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01|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马昕能解决孩子高考这个大问题】---2020.06.18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2 23: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初中实践群:马昕能解决孩子高考这个大问题

2020-06-18
接着说那个分叉时空,申爸借势点出最重要的主题。这是申爸思考的核心,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目的和对象。

话说,那个分叉时空中的大申,跟现实世界里的大申,发展到“明说”“暗说”那会儿,就有了巨大的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哪里?妈妈们还记得,申爸说大申听网课时的样子吗?申爸可以断定,大申听网课的效率,要高于他课堂上的效率。大申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上网课的效率比上面对面课的效率好的孩子之一。如果他课堂上,也像网课的状态,他的考试成绩,不会那么差。这是当时申爸的想法。

妈妈们要知道一点的是:申爸不知道大申在学校课堂上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学校,申爸接触不到,也没法儿问老师,因为老师不知道申爸要观察什么,没法帮申爸把大申的有效信息捕捉到,反馈过来。当申爸看到大申上网课时的良好状态,就“彻底放心了”。但是,当时,申爸却想错了一件事情:正确的想法应该是,当时的大申上网课的状态,比以前的大申课堂上的状态要好;但是,当时的大申如果去课堂,状态会不会比网课还好呢?这么一想,事情才豁然开朗:是大申变了!

促使大申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看了三个月的马昕。仅此而已。变化后的大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听课的时候,他在思考。“感觉有意思”是听课的时候,大脑开动起来,积极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的主观感受。思考并不一定能思考出结果。事实上,我们头脑中转动的大部分念头,都是引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也形不成一个清晰的逻辑过程的。思考就是思考,把大脑看成一个黑盒,课堂上它不断接收老师那里传递来的讲授内容,这就是黑盒的输入。它一刻不停地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处理,但是,总体上看,处理是无目的的,混乱的和低效率的。这种处理,很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我知道我当下在思考,我也知道我在想什么,只不过是没有目的......

大申能够在“明说”“暗说”的事情上,表现得通透,沾点就泛;用佛的话说,是“有慧根”,其原因来自于在此之前,他的大脑已经在有意识无目的的状态,或者有意识有目的的状态,甚至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思考过这个问题,思考过很多次了。只不过,以前的思考,没有让大申想明白,得出结论。“没想通”而已。“慧根”这回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隐隐约约地,已经看到它的本质了,对吧?这意思很难表达出来,申爸慢慢地,一点点说。

通透,其实建立于头脑中的大量准备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准备,在“准备”的时候,是无目的,无指向性的。无目的、无指向性,无非是说,大脑在抓到什么干什么,随机游走模式......这里,意思是说,大脑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准备”状态,一种“使用”状态。在使用状态,如果人表现得通透,灵活,反应敏捷,思维迅速......其前提就是此前海量的准备。大脑把以前准备的时候思考过的,没结果的思考项目,快速激活,来应对使用状态中所面临的任务。准备的任务一个特点是量大,一个特点是总体看,随机,没什么规律。

我们有“敏锐的思考”、“深刻的洞察”、“深入的理解”、“敏锐的观察”类似这样的表述,所指的思维过程,都是海量的随机准备的结果。我们无法告诉我们的大脑,要去进行准备,事实上,我们也无法有意识地去这样做。这种准备,完全是每一个人的大脑的纯粹的自发性活动。但是,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至少,是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好。

申爸的意思是说哦......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对吧?既然是功能,功能就有的强,有的弱。大脑的功能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不是在“使用”状态时决定的,而是决定于“准备”状态。准备得充分,功能就强;准备得不充分,功能就弱。而呢,“准备”这项工作,又是大脑的一项“自持性”属性,“外界”干涉不到它。你妈妈试一试,你说“我得努力思考了”,接下来,你的头脑在工作吗?一片空白。不是说,你“想”,它就照着你的想法去做。

但是呢,有不同的时候,妈妈们看完申爸的早课,又挖一坑。完了吗?申爸说完没?半天没有新的发言了......你也不知道申爸是说完了,还是过会儿,还会说点什么......妈妈的脑子给申爸早课激活,满脑子想的都是你教育的事情,想停都停不下来。回过神儿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坐车里了,自己告诫自己,别想了,等会儿到了单位再想。在路上,这么的胡思乱想,会出事故的。可是,遇到红灯,等红灯的时候,脑袋不由自主,又去想了。自己意识到这个事儿,懊丧地拍拍方向盘:绝对不能再想了!

马昕的那个网课之于孩子,效果就如同申爸的早课之于麻麻们。主题不一样。申爸说的主题是教育,马昕说的主题,是语文;听完了的效果类似,脑子里抑制不住地去想......

孩子他上课的思考,就是那个“准备”了。申爸一直在试图解析马昕的课,找到里边包含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是什么。把马昕的课,跟申爸的早课相比拟,可以看出一些门道。

其实呢,申爸一直以为,马昕那样的课,申爸自己是能讲的。直到最近,申爸才忽然意识到,那样的课,申爸已经讲不了了。不但申爸讲不了,那课,连马昕自己都讲不了了。什么意思呢?要讲出能够让大申这么大的孩子,兴趣盎然的课,只有年轻人能够做到。一旦你年纪大了,观点可以更深刻,讲述可以更周到,技巧可以更吸引人,但是,你缺少年轻人的气质。那种气质,同龄人和同龄人是相通的。

马昕他的课程本身是这样的:从09年开始,精华学校开始给马昕录课。那时候,马昕应该是23岁,正在北大读博士研究生。23岁,本科毕业,这应该是能够讲出这种课程的最低年龄了。

年龄越小,思维越接近于15岁孩子的思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质方面,相距就越来越远;但是,另一方面,系统性的课程,要求讲课者具备宏观的、综合的素质的。这一点,又不能为年龄小的人所具备。教师的素质随着年龄增长儿增长,22、23岁,应该是上倾下斜的这两条线的交点了。从09年开始,精华学校给马昕先后录了三套课!这个记录,在精华学校的历史上,应该是最高的了。

什么叫三套课?一个老师,他一直讲语文,对吧?他接高一的班,讲高一的语文课,这一届孩子,到了高三,他讲高考复习课,一轮复习课、二轮复习课、五一辅导课、清北自主招生准备课、考前叮咛课,这都是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内容。你等送完一届学生,再回去高一,再教一轮。很多老师呢,再教一轮,讲授的内容是不变的。我再教一轮,我就把三年前的内容,拿过来,再讲一遍。只不过,就着最新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把例题更新一下就成。马昕他的那个课,不是这样重复讲。他是每回去一次,整个的课程体系,就重新调一遍,变成一套新课了。

他最有价值的那套课,就是09年第一遍讲的那一套。那套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最接近于年轻孩子们的精神气质。他们呼吸着同样的呼吸,思考着同样的思考。共鸣啊。孩子们为毛那么喜欢网络文学啊?以前,申爸真的没认真琢磨过这个事儿。赶到大申也开始迷网络文学,申爸才意识到:网络文学是他们同龄人写的作品呀,共鸣啊!文学不就是“共鸣”吗?能引起共鸣的,就是最好的,看完了,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那算什么好呢?网络文学,再共鸣,再好,不过也就是“娱乐”而已;但是,马昕的那个09版网课,在共鸣之余,它真解决问题啊:他能解决孩子高考这个大问题的。

先说到这儿哈......让申爸再想想,自己到底想说什么,怎么能说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6 04:58 , Processed in 0.0746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