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64|回复: 0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培养“乐之”的孩子及看课件反馈】---2021.05.25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8 16: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5-28 22:06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培养“乐之”的孩子及看课件反馈

2021-05-25
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大脑对自身的操控,训练好后,是形成自控力,自制力,自律?

都不是哈!或者准确点儿说,申爸不知道是不是。原因在于,“自控力”、“自制力”或者“自律”这些话题,并不是申爸的着眼点。申爸很少说这些话题,因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这就如同“兴趣”那个话题一样。兴趣是个伪话题,所谓的保护孩子兴趣,那是扯淡。

黑-顺妈0807女七
《卖冰核儿和卖报》作者的童年真是遭了不少罪,可是字里行间没有丝毫抱怨,既然要活,就有什么做什么。回想我的童年,简直幸福得上了天,除了学习就是玩,无忧无虑,可是到了四十多岁,学习能力和沉下心来钻研的精神还是不足。我们的孩子们是不是也需要吃一吃这样的苦呢?多一些历练和磨练,挨一些打和鞭策?

麻麻不要忘了一件事,当年挨打的学徒,多了去了,并非都“学出来”了。像侯宝林、新凤霞那样的,毕竟是少数。今天,不挨打,也能出来少数那样的演员。可见,挨打并非充分条件。挨打不是充分条件,那么,什么是充分条件呢?“自控力”、“自制力”、“自律”不是话题,什么是?

咱们的课件里,提到的每一个学术上的大家,肯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喜欢他们的学术领域。喜欢干自己干的事儿。好比汪曾祺那老头儿,他就是喜欢写文章,把事情说透,把感觉传达到读者的脑子里。他喜欢干这件事儿,完了,就一直干到死。陆宗达喜欢琢磨古文字的字义字音,喜欢琢磨字义和字音之间的关系,喜欢琢磨一个字,它的字义历史上是怎么流转的……是因为这个,他才翻破了一本又一本的《说文解字》。事情不是倒过来的,因为汪曾祺用功,靠着自制力努力写文章一直到死,他才写出那么水灵的文章的;陆宗达为了搞好训诂,下苦功夫,三个月把说文穿烂,才达到目的的。

当年,黄侃决定收陆宗达为徒的时候,陆宗达已经21岁了。黄侃是看中了陆宗达有那种能把说文翻烂的潜质,才决定收陆宗达为徒的。名师跟高徒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如果陆宗达没遇到黄侃,他也不会去三个月翻说文到烂;如果不是陆宗达,黄侃也会找另外一个有同样潜质的学生去教。名师的本质,在“挑”而不在“教”。有很多很有水平的人,就因为不会挑徒弟,自己的本事有,也彰显不出去。名师们的挑选对象,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不涉及到“启蒙”的问题:随便一个小萝卜头儿,啥都不懂,从头培养……他们不干这个事儿的。这个事儿,是妈妈们要干的事情。目标呢,也不过是说,把孩子培养到能够入名师法眼的程度。我们管妈妈们做的事情,叫基础教育。

豫-骆妈0605男九1307女儿
仍旧是“定制兴趣”?

好像是的……现在,申爸还不大能咬得准,但应该就是这个方向。不管怎样,这是作为母亲,在把孩子交给名师之前,能最后做的一件事情了。内个……申爸说几件事哈,帮助妈妈们理解,我们要教的孩子,目标在什么地方。

很多麻麻都知道,钱理群先生。钱老师在北大讲课,讲得真的好。当年申爸那时候,选他的中国文学欣赏的课,在电教的那个大教室里边讲,讲《祥林嫂》,讲得申爸坐在那里,脊梁沟都发凉。他跟别的老师不一样的。他大学毕业之后,去教中专……相当于高中……一教就教了18年。后来,考回北大读研,再留校的。他教中专那么多年,让他对于启蒙教育,非常感兴趣。这是钱老师跟别的大多数学者不一样的地方。他兴致勃勃地琢磨怎么把课讲得好,让不太懂事的少年人,也能喜欢,听得懂。这个事儿吧,你怎么区分,一个人是真的喜欢,还是口头上说自己喜欢呢?你看他退休之后,去干啥。

钱老师退休之后,每两年,就跑回南京师大附,去给高中生讲鲁迅去了。后来,好像在北京的高中,也讲过,讲稿还出版成书了的。这个事儿是非同寻常的。妈妈们要稍微理解一下,讲课和讲座的区别。讲座时间短,两个小时。很多学者,退休之后,是能够开讲座的。就某个话题,在一两个小时之内,把它说清楚。讲课就不同。一般的讲课,都至少需要备15次左右的一小时课程。这可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的事情了。

考虑到退休之后,人的精气不复当年,这么大的工作量,并且要求持续工作,一旦开始,中间不能停,也无法休息,离退休之后,还能跑去开课的人,那是真喜欢,可不是口头的喜欢。离休之后,还能义务地给高中生去讲课,这得是多喜欢讲课这件事儿,才能做到啊!

最近两年,申爸不是研究高考这个事儿么?对于那些成就突出的优秀特级教师的著作,申爸要进行追踪。申爸很疑惑地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几乎每个老师,他的著作,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好比说,他02年还主编的教参,有七八本之多;03年也不少,有三四本;04年,还有两本;可到了05年,突然之间就一本也没有了!再往后,这个著者的名字,就不再出现。基本上,都是这个规律,令申爸很迷惑:这是为什么?后来,申爸有一天,在网上查一个老师的简历,忽然想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那个老师是1962年北师大毕业的。05年那一年,正好他65岁。退休啊!一旦退休,他的职业生涯,就戛然而止。

那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语文有叫王大绩的,数学有叫周沛耕的。他们早就退休了,可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地有关语文和数学著作出版。这是真喜欢!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呃,他那本检索与加工,孔网价格一直高居不下。

据顾德希讲……他是王大绩当年的同事,都是语文的高考教育专家……王大绩对于语文的考试,那真是痴迷。一提到语文考试,眼睛就放光,滔滔不绝地谈。有次开会,他们住一个房间,王大绩硬是谈了一宿,就谈高考,语文考试。周沛耕对于初等数学的教育,那真是着了迷……现在,老得都不成样子了,还是在一刻不闲琢磨这个数学的教学。

皖-哈妈1008女五-1601男中
可怕。

同样可怕的人,眼前就有一位的:袁隆平袁老。据说前几天最后一次清醒,就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的水稻怎么样了;一个是问护士,自己是不是快不行了。……能够称得上“专家”,写专著,编练习册,进考试指导委员会,亲手出高考的试题;回头社会上,又出名,受尊重;又获利……那一场专家的考前辅导,能收多少钱啊,估计妈妈不知道……就是这样的专家,真正喜欢他们手头做的事情的,也并不多。申爸找了好久,也就找到一个王大绩,一个周沛耕。其他的,全都退休了,立刻就销声匿迹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咱们花果山,培养“乐之”的孩子哈!

继续看课件谈感想,今天的课件哈: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pdf (337.86 KB, 下载次数: 4)

作者的知音——记徐调孚同志.pdf (1.01 MB, 下载次数: 3)

知道我们基础三百里的《木偶奇遇记》,洁本四大名著,背后发生的事情么?看看这个课件吧!

第3部分.pdf (858.9 KB, 下载次数: 3)

内个什么:规矩还是老规矩,妈妈想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就随时说哈!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哎呀,我还以为木偶奇遇记、宝文堂四大名著跟侯宝林先生还有关系,忙忙的把连载三给看了个囫囵吞枣,看到半途才觉出自己可能理解错了应该是徐调孚那篇里的。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申爸发的课件,有些若不是因是申爸发课件形式,估计我也就扫一眼,因是申爸发的课件有的是硬着头皮看完的,看完就看完,也记不住更说不出什么。
今天的还只看了齐白石老先生那篇。我在想不怕枯燥乏味,刻苦努力这些,是不是申爸说的只是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外人看到的,感觉的。但是在本人那是兴趣,那是乐趣,是自得其乐,不知不觉中做的事情,一种愉悦的状态,忘记时间。

豫-骆妈0605男九1307女二
看齐白石那篇比较仔细,其它几篇是快速划过,遇到熟悉的内容,比如讲到某本熟悉的书,会停下来细看,不觉想到孩子们的“听词”、“读字”,某领域熟悉的词汇越多,越能定神来看。
写齐老的文章,开篇就写“寿材”,倒是引起兴趣,往下读,思维就开始飘了……是“成大家可以任性”,还是“从心所欲不逾矩”?齐老对后人“不临帖”的教导,和作者对“不临帖”之前的补充,也在说这层关系。想到新凤霞,自然地从“质”到“文”,想到考场作文……很散很乱,表达能力太差。
读这些文字,还有一个感觉:作者的心是沉静不为外物影响的。

沪-苏妈1208男三0108女大二
今天的三篇,越看越困。先看的侯先生的第三篇,感觉没前两篇好看,介绍的太多,真情实感少;第二篇启功写齐白石,明显没有作家写的吸引人;最后一篇越看越困。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我时而迷惑,今天看完早课又清醒了些——呈现出来的表象不是重点,背后的本质。我总被表象所迷惑。
想起前几天早课一篇傅斯年的文章里写傅先生去世前夕伏案写作,我被触动。他们做的事情,像是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知我的比喻是否恰当。做这样的事情,给生命所带来的是什么呢?力量,支持,充盈。
我们现在培养孩子,成就他们内在品质,当孩子入迷看书,是不是就是在慢慢形成品质。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几天几篇文章读下来,察觉这些大家们,个性中为人和善,温情,重情谊。
《记齐白石》这篇叙事讲人,每件事后显示出齐先生的性格特点与品质,对于作者的影响。在作者一段时间没有拜访,先生关心问及。齐先生教人书法,不拘于形式,让学书法者随心书写。作者请教刻印,齐先生亲自刻字,边实践边教授。因为孩子也学画,这篇看的饶有兴趣。想想这么多事情,作者记忆犹新,记录下来,汇成文章,有些佩服。
《作者的知音》,是什么比生命还重要?文字?精神?文明?介绍故事发展和背景时,我不感兴趣,快速过。想看讲述有温度和情感的事,这种太长的介绍,我看不下去。结束。
《连载三》文章里很多不熟悉的名字,兴趣减弱,看不下去。有闲情的时候,我想会仔细看看的。

粤-帆妈0803男七
徐调孚这篇,看得很有感慨。从内容来说,似乎拉拉杂杂的有些零碎,琐碎就是编辑工作的日常,就如周振甫先生的文字。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徐先生是作者的知音,发现人才、编辑和出版作品,这是他生命的一大价值和意义,“为他人作嫁衣裳”——以他的才华和能力,做研究、搞翻译、写小说都是好手也未可知。那时的编辑是受到作者尊敬、爱戴和怀念的。也确实由于他们是专家型的人才,有的只是借了编辑这个外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吧。包括后来的中华书局的傅璇琮先生、前几天大家在纪念的上海古籍社的赵昌平先生,他们都是不可替代的好编辑,深受众多学者和作者的敬重,自己也是极有才华的某一领域的专家。徐先生中学毕业后没有进最吃香的木行和钱庄,志不在商业,是父亲的影响,是自己的志趣?志向确立之后,之后的为之努力、奋斗乃至其中的遭遇挫折、百折不回,是外人所看到的;在其本人,可能是申爸说的乐在其中。

桂-迅雷爸0710男七
看麻麻们做申爸的阅读理解作业在谈感受。昨晚孩子的语文家庭作业也有一道阅读理题,做完之后孩子象是神秘兮兮地又象是颇有感慨地跑过来跟我聊阅读这篇作业文章的感受,聊了一个多小时得有,我边听着孩子聊心里边焦急,感受是,感觉是对于阅读理解来说,孩子最缺的是社会认知,他没有社会阅历么,人情人心什么的也不太懂,他对文章的解读与理解的参照系,是自己的一点儿或从电影电视剧看来的或从小说看来的那些认知,偏幼稚……诺,他昨晚的作业是侯发山的这篇《灯》,曾经是2019年的中考题。
今中午这篇的话题还聊了半小时直到说不行了,要睡了晚上再聊……得,我一发狠我去把这个侯发山写的小小说给买回来一堆算了,虽然之前一点儿都不认识这作家作品。看看能从中牵引出一些什么话题可跟孩子聊以扩展社会认知的。
我感觉这些文章不就是我们小时候读的《故事会》吗?怎么现在这孩子连故事会的素质都没有?想不起来读《故事会》的年纪,那时候我是几岁了?难道我最初的社会认知是从故事会来的?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理解你的意思,孩子对于文章的人情人心确实不能完全明白,是可以像这样,多看类似这样的书,积累,培养。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初中的时候,我们读故事会最火是在初中。

沪-康妈0801B男七
我小学一年级最爱读的就是故事会。后面一直读。孩子小时也订过。感觉文章质量不复当年了。包括现在科幻世界。孩子说不用定了。上次科幻世界的一幅图直接是把我吓到了。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记齐白石》我反复看了两遍,也许对字画的喜爱,也许作者几件轶事对齐白石的另一个认知。说到摘抄、复制,记得我学生时代因为喜欢画画,都会把报纸上的、杂志上的、图书上的一些好的图、文字等会剪下、摘抄或描绘在自己的收集本上,当做宝贝收藏起来,有时候也在想,怎么现在的儿子不会收藏呢?其他小朋友是否有这样收藏的习惯呢?
《作者的知音》,开始兴趣不大,不知道讲述啥。但是反而越看后面兴趣越大,特别里面穿插了其他人物的管理及做事来衬托徐调孚。徐调孚对开明书店的支持,开始出于对朋友还是对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的坚持,及齐白石对雕刻、书画的热爱及坚持,我想都离不开今天早课的“乐之”。

浙-卡妈0810G六
看了《作者的知音》,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是平凡而伟大的人,一生致力于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只因热爱、兴趣为之奋斗一生。猜申爸是认为高中阶段是培养一生兴趣的敏感期?

豫-杉妈0902女七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作者从和白石先生的交往的每一件事中都会获得深切的感受,领悟人生的真谛,如在看他刻印的时候说:“精心用意地做事,尚且未必能成功,而鲁莽灭裂地做事,则绝对没有能够成功的。这又岂但刻印一艺是如此呢?”后面写他看先生画画时也有了同样的感受。
作者通过几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向读者充分展示了齐白石先生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最初的大量模仿、学习,以及后来自我融化达到的艺术高度,最后用抗日战争后伪政府的事情写白石先生一身浩然正气和不屈的灵魂。这时,作者笔下的白石老人从艺术成就和人格两方面获得高大和丰盈的形象,读来,不禁对齐白石先生生出无限的崇敬来。
大家写大家,中国文人风采可见一斑!

六豫-杉妈0902G
读《记齐白石先生轶事》,本文作者启功先生与文中主人翁齐白石先生在当代中外书画界享有盛名。大家写大家,别有风采。正如作者开头所说,齐白石本人和其艺术成就都是大家熟知的,有点范仲淹临风岳阳楼的感慨“前人所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感慨。所以作者紧贴他和齐白石先生之间发生的亲身经历进行叙述和生发感慨。从作者针对一件事情发表的感慨浓厚、深情看,可知作者对齐白石先生的仰慕、敬佩之情之深厚。特别是写到当他打开齐白石先生手描的那本印谱时,从钦佩先生的刻苦、一丝不苟的精神到对难得的印谱的珍惜发表了深深的感叹,作为读者不仅对齐白石先生有着与作者一样的感受,同时也对作者的深情和感悟所打动。
作者还记叙了齐白石先生模仿金冬心先生的有趣的事情,读来真是趣味。记得曾读过书上说,齐白石先生对他的学生和喜欢他画作的人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说明白石先生是不主张模仿的。可是,早年他竟是那样的亦步亦趋地模仿过金冬心先生。也许,正因为有那一段经历,先生才忠告后生要学,而不是模仿吧。接下来的一段就印证了这件事,说“老先生不主张临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他晚年想要融化,或摆脱从前所学的。这也许是一个人成为大家必走的“弯路”吧。所以作者说他是漏掉了前半部分,好比一个人吃得并不多,甚至没吃饱而服用消化不良药,导致营养不良,作者分析得挺有道理。

黑-顺妈0807女二
今天比较喜欢的是《作者的知音》,徐调孚先生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从事出版工作,不计名利,不计恩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参与组织很多重要书籍的出版。以前很少注意出版人为好书付出的心血,这次看到了,更加珍惜手中书。
《关于老云里飞》和第二部分一样令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事件、场面的回忆可以记得如此丰富准确,可以把读者带入作者的奇妙世界。不过较之于新凤霞的叙述,略输一筹。新凤霞的更加细腻丰富感人。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不太能吸引我,可能是自己对绘画领域无感。

鄂-虫妈1007女五
简谈三篇感受,齐白石侧重文采,像是传记,文人色彩较重,《作者的知音》是官方正式文章,含蓄而内敛。而第三部分读起来象唠嗑,围绕某个点从站在细节的角度白描,有点象听曲艺相声。

豫-豆苗妈0712男七1508男大
连续几天的人物传记看下来,今天一起总结一下。齐白石先生的几件轶事告诉我们:“精心用意地做事,尚且未必能够成功;而鲁莽灭裂地做事,则绝对没有能够成功的。这又岂但刻印一艺是如此呢?”徐调孚同志生前的故事让我想起刚刚逝世的袁爷爷,他们都是在病床上依然不忘工作的英雄。天才傅斯年的天真其实是勇敢果断。钱钟书先生是“理智上求真、情感上爱美”的矛盾结合体。胡适先生崇尚“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作人”。西南联大是开放和谐、宽容爱才的。学习《说文解字》的故事让我懂得:“任何高深的专门学问,都要从看来是最笨拙的工作开始,而每一项枯燥繁琐的工作背后,都隐藏着一篇学术的新天地。谁想在打基础的时候偷懒,谁就只能在边缘摸索;唯有从最基础的工作一点一滴作起,而且坚持做完,才能深入到自己所学的领域的中心。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存在图轻松的侥幸心理的。”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都使我庆幸,庆幸自己平日里经常给孩子灌输“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优秀”。这也让我想起大申爸说过的:“教育其实很简单。”我理解的这个“简单”其实是两面的,是既简单又不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教育的路子不复杂,初中文化水平的妈妈就可以操作;说不简单是因为要实操,要坚持,要做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5:24 , Processed in 0.0738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