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8|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学习好的诀窍】---2020.07.14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1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7-29 15:28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学习好的诀窍

2020-07-14
....咱们这个群呢,越来越赞了:妈妈们的话题,精准地往实操上靠,往能做些什么,今天晚上回到家,就能做些什么上面靠。你妈妈不做出成果,光学习讨论理解是没用的。教育这个东西,性质就是如此。

现在回过头,总结起来看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初中阶段,我们探索出来的方式,总体上的特征就是:如果是针对学校考试,就“说”;如果是针对素质的建构,就“听”就“读”。我们甚至不靠“听课”或者“阅读”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学校考试成绩。如果想提升考试的成绩,我们要求孩子盲算、朗读教案、陈述课本...做这些事情。

申爸呢,还是念念不忘,中国古人造“圣”这个字时的用心。“圣”,孔子是“圣”人,三皇五帝都是“圣”;孙悟空把自己封为齐天大“圣”。从这些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做人做到顶级了,就叫“圣”。“圣”的繁体字写作“聖”,这一看,妈妈们就看明白,他造字时的用心所在。只有那些能顺溜地把耳朵听来的东西,从嘴巴里说出来的“王”,才是“圣”。古人认为,即便是那些威严的“王”,也还不是“圣”。只有那些聪明有智慧的王,才算是圣。怎么才算聪明有智慧呢?你总得有个标准,对吧?能把耳朵听到的意思,在嘴巴说出来的,就是。这就是标准。一个意思,耳朵听进来,嘴巴说出去,有那么重要吗?“王”本来就稀少,“圣”就更少了。搞到尽头,“圣”的究竟,竟然是“嘴巴能把耳朵听进来的意思说出来”,这是否小题大做了呢?

我们观察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发现,并没有小题大做。我们对于“能够在口头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件事情,重视得不够。我们太忽视本来就应该重视的这件事了。

咱们呢,高中的妈妈,可以试一试:找一道他会的物理题,让孩子给你讲明白。妈妈立刻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讲!他不讲的原因倒是很简单:他知道他自己不能讲。既然“会”怎么还不能讲呢?讲,不就是把你“会”的东西,说出来吗?如果孩子不讲,逻辑上,就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不会。他知道他自己不会,所以不肯讲;那为什么他觉着自己“会”呢?这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很常见。你比如说,孩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一道数学题,他觉着“听懂了”。听懂了之后,把题目给他,说“你把题做出来”,他立刻抓耳挠腮,想不起解题的思路是什么了。明明刚才自己是“会”的,可提起笔,自己就是想不起思路来。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你们喜欢做美食的妈妈,在做一道你从没做过的菜式的时候,也一样的感觉,对吧?看录像,老师做,看得可清楚呢,觉着自己会了;可转头自己动手,连具体需要几种食材,几种调料,都记不得了。看完一遍,自己马上就“会”,这真难啊。什么样才标志着确实“理解”了,“会了”呢?老师讲完,自己也能讲出来;看完视频,自己能够清晰地说出来,这道菜需要几种食材,几种调料,怎么切刀,烹饪的步骤...这样,才勉强能算“理解”了,“会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自己用嘴巴能说出来,就很难了;如果要求你看完,听完,立即就能用自己话儿把那意思准确地达出来,注意,是“立刻”哦,这有多难,妈妈们可想而知!一段“二姐做菜”的视频,三分钟。你妈妈现在开始看,三分钟之后,视频一停,你立刻就说,这道菜用到了四种食材,哪几种切丁,哪几种切片;三种调料;要先焯,后炒;起两次锅...能做到这,本身就已经是大厨了。这就是“圣”,厨圣。

孩子学习,听故事,看视频,妈妈总是喜欢凑过去问:“会了吗?”孩子会说“会了”。到底孩子会不会,妈妈也拿不准。只能靠孩子的回答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判断会不会。这呢,其实里边是有问题的:孩子拿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会还是不会?仔细想想,这真的没标准么!咱们呢,现在给出一个标准:只有自己能够陈述出来的内容,才算是“理解了”“会了”。陈述不出来,就不算。

申爸呢,一直都在推测说,学习这件事儿,本质上应该很简单的事儿。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学习好”。当我们找到学习的关键,彻底解决学习问题的窍门,我们把它公布出来,很多人会大笑:这也算是诀窍?对于高中的孩子,把自己学会的题,能说出来,就是学习好的诀窍。如果...就是假设...我们拿“能说出来”作为衡量标准,你任何一个高中妈妈,现在去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你孩子的各个学科,你妈妈马上会发现,孩子“根本就不会”“根本就不懂”。学习的内容都不会,都不懂,那高考,当然会是大问题了。

很多麻麻,初中麻麻,当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教自己,教爸爸题的时候,她们由衷地有种“轻松”的感觉。这孩子的学习差不了。这种劲头,持续下去,到高中毕业,高考肯定不成问题。事实上,当我们深入到孩子的高中学业内部,我们会发现,她们学习的内容,其实并不难,也不多;反反复复,用了三年时间,学这点内容,到底是为了学什么呢?就一个:让他们学会,能够把题讲出来。

从咱们已经探索出来的,小学初中孩子的学习方法看,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聖”字在做文章。高中了,孩子跟小学初中最大的不同,在这个地方: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只能够根据老师给出的讲解模板,来讲解他遇到的题目;到了高中,他可以根据讲解的大纲,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讲法。在“怎么讲”这个问题上,开始出现创造能力。小孩子把题讲给妈妈,妈妈能懂的原因,不在于孩子把题讲懂了,而是那题妈妈本来就懂,孩子只要说的话本身不出错,不离题,就算讲得好;到了高中,很多妈妈自己不懂那些课本知识了,对吧?那么,孩子那边,却有长进,不像小学初中那样了;孩子需要设法,给不懂的人搞懂,这才是真正的“会”的表现。给本来就懂的人讲懂,那不是真本事;把本来不懂的人搞懂,这才是真本事...

我们发现,到了高中,孩子的“学习”的本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百八十度的转折。以前,需要比他水平高的人来教他,现在,需要他把知识搞会,去把比他水平低的人教会。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他所讲述的内容,肯定就彻底学会,彻底懂了。在以前,所有的学习时间,孩子都拿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相关知识的神经回路,我们把这个叫做认知;到了高中,认知的过程,在意识的操纵之下,变得很快。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孩子用很少时间,就掌握了那些知识。

...当然,如果孩子不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意味着孩子的智力水平,建构不到位。妈妈应该主动放弃高中学习,放弃走“考大学”的路,直接选择一个好的技工学校,尽早着手解决孩子就业问题。正常的高中的孩子的表现是:对于课内的知识,他掌握起来很轻松,并不吃力;如果到了高中,还要补习班,一对一,基础知识讲了又讲,练了又练,孩子还记不住,搞不懂,那事情就不对了。孩子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认知上。孩子的认知能力,早已经成熟了;孩子大量的时间,用在处理这些知识上面。把知识用别人能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说给别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的练习“处理这些知识”的方式。就日常的学习生活而言,入门的讲解,就是“讲题”。当然,孩子能够讲课本,讲课文,那就更加地好。相对于讲题,讲课本,那是更高的要求。

“聖”的心理机制在于说,孩子的大脑是一个大熔炉,强酸的一大桶;任何丢进这大桶强酸里的信息,都会瞬间被分解;然后,孩子的大脑,把分解成到分子的营养物质,又瞬间组合,就像3D打印一样,把组合好的包含有自己理解过(消化过)的信息的话,流畅地说出来。本质上来讲,整个的初等教育,就是给孩子在练这个。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再接着说。


来源: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学习好的诀窍】---2020.0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19 03:17 , Processed in 0.0748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