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1|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空间直觉建构与物理过程】---2021.03.10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0 1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3-10 11:01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空间直觉建构与物理过程

2021-03-10
嗯....接着说哈其实吧,我们说的那些,不过是一些比拟性的说法而已。有没有直截了当的陈述呢?有。它是这么说的“给学生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这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的感觉呢?是的。从教学大纲里边摘录出来的。只不过,不是高中的教学大纲罢了。

对于申爸来讲,很久以来,有一件事情非常让自己困惑。这就是,申爸知道世界观是怎么回事,也知道怎么在日常去建构它。但是,申爸想不明白,那种“知道怎么去建构它”是怎么来的。这就好比说,一个写作上会构思的人,当他知道自己这是构思的时候,就已经会构思了。他从来没有刻意去学过构思,就好像决定了,去学自行车,之后,花几个星期学习那样的学习过程,当他意识到自己“这是在构思”,他就已经会了。

我们人类可以教会后代,怎么证明几何题,可以轻松教会后代识字写字,可以教会后代三段论,可以教会后代形式逻辑。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空间的直觉,没有逻辑能力的话,你是无论如何不能教会他证明几何题的。这就如同说,一个人不会伸手指,他就无论如何不能被教会弹钢琴一个道理。学习弹钢琴,最最基本的要求,是你的手指头,得能按照你的意愿来伸屈,想让它伸开,就伸开,想缩回来,就能缩回来,对吧?可是,哪个小宝宝去学琴的时候,妈妈都没想过宝宝手指能不能伸屈的问题,对吧?这是因为,正常的宝宝,手指都能伸能屈。既然都能,自然没有妈妈会在送宝宝学琴的时候,考虑这个因素。但是,如果你考虑了,那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什么原因呢?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那些成就卓著的演奏家们,他们手指的运动能力,确实比平常人要强大得多得多。一些捐献出遗体,进行解剖学研究的案例也表明,他们的控制指部运动的中枢,皮层的厚度跟普通对照组,有肉眼可见的增厚。这表明,他们在手指运动方面,是有天分的。

妈妈们都知道,宝宝刚生下来的时候,除了有本能的抓握反射之外,是无法做到手指伸屈自如的。等到了学琴的年龄,宝宝就能够伸屈自如了....这说明,有一个时间点,在那个时间点上,宝宝的手指从不能伸屈自如,变得能够伸屈自如。演奏天才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基础之一,其实发生在那个时间点,附记:那段时间,我们叫它关键期。在那段时间,孩子的手指受到了良好的锻炼,就会让孩子的控指中枢,产生长足的发展。这就是所谓天才的根源。就音乐表演艺术而言,申爸能够想到的,所谓的天才的素质,一个在11个月到一岁多,宝宝从爬到直立行走这个阶段培养;这个时候,给宝宝建构对于节奏的直觉;另一个,就是这里说的手指运动的关键期。具体事件,申爸不知哈,得观察。这不难。这个....11个月到一岁多,从爬到走这个阶段,是N多素质的重要关键期。比如说,孩子不生病,比如说,节奏,比如说,最重要的,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直觉。

最后这个东西,申爸多说几句哈。这个东西是数理天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他的还有,比如说对数的感受。数感;对逻辑的认知水平(这个什么时候关键期,申爸不知哈)“对逻辑的认知水平”。这么说不准确,不好。改成“对逻辑的自觉程度。注意哈,数学不是“科学”。如果科学的定义是我们昨天说的那种可以渐进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话。数学无所谓渐进不渐进,它只有两个状态:对,不对。很多人把数学建模跟数学弄混了。数学建模是根据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水平相一致的。认识水准上升了,数学模型就会变化。原来的推倒,根据新的认识,建立新的模型。但是,这是数学应用,而不是数学本身。数学本身,就是两种状态:对或者不对。要不然,你找到了一个定理,要不然,你就没找到。不存在一系列的“近定理”,慢慢逼近“真理”的情况。只要不是“真理”,就全是谬误。数学是绝对的。

这里呢,申爸就可以回答萱妈的问题了。萱妈的意思是说,在数学方面,是有天才这回事的;申爸一直鼓吹的是,全靠后天培养。申爸不承认天才。其实,这两种观念,都是正确的。这是站在不同的时点上看问题:申爸是站在宝宝11个月的时候,得出的结论;萱妈是站在孩子已经初中了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关键期是什么?关键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这次机会没抓住,这辈子,就不要再往这方面想了。举例哈。还是以刚才的那个直立关键期为例。孩子对于空间的直觉,就是在这个关键期内建构成的。说起来,很吊诡的:在孩子从爬到自己能站稳,试着直立行走这一整个过程中,放任孩子自己努力,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孩子自己完成这个过程,就获得了最好的空间直觉。任何想“教”,想“帮忙”的行为,在这个自然过程眼中,都是干扰。它只能降低孩子的空间直觉的建构水平。这个对“空间的直觉”建构好了之后,它就是数学天才的要件之一。空间直觉。

这个事儿哈,它以前还真没有再进一步地去想。去年,申爸不是跟大申一起,弄过两个月的物理么。物理,其核心就是,你要能够想明白,所发生的物理过程。申爸发现,大申对于物理过程,似乎天生地擅长。申爸的物理过程,是要“想”的。本来,申爸是想教大申怎么去思考,里边的技巧和诀窍的。结果,申爸发现,物理过程对于大申而言,似乎根本就不用“想”。只要离潜意识,进入到意识领域里边的,就都是完整的物理过程。面对再复杂的物理题,大申对物理过程,全都毫不费力。两个月时间里,大申在物理过程上,就没有出过一次错。物理的核心其实就是物理过程。物理过程过关了,再加上一点微不足道的数学和屈指可数的几个物理模型,物理就终结了。

这个....申爸一直以为,大申对物理过程的直觉,来自他看少年科学画报。事实上,直接原因确实如此,但根本因素,却不在那里。有一次,我们遇到一道非常复杂的斜面题。有摩擦的斜面,两个,小的相对于大的有运动的同时,小的上面还有一个物体在移动。它涉及到了相对的相对的运动,那本书上,光图就画了四副,来解释怎么解这个题。爷儿俩同时遇到这道新题,同时琢磨。申爸还在低头琢磨那几幅图,大申已经在描述斜面上的斜面上的那个物体在怎么运动了。这个时候,申爸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没在看任何“物理”内容,申爸是一直在那里琢磨那几个斜面的几何关系!这么一想,突破就来了:申爸意识到,其实,申爸的物理,花的时间,并不在物理过程本身。申爸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运动学分析上了。其实就是在搞清楚,物理在空间里是怎么做相对运动的:这是几何,不是物理!大申的长处,就是空间直觉极佳。加上后来看少年科学画报,导致他对于物理过程的擅长。

他的那个空间直觉,强到什么程度?申爸给妈妈们一个例子。空间正多面体。申爸只能想象出正四面体和正六面体,可以在头脑中,在正六面体的内部顶点间画线,能想像出相交的情形。仅此而已。对着头脑中的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想象画对线,怎么相交,申爸完全做不到。甚至这两种正多面体是什么样,申爸都想象不出来。大申却能自如地想象,进行描述;就如同申爸对正四面、六面体那样;这个不厉害。他对于正二十面体,也能这么做!有一天,爷俩个谈到了碳60。大申很平常地在说碳60的空间模型,你就拿一个正六边形,接下来,想它相邻的一圈儿六个正五面形,有多少多少个不相邻的顶点,怎么联线,能连多少根;这是第一圈联线;再想五边形之间有多少多少个空挡,补多少多少个正六边形,再怎么怎么连线....申爸听得完全懵掉了。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大申留意到申爸跟不上了,就过来提携:你就想足球!一个足球,放在这里。你看着足球,就行了!一边说,还一边比划.......足球。这个申爸知道,可是,申爸的问题是,申爸只能想出来,足球是一块白一个块黑的。至于,白的黑的怎么交错的,怎么缝成了那么个球体,申爸完全想象不出来。他以为谁都跟他似的。别人想不出来,跟不上,他真着急。

大申挺有意思的:对于数学而言,一个数,一个形,这是基础。大申对形,那是天才,而大申对数,那简直就是蠢材。凡是算数的题,一遇到,他就害怕。上个学期,他们学解析几何....全都是数,算...“你说那些人,一整节课全都用来算一道题,还他喵的能算对!”大申不止一次地感慨道。赶到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惨不忍睹。“凡是要算数的,我就列了式子,没算。反正算也算不对。”大申如是说。他倒有自知知名。申爸就从来没关注过数感形成的敏感期...估计是在小学阶段。大申的数感这么烂,肯定跟很早就偷着用计算器做数学作业有关。咱们现在的盲算,已经把整个小学全覆盖了,甭管具体的数的敏感性的关键期在哪里,它都逃不掉。一岁,12个月左右的关键期,申爸有深刻的印象的。因为在当时,申爸就猜到,自主性的直立行走,是会为今后的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只是当时没有想到,影响会这么大,并且还会影响到物理。数感的关键期,是申爸明确知道,随手放掉的。根本没给予任何关注,结果,大申在这里确实烂的一比,也算“如愿以偿”吧。

天才呢,非天才呢,怎么看都行,怎么看都对。如果站在新生儿的立场,在明确知道关键期的情形下,申爸坚持鼓吹后天论;但是,孩子已经大了,在关键期已经被塑形的情形下,把成功归结为“天才”或者把不成功归结为“缺少天才”,这完全说得过去这是申爸的答复哈@苏萱妈0706女八这是这个...回头呢,咱们要就着刚才给萱妈的答复,得出些对未来大有价值的推测。先到这儿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5:16 , Processed in 0.0708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