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63|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实践群:科学探索的实质就是创新性思维】---2021.03.06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8 23: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3-8 23:03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科学探索的实质就是创新性思维

2021-03-06
冀-西妈0210女大一
1.jpg
诶,这图片里边的话,是Sei写的啊?不错,写得好!给一百个赞!话说,麻麻们真有才,话儿说得越来越贴切了。下次,再版的时候,把最后两句的顺序改改:把培养创新有能力的人,搁在建设性前边去。其实吧,总体来讲,有建设性的人,比例是大比例;之所以“建设性”的问题这么刺眼,不过是因为没有建设性的几只臭虫,是汤锅里的老鼠。它本身不大,但会坏一锅汤。相对而言,创造性要比建设性,重要得多得多。重要的原因在于,创造资源真的还是稀缺资源,不论在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都如此。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比例太小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呢,所谓的创造能力的建构,应该不难……不过,这个小细节,申爸还没来得及细想。创造力哈,其本质不是别个,正是完整、协调、整体性的世界观,以及,个体对于世界观不断完善,止于至善的不懈追求。它本质上是个动机问题。说到动机问题,我们还是回到昨天的话题上来哈。

动机问题,从头讲。在人类的人文世界中,我们有很多文化因引相承的观念,这些观念的术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运用着。比如,这里的“自由”,昨天的“兴趣”,还有“自主意识”“个体意识”“自由意志”等等,诸如此类。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呢,这些心理现象,对应着的,无非是一些固定的神经系统的放电活动。申爸的思路呢,依然是那种传统的“机械还原论”的想法:先搞清楚什么类型的放电活动,对应着“兴趣”这种心理现象,然后呢,用教育中的急切想解决的问题的“主题”,引发这种类型的放电活动。这种放电行为在内部的神经系统中一出现,兴趣这种心理现象,在外部的表现中就出现了。

有人说了:申爸申爸,你这个,行不通的!这么个思路,谁都知道啊!可是,你做不来。原因?原因很简单啊:神经生理学,这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还很粗糙,远远达不到揭示“兴趣”的大脑是怎么放电的这种程度。他们现在连研究“兴趣”,到底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都还木搞清楚呢。基础理论研究达不到,你搞不了。谁给你说的?谁会辣么笨,等到他们直接揭示出兴趣是怎么放电的,才来教育中用的?现在神经生理学已经搞清楚的事实,加上逻辑推理,已经足够我们形成假说了。你不能等事实完全清楚了,才动手。事实不足,逻辑补。

这个…………目的,事实,假说,方法论……全搅到一块儿,变成一锅粥。得耐心,把它们分开,厘清楚。……之所以搅到一块儿,是因为我们正试图用一套方法论,来探究它本身到底是什么,怎么在孩子那里也建构起这套方法论,让他也会。主客观搅一块儿了。……有一幅图来的:画的是两只手,各拿着一只铅笔,在画对方。一幅黑白的画。申爸一时找不到这图片了。哪位麻麻有这幅图片,发过来给大家看看。这幅图片,直观地说明了我们面临的困难情况。当然了,可以摆脱这困境。慢慢来。

先把第一件事情清楚:我们所说的创造力,到底指的啥。考古。对吧?打地底下挖古代的东西出来。你去西安,看兵马俑。你现在看到的,是俑坑里排成行列的兵马俑,威武壮观。可是当初,考古人员打地底下挖它们出来的时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展现在考古人员眼前的,是一堆陶俑的碎片。里面块儿有大有小,大的,一只头一条腿,都是完整保存的;小的,都是小指甲大的陶土碎块,根本看不出是从身体的那个部位掉下来的。本来,那些俑是在地窖里边的。后来,地窖被什么人……据说是项羽……给烧了,樘在上面抗土的木头烧着了,地窖盖整个塌下来埋上的。可不么,地窖里边的兵马俑,肯定给砸得碎一地。考古人员要根据每一碎片出土的位置,结合每个俑的整体形状,把碎片还原回去,变成现在能看到的兵马俑。这很花时间。光一号坑,N多人搞了好几年,才搞成现在看到的样子。申爸找一些更远古的陶器考古复原的图片,就可以想象出是怎么回事了:
2.jpg
3.jpg
这是打湖北武穴市出土的陶豆和陶杯。上边那个叫“豆”,是当时人们的饭盆;下边那个是杯,跟我们今天的杯子,一样的用途。

从这两幅图片上,妈妈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出土的时候,各自碎裂的情况。出土的碎片比较完整,只要碎片分布得不是太零散,就比较容易拼起来。这不需要太多的我们平时称作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给一个小孩子,他也能很快地把它们拼起来。

但是,这个就不一样了:
4.jpg
这是从上饶挖掘出来的陶罐。白色的部分是石膏,挖出来的时候,只有深色部分的一些碎片。你手里如果只拿着这些碎片的话,你怎么才能把这些碎片,拼成图中的形状呢?这很难。尤其是,如果妈妈们注意到,这个陶罐的上边缘,有一个卷边的话:你怎么确定,这个卷边一定存在?

这个东西……仅仅几片破陶碎片……为什么要费这么大操式,非要把它拼成一个形状呢?这是因为,这个东西,是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一件陶器!从发掘到它的堆积层的有机物测算,这个东西距今有2万年了。后来所有的陶器,都可以看做是它的某种发展。它是老祖宗。老祖宗的每一个特点,都非常重要,它决定和影响着后来的发展路线。当考古学家把复原品拿到你面前的时候,你不会察觉到困难;但是,如果它一出土,作为一堆碎片,一碰就掉渣的一堆赭红色的物什,拿到你面前,要求你把它复原的话,你就能想象的出来,这事情该有多困难了。

任何一个接手复原工作的人……想象一下,就凭那屈指可数的几块碎片……他都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它不可以随便摆弄这些碎片。这些片片,侵蚀严重,一碰就掉渣。武穴市出土的陶豆陶杯,年代比较近,文物比较结实,你一堆碎片拿来,可以当成积木,这样拼拼,那样拼拼……对吧?很容易就还原出原器型了。这些更远古的宝贝不可以。你甚至接触不到实物,通过各个角度的照片,完成这个复原工作……事实上,接触到实物,也帮不上任何忙。在这件工作中,远程办公效果是一样的。负责复原的人,得在头脑里把每一块碎片的形状特征都记住,然后,在头脑里想像某种形状,在想像中,把每个碎片,契合到想像中的器物的某个部位上去……如果,最后多出一片来,怎么也找不到哪个部位能贴切地把这片碎片接纳掉的话,就只好从头再来,再想像个器物,一片接一片地往上契合……他就这样在脑子里想像吧……直到最后,终于想像出一个器型,能够把所有碎片都接纳掉为止。这就是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不就是猜谜语么!麻麻一看,高兴了:申爸申爸,这个我会!其实呢,科学探索,并不困难;探索的实质,就是创新性思维,这也不神秘。它不过就是刚才的那种想象过程而已。为毛搞科学研究的,最好出国去读研究生呢?就在这个地方。他出国,到了猜谜语的那个环境里,有样学样,自己也猜过一把,他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跟妈妈们的感觉一样,他本身早已经有这种猜谜语的能力(这点他自己知道),只不过以前不敢理直气壮地去猜罢了。当然了,你猜的主题要会选,得选那种谁也没猜过的谜语去猜,不要千辛万苦猜完了才发现,早已经有人把这个谜语猜过,公布过答案了。这个哈……就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行了。那以前为毛捅不破呢?原因倒是不难想到:我们根本不知道,人家的科学探索,到底是怎么探索的。我们凭着表象,主观了。理解错了。我们呢,要培养的人,要打小就按照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不要再去建构那些错误的观念给孩子就是了。

说到这里呢,我们要拼一下我们头脑里正在拼的图了。为毛考古学家,在上饶陶罐的顶端,要想象出一个卷边呢?那是因为,最上面的四块陶片(三大一小,注意看图),上面有个卷边。那三大一小,是关键性物证。如果没有它们,就无法想象出那个卷边……即便想象出来,也站不住脚。好了,在我们的拼图中,也要加入新的物证。新物证来自皮亚杰:他观察到,十四周岁之前的孩子,是无法完成what……if分析的任务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事实,它影响和决定着我们花果山教育的走向和路线。皮亚杰就是皮亚杰。

先说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5 22:48 , Processed in 0.0777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