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33|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实践群:高中阶段是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期】---2020.09.04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9 11: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9-9 11:22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高中阶段是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期


2020-09-04
这个……昨天吧,申爸说高兴了,就以为说,今天可以拿出个大理论来,把整个儿的孩子的教育这个事情,终结掉。感情到了想构思“怎么拿”的时候儿,申爸发现,这“大理论”根本还没有。这个事儿吧,一个理论的成型期,它跟别的事情很不一样。别的事情,可以边做边说;但是“理论”这个玩意儿,边做边说恐怕不行:酝酿形成期的风暴太厉害,经常性地会“把以前的完全推翻”……这个哈,这不过是个“说法”罢了。完全推翻两次,就等于又回来了……你这样一边想一边写,那读者麻麻就该疯了。这也不行。怎么也得等相对稳定了,再动手写。

那现在能干嘛呢?现在能吹牛;也可以说一些成熟的子系统里边的事情。说到教育的“终结”,其实不是指外部说的,而是指申爸自己脑袋里有关教育的话题而言。现在,大申那边,已经进展到了“价值感”这样的主题。这是个教育的“终极主题”了。再往后,就没有了。

说一声,纠正一个说法。申爸一直在讲说,三观里,价值观最先形成。12岁左右,孩子在初一的时候,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现在,新的资料出现了。当下看来,这个判断是不对的。12岁那个时段,确实重要,但它所形成的,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本身。比如说,那个时候,孩子涉及不到这样的主题:“我做这件事有什么价值?”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那个年龄所说的价值观,其实更多的是有关孩子社会交往,他对社会交往规则的认识和遵守,这个主题之下的内容。是我们一般而言的道德那个范畴里边的事项。

事情发展到现在,申爸已经看清楚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跟高中阶段,这几个阶段孩子的发展主题了。小学阶段在认知,绝对没错儿的;初中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高中,具体目前推测,这个阶段应该是价值观、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时期。

初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社会不是存在于书本里边的,它就在孩子的身边。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外人的地方,就强烈地吸引着孩子去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神秘世界。申爸的感觉是对的: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主题,已经不是认知了;既然是社会,对于社会的接触、感知、了解、理解和融入,那就得创造条件,让孩子有环境去做这些事情。

小孩子,在小学阶段,他们就是天天地上学下学,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一旦长大,自己对自己的把握加强,他们开始试图挣脱妈妈的统御,钻出去,跟同龄的孩子,一块儿去玩。玩跟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幼儿园小班,回到小区,就妈妈一堆儿聊天,宝宝一堆,在一块玩;可是,现在的这个玩儿,跟幼儿宝宝的,不是一个玩。它只是表现形式类似罢了:都是跟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现在,初中了,孩子们是自己决定去哪里玩,玩什么。尽管你妈妈知道了他们具体干了什么,可能嗤之以鼻,觉着不但没创意,还浪费,但那毕竟是“他们的决定”!他们自主地决定他们干什么,他们也这么去干了。这决定了他们在初中的社会性行为,跟幼年小娃娃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到了高中,同样形式的行为,性质又变了。他们的行为,一定要“为了什么”,才会有动力去做。也就是说,有价值感的事情,才会积极去做;他要做的事情,他要问:为什么要做?做这个,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说“意义”,意义意义的,可是,意义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呢?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意义是价值的体现,它具有相对性。某一种意义感肯定是伴随着某一特定的观念体系而来的。意义感跟道德感的形成机制不一样。道德感靠一些相互独立的判断而形成,这些判断,甚至可以是相互不搭边的。意义感是理论体系的伴生物。它必须在“体系”之下,才有存在的可能。体系是它存在的前提。

申爸现在考虑的事情是这样的:很明显,头脑中的“体系”是要经由大脑的集中调控机制才能形成的。这种长在前额叶里的调控机制,到了十四岁以后,才发育形成。那么,可以肯定的是,集中调控机构,作为一个新的神经回路,它必然对应着一个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孩子他到底对什么敏感?这个敏感期,我们要拿来怎么用?干什么用?

申爸来个具体的比照,麻麻们就看明白了:在小学阶段,孩子处于语言的敏感期的时候,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喜欢中国的历史,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找来中国历史故事的音频,把播放机的音量调整好,就那么播放着。你也不用管宝宝留不留意历史故事,他听没听,妈妈只要这么播放着,就可以了。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这就差不多了。如果你播着播着,你妈妈按了播放机的停止键,宝宝会从手中的积木上抬起眼睛:“讲!怎么不讲了!”宝宝开始抗议。这时候,如果妈妈问宝宝,今天还听不听历史故事了?“听!”宝宝斩钉截铁地说。事实上,到了这个程度,让宝宝把播放机里的历史故事听腻,你妈妈再换同主题的中国通史,甚至同主题的古文历史原文给宝宝听,他都兴致勃勃地听,没有任何怨言;你妈妈不给听,他坚决不干。

诶……对了,你们小学宝宝们,听初高中史地生理化政这些课程课本朗读的情况进行得怎么样了?回头,哪位麻麻说说。它这个东西,听,是很厉害的。你妈妈想啊,宝宝才五六岁,对吧?他以这个劲头听的主题,会在未来的岁月中,被时间千百倍地放大。在未来,会起决定性的影响的。

类似地,高中的孩子,他敏感的是“价值”“意义”这些范畴……什么是这些高中孩子的“播放机”?“主题”指什么?这些问题,是目前让申爸最感凌乱的问题……它们涉及到实操,对吧?对于六岁的小宝宝,“主题”无非就是中国史。妈妈建构兴趣,可以轻松地想让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对什么感兴趣;想兴趣深一些,那就多听些日子就好了;可是,到了高中,“主题”可就恐怖了:对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的兴趣。

“兴趣”本身就是主题。我们可以建构吗?想建构什么,就建构什么?如果希望对兴趣的兴趣深一些,那就“多听些日子”就好了。真的会这样吗?申爸总觉得会……不是总觉得,而是“笃定会”。但问题是,“播放机”是什么?

在以前,申爸不知道的是原理。只要原理搞掂,实操问题不在话下。申爸有充足的信心,能搞掂实操问题;现在,情况正好反过来了:原理应该没问题;但实操出了问题。申爸不大有信心最后能解决实操的问题……或者毋宁说,不可能所有的“主题”都能找到有效的实操的方式。只有特定的某些主题可以……比如说,解决“语文兴趣”的问题;解决“物理兴趣”的问题;解决“高考兴趣”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通用的,针对所有可能主题都适用的实操方式,估计不存在了。这个和六岁的小宝宝不一样了。

最后,昨天高中妈妈问,申爸昨天贴的论文图片打哪儿来的?从这本书里剪切出来的:

那时候,商务印书馆搞了个教育图书研究出版中心。这套书是重点规划内容,本打算以后每年都更新,出版的结果,只出版了两年,就不了了之了。

很诡异,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哦:申爸发现,在高中的教育教辅资料市场领域,劣币驱赶良币的现象,比起小孩子的,变本加厉。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红红火火卖的那些高考教辅,简直就是垃圾。尤其是那个5·3,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哦……申爸的意思是说吧,他孩子,对吧,到了高中,都快十八岁了,要考大学了,他总有自己的意愿,去自己寻找好的教辅书籍。为什么孩子们对好的教辅书籍,视而不见不说,甚至极其拒斥呢?申爸买了一些教辅书籍,买来一看,那叫一个新啊……以前的高中生孩子,应该翻都没翻开看过那些书籍。比起小学初中的二手教辅书上随处可见的勾画涂写,好的高中教辅那是干净得让人心慌,这倒是跟公立图书馆里的图书情形类似:凡是一流的好书,都供在架子上乏人问津。这需要一个解释……合理的解释……别看申爸,申爸现在没有这个解释。申爸觉着吧,如果这个解释能够找到,距离那个“播放机”,就应该不远了。它们似乎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先到这儿哈。


来源: 【小学初中实践群:高中阶段是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期】---2020.09.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5 08:22 , Processed in 0.0716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