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8|回复: 0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实践群:小孩子思维从“死”到“活”的智力构建】---2020.07.15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1 17: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初中实践群:小孩子思维从“死”到“活”的智力构建

2020-07-15
接着说哈。
其实吧,昨天申爸一说“孩子讲”,很多爸爸妈妈就兴奋起来了。是的,没错。爸爸妈妈们找来的资料,是跟这个事情相关。但是,事情完全不这么简单。一直以来,申爸在认真观察,努力,想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小孩子,他是怎么把“死的”变成“活的”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好比说,小宝宝,对吧,她白天上课,晚上回到家,跟妈妈钻在被窝里,可以原原本本把老师课堂上讲的题,复述出来。孩子能够把那些“小题”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小孩子这样做背后的心理机制,其实是“模仿”。她这个年龄,模仿的天赋非常高,只要听一遍看一次,她就能牢牢地记住,回头模仿出来,惟妙惟肖。高中孩子的讲题,它背后的心理机制,跟这个完全不同。比如说,你跟高中孩子讲,“下一道题,在‘题目’和‘物理过程’部分的陈述中,把代数符号直接引入进来,进行符号化陈述。”他听了,下一道题,他会这么说:“光滑平面上有一块长L的木板M,在其一端,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以v0的初始速度向另一端运动....大M在平面做匀减速运动,m先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到零,再做匀加速运动,直到M和m以相同的速度共同运动。”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要求,下一道题,他会这么说:“有一个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木板的左端放一个滑块,滑块有一个向右的初始速度.....木板一直做匀减速运动,滑块先做匀减速运动,再作匀加速运动,最后,木板和滑块有相同的速度。让你求这个速度。”
很多妈妈看上面两段陈述,看不明白:这不是一样的吗?不一样。代数是初中引入的一种观念。本质上来讲,它是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特定的对象,这样呢,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就能让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很简洁。这又是什么意思?申爸举例来说明这个意思:
7.15-1.jpg
这个式子,左边的fL代表物体B所受到的合力与物体B在合力下所运行的距离;右边第一项代表该物体的质量与其初速度平方的乘积;第二项代表该物体的质量与其末速度平方的乘积。这个式子左边的那一项,又代表力作用在物体上所做的功;右边第一项代表物体在初始状态的动能;第二项代表物体在末状态的动能;这个式子又代表:作用在这个物体上的合力f,它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初始状态的动能减去末状态的动能。
上面这三句话,妈妈看得懂看不懂,不要紧;即便妈妈看不懂,也知道,这三句话,包含有非常复杂的内容,表达出来,相当费口舌。同样的意思,用代数符号表示出来,就是图中的那个等式。如此之简洁明了!就表达意思来讲,那个公式跟上边啰里啰嗦的那三句长话,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的形式完全不同。我们说,这是在用两种“语言”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把代数符号看做是一种语言,那么,由符号所写成的公式,定理,演算,就需要我们能够看出里面要表达的意思。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地要求学生“学会代数表达方式”。事实上来讲,这个学会“代数表达方式”,就是随随便便就能看出来式子表达的内容。我们怎么知道孩子理解代数式子里面的内容了呢?我们让他说一说,这个式子表达什么意思:
7.15-2.jpg
他如果能够说出上面那三大句话,就表明他理解了。另一方面,如果他想表达那三句话的意思,他知道把这个公式写出来,作为简洁的表达。现在,我们来看孩子,从孩子那里寻找新的事实,加入进来之后,再继续分析。申爸发现,大申一开始就能够这样对题目和物理过程进行陈述,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要求,下一道题他会这么说:“有一个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木板的左端放一个滑块,滑块有一个向右的初始速度……木板一直做匀减速运动,滑块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最后,木板和滑块有相同的速度,让你求这个速度。”这样的陈述言语繁冗,当申爸要求大申用代数符号对题目和物理过程进行陈述时,申爸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像这样来陈述,大申表现得非常困难:“光滑平面上有一块长L的木板M,在其一端,有一个质量位m的物块,以v0的初始速度向另一端运动……M在平面做均减速运动,m先做均减速运动,速度到零,再做匀加速运动,直到M和m以相同的速度共同运动。”
很明显,大申听得懂申爸的要求是什么,他也能够努力去做。但是,看起来非常吃力。他要时刻不停地警惕,自己口中出现的名词,是否有符号。如果有符号,要刻意地用符号取而代之。在现实的操作中,大申陈述这句话的时候,还非常流畅:“光滑平面上有一块长L的木板M,在其一端,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以v0的初始速度向另一端运动。”当陈述到下面的时候,他开始出现混乱。他会这么说:“木板在平面做匀减速运动,物块先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到零,再做匀加速运动,直到木板和物块以相同的速度共同运动。”申爸提醒,大申要用符号来陈述,大申皱着眉,重说刚才的意思:“M在平面做匀减速运动,物块先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到零,再做匀加速运动,直到M和物...和...和m以相同的速度共同运动。”
看起来,大申的头脑是这样工作的:他在接到申爸要求之后,头脑一边按照原来的方式陈述,一边时刻警惕着,遇到能用符号表示的对象,把该对象的名称用符号替换下来。原来的头脑,只有一个线程,就是陈述;现在的头脑,需要增加一个线程,并行运转:增加的线程,时刻监控着陈述线程,随时准备拿符号替代名称。刚开始运行这个监控程序,会出错:第一次遇到“物块”这个词的时候,监控程序没有反应,就直接把名称说出来了;第二次再遇到这个名称,都说出一个字了,监控程序才开始起作用,临时才把“物块”改成“m”。注意哈,麻麻们:在这里,让大脑同时运行两个程序,一个处理正常事物,另一个对处理事务的程序的运转进行监控,这在14岁之前,孩子是完全做不到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要求他用符号来陈述,那你需要用符号来陈述一遍,然后呢,他再复述一遍。
接下来,孩子在头脑中从两篇“硬连线”的陈述进行选择,根据要求,选相应的,拿来用;现在大申的处理过程,完全不是这样的。他是在正常运行的程序之外,启动了一个附加的监控程序,附加程序在遇到需要代换的名词的时候,随时随地地去替换。头脑中完全不存在两篇硬连线的陈述在。而是大脑变成了一个“可编程器件”。大脑从一个“死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活的器件”。这种变化,应该是随着大脑的神经生理系统的发育,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一旦产生,它就给大脑打开了新的可能,启发了新的巨大潜能。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呢,就是把这种心理能力,锻炼得更加强大。用进废退,这是不变的原则。
回到刚才那个地方。其实呢,物理呢,用代数符号表达的物理公式公理和演算,它们都有明确的要表达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跟人的日常感受相关联的。从经验理性的角度看,物理要学的东西无非就是:眼睛看着的是公式,而头脑中想着的是公式所代表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意义。代数符号是一种语言。用这种语言所说的话,你能读懂,并且是随时随地地懂。这在大脑变成“可编程器件”之前,是完全不行的。
嗯....申爸说说另外一个发现哈。物理呢,是高中孩子公认的难学的科目。但是,你别问申爸。如果你问申爸,申爸觉着整个高中,生物是最容易的一门课,物理排第二。物理是最容易学的科目之一。申爸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感觉...跟别人大多数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简直是反人类。申爸呢,发现一件事,就是大申对于“物理过程”近乎本能的擅长。任何一道物理题拿过来,只要读完了题,他就已经知道整个系统运行的详细的物理过程是什么了。根本就不用想。那个感觉哈,申爸拿个比拟来说。比如说,立体几何。一道立体几何题,它的题目讲完了之后,如果问你:从下向上看,是什么形状?仰视图。“三角形,”你随口就可以说出来。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问题就复杂了....反正,就知道。其实呢,你是空间感特别强,在陈述题目的时候,你的头脑自动地就把几何体的三位模型建立起来了。那怎么知道仰视图是什么样的?你在大脑中虚拟地转一下观察点,“看一眼”不就知道了么。学习物理呢,竟然也有跟立体几何的空间感类似的“物理过程”感。这倒是申爸没料到的一件事情。申爸呢,当然知道物理过程的重要性,但是,申爸一直以为,物理过程的敏感性,是等物理学科开了之后,在物理学科中训练出来的。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有一种情况,叫做“天赋”。跟立体感一样,“物理过程感”,也是一种天赋。麻麻们都知道的啦,申爸不承认天赋。孩子大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在某些方面的敏感.....就类似于空间感和“物理过程感”这种....申爸叫它“智力”。智力是在关键期中建构起来的,不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这个倒是没错,申爸认同的:对于很多孩子,到了高中,六选三的时候,选什么科,很重要。如果没有物理方面的天赋,千万不能选物理。那个东西,如果入不了门儿,学死也学不会。对于某些孩子,物理不是靠勤奋能搞掂的学科。
说正经的:在这里,申爸说的话题,都是高中阶段的。那为什么不到高中群里去说,而要在小学初中群里说呢?原因很简单:申爸要说的很多话题,到了高中,就晚了;这是针对孩子预先要准备好的素质而言的;对于高中阶段,家长能够做的事情而言呢?申爸也没法儿到高中群里说。这是有原因的。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4 14:04 , Processed in 0.0791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