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10-28 14:32 编辑
花果乐园学前群:言语对智力建构的影响
2019-10-20 大班宝妈都要听一下菓菓的朗读哈。菓菓朗读的是《笠翁对韵》中“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五部分。重点在这里:在菓妈为菓菓发布的朗读音频中,还要有一个早期菓菓朗读“一东”的音频:
比较这两个音频,妈妈们就会发现,第二个音频中,孩子的朗读,比较像自己家的宝宝读的:语速飞快,上气不接下气。会的不过脑子,“呲溜”一下就过去了;不会的“咣当”一下,就卡到那儿了。在第一个音频中,菓菓的朗读,像换了一个宝宝样的,语速匀称,吐字清晰,很多韵音,孩子咬得很准,给人一种独特韵味感。“韵味”是什么意思啊?韵味就是音节中的韵母,咬准,加上长短和轻重的变化,带给人的不同于一般听觉的那种特殊感受。宝妈们体会一下,菓菓在第一个音频中,表现出来的韵味感。咱们山上的小宝宝们呢,都要向着菓菓第一个音频中的朗读看齐。都读成那个样子才行!
现在,申爸的问题是:菓菓在日常生活中,妈妈是怎么引导孩子,从上气儿不接下气儿的第二个音频,转换到第一个音频里面的状态的?菓菓妈是怎么引导菓菓把韵母咬准的?宝妈们一定要跟着学哈:这种准确朗读的能力,孩子一旦学会,在未来,要比妈妈每天看着宝宝练钢琴,练上十几年,给孩子带来的艺术上的益处,都要大!而朗读,比起练钢琴,那个费效比,要有效得多得多。
接着昨天早上说哈。小孩子听不懂比喻,对比喻无感,这是个手边现象。只要留意,每个妈妈都可以留意到这个现象,但很少有人深入地洞察,这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着的东西。当我们深入到神经回路的层面,来观察比拟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小孩子之所以无法感受比喻,根本原因就在于,用于对比拟有感的喻体和本体的神经回路,还没有建构好,或者正在建构过程中。基础不行,自然不成。妈妈们呢,只要洞察到这一点,儿童神秘的精神世界,就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我们可以从这个缺口看进去,看看里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这个事情,强烈地暗示我们说,对于我们成年人世界中不言而喻的那些事情,对于儿童而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孩子没有成年人所谓的“理解”,孩子没有成年人所谓的“概念”、“观念”、“道理”,孩子们甚至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碎片化的非时空的世界!孩子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是在10岁之前,从语言中建构出来的!这就是八十多年前,爱因斯坦提给当时的皮亚杰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当年,爱因斯坦问皮亚杰,儿童的时空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我们正常的成年人来讲,我们头脑中,把我们生活的环境,抽象成一个“时空统一体”。我们是生活在这个时空统一体之中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明白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上下左右,并且,所有的人,都默认遵循同样的一个时空框架进行沟通和交流。
你一个六岁的宝宝,他的精神世界,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对于一个六岁宝宝而言,整个精神的世界,就是一块又一块的孤岛。孤岛和孤岛之间,没有联系。在十岁之前,宝宝头脑中的孤岛,都要联系起来,涌现出时空观念。如果孩子的头脑在十岁前的关键期,完不成这个工作,那么,将来孩子的世界观,将会是碎片化,零散而无法统一的。孩子生活在碎片化的时空当中,那自然谈不上“情节”,也谈不上“因果关系”了。
一个推论,就是:对于孩子而言,听觉上视觉上,根本不存在“枯燥”这么回事!枯燥是成年人世界中所特有的东西,儿童没有。只要是有意义的人类言语,对于儿童而言,就是要“兴致勃勃”去处理的对象。
上帝对于儿童,关上了成年人整个精神世界的大门,但是,同时,仁慈的上帝也给宝宝们打开了一扇窗:听和看。儿童是以印刻的方式,整体性地把听到的内容,粗鲁地搬进自己的头脑中,强行存储的。地球上用于产生土壤的石头,是天然就有的;孩子的“石头”,不是自来就有,而是后天生成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是否给予孩子机会,让孩子头脑中生成足够多的石头,“石头”的质量,是孩子一生的个体生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土壤的基质是从大石头上蚀解下来的,如果石头不够多,最终生成的土壤的数量,就少;如果石头中缺少一些生命必须的无机营养元素,将来的土壤自然就会贫瘠。
孩子十周岁了。他的小头脑中,生成的土壤的数量,生成的土壤的质量,就是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生的生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两个量,决定了一个人的叫做“智力”的东西。智力是建构出来的。在关键期,建构出来。一次建构,终生使用。严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出了关键期,人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