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87|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剥离”的能力——17岁】---2020.06.16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0 09: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6-25 21:59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剥离”的能力——17岁

2020-06-16
接着说哈。

申爸说着说着,就说到“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来了。难怪的,申爸这大段时间,一直琢磨的,就是这件事情。不说到这个事情上,就不对了。但是,事情本身不那么简单。到底打算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事儿呢,申爸担保,很久以来,都是没变过的...并不是说,在最近,申爸观察到了一些新的心理现象,或者听了个什么讲座,受到了启发,于是就心血来潮,又想到说:哎呀,要培养大申哪方面哪方面的素质。没有的。也不可能。

事实上,自打大申进小学,申爸打算培养大申的目标,就已经定死了,根本就没有变过。那申爸在琢磨什么?琢磨的“到底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就是目标么?既然十年前就“想好了”,没变过,还“想”什么呢?其实呢,是申爸发现...其实或者是申爸早就发现,或者是申爸早就应该发现...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者自己的教育目标这件事,非常难于表达明白!

你们妈妈自己体会一下这种感觉哈:你想把你的宝宝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者,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你妈妈要明确地用一句话,把它写下来。写完了,你自己看,总觉着,“少了点儿什么”,“不大准确”。一句话不行,你就写一段,写一章。你不管写多少,你总还是会觉着,“少了点儿什么”,“不大准确”。“做得到做不到”咱们再说;就是你把要做成什么,清晰明确的目标写出来,你妈妈都做不到。目标都没有,你能做成什么呢?

...“申爸培养大申的目标,就已经定死了”...这是申爸自己的一种感觉;可问题是,这种感觉,其来源,到底是什么呢?谈到“目标”,还有一个目标,情形跟教育孩子非常类似,就是你自己的人生目标。你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呢?出现这种情形,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对于教育这件事情,并没有足够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洞察力;还有呢,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它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能从整体的感受中,剥离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个哈,这句话,也是申爸自己对自己头脑中的感受的一种“剥离”。但这次剥离,并不非常恰切。只能说,表达些“内味儿”出来,但还没全中。这种“剥离”,对成年人,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生之初,它首先表现为一项技巧。这是申爸在大申那里获得的最大的感悟和发现。这说得很抽象哈...其实呢,是说得不很准确...因为又抽象又不准确,妈妈们不大明白申爸在说什么,是正常的。申爸就着实例,慢慢解释,看能不能解释清楚...其实呢,这么说,在申爸自己这里,等价于说:“申爸自己能不能想清楚”。

大申在学苏洵的《六国论》,爷俩讨论《六国论》。为了妈妈们使用方便,申爸把《六国论》的原文和译文都贴过来。举手之劳。

《六国论》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麻麻们看第二自然段。不要看原文了,看译文,容易理解: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看完了,申爸跟大申说:“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苏洵写的这段内容的思维逻辑的理解。”“要说得详细、具体,”申爸补充要求道。大申张嘴就说:“这一段,苏洵写了六国贿赂秦国,秦国通过贿赂获得的土地,比战争获得的土地,多得多。”就这么一句话,完了。申爸没法子,申爸来说一遍:“秦国那个时候,它想统一中原,吞并土地,获得人口,他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亲自出兵去打仗,打赢了,作为战利品,土地人口就全都来了;另一个是装凶,吓唬六国,让六国自己主动把土地人口拿出来贿赂。史实是,秦国透过受贿渠道获得的土地人口,比自己吭哧吭哧费劲打仗获得的土地人口,要多得多。既然如此,秦国最希望发生、六国最不希望发生,就不是打仗,对吧?你说,六国哪一个国家的土地,不是他们的先祖勤勤恳恳,筚路蓝缕,一点一滴打下的江山?传到了这些纨绔子弟手里,他们一点付出都没有,生下来就从先辈那里当遗产继承的。崽卖爷田心不疼,一群败家子儿,丝毫也不吝惜,说送人就送人...这群后代,你怎么形容他们?鄙锁?没志气?卑微?可恨?可耻?可怜?”大申打断申爸说:“他们有什么‘可怜’的呢?一点都不可爱,‘可怜’什么。”

申爸说的上面的这段话,就是申爸“用申爸自己的话,说出来的申爸对苏洵写的这段内容的思维逻辑的理解,”对吧?申爸给大申提的要求,就是希望大申能够像申爸这么说。大申不会说。甭管是谁,要是学完《六国论》,能够像申爸这样,把一整篇文章的思维逻辑,系统地说下来,他的这篇课文,就算学到家了。语文说到底,就学这东西么。申爸用申爸自己的话,把作者在文章中的想法思路说出来,说给大申听;申爸说得越清晰,越自然,越准确,大申理解起来就越容易,他越不注意“老爸是怎么说出来的”这个问题;他一下就理解了,然后呢,轮到他说,他就一句也说不出了。他一直在听,享受听所带来的轻松;他根本没考虑自己该怎么说,也能说得这么清楚,让别人听起来,也轻松;你给他的例子,他就直接听了。不管你给他讲解多少,他都把样品直接就吃了。申爸上面讲的那一段,申爸是要把它当作“样品”,来给大申解释,这个样品,要是你来制作的话,你该怎么做。没有样品,对吧?没有例子,你就没办法讲;而以前,申爸只要一给例子,大申随口就把样品吞肚里了。在此之前,大申的智力还没有发育到“理解‘刚才老爸说的那一段话,可以看成是一段话’的程度。”他思维能力没有发育完全,他搞不清楚。这怎么理解呢?

接着看。

申爸接下来,再一次地试着就着刚才说出来的“样品”,给大申解释,怎么说。那个“样品”本身就是一种说法,对吧?那种说法,是怎么说出来的。“用你自己的话,去说一篇作品他的作者的思路,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申爸给大申解释:“你就把作者在文章里所说的意思,明确地讲出来,把他的暗说,直接变成明说,直接讲出来。然后,再按作者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就行了。”大申眼光迟疑,申爸知道要解释:“刚才,老爸说了一大段话——有关第二段苏洵的思路的那一大段话。那一大段话,是不是就是‘用老爸自己的话,说出老爸对苏洵这段内容的思维逻辑的理解’?”大申想了想,点点头。申爸:“老爸那段话,一开头,怎么说的?是不是说‘秦国那个时候,它想统一中原,吞并土地,获得人口,他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亲自出兵去打仗,打赢了,作为战利品,土地人口就全都来了;另一个是装凶,吓唬六国,让六国自己主动把土地人口拿出来贿赂’。这就是把苏洵暗含的意思,直接说出来。变暗说为明说。”大申打断申爸的话,表示不同意见。他的这个抗议,让申爸窥到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大申努力地争辩道:“作者在这里,是分说了两种情况。他是分说,他先说了...他又说了...”大申一边看着课本,一边努力地认真地跟申爸说着。申爸忽然明白了。大申说着说着,情绪越来越激动。申爸不管大申的情绪,平静下来,慢慢说:“好,咱们回到小学。先搞清楚,什么是明说,什么是暗说。老爸刚才说了一句“秦国那个时候,它想统一中原,吞并土地,获得人口,他有两个办法,对吧?”大申被搞激动了,激动的说:“对!”申爸:“那老爸问你,那苏洵是怎么说出这个意思的?你把苏洵的原话读一下。”“就着课本读,读原文读译文都行。”申爸补充道。大申想了好一会儿,开始读:“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越读越迟疑。大申停下来了,光想,不动嘴,申爸开始说:“‘秦国那个时候,他想统一中原,吞并土地,获得人口,他有两个办法’是一句话,这句话有一个意思,对吧?”大申说:“对啊。”大申还在想他的,随口回了申爸一句,声音很轻。但是,在申爸听来,这两个字,如同霹雳。

就这个意思,申爸已经努力了七年。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申爸就想尽各种办法,想让大申明白“‘这是一句话’和‘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之间是有区别的。无论怎么解释,你都无法让孩子明白。申爸想过,把话变成文字,写出来,指着说;录音录下来,回头放...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大申体会,试图理解“形式”和“内涵”之间的区别,根本无法做到。在最一开始,申爸想到要给大申说清楚这个区别,头几次,申爸每次都给大申气得七窍生烟,怒不可遏。后来,申爸想明白了:对于成年人而言,“不言而喻”的事情,对于孩子,根本不是如此。孩子还没发育到“不言而喻”的年龄。语文啊,它这个事儿,如果孩子不理解什么是内涵,什么是内涵的表达,也不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那就没法儿“讲”。唯二能做的,一个是找好的范文,去模拟;另一个就是“等着”。等到能够理解了,再“说”。思维没有发育到相应的水平,你无论如何,都无法“讲”清楚;思维发育到位,你只要清晰地指出来,他自己马上就“理解”是怎么回事了。哎呀...孩子们一直都是不理解“一句话”跟“这句话的意思”之间的区别的...直到17岁!

麻麻说,我怎么就想象不出来,孩子他怎么会不理解“一句话”和“这句话的意思”之间的不同呢?这明摆着不是一回事儿么...这怎么可能?诶,麻麻别不信,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试试看:每个麻麻不都有个不到17岁的孩子么。你麻麻还真别给这个结论惊到。还有更加惊人的结论呢:十岁之前的孩子,根本就不是生活在时空中的!这个事情,咱们以前说过的。

大申的思维发展已经到位,要说明白“明说”和“暗说”之间的区别,那就三两句话的事儿:“老爸那句话里的意思,苏洵在第二段里肯定是说出来了。要不然,老爸怎么能知道这个意思,对吧?”申爸问大申,大申好像一下子想通了很多很多事情...眼睛立刻就明亮起来了,面容也愉悦起来,容光焕发;整个人,状态都不一样:“当然了!”申爸感觉大申明白了,就说:“那你说,‘明说’和‘暗说’有什么区别?”大申:“你说的那句话‘秦国那个时候,它想统一中原,吞并土地,获得人口,他有两个办法’,苏洵根本没明说。但他就是这个意思。”申爸:“对啊!准确地说,不是‘他就是这个意思’,而是老爸说的那个意思,是苏洵叙说整个这一段的内容的时候,不言而喻的一个意思,是他的整套逻辑展开的基础。你要说出他写的文章的思维逻辑,你就把他不言而喻的意思,直接明白地说出来,摆在最一开始。这就是‘明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6 01:03 , Processed in 0.0696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