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80|回复: 0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花果山的教育致力于建构起孩子良好的智力】---2020.01.03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7 09: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花果山的教育致力于建构起孩子良好的智力

2020-01-03
接着说哈。

事实上,很多年之前,在一开始的时候,申爸眼睛盯着的具体目标,并非格局,也不是什么视野之类的东西。那时候,盯着的一件事情,是“创造力”。在一开始的时候,申爸并不知道“创造力”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创造力”这件事情呢,它有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在头脑中建构起来的完整的世界图景,用辩证的唯物论的术语来讲,就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中的反映”,这个反映要完整一致,内部自洽,不能有矛盾;第二个要素是抽象变换能力。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说,有人看到一个实物,他头脑中马上就能够“看”到这个物体的三视图。诶,一个东西拿过来,一看,脑袋里马上,主俯左三个分视图,就出现了;反过来也一样,只要看到主俯左三个视图,头脑中马上就能够还原出原物的样子。清华建筑系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能力。搞建筑,这种能力是必须的。这种能力,就是一种典型的抽象变换能力。它能够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个事物”。这种抽象的变换,是在大脑中虚拟地完成的。

妈妈们需要留意的一件事情是,主俯左视图,它是一种准确描述三维物体的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事实上,刻画一个三维物体,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在这无数种方式中,只有一部分,是可以精确刻画的。很多刻画方式,还原出的原物体,并不唯一。

跟刻画三维形体的情形类似,你想刻画任何一部分“客观世界”,都有无数种刻画方式。你所不曾见过或者根本见不到的“客观世界”,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必须经由这些刻画方式,传递给你,你再在头脑中把它们组合起来,还原成原本的那个“客观世界”。

嗯……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妈妈们稍微想一下,人们为什么要创造主俯左分视图呢?一个设计人员,他在头脑中设计出了一个产品,好比说,一个伴听机好了,对吧?坐在上海设计室里的设计师,把伴听机设计好之后,远在石门的模具厂,就要开工做模具了。上海的设计师,怎么让石门的模具师傅,知道他头脑中的设计出来的伴听机,是什么样的呢?他不能肩膀夹着电话,一边比划一边跟对方说,来描述他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对吧?他比划着说,面对面还可以,隔着电话,对方看不着。即便是看到了,比划出来的形状,也不足以开模。谁知道他比划出来的东西,到底是多大啊!现实生活中的设计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画三幅图纸,一幅正视图,一幅俯视图,一幅左视图,在图纸上,把每一条线的长度,都用mm标注出来。只要把三张纸给到石门的模具师傅,就行了。

抽象地讲,这个传递过程中,有两颗大脑,有三图纸。一颗大脑想好的空间形体,变成三张图纸,传递到另外一颗大脑那里,另外一颗大脑,用三张图纸,还原出对方脑子想好的空间形体。我们把设计师那颗大脑里在画图纸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叫做编码;把模具师傅看图纸,在头脑中还原的过程,叫解码;把三张图纸,叫做“语言”。

学校教育是个怎么回事?学校教育教会学生各种“语言”;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语文教自然的口语,和纸面上的书面语;数学教刻画自然规律的定量语言;美术教形状有关的语言;音乐教声音的语言……等等等等,如此这般。学生必须要能够精确使用语言。编码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自己头脑中所想,进行编码;解码方要根据传递给自己的“由语言所写成的文章”,准确地解码,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出编码方头脑中所想像的东西,一模一样。这种能力得反复训练,熟练再熟练才行。得搞到一点差错不能有。

在这个简单的模型中,我们说了编码解码语言和学校教育的本质,那么,“创造力”在哪里?“创造力”在设计师的头脑中发生。他是怎么想到那个新颖的伴听机的设计的呢?工业设计师,在他的头脑中,要处理的是形状、颜色、工艺约束,还有使用的便利性这些范畴中的事情。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工业设计师,在他的头脑中,所有的形状,都可以轻松地进行渐变。在渐变中,选定一种形状。颜色也一样,从黑到白,各种色彩,选定一种。他必须精通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带给的主观感受是什么样的。最后的设计定稿,是那个最符合当初目标的设计。

事实上,“创造力”的表现,无非就是无限的思维空间中,截取出来的一个个截面。在外人看来,这些截面是如此之多,丰富多彩,赞叹不已;在设计者的脑海中,丰富的设计输出,都是思维统一体的一个个截面。离散的来源是整体。

现在,从教育的角度来讲,问题来了:如果有两个人,都说他要学习设计。工业设计,对吧?他们也都学习了,也都从事这个职业。40年后,他们都退休了,一个是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另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图纸虫”。现在问:在当初,他们两个决定要学习设计的时候,肯定有个什么因素,决定未来他们两个各自不同的职业道路,对吧?我们说,在当初他们两个18岁的年轻人,在决定要当设计师的时候,他们两个在工业设计方面的“素质”是不一样的。这么说背后的实质是指,两个人的素质品质是不同的。素质有级别,一个级别高,一个级别低。级别高的能成大师,级别低的无论如何都不行。那么,这个“素质品质”是怎么来的?

我们回过头再看。啊……咱们不这么看了。我们看实例好了。大申他们现在在学立体几何。申爸问大申:你们班同学,学习立体几何,还有想不清楚空间里的几何图形,是怎么回事的吗?大申摇摇头。没有了,一个都没有了。可是,当初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们数学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大申很兴奋地跟申爸说:“她们怎么那么笨呢!把长方体切一刀,切下来的不就是一个椎体么?她们怎么就想不出来!”事实上,五年级那时候,大申跟申爸说这件事情,申爸还是很震惊的:没想到,小学五年级的差别,就这么大了。

他们现在是实验班,挑选出来的孩子们,当然再没有在立体中“想不出来”的孩子了。想不出来的,都给筛选出去了么。事实上,如果小学五年级“想不清楚立体是什么样子的”,那一辈子也很难想清楚。这个事儿呢,结合前边设计师和模具师的例子来看:是不是所有的人,想当模具师,都可以呢?不是的。那些“想不清楚”的孩子,长大了肯定做不了这个职业。

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你做的了,做不了的孩子,都可以去学习当设计师,当模具师的,对吧?那么,“想不出来”的孩子,他学完了,他学到的是什么东西呢?是“语言”间的编码和解码。能想出立体的东西是什么样子,才是本质,对吧?编码和解码,是附着于本质之上才有价值的。没人知道自己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学校有教,那只好去学。结果就是:如果本质不中,学校学来的东西,全部都没用。学校教育教编解码,它并不教那个“本质”,对吧?那么,结果就是说:如果你孩子“是那样儿的”,就能教好;如果你娃“不是那块料”,就没办法了。

注意哈,麻麻们。咱们花果山所说的教育,主要针对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把你的娃变成那块料。”这个事情,申爸把它叫做“教育之前”。在学校教育之前,把孩子“变成那块料”,学校的教育,就能起作用了。

“教育之前”,从孩子零岁,一直绵延到14岁……目前申爸是这样认为的哈,其基础是“到了14岁,孩子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他的思维,已经跟成年人无异了……是不是到14岁,就差一个“辩证思维”。孩子的辩证性思维能力,到底是一种“教育之前”的素质性品质,还是一种综合表现,目前于申爸来讲,还是未知。其余的所有基础性问题,都是已知了。

这里插一句初中的情况哈。初中孩子,他的成长主题,依然是“认知”,只不过,他的认知领域,从自然界或者自然式的社会,转变为社会性认知。在初二,孩子变得“强烈恋群”,他要收集个体在群体中的感受,寻找有关个体跟群体跟社会相协调的知识,利用得到的知识,调整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表现。我们所说的“学校学习”,总体上来讲,指体系性的知识的传授接纳。在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主题,跟家长们所重视的学习成绩,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们在初中板块,要同一化这个矛盾,给出解决方案。

好了。现在呢,问题是怎么把孩子“变成那块料”?直接地表述,就是“建构起孩子良好的智力”。有关自然界的智力基础,有关整体性的智力方面的基础,在12岁之前奠基,大致相当于他们所说的IQ;12岁之后,智力的建构,转移到社会和自我方面来,大致相当于他们所说的EQ。非常抽象的一些说法儿哈。暂时先到这里。回头,申爸分开来更进一步,结合实例,详细点来说。



来源: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花果山的教育致力于建构起孩子良好的智力】---2020.0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9:47 , Processed in 0.0723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