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58|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 把握孩子对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好地生存】---2020.06.12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9 22: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6-19 22:56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把握孩子对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好地生存

2020-06-12
小登登,你的《哪咤》(下)哪里淘来的?那本书孔夫子都买不着。大申也只看了上,没看下的。

七粤-恩蓁妈
《哪咤》(下)孔夫子有,比上要少,贵些。
那啥,今天呢,申爸不打算继续说“共和”了。插些重要的内容进来。把要紧的事儿先说完;等说完之后,时间宽裕,再慢慢儿说不迟。还有,就是《天下第一楼》那个茬儿,还是要接着说完滴……那个谁妈妈,不要着急哈。咱们呢,妈妈们看哈,申爸现在说的这些内容,都是发生在高中的事情。但是,讲的地方很有意思,申爸在小学初中群里边讲。不在高中群里讲高中的内容,有点儿奇怪吧?

事实上,一直以来,申爸在教育上,有些很特别的着眼点,比如说,一个人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他有什么样的胸襟格局,为什么会产生傻白甜,怎么培养一个脚踏实地的人,避免培养一个白左出来……在传统上,这些,是不作为教育的领域来处理的;就如同北大不培养作家一样,没有机构把这些事情作为他教育的对象。但是呢,申爸有点不一样。申爸觉着,生生地把一个人培养出良好的智力,这种“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相比较而言,解决上面那些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幼稚园难度的。

为什么申爸会产生“这些问题很好解决”这么种感觉呢?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在于,如果一个成年人,在上述那些问题视角下,他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他就是什么位置。也就是说,成年人,他已经“命定不能改”了。例如,一个生活中的小白左,你无论如何,不能够把他弄得脚踏实地,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个人会出家修行,很小就看得出苗头,佛家说的“有缘人”;一个人,他胸襟宽广,就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羁绊;反过来,斤斤计较于无足轻重的小事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敢去动宏大的主题。这非常像“天生的”。

这些,非常像“天生的”,把什么都归结为“天生的”,基因里带来的话,那你还“教育”个什么劲儿啊!早已经命定了么。所以呢,申爸要培养出脚踏实地积极入世、胸襟宽广能实事求是的孩子出来。

在很早以前,申爸通过思辨,就得出命题说:这些领域中的教育,会非常容易。假设说,将来把这些教育全都搞掂了,到时候,你回过头来看,你会说:“啊,竟然这么简单。那么多前人,早干嘛去了?”

到了这里,加入麻麻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起来呢,妈妈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1、成年人在某些方面,已经确定不可更改;2、自己的小宝宝,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还没确定……也就是说,谈不上“这个命题”。比如说,你麻麻仔细观察你十岁的宝宝,他胸襟宽广吗?他心胸狭窄吗?宝宝既不“宽广”也不“狭窄”。宝宝谈不上这个命题。他还太小。那么,理性的结论是什么?在小宝宝和成年人之间,有那么一个时点。在此时点之前,宝宝“谈不上”,过了这个时点,宝宝的“命定了”。事实上来讲呢,真实的情形是,那不是一个“点”,而是持续时间不长的一小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宝宝产生了突变。在一个代表很长时间的时间轴上,因为这段时间持续得太短,它缩得很小,看上去像一个点。“点”是一种文学的说法。蝴蝶不是毛虫,毛虫也不是蝴蝶。在蝴蝶和毛虫之间,存在着个叫做蛹的孵化的突变环节。

对,就是“关键期”。这种思路,在方法论上,跟当初申爸寻找“积极的智力建构”的方法,没什么区别。道理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这些范畴的关键期,具体在什么年龄?第二,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孵化”和“怎么孵化”这两个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是闭门思考所能解决的了。你需要打开门,去看现实中的孩子。准确地讲,“在什么年龄”有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现在大申这个年龄!高一,十六岁。要做什么呢?什么额外的都不用做:学好孩子的学校课程就行了。

为什么他们在小学开“思想品德”,初中开“思想法律”,高中开“思想政治”;这在教育上,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但是呢,这里边有个问题在:全国每年将近1千万的孩子,对吧?这么多孩子上高中。上高中的孩子,全都学一样的课程,为什么学完的结果,差异巨大?合理的解释是:在孩子开“思想政治”之前,孩子头脑中已有的积累,起决定性作用!这其实无非是说:不只是高中的关键期,你妈妈干了些什么;还有你妈妈在此之前,已经做过了什么。这两者,在关键期,共同担起那个“决定性作用”。

有一些事情,在此之前要做。刚才,申爸试图理一下时间线,梳理一下这些事情之间的关系。申爸发现,还是比较困难。那就一件一件说。反正,涉及到“具体去做”的事情,总是不复杂的。

在小学阶段,大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大申曾经有过一段“晚报敏感期”。那时候,申爸跟妈妈们一块儿,是抓敏感期的。反正呢,抓找着很多敏感期。有些敏感期,知道将来有什么影响;更多的,观察到就算了,想不懂怎么利用它。但是,即便是当时,申爸也极其重视这个敏感期。当时有详细的记录,说每天给大申几块钱,他在放学路上,路过报摊儿,买《北京晚报》《新晚报》还是什么报纸……那个时候,正赶上北京兴地铁里赠送报纸的尾巴,如果有免费报纸,大申就领……他把报纸带到学校,课间看……回家倒不看……“连马老师都找我借报纸看”,大申回家,得意地说。

熟悉申爸历史文字的妈妈,仔细找一下,精准地定位到具体年龄哈……或者,妈妈们整理出来的大申的成长时间线的文件中,可以查到这个资料不?麻麻们去找找哈……如果找到当年申爸记录的文字,直接copy/paste过来。申爸自己也想看看当年的记录。这个事儿呢,影响深远。特别是经过时间的放大之后,在现在的关键期,它开始起某种决定性作用了。

嗯……大申走了,接着说哈。

眉豆妈

2015-4-10
嗯……今天呢,我们要涉及那个著名的主题了:幸福。

孩子呢,从一入小学开始,社会化进程陡然提速。这一方面是由于年龄造成的,孩子内在的发展,要求孩子在这个年龄,开始社会化了;另一个方面,也是环境造成的。小学的环境,和幼儿园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的目的是教育,幼儿园是保育。这个不同。

就因为这个不同,一年级的妈妈预感到了这个不同,所以,焦虑莫名。这种焦虑呢……去年八九月份,每一位妈妈都经历过了的……很大一部分来源,在于母亲和孩子的联系,是自然性的。孩子一入小学,社会性的加入,使母亲预感到:自己要“失去”孩子了。是的,社会性会让孩子慢慢独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是如此……将来有一天,人家翅膀硬了,自己飞了,妈妈就是“失去”孩子了。

在小学的一到四年级……就是六到十岁这四年里……孩子是通过感知,切身的体验,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小孩儿,他为什么要写作业啊?那是因为,他看到太多的不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罚站,难堪……他本能地要避免这种困境,所以呢,无论如何,都要把作业写完……当然,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写完。

妈妈们呢,不要小看了这个作业。这个完成作业,就是孩子他那个小社会的社会规则。孩子建构起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就是通过写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站队,做操……这些群体活动来启蒙,来完成的。你去看蒙氏幼儿园附属的小学家长论坛,一大部分内容,都是妈妈如何帮助孩子躲避作业。当然,申爸也承认,有些小学,作业过多;可是,你这个麻麻在孩子社会化的最关键期,协助孩子破坏社会规则,那将会对孩子对社会规则的认知,造成无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这样的孩子,长大了,直接的表现呢?就是不合群儿,什么事情,都和领导和群众逆着来。逆反。

其实呢,这种行为表现,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心理空间中的社会规则,建构得不正确:孩子自己是按照自己头脑中建构起来的规则,“董道正行”的,可他的那个规则是歪的,你怎么办?孩子一辈子在群体生活中痛苦,尤其是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又解决不了的时候,更是痛苦。

嗯……关于这个作业,申爸见到的最有智慧的家长,是这么做的:她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让孩子把练习册、课本中的习题,全部预先做一遍。这个厉害。这是老师……或者说规则所倡导……同时,这种方式,又超越了规则:反正你老师要把所有的题都留了,逼着当作业做。那好,我先给你都做完了……左右都是做么,背着抱着一般沉。孩子受到了鼓励,很happy,幸福。

这个社会性呢,是建构起来的。每个孩子,身处在班级里面,他们自己就建构了,不需要家长“帮助”。一般来讲,家长一帮助,就坏事了。帮助孩子躲避作业,就这个事情本身看,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没问题的。可是,不要忘了,你可能躲出了狼窝,却掉进了虎穴。别的孩子都行,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行?去帮孩子躲避作业,这不是“矫性”么,这不。

嗯……在孩子建构其社会认知的阶段,妈妈不要去干扰,添乱。相信孩子,放手,孩子自己就会把感知阶段,做好,做完善。孩子的年龄在增长。在我们这个文化氛围中,作业,可不止是“为了学会课堂知识”而有的一项活动。它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性内涵。把“为了学会课堂知识”当作目标,寻思“我娃已经学会了,就不用写了”,于是,就帮着孩子去躲避作业,这样做的妈妈,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输得一塌糊涂。

孩子呢,正常地成长。到了九岁,就是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十分不引人注目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对新闻,尤其是对当地的新闻,感起兴趣了。新闻联播不一定,但是孩子对于当地发生的事情,各种八卦,十分感兴趣。这时候,每天给孩子一块钱,让孩子自己去报摊上买份晚报看。这个阶段,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一个学期的样子。那些八卦,看多了,也没啥可看的了。孩子呢,继续向前发展,把晚报也就扔掉了。不看了。

孩子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边,已经浸泡了三年了。他小头脑中建构起来的认知、规则等等,有了雏形。这个时候,孩子要跨出学校这个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去确证,自己的建构起来的东西,是有效的。同样啊。乱七八糟的新闻,八卦,很感兴趣。

这个不起眼的确证过程,和那份晚报,在孩子社会建构过程中,非常重要。当孩子从这个阶段走出来之后,很快,在孩子思维发展里程中,那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自省能力,就来了。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整个社会的整体认知,进入了关键期。就是现在大申这个年龄。我们来盘点一下,在这个时候,如果一切都是顺利发展过来的,孩子哪些事情,在小头脑里已经建构起来了。

首先,孩子对于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已经有了直接的感知。不止如此,他已经建构起社会规则的雏形。这些感知,特别是社会规则的基本神经回路,已经验证过。在看那些新闻八卦的时候,潜意识中,这些就已经做了。

其次,他对社会关系,也有了感知和验证。当孩子开始对新闻感兴趣的时候,至少,孩子已经知道,社会中的人,是分成各种角色的。每种角色,都有各自的职责和行为范畴。这些呢,不仅知道,我们也可以说,他也“理解”。孩子从直接经验中,建构起这些观念,同时,也初步验证了这些观念。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孩子有了自省能力。原则上,从间接经验获取对整个社会的认知,在思维能力上……或者用皮亚杰喜欢的术语,叫做思维“变换”……孩子已经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就是现在……申爸凝神静气,万分小心。申爸知道,申爸只要找对了资料,给到大申……这些资料,只需要不多几种,就一剑定乾坤了。要是弄得不对,那就麻烦了。这个敏感期,非常关键。因为弄好了,就解决了关系到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的事情:幸福。

幸福啊,这个范畴,申爸以前呢,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申爸觉着,这个事情,不需要考虑。原因也很简单:申爸从来没感觉到,自己不幸福过。哈佛的那个公开课,里面有一门,叫做“幸福课”。申爸知道,可从来没看过。也没打算看。从来没打算看那个课……心理课看了好几遍,幸福课没有。申爸不知道那个课讲的是什么。可是,那门课很火,这个申爸知道。

申爸有很多朋友,他们个个喜欢找申爸面对面聊天儿。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自己说,和申爸聊完了之后,“心情实在是太好了,看什么都是镶着金边儿的。”可申爸慢慢滴,不成了。要躲。因为每次聊完了,申爸累得要命。老这么聊,不中。很多朋友摸到了窍门儿,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烦心事儿,就来找申爸“吃午饭”。

只有当教育大申的时候,遇到了这个话题的时候,申爸才停下来,琢磨一下幸福这个事情。嗯……事情的核心和关键呢,有两个范畴,大家要区分清楚。一个是幸福,另一个是愉悦。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妈妈们在谈幸福的时候,很多时候,把它们混到一块儿去了。这两个范畴呢,都会给人带来满足,“好”的心理感受,是每个人都下意识去追求的东西。但是,幸福感是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才会有的心理感受。你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是谈不上“幸福感”的。有妈妈说,不对啊,我独自一个人,回忆起靠在他爸的肩膀上,娃在自己身上乱钻,心里老幸福了。是啊,你回忆的内容,里面有娃他爸和娃么。

愉悦呢,典型的愉悦是妈妈独自看教具二,困惑自己很长时间,想不通的事情,一下子想通了,那个时候,妈妈的心理感受,是典型的愉悦。幸福的时候,一般伴随着愉悦;但是,愉悦的时候,不一定幸福。

哈佛的幸福课,那么火爆,这个,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幸福是个大问题。幸福和愉悦不同,幸福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必须依赖于社会才存在。或者,更加没有歧义的说:必须依赖于别人,才存在。人的社会观念,是幸福感的来源和基石。现在呢,大申要建构的,进入关键期的,恰就是对社会的认识。这个极端重要……因为,它会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问题。

说几句题外话。

人的大脑呢,有一个成瘾性的问题。一般来讲,收藏成癖的人,是不幸福的。收藏是个人的事情,和愉悦有关。外部都表现出来,成了癖了,意味着大脑对愉悦这个事情,也成癖了。和幸福有关的社会性,就被冷落了。跳出来,恢复幸福感,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只要明白大脑运行的原理,就行了。
从大的方面看,于大脑,三件事情,是愉悦的来源:身体的物理运功,锻炼;智力活动,还有性。保持个体的健康(体育锻炼),追求个体存在于更好的状态(智力活动)和繁衍(性)。这毫无疑问,是长期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那些在这三方面……维持个体存在、让个体变得更好、繁衍后代……做得更好的个体,才能维持下去。地质年代的长期进化,把这三件事情,固化下来了。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一份。这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大脑感觉到愉悦,会潜意识地主动去追求。

成癖的人,只要在这三方面里面,随便找一个,把另外的人加入进来,一起做,幸福感马上就来了。在大脑本身追求愉悦的同时,让一个人的社会性脑区激活,就是幸福。

收藏成癖是一个特例。对于一般的人呢?尤其对于一个孩子,如何让幸福成为其一生中“本来就是如此,根本不用去想”的事情呢?至此,申爸已经指出:幸福感和社会性有关。一个人的幸福感,归根结蒂,是奠基于其社会基本图景的建构之上的。
妈妈们找了一些当年的记录来……赞!不全,应该还有。

这个哈,看到小登登跟爷爷看新闻了。最好让宝宝少看TV。新闻联播也一样。在大申这么大之前,看新闻联播没太大用处。新闻呢,看报纸——顺便解决阅读的问题。另外哈,等到孩子到了年龄,最好让孩子自己买着看。一天一天连一天,少了一天,他自己就不自在。让孩子自己买,比家里订要好得多。

六豫-浩浩妈
现在没有卖报点。
哦……是这个问题哈。现如今,只有几个特大级城市,还有报摊儿……

四皖-哈妈1008女
哈哈马上五年级了,一次没买过。买东西倒是一直自己去买的。我只给钱,回来算账,剩下的全部还我。
哈妈把哈哈往文艺女青年方向培养的话,就不会有这种烟火气的习惯。

四皖-哈妈
听当地新闻不行?
就是要当地新闻呢!

六豫-浩浩妈
我看他拿着报纸看看看,想让他看书,走偏了。
这谈不上“走偏”。孩子在自然状态下,也是喜欢一段时间,然后兴趣就转移了。不过,喜欢这段时间,妈妈给予满足,后边的影响就种下了。

说例子哈!大申他们不是要开学了么,学校按照教委要求,要求每周日钉钉孩子们的健康码。小程序里边,截屏,上报图片。到了第一个要求上报的周日早上,大申起了床,洗完澡,湿漉漉地从卫生间往自己房间走。走到门口,申爸跟大申喊:“把你的健康码截屏发给我,我得钉钉。”大申“哦”了一声,推开房门,进去了。申爸在门外大声喊:“你快点儿!别让我老在这儿等着。”申爸的意思是说,让大申马上,申爸弄完了,就完了;这事儿要是一拖,给拖忘了,麻烦就大了。大申又应了一声之后,没半分钟,截屏就发过来了。申爸也没多想,随手就转到了钉钉里边。转完了,申爸在打算退出钉钉的时候,瞥了屏幕一眼。这一眼,引起了申爸的注意:系统提示:2020年5月31日,6:59 打卡,第一名的字样。申爸在他们班级,老师布置的任务里面,从没做过沙发!申爸觉着,好像有好多妈妈,白天都不上班,眼睛专门盯着班级群的。老师只要有要求做,立刻就做。那时候,学校每天要求孩子们钉钉健康状况。申爸起床多早啊!可是,等申爸去钉完钉一看,第三名!这什么情况,才早上五点钟诶!再一看,第一名凌晨三点十分就钉了。这个真的比不起。所以呢,这个“第一名”才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开始往下想:大申什么时候申请的健康码?外边疫情,申爸申妈就没带大申出门去干过什么……即便出了门,也是什么也干不了。他没去过大的商场,写字楼,从没有被要求过出示健康码,对吧?

他健康码啥时候申请的?大申出来了,申爸问大申,他啥时候申请的健康码。大申说,好早了吧,放寒假那会儿,就申请了。他看到新闻里有健康码,就好奇,自己在微信里申请了一个;申爸也早看到过健康码的事儿,但一点儿好奇心都没有。是那次去红星美凯龙,进门的时候,人家要求出示健康码,申爸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现扫二维码申请的。看门儿的伶仃一问申爸,要求出示健康码,把申爸问毛了:这健康码是什么?马云家的还是马化腾家的,还是单独的一个app?等到工作人员指着微信二维码让申爸扫,申爸才算放下心来。对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大申已经形成了他的好奇心:有健康码这种东西,哪里会不第一时间搞一个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的道理?

申爸打开钉钉,看一下,5月31号,当天大申他们班,上午打卡的情况:
6点时段:1人
7点时段:1人
8点时段:6人
9点时段:3人
10点时段:2人
11点时段:2人

上午一共有15个孩子上传了自己的健康码截屏。如果是一般的打卡,不用一个上午,只消两三个小时,他们班级的打卡人数就会到三十一二个的样子;传健康码之所以这么慢,只不过是因为孩子们手机里基本上没有这个码,需要现申请。考虑到高中孩子,他跟妈妈之间的互动的执拗程度,不听话,不配合,让孩子用他自己的手机去申请健康码,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第二天就开学了,当天晚上八点,还有12个孩子没上传健康码。满老师都急坏了,不停地在班级群里催促。

申爸跟申妈说申请消费券,把截屏发给申爸好花。大申正在写作业,探出头来说,你还要么?我的两百减和三百减的可以给你。申爸问大申,小面额的呢?小面额的也给我。大申:“五十减的我早花了,还轮得到你?”麻麻看了这个,立马就高兴了:这不就是生活么!对啊,没错儿。就是生活。但是呢,就现实情况来讲,孩子们分成两拨:一拨是家里给买个手机,毫无压力的家庭;一拨是只能拿着爸爸妈妈退役的老破手机,到处找wifi蹭网的孩子。对后一种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天然地让他们“会生活”;对前一种孩子,人人都应该会的日常生活,距离他们却非常遥远!这是现实!

老子《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已经高度的专业化,比起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发达到不知多少倍。什么叫“专业化”?专业化的意思是说,“手术很成功,只是病人死了”。当然,专业化不是坏事,但是它会带来固有的缺陷,导致我们钻进某些细枝末节里面,陷住出不来,忘了当初是要干什么了。

教育归根结蒂,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存呐!没有教育,教育完全不良好环境里的孩子,自然地能“学会生存”,而良好环境里的孩子,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容易失足。根子上来讲呢,成年人世界里的大部分问题,现代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生存造成的。日常的生活啊:烟火气的,切身的,周边的,现实的,天天都要面对的……我们能找到很多形容词来描述它。都不难理解。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是,这些知识,这些相关的能力,就是老子口里的“常”。什么是明白人?得“知常”啊,如果一个成年人,自己日常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叫“不知常”,就瞎搞,“妄作”,“凶”险至极。

你出门到社会上行走,到哪里都需要健康码的;疫情了,政府发钱,消费券。领啊!你重点中学重点班里的孩子,看起来,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这会出大问题的。申爸说过,对吧?跟大申讨论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制度的时候,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情,大申都知道。这个知道它怎么来的?这是需要妈妈们明白,并且在合适时候动手的地方。

稍=哈。


来源: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 把握孩子对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好地生存】---2020.06.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6:01 , Processed in 0.0953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