》和纪录片《河西走廊》,历史人物的一一对应有了线索,更加立体化。和亲的缘由和公主的悲壮命运也理解得更加深入。文章和视频结合,记忆更深刻。
《没有火的灯》介绍了灯泡发明的前因后果。因为小时候常常断电,只能点蜡烛写作业,对电和灯泡有着神奇的向往。这篇文章满足了我对电灯的所有好奇。

黑-宇妈04B高二
看到要开小作坊,想进妈妈群,之前只是收集课件,水平有限,怕读不懂,收集也只是想在合适的时候推给孩子。想进妈妈群,就要看课件,反馈感想,所以今天看了《冠华心中的清华园》,冠华是谁不知道,但是对题目中的清华园比较敏感,所以选择了这篇,还是上学的时候读过整篇的课文,到现在好多年没有了,读了2遍。第一遍读后,百度了一下冠华,这才知道是乔冠华,清华园是他信仰的起点,所以眷恋,一生难忘。冠华说的,人啊,有时候对自己一生中某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是忘不掉,印象比较深刻。

沪ES妈04G05G
@沪-眉豆妈0706G八@大申爸??想问问这些课件是孩子读还是大人读,还是一起读?是为了高中娃寻找人生意义吗?

沪-眉豆妈0706G八
@沪ES妈04G05G你先看完课件,然后再猜申爸让大家看呀,发感想呀,这么折腾的目的是什么?反正可以随便瞎猜!

黔-杰爸03B高二
读第一篇《幼学纪事》所感:幼学期环境和大人、尤其是老师的鼓励对于孩子成长非常关键,犹如水稻种植的分蘖期!

赣涵妈06女九
看了《路灯点燃起来了》,让我想起前几天在想的一个问题,现在的人们那么喜欢熬夜是不是因为有了电灯的原因。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原来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挑战了黑夜,并不是日落而息。我好奇的是作者看了多少关于煤油灯的起源的书,作者怎么懂的那么多,是不是他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呢?

川-壹妈04B高二
看过沈从文的《边城》,后来再看沈从文的简介,结合侯宝林那篇,感觉当时的大家,很多并没有多高的文化知识,但他们一生都没有放弃过学习。所谓大家,就是朴实无华,自然流露,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奋斗,又有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真希望孩子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然而感觉他们好像并没有什么目标。
申爸的本义或许是希望孩子们从小都能接触这类文字,给孩子们点亮心中的灯。周末把侯宝林的那篇给孩子,是想让儿子看看在当时那么艰难的环境中,一代大师是如何生存、学习,到后来成为艺术家的。问:知道侯宝林吗?答:不知道,那你看看这篇文章吧。又说:等下吧,我还有事。也不知道最后看没看?把所有课件都打印下来了,是想合适的时候能给到孩子。只是高二的孩子们,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后面会不会喜欢上这类文字呢?
从第一个开始,看了《胡博士》,被打断了三次,胡博士,待人处事尽显绅士儒雅,不失风度,一改文人风流倜党的形象。对于意见不合的还是会排斥。无需华丽的辞藻,通过几件事,从动作,语言等写细,写详,人物的形象清晰的呈现在读者脑海中。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悟,大体上能反映出人物的公共特点,是不是和前面申爸提到的不同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征和生长阶段这些方面一致?

鄂格格妈0812G小六
20210601感想:《第03组》课件阅读时会不自觉与看过的中国通史和汉武大帝关联起来,特别是汉武大帝,馆陶公主,平阳公主栩栩如生,带入感很强。

沪-晨妈0805女七
读课件反馈:《回忆浦江青先生》,知道了顺流而下和仰攻的2种学习方式。还有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学习的时候,比如需要练习,这样掌握的东西比较深刻。《永在的温情》,鲁迅的温情的形象跃然纸上,和想象中的愤青形象不一样。《胡博士》,写了胡适的一些细节,聪明,勤劳,爱社交,对朋友不错,也记仇。回忆辜鸿铭先生,写了几件小事,一个怪诞的形象就出来了。《西南联大中文系》,讲了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各种老师,因为这样的牛老师,才使作者成为了这样的作家。《“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这几篇,觉得写文章没那么难,知道一个人的特点,然后写几件反应这个特点的小事,一篇写人的文章就完成了。

陕-豆妈0809G
我读《第03组》:下意识地以为公主是外国人的叫法,白雪公主、驴皮公主……,原来这个公主很早很早啦。用词体现等级,想起以前经常看到的: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等等。公主、驸马为什么这么叫,原来都是有出处的,学语文就得咬文嚼字。依权欺人确实可恶,唐太宗英明。皇族就是皇族,想和谁就和谁,无论年龄地位,那时候可真不封建啊!现在说古人有男宠啊,同性恋啊的,我确信了。群系、宫斗,腐败,古今中外大约都这样吧。想起一本书《千万不要当公主》。申爸让读这些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树立榜样?为了开阔视野?猜不出来,但是我觉着读来很有意思,拉着娃看,娃也看,也说了自己的想法,明天补上她说的。

魁北克-JOJO妈1407男
人物或者典故以前读过,这里又添了有趣的见识,自然是会心莞尔。像灯烛这样讲来龙去脉,也会好奇。还分不清孩子选择的更多是基于内容,还是基于语言本身。当语言或详实,或逻辑性强,或优美,或生动,总有一款能触动孩子阅读,因为通过伴听,天书足够浸润,孩子的阅读类型足够宽。对内容接纳相对敞开吧。

豫-彤妈1311女一
从开始读课件,看到题目先在微信搜索里搜一下,若是找到一模一样的就在公众号里选择大号字看。有的能耐心看完,太长的一般看不完。好多在公众号里找不到的短的看一下,长的直接略过。
这几天的课件是伊林著作选。我前段时间给娃亲子阅读《人怎样变成巨人》,虽然知道这套书是讲人类发展史的,但感觉比较深奥、难懂。读不下去的时候想换成另外几本,可孩子要求读,我一边读,她一边玩。读到《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二本中间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来,开始读《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这几本比较薄。因为这些都是科普读物,科普和伴听的重要性在《又到一年开学时》申爸已经反复讲了好多!所以才有耐心给孩子读,要是自己看肯定坚持不下去。感叹伊林能把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蛮有趣的,但涉及专业知识看不懂的地方就一遍过,没有深究。感觉普通人跟科普作家的差距太大了!对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偶尔会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也就一闪而过,而科普作家却能将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的发展脉络生动地重现出来。

粤-喵妈1612女学前
我看不下去这些早课,不过眉豆妈读后感里面那些甲骨文我研究半天,最近在带娃感受夏天,夏字的演变还是挺有趣的,像是一个人葛优躺,可能太热了吧!

粤-萱妈1312女一1904女
昨晚爬楼终于全部看完,可以跟上节奏了。
早课感悟:看侯宝林的课件,感觉在看流水账,记日记,但是就是这样平淡的话语中把很多民间流派的起源,人物介绍了很多,感觉那个年代的人活着真不容易。
《中国古代的“国号”》等课件,说句实在话,要不是申爸发的课件,我都不知道年号是这样来的,上学的时候,书上都是皮毛,老师都是要求背诵,背会就好了,但是真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每个东西都是有根源的,只有深挖才能了解,才能运用,融会贯通。

闽-来妈1002男五
早上看了关于“公主”的说法,原来从没有考虑到这个公主的问题。

沪-萱萱妈1004女五
早上读公主,再想想现在大家说的公主,意义相差甚远。我家小公主早上还说,六一儿童节的小公主今天在12点10几分就回到家啦,学校今天六一节搞活动,只上半天学,小公主可开心了。

皖-豆妈0812男六1605男中
今天的课件:了解了公主、驸马的由来。前面两篇看得很快,为什么历代公主权势熏天这篇有点烧脑,边看边调动以前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对照起来,后面的三篇匆匆扫过。

苏-文一妈妈1301男二1608男中
6月1日早课反馈:《没有火的灯》内容讲得很平实,也有一些小故事算是科普文吧,感觉自己就是看不进去。每个字每句话都有认识,每句话也有扫进去,就是记不到脑子里去。哦,里面讲了爱迪生发明灯泡,然后讲他并不是第1个,这个是有印象的。
《第03组》这些文章写的还挺好玩的,好多内容是我原来从来没有想过的,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结合自己看过的电视《汉武大帝》,背过的诗词,知道的故事去看。我在想娃大概伴听到位之后看啥都会有可以结合的点去看,都能看得进去,那是不是想搞啥都不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17 06:01 , Processed in 0.0775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