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48|回复: 0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怎么知道孩子当下需要什么营养】---2021.05.19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2 12: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5-23 20:14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怎么知道孩子当下需要什么营养


2021-05-19
看来,妈妈们都喜欢第一篇。第二篇,实在是不招人喜欢。回头,继续看课件哈,先说正经事儿。

有妈妈私信申爸,谈自己孩子教育的事情。申爸没有一一回答……其实,是一个也没答。这里呢,申爸给妈妈们一个统一的回复。这当然也是一个公开的回复,最终的用意呢,是在这里:申爸理解,还有好多人,想介绍自个儿的亲朋过来学习。教育么,人生最基本的三个需要之一。又不好明说,因为大家都还“不熟”。照着社会上一般的做法,就各种的暗地的用力……希望引起申爸本人的注意。申爸理解大家的用意,但是,处于“巴结”的中心,就申爸自己的性格而言,不但不觉着享受,反而觉得不胜其烦。教育好孩子,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亲朋的孩子,都是很正当的需要;大家光明正大地提出请求就行了,不必拐弯抹角,费那么大事儿……你说,对吧?一个人病了。病人总希望找个专家,高手,来给自己看病。教育呢,妈妈们也是直觉出发,总是希望找“专家”来……但妈妈忘了一点:你并没病!直接请申爸这个专家,不但对你教育好孩子,没好处,反而有害处。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教育是个极其特殊的东西。

今儿早,申爸打开微信,一眼在某个群里,看到了这个图:转过来哈……别着急,等申爸再找找……
1.jpg

这图是个段子,以不怎么正经的方式,指出社会的某种日常。但是,妈妈们自己体会一下……你的一生中,唯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似乎不这样。

事实是,正好反过来。你麻麻粑粑自己认真看看,是不是图上最小的字……5.1列的那些项目,你的重视程度要大于5.0,5.0>4.0......哪位妈妈,生下自己的孩子之后,第一眼看到宝宝,第一次抱着宝宝,就在想:我一定要让宝宝当未来的世界首富。我正抱着未来的比尔·盖茨,耶!有么?谁是,举手。

一般来讲,在孩子那里,真心的想到“钱”的问题,是到了高考,选专业的时候的才发生的事情:哪个专业将来钱途好?既然“钱”是人们看到的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存在5.1的那些项目?为什么还有信仰真理良心良知正义独立思考基本常识这些事情?这是因为,这些事情,是父亲母亲在抚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注意这些事情,而不是以钱为代表的那些事情?很简单,这就是人。人的本性如此。什么是“本性”啊?本性就是规定性。人的本性的意思是说,如果具有这种规定性,就是人;如果不具有,就不是。没什么为什么。所以呢,妈妈们看哈:申爸既然是搞教育的,自然要以教育的要求为先……而教育的要求,跟我们日常熟悉的社会规则,很多是反着来的。所以呢,妈妈们刚开始,会感觉到怪一点。你也不用嘀咕,申爸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就好了。一旦开始,爸爸妈妈们就不会觉着“怪”了。

为了适应教育的这种特质,花果山最引人瞩目的一个机制,就是要隐藏每个参与妈妈的社会身份!你看哈,所有花果山的群,我们都以某妈相称。而里面的“某”呢,又不是孩子的大名,是家里叫着的小名。这样的安排,有巨大的好处:因为是小名,家里叫孩子的,天天用。在群里借助孩子的小名称呼,妈妈自己,很亲切,很敏感。谁一招呼,就知道在招呼自己;而这个名称,出了你家的大门,除非妈妈们自己认领,否则,没有任何人知道群里的那个人是你!

我们把教育,跟孩子母亲的真实社会身份,区割开了。在花果山的群里,除了你是母亲之外,没有任何杂质来打扰大家。大家想的就一件事:怎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这种区隔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在花果山,妈妈可以光明正大地秀娃,不会招致任何反感。不但不会有反感,相反,你还会招来身边妈妈们真心的祝福和赞美!如果妈妈们秀的内容,确实值得赞美的话。秀娃对于母亲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咱们花果山群里哈,妈妈们秀娃,秀得还不够。不是……申爸得把话说清楚。申爸说的“力度不够”,不是说已经习惯于秀娃的妈妈,力度不够;而是说,秀娃的妈妈太少。你们四五百人一个群呢,怎么总是那么几十个妈妈在秀?从没秀过的,要试着秀一次……然后呢,秀娃秀上了瘾,对于教育好孩子,非常有好处。皮格马利翁效应来的。

嗯……这个:怎么参与到花果山里面来呢?你直接申请入群就可以了。最理想的情况是怎样的?十年后,你的宝宝已经考大学了,申爸的一个北大学弟才跟申爸说,我家妈妈在你的群里,已经十年了……申爸并不知道。申爸也不需要知道。学弟家妈妈,最好都不知道学弟认识申爸……为什么这样才是“最好”呢?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孩子的教育,因为它跟社会上的日常,正好相反。

良好的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社会上的因素”越少渗透进来,质量就越高。俺们东北那嘎达,管这种叫“咯碌”。花果山所形成的教育的环境有多咯碌:社会上的卖弄,是极令人反感的,对吧?在花果山,卖弄自己的孩子,却极受欢迎。申爸接着讲下去,妈妈们就会看到,这种环境,非常重要。它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其实,它就是现实教育的全部,因为教育本身,并不难。跟普通人的想象正好相反:教育好孩子,简单容易,一点都不难;难在要有一个能够让妈妈安心教育好孩子的环境。

先说一个重要的事情:你家妈妈怎样加入花果山?你在这里申请加入,就可以了。有小秘书引导你怎么操作……也许不work,因为以前很少人这么做。直接申请,遇到问题,你找眉豆妈就行。就这个头像:
2.jpg

这应该是眉豆画吧?

这事儿吧,就跟你直接去政府综合服务大厅就能办,然后,你找关系托了好几手人,最后,也还是到政府综合服务交易大厅去办。所不同的,仅仅是楼上下来个人,装着一脸严肃地陪着你办就是了。当然了,“找人”在社会上办事,还是有用的。办事不仅仅是窗口交材料。但是,教育因为它刚才提过的那种特殊,你要是“找人”,就会破坏你家妈妈的“环境”。毁氛围。大家知道吧。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啊不对,是让自己推荐上山的妈妈加花果山小助手好友,小助手就能直接把她邀请进有空位的新人群,花果山小助手是个机器人,长这样:
3.jpg
特别勤劳踏实能干,很有花果山老义工风范。头像是眉豆画哒,虽然我一百个看不上这种画风,但她的画技是越来越好啦,目前已经承接了4个妈妈的头像订制业务,2个青春美少女已经交稿,哈哈哈哈。

这个哈……申爸的朋友们很不爽:就这个?在太太面前,显摆不出老公我的面子也就算了,真的一点儿特权都没有?特权当然还是有一个的。如果朋友们提出你思考的问题出来给申爸,申爸会认真回答。申爸的朋友圈,思维质量当然是顶尖的。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孩子,都会有深入的思考。只是可惜,你的深入思考,基本上找不到合适的场合,也找不到合适的人,进行认真的探讨。每个人都孤独地走着艰难的路。申爸可以陪你在这个层面上探讨这件事情。也就是说,你只要打掉所有的噱头,直接面对教育,申爸的兴致就来了。直奔教育话题……这个意思大致相当于说,省下酒桌上喝通关的步骤,直接说大家到量了之后的话即可。申爸这么说,大家就都明白了吧?

这是这个……接下来,申爸来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哈。这样吧,带有共性的问题,申爸把它排在前边。按问题的普遍性,排队来说。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有千奇百怪的人,每个父母的意愿又都有差异。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之下,你的教育怎么可能适合所有人?嗯……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可是,大家知道吗?当申爸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申爸都懵了:这个……这个确实是个问题,申爸听懂了,这个问题在问什么。申爸懵在另外的地方:申爸就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申爸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说,这个问题存在,但申爸以前没想到提;而是,在申爸的观念体系中,这个问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确实是两年前,面对面的时候,申爸的一个北大同学第一次当面提出来给申爸的。在短暂的凌乱之后,申爸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先说一句哈:其实呢,这个问题是不同的思维范式导致的。申爸的教育,跟人们头脑中靠着日常生活简单感受建立起来的未经哲学性检验的教育,完全不是一回事。根子上就不一样。我们把这个,叫做范式(paradigm)的不同。很多擅长抽象思维的同学,本来就习惯在这个层面上思考问题的。申爸这说,这种简洁的说法,大家立刻就明白了。不要再给下面申爸的复杂啰嗦的另外的解释性说法,说糊涂了哈。

没有get到point的妈妈,没关系,咱们再换个角度说。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玉米有各种各样的玉米。有甜的,有糯的,有白的,有黄的,甚至还有花玉米。申爸见过一个穗子上,有四种颜色的玉米。有生食的,有成熟之后才用的……总之,玉米的种类很多很多。不管玉米种类怎样多,我们对于种玉米的,他种的庄稼长势好不好,总是有判断的。长势好的玉米……你别管它是黄的白的鲜食的还是成熟之后才采收做种子的……植株总是长得健壮饱满,生机勃勃。一片玉米,你看它稀稀拉拉,植株又矮又黄,没几片活着的叶子,很多耷拉着的死叶片。这玉米长得肯定不好么。这这……很明显的事实,对不对?

那么,假设换了你去种植,那片稀稀拉拉的玉米,你怎么把它种好呢?妈妈只要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那就豁然开朗了:首先,你要看土壤。两片玉米地,长得好的,长得不好的,土质一样吗?一看,哦,太贫瘠了。那边是黑土,这边都是沙土。施有机肥,把土壤改良成适合玉米生长的土质。这呢,当然是从种植者,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同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玉米的角度去观察说,“我要想长的好,我的土壤中有机质的比例,需要达到13.5%。”,“要是低于3.6%,那就绝收了。”好啦,土壤改良好了,再种。

为什么我的玉米,比人家的,矮了一头呢?同一天下种,你一看,我这边的玉米长得就比隔壁矮上半尺多。很明显的,对吧?为什么?原来,隔壁的地有滴灌,玉米下种之后,一直到植株盖满地面,每天清晨,都滴灌。相对来讲,人家地里的墒情比自己家的好。这也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的,从玉米的角度是这样看的:“我在播种之后,破土之前,适宜的环境的涵水量是7.5%。”事实上,因为不知道这一点,土壤里的涵水率只有1%不到。播种到地里的种子,一直就没发芽。后来,幸好赶上一场春雨,种子才发芽的。要是没那场雨,连芽都发不了。比人家矮一头,就很正常了。播完种第四天才下雨,这等于比人家晚播了四天的种。不矮,就不对了。知道了这一点,明年,也上滴灌,矮一头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是,为什么人家的玉米穗子结都那么大了,我的玉米,穗子还像一根小手指?也没什么不同啊,玉米地都长得黑洞洞的,植株看起来全都健壮活泼。怎么回事?原来,人家在玉米穗在叶腋里刚露头的时候,点施了一次磷肥……

哎呀,申爸有点儿事儿哈,去办一下。两个小时之后,回来接着说。

浙-彤宝妈1008女五:
申爸穿越了,你别指望他了。
谁说的啊?彤宝妈净瞎说。申爸不落忍,打扰麻麻们的谈兴就是了……现在,妈妈们聊完了。申爸接着说哈。

玉米,申爸说的其实是花果山的教育哲学。话说那个玉米,它要是在结籽粒的时候,环境中没有磷元素,又没施磷肥,它吸收不到磷这种营养物质的话,它就不结籽,光长秧,不结果。要是缺少了氮,秧也长不大;要是缺了钾,秧倒是能长大,就是糠的,秫秸长得一点儿都不结实,风一刮就倒。人类从玉米生长的角度,已经研究清楚了这个作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到底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在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

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件事情是说,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容易的;但是,我们看不清自己。灯下黑。作为一个人,他从婴儿到成年,他到底需要多少种营养?在什么年龄需要,需要多少?有人知道吗?

申爸的意思,不是说物质上的营养;而是说精神上的,智力上的“营养”。根本就没人知道!甚至,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人,都很少!从物种的层面来讲,人类跟玉米,它都应该遵循同样的成长原则才对啊。在生物进化的级层上,玉米当然比人类是低等多了。可正因为它低等,本质性的特点,才更让人一目了然。关键是,同样的原则,是否能够拿到人类身上,有意识地使用,运用。在出发之前,我们凭理性和逻辑,就可以推测出一些推论出来。比如说,任何人类所珍视素养和能力,“以其道得之”,都应该很容易。如果妈妈们觉着费劲,那肯定哪里搞错了;只要有一个人具有的素质,理论上,所有的人就都能具有。如果没有,你去找,在哪个阶段,什么营养没给够,导致孩子没有在这个方面成长起来就是了。比拟起来呢,是这么看的:假设说,玉米结籽的时候,完全缺少磷肥。那到了秋天,这株玉米在别的方面,跟其他的玉米都一样:一样的高大,同样的健壮,看上去生气勃勃,深绿到发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摆,健壮的杆径挺拔.....除了没结玉米棒,其它都好。

每个孩子都能有的项目,都有哪些呢?很巧,就是这张图里最小字的那些:
1.jpg
信仰、真理、良心、良知、正义、独立思考、基本常识、创造性、行动并加以完成的意愿和意志……

十年之前,当大申站在小学的门口,申爸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只是推测:头脑中的逻辑性想法。要想试着“这样看”,得解决一个基本性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孩子的当下,他需要什么营养?在这一点上,以蒙氏教育为代表的幼儿教育,给出了一个方案:看孩子的表现。他需要的,他就会要。他要的,你就给足。很多大孩子的妈妈,马上表示异议:不对,申爸!孩子都喜欢打电子游戏,这是他需要的,你给足吗?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应该是该给足的时候,没有给足造成的后果。这在当初,是申爸的一个推测。按照这个推测,唯一需要确定的参数,就是“什么时候是该给足的时候”。申爸认为,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开始形成之前:拍脑袋定的时间是十三周岁。

大申那里的实践结果是这样的:这个时点稍微早了一些,但大致还可以接受。这个时候,就是该给孩子电子游戏的时候。给足了,狂玩几个月,以后对电子游戏“也就那么回事”了。在此之前给,肯定不行。当然,这是一个细节。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他要,你就给,给足,是完全正确的做法。以前,申爸曾经有阶段怀疑说,在十四周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或者说主观能动性……发育了,你就要靠激励他的主观意愿,去主动克服困难来前进。

现在,申爸惊奇地发现说,尽管大申马上十七周岁了,“他需要的,你就给足”这个原则,依旧适用。人到了某个年龄,他会要一种特殊的东西,这种东西,会让他自己产生强烈的主观意愿说:我一定要实现什么!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理想,要涌现了。申爸估计,等到理想涌现出来之后,人的天生带来的成长红利,才真正吃完。

今天先说到这儿吧!

接下来,妈妈们继续看课件,完了吧,继续说感想哈。有什么说什么,说什么都行,只要是课件触发的就行。还有呢,申爸特别提醒妈妈们呢,认真看别的妈妈写的感想。那啥……要是别的群里有妈妈写感想了,麻烦也转过来,给大家参考。一方面看课件,一方面写感想,一方面读别的妈妈的感想;最主要的,你们开始思考:申爸找这些课件要干嘛,到底想说啥?猜哈,乱猜。

沪-眉豆妈0706女八:
转来转去太麻烦,等会大家看公众号吧。每一篇课件,义工们都会搜集各群妈妈们的感想,集中发的。
那就集中转到公众号吧。妈妈们到公众号里去看别的妈妈的感想。

稍等会儿,申爸去找课件来。

课件,第一篇来啦:
胡博士(6).pdf (323.34 KB, 下载次数: 9)
回忆辜鸿铭先生(6).pdf (279.84 KB, 下载次数: 18)
永在的温情(6).pdf (452.94 KB, 下载次数: 14)

沪-苏妈1208男三0108女大二:
看完了,严重怀疑和昨天的第一篇是一本书或者一个系列的书。但是不是一个作者,文笔风格不太一样。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胡博士》看这篇时,从文字里感觉作者是冷静,沉重,理智的人,我有些看不下去,不喜欢冷冰冰的记述文字,虽然有我想要了解的年代,看到五四一词,没有吸引我的内容。大概扫了一下,结束。
打开《永在的温情》,看到鲁迅的头像,名字也是很打动我,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深交的朋友工作,不为青年的责备,不灰心的坚持改削创作。鲁迅先生的那颗心,我在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
对于写作的热爱,对友谊的温情,把书转送给更热爱的人,对于文化的保护,鲁迅先生都表现出很崇高的,排除个人主义的精神。读到结尾,很感动,潸然泪下。
第三篇,《回忆辜鸿铭先生》留着大辫子,主张满清的帝制,从小在英国求学,有外国文学的特长,公开主张一夫多妻制,让人惊叹的人生经历。看似冲突,但辜先生很坚定自己做的事情,乱世能做什么,最后一段总结到位。

汕-登妈1111女三:
这些都是写人,而且很多细节描写,第一天发的时候,我猜是不是要给大申练写作文。现在多一个猜,是不是通过文章学看人的多面性。

古德!妈妈们继续推测哈!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两篇都读完了,第一篇前半部分更喜欢,喜欢这样生活的人,内里丰富,外表平实,智慧的人吧。第二篇基调就是暗的,不太喜欢,但也看完了,但我家哥哥超级喜鲁迅。都是大师,不知是申爸在找哪个点,还是要让大申体会,构建自我图景。那个自我是什么样子的。

赣-涵妈0608女:
昨天两篇我感觉是写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的区别。今天的还没时间看,上班中。

粤-帆妈0803男七:
昨天的课件当时就看了,很长的文章,很复杂而精彩的民国文人的生活状况,所以感想也很繁、杂,后来开会没时间说。几个课件,无一个不真实,不饱含感情,所以很感人。哪怕汪曾祺先生说并不了解金岳霖,但因为沈先生的缘故,其实有神交,所以他笔下的金岳霖,跟其他人和其他文章里写的颇有不同。汪先生的生命趣味,真的不只是在美食上;在识人方面,他也注重真性情和趣味。
黄永玉先生笔下的沈从文,更是读来令人心灵颤抖。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的对话。他能读懂沈先生最深的乡愁。我很感动于他安排沈先生80岁回凤凰去的描写,感觉那是触及一个人生命最本质的层面。以前对黄永玉的印象,是文、画俱佳,是一个很通透有童心的老顽童,他那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会让人莞尔一笑,饮中八仙歌的画也让孩子哈哈大笑,觉得这个老头儿真好玩;《无愁河边的浪荡子》读来又是另一种感觉。昨天写沈从文先生的,是感觉最沉重的。虽然题目是“忧郁的碎屑”已经故作轻松了,每一片碎屑落到个人命运上其实都很沉重,都是一座大山。
今天的胡博士仍然是跟公众眼中的非常不一样,,如何避开大家都写过很多、都很熟悉的胡博士,一方面很考量写作者的眼光和才情,另一方面又觉得其实是各人观察和感受的不同。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实都是好文。想起这两天很多群里讲到的他儿子胡思社,一声叹息;想想《我的朋友胡适之》里面的各种人物描写的妙趣横生,又能感受到民国大师们洒脱豪放有趣的一面。
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比如初一孩子学过的萧红写的,也是好文。所以仍然是感觉要写出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不做无病呻吟,文从字顺即为好文。就如当时大家都质疑萧红的悼念文,所写是琐屑小事,意义何在?我们的表达意义何在?其实就在它是自己的所感,不是由别人强加的,不是学着别人去说的。说出的是自己的心声,就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意义。
所以,孩子看鲁迅,喜欢他的那首打油诗《我的失恋》,我也跟他一起乐呵——虽然我自己真的之前没关注过这首诗。
前年暑假带孩子去北大,买了一个校徽,告诉孩子这是鲁迅先生设计的;网上的北大孩子把鲁迅的《野草》唱成rap,也让他听。我想,不一定要用我们以前认识鲁迅的路径来要求孩子——虽然最终目的是要走到那里去。但太过说教太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会让人反感,很多人有长长一段时间的“反鲁迅”情节,这不是鲁迅的问题,其实是教育的问题。
对了,现在的初中七年级必读书目有《朝花夕拾》,其实也是让孩子们先看到一个真实生命存在的鲁迅,也如他们一般有调皮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先接触的是痛打落水狗、记念刘和珍君……

京-乐妈0706B八:
看第一篇胡博士,感觉文风风趣幽默,但总感觉隐隐略有嘲讽;看第二篇,永在的温情,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作者一起悲痛甚至绞痛了,文中字字真情,能看出鲁迅的真性情,真导师风范;第三篇文章,以务实、质朴、严谨的叙述,将一个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真实有趣。但因为我本人对这个人物不太感兴趣,没像前两篇读的细。

赣-粮妈1402男一:
《永在的温情》这篇笔者以鲁迅先生的逝世的消息缓缓引入读者的眼帘,回忆了笔者和鲁迅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给人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觉,读完我闻到了笔者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有种君埋泉下泥锁骨,我寄人间满白头的惆怅。

浙-Lucy妈0705B1610G:
看完《金岳霖先生》,勾起我的一个回忆,回忆起高中一个物理老师,然后去搜了下哪本书里收入了这篇,搜到是汪曾祺的散文集里,就下单了,打算到了再看看其他几篇。然后打印了这篇,准备推荐给我家老大看一看。也搜出来这篇是被收在高中语文里。
想着这些课件,大概也是大申爸备课用的材料,准备给大申每天1H里用的资料之一吧。
结合今天给出的视力表,这位金岳霖先生扩散开去的主题就是5.1这行吧?就是高中生最重要的软性建构内容之一吗?
由于还没看其他几篇,看完了,可能就会更清晰些大申爸给出这些课件的目的是什么。

豫-豆苗妈0712男七1508男大:
刚把昨天和今天的课件一起看了,五篇都是写人的。印象较深的是昨天的金岳霖先生和今天的鲁迅先生,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这两篇都用简短的文字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叙事抒情,其余三篇都不乏拖沓冗长的句子和晦涩难懂的词汇,特别是《胡博士》一文中更是频频使用否定意义的引号,这让文章失去了些许可读性和趣味性。我倒不是认为那些文绉绉的长句子不好,只是觉得这样一篇用来纪念的文章应该使用接地气的语言更合适。想到昨晚二宝放学后说他们参观了小学,还去小学教室上了晚自习,我随口问是哪个老师给他们上的,小家伙却一本正经地答道,晚自习就是晚上自己学习,怎么会有老师呢!我猜申爸是想让妈妈们明白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吧……

川-牛妈0912男五:
我猜申爸是要探讨人的底色,或者讲“性格”。申爸在花果山探讨的不出“教育”,大申的年龄也是趋于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性格怎么样,是最终成就一生的基石。从申爸给的几篇文章看,谈的都是满腹经纶且聪明人的人生,他们生活在相同和不同的时代,坎坷中做出的人生选择却又都不同。金潇洒、文表叔压抑中的马克思主义自我学习,鲁迅求真,胡博士有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特质,天才辜老的瞧不起人/自卑情结,这些精英们有在艰苦环境中突破,选择走向活出自我的,也可能有对现实不满,退而求其次委屈求全的,在生活中就难免用不同方式表达心里憋屈,比如:瞧不起人,怪癖,文表叔的对共产党的刻意不表达……放到教育中来看,看什么,不知道哎。对中国最精英的总结来自直觉,受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偏差误差……,期望不要被拍砖。

浙-晨晨小小龙妈1610男1203女三:
今天的三篇课件都是同一位作者,第一篇学生写老师,老师非常有名,但是笔者并不喜欢,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位风流倜傥的风云人物,看完了之后想要窃喜一下,我也不怎么喜欢这位胡博士。第二篇课件是写鲁迅先生,看课件的时候想起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是一位真诚的,乐于助人的,对年轻人宽容的,勤奋的长者,非常温暖,不似高中的时候课文中的严肃的模糊的鲁迅先生。看完第二篇课件,仿佛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失去一位人生导师的悲痛心情,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捶胸顿足啊。第三篇课件,也是学生写老师,又让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那些可爱的迂腐的又天才的老学究们,固执的活在旧时代里。这三天申爸发的课件都认真看了,不止一遍,经常要停下来思考,然后才能接着往下读,白话文非常朴实的文风,但是还是觉得深刻,有深意,不似一些鸡汤文可以一目十行,都是需要慢慢读的文章,看第三遍的时候和第一遍的感受又不一样。

京-北北妈1411女大班:
我看了今天的三篇文章 、感觉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是有自己的态度、感受和评价、而这种主观认识主要都是通过客观的一件件小事情体现出来的,非常质朴纯真、主人公的画像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鲁-田妈0712男七:
看了这两天的课件,怎么感觉是纪录片《先生》的一个补充呢,除了鲁迅先生,这是对申爸发课件的目的的一个猜想。
我个人比较喜欢胡适先生和辜鸿铭先生的描写都有其特别鲜明的一面,因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也还是没有超脱出其他文章的特别出彩的地方,写的事情好像我们都听过,但是并没有昨天对第二篇文章那样看不下去的感觉。

浙-果冻妈1304女二:
看了课件,同感胡师傅那篇我看了两遍,描写是形象的,语句是风趣的,有跃然纸上的感觉,辩证去看一个人,也是真实的。第二篇有点感觉沉重,可能一面倒的说多么刻苦多么认真,可能太完美的东西反而容易泯于众,第二次看不进了。第三篇言语比较好玩,辜先生那种刻板又随意,自负又自嘲,有才华又不完美的形象非常生动。人都是有这样的两面性,真实的全面的描述,不但瑕不掩玉,还让人觉得可爱。申爸是不是也想表达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要各节点大方向、品格对,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也是要被容纳的,没必要要求完美或者老盯着那点自己眼里的不足。即使如这些大家也都是有各自特点的,何况我等平民。还有一点,前两者都是从小习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很深远,如胡博士在外留学,可以把外面的一些想法兼容进来,中西为我所用。但是辜先生就比较分裂,从小接受外国文化,虽然后来苦学中文,仍不如意,比如字容易写错,比如他的思想底色是很难改过来,在外影响力大,在内不能很好兼容。其实这点也印证申爸说的,除非一直留在国外不回来了,你早早去留学。要是还回国的,还是等孩子大点,三观形成再出去。否则最后难过的是孩子自己了。

粤-喵妈1612女学前:
超級喜歡魯迅,上學時候還拍過他作品為主題的話劇另外兩個沒什麼感覺,但是這個我快看哭了……人的決定總是跟著自己的經歷走,很多人不是沒有那個判斷能力,是沒有那樣的經歷,所以如果一個人能達到“最小字”那些要求,在沒有經歷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是值得諒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0 21:13 , Processed in 0.0957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