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08|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山高中群:想到做到的能力——从陈述课本谈起】---2019.09.2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5 19: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10-6 21:36 编辑

花果山高中群:想到做到的能力——从陈述课本谈起

2019-09-28
咱们呢,昨天,又有子涵妈加入记录的行列。现在,咱们有26位妈妈开始记录,给孩子建构陈述课本的知行统一体了。这个记录的用途很明确的:就是一个“提醒”,妈妈们自己对自己的提醒,说别忘了这件事情。它不是一个自己对自己的鞭策,说:加劲儿干!神经网络的生成,它有它自身的规律。21天能够建构成功,你妈妈少一天也不行。既然不行,每天都“拼命干”就没什么意义。以合适的力度干就行。重点是自己别“做着做着就忘了”。

接下来,咱们看妈妈们的记录哈。这是赫妈昨天的记录:申爸说,陈述时不管对错,以前陈述时盯着赫的对错,经常鸡飞狗跳。赫的情况是如果不管对错,有时会有应付的心理,最后一题,我看着答案赫陈述的,如果我不看着,估计陈述第一遍就完事了,可是步骤不全呀。

孩子啊,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那是15岁以后的事情。对于没到年纪的小孩子而言,无所谓“负责”。他就是“做”。一个典型的,每个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应付心理。如果,妈妈们理解了咱们做这件事情,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那么,妈妈就不必纠结这个“应付”。其实呢,甭管孩子的态度表现是“应付”还是“认真”,在我们的意图层面上,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了,如果妈妈的意图是“建构起有效的数学知识神经回路”,效果完全不同。甭管孩子是“懒洋洋”地陈述课本,还是气旺神足地陈述课本,孩子都要把字面上的符号,转变成嘴巴里的语音,说出来;遇到习题,都要把题目的解题过程,经过大脑的思考,陈述出来。在这两个层面上,于建构知行统一体而言,效果是一样的。孩子刚开始不乐意,懒洋洋,赖唧唧...懒洋洋就懒洋洋,赖唧唧就赖唧唧,只要做了,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问题来了:孩子将来,会一直这样吗?当然不会!孩子按照妈妈的要求,清晰准确大声地陈述课本,什么时候会做到?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孩子的态度会好起来?态度好起来,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孩子用于陈述的神经回路,基本上建构起来,达到阈值,可以工作了。这一点,保证孩子的大脑,对于陈述这件事情,客观上的困难程度,降低了;另一个是孩子在课堂上,体会到了陈述的好处。前者呢,你妈妈需要时间。21天一个习惯,对吧?所以,在这21天里,妈妈不要指望孩子有好态度。态度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做就行了。只要做,用于陈述的知行统一体就在一天天地建构。咱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即便是这21天,孩子的态度也不是一个平板,呆板地每一天都是消极颓废。会有起伏。起伏还很大。好的时候,孩子气旺神足,缓慢清晰流畅地陈述,甚至还会主动跟妈妈讨论自己的感觉,主动要求“多加一些”。遇到这种情形,妈妈不要得意。这是正常的“涨潮”现象。还会落潮的。事情还远没做完,妈妈自己心里要有心理准备。妈妈要有正确的心理预期。有涨潮,必有落潮。妈妈不在涨潮的时候得意忘形,也就不会在落潮的时候伤心失望。孩子为什么会涨潮?

陈述数学课本,第二天的课堂上,孩子就有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微小,又微妙,孩子自己主观上,不易察觉罢了。数学课堂上,主要的活动是听讲。听讲的心理处理过程,跟陈述过程是相反的。咱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听讲的过程变得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孩子想听懂,立刻就能够“进入状态”,把课听懂。这是理想状态。处于非理想状态的孩子,无法直接进入到这种理想状态中去,我们用陈述课本的办法,辅助孩子能够进入。最好的进入方式,自然是“认真听课”。可是,孩子如果数学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他早就“认真听课”了。现在,六年、九年过去了,孩子没法靠自己做到“认真听课”:他听不懂,进不去。咱们没有办法,只好用“逆过程”,解决掉孩子“能够进入”的问题。

总体上来讲,我们的办法的原理是这样的:老师的讲课,孩子听。作为接收者,孩子接收进来的信息,是一个个的词汇。跟数学词汇有关的神经回路,在孩子的大脑中,处于分离状态:老师那里通过语音进来的词汇,存储在一个地方;课本上通过眼睛看进来的词汇,存储在一个地方;习题练习中,遇到的词汇,存储在一个地方。这三个地方,各自独立,没有联系!所谓“听懂”,神经生理上看,就是让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老师课堂上一个词汇,耳朵听进来,立刻三个脑区都被激活。咱们的陈述课本,就是干这个事情的。陈述课本涉及到“课本上的词汇”,嘴巴里嘟囔出来的这个词汇的语音,还有习题中有关这个词汇的练习。孩子只要陈述课本,三个独立存储的脑区之间,就在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刚一开始,对大脑的压力很大,这种压力表现在孩子不乐意干。但是,只要干了,第二天课堂,就会产生微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渐渐累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会突然感觉到:诶,课堂上于老师的课,我随时听,随时懂!

申爸问大申:“你听于老师讲课,都能听懂吗?”

大申很奇怪地看着申爸:“当然都能听懂。”

申爸:“随时去听,随时都懂?”

大申:“当然了。”

申爸咽了口唾沫,把情境说得详细些:“假如说,你刚才思想正在开小差,想别的事儿。忽然回过神来,决定集中注意力听于老师讲课,你也能听懂?中间插入,你也能立刻听懂?”

大申沉吟了一下:“得适应一小会儿,就听懂了。”

申爸:“就是说,你什么时候想听懂,你就能什么时候听懂?”

大申:“有时候得稍微听一小会儿,才能听懂...是的,对!”

申爸:“于老师讲难题的时候,也是这样?”

大申:“那得从头就盯着听。”

申爸:“讲难题的时候,你不能中间插入?”

大申:“当然不能了!你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等你把题弄清楚,他都讲完了。”

这是正常的。

申爸:“你以前在初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大申:“那时候,有时候听不懂。”

申爸问关键的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听懂’就随时都能听得懂的?”

大申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了。他注意到自己“能够这样”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这样”了。妈妈们带着孩子陈述课本,每天微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到了阈值,他自己第一次感觉到却没有感知到自己的这种变化的时候,孩子会对陈述课本,态度上有大好转。但持续不了多久。孩子的知行统一体还没有建构完成,他还是困难。好转三两天,就又变回来了。本质上来讲,孤立地陈述课本,是达不到“学好数学”的目的的。我们的措施,还是配合学校的正式教学,把课堂激活。只有把课堂激活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彻底地改善。

刚一开始,孩子都可以勉强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陈述习题,都剧烈抵触。抵触的原因,申爸讲过了,在于头脑中的抽象变换,把四维的思维,转变成一维的逻辑,陈述出来。这个很困难。但妈妈只要慢慢做,孩子总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课文后边所附的练习题,都不难。孩子只要把这件事情搞掂,他就开始腾飞了。妈妈们要想清楚一件事情:你的孩子无法有效地把四维变换一维,别的孩子同样如此!即便班上数学学得好的孩子,也是一样!你的孩子一旦在这一点上有了突破,他在课堂上,就获得了一种自由:他能够跟老师流畅地进行交互了。在实际的课堂上,表现为:老师问一道题怎么答,你的孩子可以张口就来,把那道题的解答,原原本本地顺畅地说出来。这在数学老师眼里,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班上有孩子,能够自如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了!

注意哈:对于课堂上“能回答问题”,在小学阶段,不是问题。但是,一旦到了初二,基本上,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回答问题的孩子,就没有了。高中的数学课堂,极其沉闷。原因是没有师生互动。一旦冒出一个能够互动的孩子,这个孩子,不论是在老师眼里,在同学眼里,在他自己的心里,都是一样的:受到重视。陈述课本陈述到这一步,孩子自己,就对陈述课本,态度上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到了这一步,基本上来讲呢,孩子头脑中的知行统一体,也就建构完成了。接下来,妈妈就是帮着孩子管理好这项活动,保证天天做,这是对十五岁以下的孩子而言;设法把管理的事情交到孩子自己手里,这是对十五岁以上的孩子而言的。

接下来,申爸要说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旁观7-沪眉豆妈0706G
要么等期中考试结束,在眉豆那儿试试一周不提醒会怎么样,积累点实践数据。
豆儿在自信地吹牛皮。孩子要把学习这件事情做好,必须靠“管理”。孩子年龄不到15周岁,是谈不上“自我管理”的!不管你的孩子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这个事情,没有性别差异。申爸在讲,说到目前为止,申爸教育大申的最大失误。最大失误就在这个地方:在不该放手的年龄,申爸无数次地“觉着可以”了,然后放手。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申爸真的不知道15岁这件事。不知道,在大申没到年龄的时候,申爸老是从某些涨潮现象中,得出结论说,孩子“能自我管理”了。根本不能!另一个是,申爸已经吃着最好的面包了,还在到处找更好的。因为你还没“把每块石头都翻遍”,你就不能断定,你手里的面包已经是“最好的”了,对吧?你后人,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才能看得更远。

在放手这件事情上,你妈妈不能盲目自信,说“不行我就试试”。你不能“试”。这件事情上,你妈妈必须听话。否则,试的结果,你妈妈就将把自己扔进绝境里边去了。

这个绝境,在14岁到来。14岁这一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没有“之一”,就是“最重要”。一个人,价值观的成熟,世界观集大成的开端,人生观建构的起始,都在这一年。非常不幸的是,这一年,又是决定中考成绩的一年。因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叠加孩子在性生理上的成熟,孩子的青春期逆反,会在这一年中爆裂。另一方面,中考成绩又是一个硬杠杠,在卡死妈妈:照顾各种观的建构,孩子需要海量的时间投入;中考,同样需要海量时间投入。在孩子的时间分配上,在这关键的一年中,产生了尖锐的对立。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在于:你妈妈必须保证,在孩子站在14岁门槛上的时候,手里拿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样,中考你妈妈就有信心了。14岁的时间,才能优先分配到三观上面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妈妈必须牢牢地把“管理”替孩子做好,直到15周岁,上了高中了,才能考虑把它交到孩子自己手里去。初中孩子的妈妈,任何的在孩子“能自我管理”这一点上的幻想,都会在未来,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因为14岁的极端复杂的情况,你妈妈在孩子上了初中,就要绝对地把路走对:不允许有一点点差错。这样,到了14岁,成绩在手,妈妈才能有余力,处理别的事情。

客观地讲,真实的14岁孩子的妈妈,你面对再大的孩子逆反,你都别无选择:你只有死命地抓孩子的学习。那种冲突,申爸跟你说,对经历过的女人,“等于死过一次”,其身边的人评价说。妈妈豁出命去,确实能够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到重点高中去。这是为无数的案例所证实过的。但是,惨胜啊!

后果是什么?世界观支离破碎,价值观扭曲,人生观歪斜得不成样子。这三观的正常建构,将会影响到孩子即将到来的“辩证思维”的发生。如果三观有问题,辩证思维的幼芽没长起来,就遭到扼杀。具体,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最简单的问题,来自于孩子对于自己的认知。

无论如何,一个考入重点高中的孩子,他自己,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自豪的事情。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习好的。这个事儿很重要么?这个事儿很重要。客观地讲,在学校体制下,一直到孩子22岁大学毕业,他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学习。他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怎么做好的。学习好的充分条件是什么?充分条件是自己琢磨自己“怎么才能学习好”,有了想法,就去试,试过了,好的巩固,差的丢弃。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体验,不断积累,不断调整....这是学习好的充分条件。妈妈说,这不是“实事求是”么?就是实事求是。这不止是“学习好”的充分条件,这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充分条件。

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好。其实,就是学会怎么把自己想干的事情干成。14岁的孩子,他想干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是“学习好”!他有N多的内部动机,在这个时候强力冒头。“学习好”这个事儿,根本排不上号。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他14岁这一年,内部的动机,不可能是“学习好”;但是,未来的日子中,孩子又以自己学习好为傲。

这问题就来了。外部力量拉伸到“学习好”这个位置上去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达成的。造成的问题是什么?学得最好的那些孩子,其实是在以一套自己习惯了的方式,往前推进。他意识不到造成自己好成绩的东西是什么,只是“习惯”罢了。

申爸说了,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合任何年龄而不虞的“学习方法”在的。如果有,只能是“实事求是”。想象一下,学得最好的孩子,拔尖的,全都弄到一个学校去,变成同班的同学,会出什么事情?每个人依然想在新的群体里学习好,不知道怎么弄,就在原来的跑道上拼命努力,想跑得更快一些....那种心灵上的碾压,痛苦的悲号,申爸至今记忆犹新。申爸就在那个环境中过来的人:哪儿那么多痛苦?申爸当时就这么疑惑的不行。只是,很久很久,申爸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痛苦”的来源罢了。

其实呢,北大也好,清华也好,在那里学习,要学得好,也并不难。但有前提,你在进北大清华之前,要知道怎么能学好。或者说,你怎么把自己想干的事儿,干成。他干不成。这有非常大的后果在的。由于最一开始想干的事情,就没有成功经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自信。什么事儿也干不成!缺乏“把事情落地”的信心。长期下来,结果就是畏惧做具体的事情。想可以,出主意可以,但别让我去落实。一旦让我去落实,哪怕是闻到这种味道,马上就想出于不能地去“躲避”。你这个,人生就要麻烦了。

其实呢,想出来自己要干什么事情,并且把想做的事儿做成,并不困难。每个妈妈身边都有小卖店小饭馆,对吧?那些小卖店小饭馆的店主,老板娘,每一个都是能想到,能做到的人。大把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但是,清北复交加上科大,毕业生中,却有大把,做不到这一点的人。

根源:14岁,你妈妈怎么分配孩子的时间。一旦孩子的辩证思维得到了正常发展,他未来一定会搞明白,自己是怎么学习好的。清北复交加上科大的毕业生,他们有他们的特长。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刻苦,执着的性格,你给他一个小空间,安排好他要做的工作,他能够在这个小空间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把事情做好。就像蚕的茧一样。事实上来讲呢,清北复交加上科大的学生,他们有强大的认知能力。这是优势。在大学毕业,走进社会之后,他们发挥自己强大的认知能力,为融入社会,做好事情,进行“补课”。

但这需要时间。22岁毕业,到30岁,大部分时间,用在这种补课上面去了。总的来讲呢,对于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都能够补得不错。申爸一直纳罕的是那些不需要补课,甚至在学校中,就如鱼得水的少数优秀分子。

举个申爸印象深刻的例子哈。那时候,申爸在清华,参加过一个校友给母校的捐赠仪式。他是这么说的:“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毕业22年了。当我再次走进清华园....”。申爸一听就乐了:这哥们儿毕业之后,就一直再没回过清华!22年啊!他一次都没回来过。你说他对母校没有感情吗?不是的。没感情,捐个什么献啊。有感情,却没回来过,怎么回事?一旦离开母亲的怀抱,那就要展开翅膀,到广阔天地中去飞了么!

你老眷恋着窝,你有什么出息?

打小就学习,学习好,进了清华,一旦毕了业:可下子自由了!世界那么大,不想去看看?

自己想干嘛,去干呐!清华的毕业证,在中国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绝对是好使的。忙了22年,哪有功夫儿回母校,就为了怀旧?

忽然收到母校的信息,说要捐款。那就捐呗....

打小就学习,学习好,进了清华,一旦毕了业:可下子自由了!世界那么大,不想去看看?

多么舒畅的人生。这个事情呢,当时,给申爸留下印象,但没有太特别的感觉哈。直到去年...不是去年,就是今年,申爸吹牛皮,说华为,一下子给拉进好多好多北大同学群里边去,申爸才意识到:这事儿,挺特别。申爸给拉到北大圈子,才知道,好多同学,一直围着北大在转着...每年都要回去燕园一两次的。申爸一直在北京,北大的校庆,也就110周年的时候回去过一次。平时那么忙,哪有时间回去呢?等到退休,再多回去吧。申爸就是这么想。妈妈们看它这个教育哈:你老围着母校转什么?广阔天地,才大有作为的么。只有想着做成自己的事儿的人,才去广阔天地的么。要不,你去那里干嘛?谁不知道家里好?

从人生的大局观来看,每个人的教育过程,都差不多。是什么决定了那些人搏击长空的雄心?又是什么造成了一个人畏缩在自己的茧中不出来?你能想到,你要能做到。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时刻,就在他14岁这一年。

咱们呢,进入了非常复杂的主题。申爸要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间,把事情讲清楚,讲透彻。今天先说到这儿吧,明天接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3-29 20:23 , Processed in 0.0757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