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3|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实践群: 学物理是培养整体感最有效的手段】---2020.07.29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0 17: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初中实践群: 学物理是培养整体感最有效的手段

2020-07-29
嗯...学校呢,教孩子们好多好多科目,对吧?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还有思想政治。开这些科目,到底为了什么,这是申爸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毫无疑问,上述每一科,都有其大小不一的“实用价值”在,他们一般管这个叫“学科的工具性”。学到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有直接的用途。例如,语文学科中,孩子学会了写字,日常生活中,写便签,做标志,写信等等,都是经常会遇到的活动,不会写字,肯定做不了;在数学中学会的算术,到菜市场买菜,一定会用到。地理中知道了太行山的走向,起止,再去香山,站在香炉峰上往西南看到的绵延的山峰,你就知道,这是太行山的余脉。会写字算术,自己知道香炉峰属于太行山的余脉,这些固然要紧,但要学会这些,小学六年,足够了。没必要初中高中本科一直学到研究生去的。

之所以我们的学制这样一直设计到博士,另一个很要紧的好处,是学习这些科目中,会让孩子得到思维上的锻炼。但是,“思维上的锻炼”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其所指,却很模糊。就如同“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样,申爸一直试图给这种锻炼以规定性的定义:到底做到了哪些事情,思维就算是得到“锻炼”了。一个人,只有在某些特定的人工环境之下,才能够体会到某些感受。而这些感受呢,又是他在未来,进行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相似性,或者说,相似的感受,是我们的大脑进行有效果的思维的驱动力。

这里,申爸所指,具体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比如说,昨天申爸所说的,那种“学到底儿”了的感受。这种感觉,很重要吗?这种感觉很重要。它会必然地跟一个东西相关,这就是“整体观”。大申呢,他目前,不过是对《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这两章的内容,感觉到“到底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感觉,也就是“一种感觉”了。但是,我们的大脑,是要为其已经经历过的感受驱动,进行思考的。如果,大申在《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这两章,产生“到底儿”了的感受,那么,在接下来,现在正在进行的《牛顿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中,在他讲题的过程中,他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向着“在这一章中也产生‘到底儿’了的感觉”努力。随机操作过程中,一旦对这一章的内容,也产生了同样的感受,那么,再到下一章,他的大脑,就更加地向这个方向努力了....

物理它是一章一章构成的。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一共只有六章.....如果,在这六章中,对每一章都产生了这样的感受,那么,对于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整体上的“到底儿”了的感觉,也就会涌现出来了。到了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就可以在自我的感受、经验和观念中,轻易地看出来,所谓“到底儿”了的感觉,无非是说,你可以从自己所能想到的任何一个角度,以任何一件事作为线索,你都能够轻易地把整个物理学的知识,有条理地串起来。你可以随意穿线。

举个例子哈。你比如说,质量这个概念。当你对力学部分,产生了类似“到底儿”了的这种感觉之后,你看m这个物理量,它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跟“运动”扯上关系的。这时候,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力学部分,就研究两类情形。一类是只研究一个对象本身;另一类是研究两个对象,它们之间有我们称作“力”的这种相互作用。在第一类情形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速度、加速度、位移、位置、角速度等一堆;在后一类情形中,不但有这些概念,还要加上“力”和“质量”。第一类情形呢,它叫做运动学;后边一类情形呢,它叫做动力学。从任何一点开始,你都能把你所知道的所有概念,理性有条理地编织到一个体系中,能够在不同的线索中看到先后、因果,我们把这个,叫做“整体感”。“理性”是整体感的一个属性。

就目前所知,学物理是培养整体感的最简便最容易的手段。没有之一。历史这门学科,也是可以的,但是,比起物理来讲,要从历史中获得整体感,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要多得多。多上好几个数量级。需要的基础厚,那掌握起来就困难。中华文明对于后代的培养,是靠历史来建构整体感的;我们所说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于后代的培养,靠物理。后者在效率上,要比前者高得多得多。我们这个文明,在“高素质的后代的生产”上,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效率要低。这无法在中华文明内部解决。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好办:直接拿来就行了。他用物理来搞这个事儿,我们也拿物理来搞,就行了。

整体感这个东西呢,它一旦建立起来,所谓的辩证能力,自己就来了。所谓的辩证能力,无非是说,要从整体上看本质。洞悉本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个人能力。它的获得,是一个过程的结果:你只要自己在头脑中建构起对于整个世界的整体感,你自然就有了这种能力。人的三观里,本质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看做世界观的一个子集。从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看,价值观是最先建构完成的,接下来,应该是人生观;世界观是最后一个。这种比较奇怪的排列次序....哦,严格来说,对申爸比较奇怪。申爸以前,一直以为应该按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次序建构...现在看起来似乎合理了:先部件再整体么。

今天所说的内容,跨度极大。事实上,作为教育,所有的话题,到这里,就已经“到底儿”了。这里面,有一个目前申爸非常感兴趣的点:整个过程走完,显然需要大脑有某些天生的能力。我们要依靠大脑这些天生能力.....或者等价地说是大脑的性质,或属性....来设计可执行的教育举措。大脑看上去,有一种依靠类比.....类似的心理感受.....来推动思考的性质。孩子发育成熟了之后,大脑开始形成固定的机制,来调控其他脑区的活动。大脑的这种自身的调控机制,看起来,也是其性质之一。我们需要捡拾起早期那些性质。比如说,我们不能忘了,大脑的社会性。人是天生的社群动物。来自群体性的驱动里,是人类最深沉的内部驱动力之一。还有呢,来自智力的驱动力;来自物理上的身体发展的驱动力;来自性、繁衍的驱动力。这些呢,是基础,基石来的。

最近一段时间,申爸唯一迟疑的一个地方在于,看起来,似乎“追寻整体感”本身,就是大脑的一个性质。“追寻整体感”跟大脑“依靠类比来推动思考”,这是一件事儿呢,还是两件呢?这是个问题...容申爸再想想哈。

先说这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5 20:48 , Processed in 0.0674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