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47|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实践群:训练大脑进行灵活操控的有效方法】2020.07.22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 1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初中实践群:训练大脑进行灵活操控的有效方法

2020-07-22
显然,大申get到这个point了。下一次,大申竟然不直接上来就“零等于M乘以v1减去......”而是跟申爸说,“冲量是什么?冲量是力乘以时间。”他大概认为,他要讲的内容,是围绕着冲量的题,申爸不知道冲量是什么,故而要先把冲量这个知识点给申爸扫清了,才能把申爸讲懂。申爸不管大申的欲求是什么,申爸只是见招拆招。既然大申这么说了,申爸就借口道:“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吗?”大申没想到有这样的说法,自己想了半天,点点头....注意哈,在这个时刻,对于谈话的主导权,大申把它旁落了....申爸接着问:“那力在路程上的累积效果,是什么物理量?”大申想了一会儿说:“是功?”“一个物体,合外力F在其上作用了时间t,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就等于这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这叫动量定理。同样的这个物体,如果知道了合外力F作用下移动的唯一S,那么,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就等于这个物体的动能的变化量,这个定理,叫什么定理?”申爸问。大申:“动能定理。”申爸:“行了,你这一章的题目,比较难的,就是把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结合起来用的题。诶,你接着说。”事实上,到了这里,申爸就是在一来一回地有问有答。正常的聊天儿,申爸没有一丁点往深了想的意思。

接下来,申爸却有了大发现。很显然,申爸说的内容,打动了大申。要他回过神儿来,接着往下讲,他一时没有适应。磕绊了一下,大申才接着说:“F乘以t等于M乘以v0减去......”申爸打断他:“你怎么又来了?这样直接说,没有人能听懂。”大申:“啊~~~对.....应该是对M用动量定理,冲量等于M末状态的动量减去初状态的动量,冲量等于Ft,M末状态的动量等于....”

申爸一边听,一个清晰的念头,在脑海里瞬即形成了:“言语的交流,是一个瞬间应激的动态系统。如果要掌握话题的主动权,需要对大脑进行灵活操控的高超技巧。而练习说话,恰是锻炼大脑、让大脑自己掌握这些高超技巧的最有效方法。”解读一下哈。事实上,可以看得出来,在开始讲题之前,大申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揣测申爸哪里会“卡”,并且针对自己的揣测,做了预案。这就是大申上来就给申爸解释冲量的原因。当然,那一刻,申爸还不知道昨天的“你把我讲明白”的要求生效了。如果申爸知道,申爸会配合大申,以便让大申有生以来,第一次有目的有意识的谈话,至少在形式上,进行到底,留下一个美满的开端。孩子给你讲题,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你身上,而是时刻关注着自己头脑中的解题思路;如果这思路,他自己都没把握,那会把题讲糊了:讲着讲着,自己把自己都讲糊涂了;如果这思路,他自己有把握,整个题都很熟练,并且,自己知道自己会,自己很熟练,那么,他会在讲题过程中,偷工减料,毛愣三光地往前跑,丢掉必要的交代和必要的步骤,你仍然听不懂。

这一次讲题,对于大申而言,之所以重要,具有开天辟地的里程碑的价值,就在于,这是第一次,大申有意识地把讲题的目标,定在“让对方听懂”之上。尽管抓的不对,没打中,但他确实做了预案。事实上,“让对方听懂”是个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它的精髓在于,你要时刻留意对方的反应,根据对方的回馈,甚至眼神肢体语言,随时揣测你讲的内容,对方听懂了没有,如果有疑问,要快速地揣测出,疑问出在哪里,是要把刚才说的再讲一遍,还是要补充一些对方不知道的内容;当然了,最开始,你需要思考一个谈话的框架,然后,在一整个谈话过程中,维持话题的聚焦,按照这个框架,把话题说完。任何子话题,不能够冲散谈话的框架,要随时,把谈话拉回到框架上面来。要维持话题,大脑需要在极多目标的约束下,随着谈话的进展,调整讲话的内容和方式。

大申想了预案,但不是申爸困难的地方,这没打中;刚一开始,就被申爸带了节奏,并且沉溺于其中,好容易才拔出来,而忘了自己本来要来干什么了,这也不对。被带走之后,申爸喊他回到主题,自己都差不多不记得了,这更不对。尽管几乎每一件事都做砸了,但是,大申的谈话意图,却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申爸喊大申“回来”,大申还是能够回到原来预设的轨道上,按设想去做。

这样哈:真实的情况呢,孩子哪里讲不清楚?是他知道自己没搞妥帖的地方。因为不妥帖,所以讲的时候,口吻就不肯定。不知道讲得对还是不对么;因为不肯定,就想快速地把这一段渡过去;因为希望“快速过去”,反而本该说的内容,也没说出来。意思就更加地支离破碎,听不懂。事实上,任何的题,都不那么难。之所以你感觉难,是因为你钻在里边,出不来。你满眼的树干,不见森林,头脑中没有整体感,这种感觉,就是难的感觉。申爸呢,本来的打算是说,把大申从具体的题目的深度关注中,拖出来,变成对申爸理解不理解的关注。一旦从牛角里“出来了”,他再回头去看,那看到的就是牛角了。能看到刚才是在那个“尖儿”的位置么。这种整体感,反过来,有助于对掌握那些困难的部位掌握。本来申爸是这么想的...没想到,申爸窥到了孩子思维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大脑对知识的掌握,退居其次;大脑对自身的调控,变成了发展的主题。而“知识”的重要性骤降。从目的,变成了手段。这种转变,非常重要。

就具体的一道难题而言,你如果给别人讲,你重点要讲哪里?讲你不明白的地方么!我搞不明白的地方,大概率别人也搞不明白,对吧?明确地识别出,哪里是“我不明白的地方”,然后,重点把这个地方给对方解释明白,一道题,你基本上就能够讲懂了。诶...申爸你这说它干嘛?难道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还要去明确地识别?是的。从理性的角度,孩子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是必然的;但是,不要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他是有感情的。感情从来就不理“理性”。面对一道难题,你让十个孩子去讲,他要把自己讲解的重点放在哪里。十个会把重点放在一个他自觉有把握的地方,而不是放在真正他不懂的地方。这是非常奇怪的一种心理现象,现实的反应跟纸面上的预期,完全相反。

还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你问一个初中高中孩子,你的老师,出考试题的目的是什么?孩子肯定会回答你说,老师是为了难为学生,不让大家得高分。天底下的老师,全都要冤死了。而这种认知,又非常难改变。要想理解,进一步建立信心说:高考的试题命题,是有原则的;你只要理解了那些原则,按照原则的要求做到位,高考是可以得满分的。改变这种认知,就是前提条件。这个认知一旦到位,高中孩子的学习,就牛了;跟这个类似,孩子一旦能够理性地看到自己感觉难的地方,就是要说清楚的地方,那任何难题,他就都能自己掌握了。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回头接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3-29 18:52 , Processed in 0.0801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