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12-30 11:50 编辑
北大高中群:如何有目的地给自己头脑建“索引”
2019-12-25 从当下开始,做好做对。然后,孩子过去不会的题,就能“自会”。这是为什么呢?这跟我们基于的一个假设有关系。我们假定:孩子的大脑,经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作业练习,“能够解出这道题的机制”其实已经有了。既然有了,那为何再遇到一道习题的时候,孩子不会?这是因为,他的头脑,缺少索引。就如同一座巨量藏书的图书馆,书籍是凌乱存放,并且图书馆没有索引!置身于这样的图书馆,你即便知道一本书这里肯定有,你也找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其本质,其实就是有目的地给自己头脑建“索引”。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假设。
建索引,是要有一些技术技巧的。咱们做的事情呢,就是在锻炼大脑,有目的有意识地练习这些建索引的技巧。这些技巧有了,以前散乱的图书,就会一点一滴地把索引建起来,外在表现上,就是以前孩子不会的题,他自己就“会了”。一般来讲,我们的主抓不是买更多的书,往图书馆里搬。没有索引,你搬再多,用的时候还是找不到;我们是就着当下学习的内容,让孩子建索引。等孩子的头脑,把建索引这件事,变成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活动了”,他自己就会去补前面散落书籍的索引,不用大人要求,头脑自动自觉地就会去做。
妈妈们内省地感受一下下:所有的给过你印象的学习方法,如果从“建索引”这个角度看起来,你的学习方法,是不是都是在“建索引”?举个例子,怎么看这件事情哈。比如说,明天要考试了,我们很多妈妈的学习方法是:我今天把这个学期的笔记看一遍,把作业上做错的题看一遍,对吧?不管妈妈们是否是这样,申爸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一个学期学的内容,笔记看一遍,把一个学期中,作业里出错的题目看一遍,这样做,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多买一本书”,对不对?因为笔记中的重点,不会的题目,全部都是学过,甚至反复学过的,对吧?不是新的。不是在这两个小时中,把错题再“做一遍”。这不可能。当初,做那些不会的难题的时候,随便一道,都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对不对?怎么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把那么多难题都“做一遍”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呼唤起头脑中这些学习内容所对应的神经回路,把它们串起来。“串起来”,这其实就是建索引。
书和书的索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作用的,并非“买新书”,而是“建索引”。那么,“新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买的”。在头脑中增加“新书”的机制,是我们人类大脑的一个特性:只要我们身处课堂,在听老师的讲解,我们的头脑就自动地把“新书”装进来了。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努力...想刻意努力,其实也办不到。我们任何的有意识的努力,无非都是在给装进来的“东西”建索引。给它以各种属性,放到各种“关系”中联结起来,以便在用到它的时候,题目中的条件,可以把这些神经回路激活唤醒,能起作用。我们的头脑,对于要学习的知识,其实早已经会了。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在需要“会”的时候,确保自己确实“会”。这是一个很怪异的,不常见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肯定是正确的!基本假设必须正确。我们的任何思考,都是建立在某些基本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基本性的假设,平常并不起作用,人们也很少刻意去梳理自己思维体系建立于其上的基本假设。但是,在特殊的关键事项上,它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咱们的这种基本假设之上,咱们有很多看起来怪异的举措:比如说,咱们并不关注对错,对就对,错就错,无所谓;咱们也不关注“难题”,我们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咱们也不直接针对考试,开发“应考技巧”,咱们只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剩下的,顺其自然.....既然“怪异”,那肯定就是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才怪异...当然,妈妈们在刚一开始,都不习惯这些,对吧?....这说明,关于高中的学习,绝大部分人,他们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错误之处,就在于他们认为“努力往图书馆里搬更多的书”,是需要做的。我们的基本假设的推论是:只要孩子处于义务教育体系之下学习,书自动就会搬进来。我们教会孩子自己卡死了:搬进来一本,就做好一本的索引。等到需要用到这本书的时候,孩子的大脑能够找得到。当然了,建索引这件事,总有一个“做完的时候”的。到了那个时候,咱们也会设法让孩子往自己的头脑里搬更多的书...不过,这是“那个时候”的事情,现在先不提。
我们所说的“索引”,大致来讲,相当于“一种思路”。孩子要按照自己建立起来的思路,来捋自己学习的所有知识,一遍遍地捋,把它们回顾,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