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1|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乐园学前群:在孩子敏感期给足相应主题的书籍】---2019.09.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9 2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9-19 21:52 编辑

花果乐园学前群:在孩子敏感期给足相应主题的书籍

2019-09-10
嗯...昨天,妈妈们呢,各抒己见,对沙漠和雨林,各自进行了联想。讲得都不错,赞!

有一个事实,申爸这里要先着重指出来一下:一块红砖,丢到沙漠中,比丢到雨林里,消失得慢多了。沙漠中的一块砖,至少需要四五十年,才能风化一半;在雨林中,四到五年,整块转就被腐蚀消失得没有了。这也就是说,如果没人打理的话,一所由红砖砌成的房子,在沙漠中,需要上百年,才能风化倒塌;在雨林中,二三十年,就坍塌消失了。为啥一块砖消失得快,一座房子慢?因为单独一块砖,是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同时进行腐蚀的。房子墙中的一块砖,只能从前后两个面腐蚀。其余的面,有别的砖保护着,无法直接腐蚀。

为什么雨林里的砖头,那么快就没有了呢?原因很简单,砖头中,含有各种生物和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啊?砖头里有营养?是的。砖头毫无营养,那只是对于人而言;对于微生物而言,砖头里有丰富的它们生长所必须的营养,主要是各种矿物质。一块砖头,丢进雨林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有海量的嗷嗷待哺等着“填饱肚子”的微生物,它们一看:好吃的来啦!立马,从各个角度,每一块表面,对砖头发起攻击:吃啊!吃饱了的,随着雨水冲走,附近饿着的,又被雨水冲过来,接着吃。没几年,砖头就被吃得光了。

砖头跟石头是不一样的。石头的成分是单一的二氧化硅。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生物,拿二氧化硅当食物。砖头丢进雨林,不几年就被吃光;同样大小的一块石头丢进雨林,永远也不会被吃。没“人”吃它,就永远也不会消失。其实,砖头里边也含有大量的沙子,就是二氧化硅。所谓砖头被吃光,只是别的物质被吃了,剩下了一滩沙子而已...没等变成“一滩”,就被雨水冲走了。

小孩子长大了。不同的孩子,小脑筋里边,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有的孩子头脑中是雨林,有的孩子头脑中是沙漠。宝妈们想啊:将来,一部学术著作,丢进宝宝的头脑中,跟一块砖头类似。宝宝的小头脑中的不同生态环境,对这块“砖头”消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雨林脑瓜儿,很快就把“砖头”消化完,把它转化成整个生态中的营养了;沙漠脑瓜,就不行,对不对?那么,是什么决定将来宝宝的小脑袋里,雨林呢,沙漠呢,荒原还是林地?

宝妈们换个角度看哈:雨林中,对于消化砖头起作用的,其实是无数的微生物!对吧?这就相当于,无数的嗷嗷待哺的微生物,伸长了脖子,盼望着天上掉下来好吃的。生态中,存在无数乞盼着的微生物,一有东西掉下来,才会毫无迟延地去吸收消化它。小宝宝头脑中,也一样。只不过,小宝宝头脑中,乞盼着的,不是微生物,而是业已建构好的神经回路。无数的,细小的神经回路,一旦遇到新进来的信息,它们马上开始“消化”新信息。

宝宝的小头脑,是什么时候,产生一辈子要用的这些微小的神经回路呢?十岁之前。在十岁之前,间苗期结束的时候,头脑中微小神经回路的丰富程度,决定宝宝一生中的生态环境,是雨林,是沙漠,是荒原还是林地。建构头脑中的生态环境,是有关键期的。孩子过了十岁,就不可能把荒漠变雨林了。

这个...咱么花果山,有大量的群,对吧?咱们有很多很多举措,天书,亲子阅读,抓聪明线,抓虫子,看吴奶奶....其实呢,这些,都是“显著”的措施。宝妈如果问申爸:花果山最大的特点,在哪里?申爸跟宝妈们说,是书,是阅读!一个做得好的花果山宝宝,在整个小学阶段,或者说,在十岁以下的年龄段,他的文字阅读量,就有两到三亿字之多!两到三亿字是什么概念哈:妈妈们随便找一本给小学生写的书籍来,它里面的文字量,大约是一万五千字左右。两到三亿字,就相当于一万三千到两万本这样的书!事实上,花果山的宝宝,当他十二岁,小学毕业的时候,他阅读量,已经超过80%的中国人一辈子读过的书的总和了。这还没有把宝宝伴听期,伴听过的海量的“故事”加上去呢。这才是花果山的真正厉害之处。

那么,妈妈说,我是不是要准备两万本书给宝宝?不是的。其实呢,宝宝的阅读,他是“反复地读”的。以大申为例:那套中文版的《哈利·波特》,申爸有记录,完整地读过的,就有四遍。一整部哈利·波特是246万字,四遍就是一千万字的阅读量。这还没有算上个别有意思的单册,大申读过的,不止四遍。就拿第一册来讲,大申读过七八遍,都有了。

在咱们花果山,通过伴听浸润,自然形成的阅读速度有多快?申爸当时在大申阅读哈利一的时候,仔细测算过,一分钟是577个字。后来有妈妈也做过测算,最多的,一分钟能达到1000字的水平!每分钟一千字啊!一本给小学生阅读的一万五千字的书,宝宝一刻钟就读完了。

小学的时候,大申留的假期作业,是“阅读十本书”。赶到明天开学了,申爸跟大申一块儿,逐项检查,是不是每一项作业都完成了。到了阅读这一项,大申想不起自己读过的是哪十本书了...他读得太多了,不记得当初,自己选哪十本书来当作业...就随便找了十本《可怕的科学》。申爸觉得,其中一本,大申应该没读过。大申就坚持读过,申爸就坚持没读过。大申生气了,拿起那本可怕的科学:“我现在就读!”四十分钟,读完了:“这回,这本书肯定是读过的吧?”申爸目瞪口呆,只好同意,是“读过了”。强悍至极的阅读能力,就是这样从数亿字的阅读量里练出来的。

现在,大申十五岁了。他所需要的知识,已经没有通俗读物可以供给,只能去阅读学术专著。那种整本书,全是学术术语,一幅图都没有,满页的密密麻麻的文字,一段恨不得就占一页的学术专著啊,大申坐在那儿,专注地读。呼哧呼哧地轻轻呼吸着,一会儿翻一页,一会儿翻一页。就那么坐在沙发上读...看得申爸都惊了,宝妈们知道吗:同类的书籍,申爸是到了北大好几年了,才读得进去。他呢,刚上高中。

宝妈们去看任何一个严肃的教育专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讲说,阅读阅读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一部学术专著,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块砖。大申为什么读得进去?他的头脑里,雨林么,砖头掉进去,很快就被消化吸收了。你这个根本无法消化的沙漠,孩子怎么能接受砖头?他不懂么。强悍的阅读能力,这是每一个花果山宝宝,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我们是怎么让孩子具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的能力的呢?它一套完整的体系,各个举措之间,相互钩挂牵连着,共同组成的一套系统。小宝妈们,如果具体去看,你看不出什么特别来:无非就是五岁半,给宝宝伴听法布尔的昆虫记...妈妈就想了,不就是讲昆虫讲动物的么?我给宝宝听比安基的《森林报》,不是一样的么?这个不一样!妈妈不信的话,你就去取代花果山的伴听和阅读路线,等到宝宝长大到九岁十岁,不一样就表现出来了:你很难让宝宝对于科普感兴趣。这时候,妈妈就着急了...其实呢,咱们花果山探索出来的伴听的具体资料,阅读的书籍的路线,它是有很特殊的地方在的:它这个体系,可以保证宝宝在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认知,同时呢,对于这三个方面的书籍,都喜欢阅读。

这是主题方面的全面性;还有呢,就是风格方面的全面性,无论是文学风格的,还是科普风格的,还是学术风格的书籍,宝宝将来,都可以阅读。注意哈,麻麻们,对于小宝宝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全面性”。不要偏食,不要挑挑拣拣,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书,什么主题的书,孩子将来都能阅读,进而喜欢去阅读。

十岁以上,到了十一二岁,大孩子的妈妈们,就要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了:不要再追求全面性,而是心无旁骛,专攻一点,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不喜欢的,就不要强求。底座要建得很宽大,很结实。基础么,要打牢。接下来,建筑物露出地面了,就要集中:我只去建有墙的地方,你妈妈不能整个平面上往上填混凝土,那不是建成一个混凝土柱子了么?况且,你妈妈也没那么多混凝土,对吧?十岁之前,是打基础;十岁之后,你妈妈要聚焦,只有需要墙壁的地方,才去浇筑混凝土。

妈妈们都有过在山里旅游的经历吧。你看那个山路,它就是一条路,你最好沿着它走。因为你沿着它走,就“一定能够走出去”。它是前人探索好的,肯定走得通的,走的人多,才变成了路么。妈妈非要创新,见到一条小溪,小路是说,踩着小溪上的石头,走到对岸去;妈妈非说,我不!我就要想沿着小溪继续走,不过河。完了问申爸:申爸,我这样行吗?说实话,申爸不知道行不行。没有人知道。也许行,也许不行。你妈妈自己开辟一条路,往前走,走到天黑,你发现走到悬崖了。你无法前进,也不能后退。天黑了,你走不回当初分手的小溪那里了。要想知道“行不行”,那要把你前面可能走到的整座山岭,全部要探索一遍,才搞得清。

宝妈们知道,当初申爸为了探索出那一条“肯定走得通”的路,搞了几年吗?搞了整整五年!你宝妈这个好:你随随便便,找个岔路就像拐弯,问申爸行不行。申爸即便有能力探索说行不行,也没有五年的时间陪你去探路啊!注意哈:就申爸而言,申爸除了知道已经探索出来的那条路“肯定走得通”以外,别的,真的不知道。在山里,妈妈们最好的策略,是踩着前人走出的路去走。

那么,宝妈们就会说了:申爸,你那个啥,花果山培养出来的,不全都是一模一样的流水线产品了么?非也!完全不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在十岁之前,孩子有两条线在并行走。一条是妈妈规定好的线路;另一条是孩子自己选择的线路。不同的年龄,两条线路在孩子生活中的比重不同。在孩子进入阅读敏感期的时候,比重发生了“倒置”:从以前妈妈占比大,变成孩子自己的占比大。孩子只要能够自己翻书、看图,他其实就是在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在读,这是孩子自己的线路。但是,在阅读敏感期之前,决定权基本上在妈妈:妈妈决定读什么书,妈妈决定给孩子听什么故事,孩子是没有选择的。

事实上,这是上帝的聪明安排:这个年龄的小孩子,他大脑的接受能力,是一生中最强悍的;同时,他的大脑的可塑性,也是最好的阶段。花果山在这个阶段,最大的“功劳”,是把那些温馨绘本,不知所云的粉红色玫瑰色的爱心故事,从小宝宝的书单里彻底踢出去了。孩子在自主阅读阶段,喜欢读什么,取决于伴听阶段,妈妈给听了什么;妈妈给宝宝听什么,宝宝喜欢听,取决于在听之前,妈妈给宝宝亲子了什么故事书....而这些“故事书”,是宝宝一生中的“第一推动”。

第一推动就推错了方向,后边就一连串地转向,找不着北了。这是倒着推,宝妈们看到的情形。正着推呢?小柴鸡们三四岁,就把数学课本当做故事书来读,抓聪明线,看吴奶奶,对吧?一步步地走上去,到了这拨小柴鸡十二三岁的时候,会有一批小柴鸡们,把奥数课本,趣味数学题集,当作消遣,兴致勃勃地阅读。就像现在十二三岁的孩子们,阅读《哈利·波特》、阅读《中国小通史》一样地兴致勃勃,不肯释卷。只不过,现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们是喜欢这些,将来的小柴鸡们是喜欢奥数趣味数学题....

对于刚上山的小宝妈来讲,这挺可怕的:孩子不是成为书呆子了么?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妈妈自己,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没意思不想学而又不得不学的东西。小柴鸡们却不然。关键在于,你妈妈的第一推动,往哪个方向推。说数学,天哪,我是女儿....不会那么无味的。妈妈们要了解孩子另外的一个侧面:在自主阅读之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会有自发喜欢的主题的。

比如说,孩子到了九岁,她就会喜欢民间故事!不管是现在的九岁孩子,还是将来的小柴鸡,到时候,你妈妈给孩子《意大利童话》,孩子都会兴致勃勃地阅读。喜欢阅读民间故事,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内部产生的强烈需要,是必然的。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只喜欢《意大利童话》和历史,将来小柴鸡们长到九岁,他们会喜欢《意大利童话》、历史和数学。这种主题的年龄相关性,是只跟年龄相关的。正常的孩子,到了年龄,都会喜欢特定的主题,跟脑袋里雨不雨林,也没关系。

申爸去年闭关了一整年探索。直到十天之前,才终于找到“走出来的路”。宝妈们猜怎么着?申爸最后找到的路,竟然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他喜欢的是什么主题!《意大利童话》当然不是,惊险小说也早已过去...

十四岁十五岁孩子,他喜欢的主题竟然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行使自己的意志。意志是一种思维活动。跟所有其他的思维活动一样,它有敏感期。意志背后站着的,是心理学中所谓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意识到了什么,对于自己头脑中的认知,产生了有意识的认知,这个时候,理论上,孩子自己就可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了。让自己的认知过程,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走,以达到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目标。

注意哈,上面申爸说的三句话,是一种“假说”。这种假说,到底对不对,只有天知道。但是,这个假说,在给到大申的学术专著里边,一提到,大申的眼睛马上就亮起来了!尽管在这三句话,百多个字中,用了N多的术语,但是,凭借术语的字面意思,大申也能够印证到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敏感期。

宝妈们自己比较一下哈:你自己读了那三句话,感觉是怎样的?有多少妈妈一读完,立刻就产生了“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惊喜感?有,但不多。很多妈妈,没怎么明白里边说了什么。敏感期为什么重要?同样的三句话,如果在宝妈们十四岁半的那一天,说给宝妈们听的话,每个当年的宝妈,都会跟大申一样,一听到,眼睛马上就亮了!敏感期的本质是怎么回事?就是这么回事。你错过了,再听同样的三句话,就产生不了当时的效果了。

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免不了要怀着乡愁,到处寻找家园。孩子从12岁开始,这种寻找活动,就开始变得极度强烈。如果妈妈们不能够找到孩子到底找什么,主动加以满足的话,孩子就会莽莽撞撞地一直找一直找...粗鲁的行为,撞得盆倒锅翻。因为成长,孩子在内部,产生了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他就使劲找,变得越来越暴烈。这个,当然了,是说孩子的情况。其实呢,妈妈也是一样的。

前些天,有个爸爸跟申爸说,他把他家妈妈送上山,进了收费班。才几个星期,妈妈就不焦虑了。每天辅导孩子学习、生活,母慈子孝,其乐融融。以前鸡飞狗跳的情境,再也没有了。其实呢,妈妈有了孩子之后,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妈妈的内心,也产生了某种需要,内部需要。这种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妈妈就会极度焦虑、暴躁。咱们花果山,一定有什么东西,满足了妈妈的内部需要...内部产生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妈妈就安静下来,能够平静地对待孩子,伴随着孩子正常地成长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申爸一时也想不清楚。你们妈妈自己讨论讨论看...尤其是后来上山,前后对比,有明确感觉到前后不同的妈妈,都来说说看妈妈自己也知道,跟孩子,不能着急,更不要生气...可是,忍不住啊!妈妈们体会一下哈,自己内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体验....有了这个感受,妈妈们要回头看孩子。

孩子大了,到了十二岁,他们开始莽撞地行使自己的意愿,去找。那么,小孩子呢?小孩子给妈妈禁锢得紧,想看哪吒,妈妈非得逼着看指南...孩子心里的感受,跟你妈妈的焦虑暴躁,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小孩子不会表达,也没有太大的自由度,加上可塑性强,也就那么地了

花果山的孩子,小学阶段,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阅读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按照孩子内部的需要给书。他需要什么,给什么。叠加上阅读敏感期,当然如饥似渴了。妈妈想引导宝宝阅读科普,这没有错。妈妈要知道一点:如果孩子当下的需要被很好地满足了,他就会平静下来。不管孩子当下喜欢阅读什么,都有满足,腻了的时候。等孩子满足,腻了,平静了,妈妈再从容地往科普上引导。

十二岁左右的孩子,男孩子喉结开始发育,女孩儿生理期第一次到来的时候,给《论语》、孔子、傅佩荣,解决孩子对价值观建构的内部需要,孩子一旦得到满足,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十三岁的孩子,让他出去玩,跟同学一起,他的社交内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也就安静了;十四岁的孩子,给了金庸之后,会平静,接下来,又躁动起来,到处找:给主观能动性有关的理论,他满足他平静。整个初中阶段,申爸能够识别的,就这些。小学阶段,时间太久了,申爸有点糊涂了...各个对主题的敏感期,全都记录在早课里边,妈妈们要把这个主题整理出来。

好啦,回头来说,为什么“不一样”,不会是流水线产品。它的关键在于,每个孩子,尤其是进入到阅读敏感期之后,孩子自己选择看的书,都不一样。

申爸还是举民间故事敏感期的例子。当时,大申进入民间故事敏感期之后,申爸手上有N多的民间故事。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有这些:聊斋故事,不止是少百里边的一种,而是五六七八种。所有这些聊斋故事,大申全都读了。这个申爸有意识地观察过,因为当时想着,用聊斋故事引导大申阅读《聊斋志异》的。有民间动物故事;有阿凡提,阿凡提也有五六种;有中国的各民族民间故事,很厚的一大摞;有世界各民族民间故事,有十几本,每一本都跟纸砖似的;还有什么来的?不止这些。还有简本的世界民间故事集,薄薄的小册子,但架不住册数多,堆起来也有一厚摞;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故事选》...还应该有。这只是申爸现在能想起来的。当时呢,申爸观察到大申进入了民间故事敏感期了,就把所有这些民间故事,全都堆在大申“狗窝”边上,大申就坐在书堆里,想看哪本看哪本,就在那儿读。全读了么?肯定没有。但是绝大部分,都读了。

有一天,大申忽然跟申爸说:“我不想看民间故事了,都一样,没意思。”于是,再也不看了。敏感期过去了。民间故事敏感期到底满足了孩子哪一种心理需要,当时申爸就在琢磨,一直到今天,也没琢磨明白。那个东西很复杂。你想在纷繁复杂万花筒一样的民间故事里边,找到某种共性,确定说是这种共性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难比登天。这个...你们小宝妈妈,没有直观的感觉,说是到底是些什么民间故事,到底有多少。申爸给宝妈们看一些图片,好有个直观的感受:
11.png 22.png 33.png 44.png 55.png

这是那套“薄薄的民间故事”一共有26种之多
66.png

这是那套纸砖:
77.png
翻译的时候,翻译成了”。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故事
88.png 99.png 10.png 101.png
这是后来大申读的意大利童话英文版。好像他最后没读完。

...申爸扫描出来的,就这些。还有一巨套的中国民间故事集。申爸望书兴叹,根本没敢去扫事实上,所有这些民间故事,大申都是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读的。两三个月,尽情地读,读腻了,就再也不要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大申读了这么多书...小宝妈还没有看到孩子到了敏感期,那读书的劲头:他早上起了床,上趟卫生间,脸也不洗,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就钻到他的“狗窝”里,伸手去抄昨天那本书。你要是不叫他,他就一整天窝在那里,从早到晚地看。宝妈们记得当年自己读言情小说的劲头吗?就那样的!很多时候,看着看着,自己就睡着了,红扑扑地小脸蛋儿,长长的眉毛,还一抖一抖的,估计在做梦。书滑落在手底下。你轻轻地叫一声:“大申!”他马上就醒了,第一眼看是爸爸,顺手抄起书,第二眼就瞄到书上去了。这哪里是读书,简直就是在吃书。跟白蚁吃木头一样地快。

妈妈找准宝宝的敏感期,按照敏感期给书,足够的书籍,让宝宝一直兴致勃勃地阅读。宝妈们想啊,那么多民间故事,只是不到三个月读的。那孩子要是这样读上三四年,那得读多少书啊!孩子在小学阶段,十二岁以下的阅读,是有明显的主题阶段性的。按照敏感期,给相应主题的书籍,给足。小宝妈不用担心,只要按照我们探索出来“肯定走得通”的道路走,基础三百里所有适合小学阶段孩子阅读的书籍,孩子都会产生相应的敏感期,去把书籍读掉。

小河她们,整理了一个基础三百的清单...小河回头,把清单传到这里来吧....宝妈们一拿到清单,吓一跳:“哇!这也太多了。”

其实呢,那个不是“太多了”,而是针对每一个阶段性敏感期,只是列出了一本有代表性的书。孩子真正到了阶段性敏感期,妈妈马上发现:根本不够读!那干嘛还要搞这个清单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清单里的书籍,是典型的。也就是说,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要有的。如果孩子没有,妈妈就没有办法去到孩子那里去试:孩子到底到了哪个阶段性敏感期。比如说,民间故事敏感期,大申是九岁到来的。到来之后,就变白蚂蚁了。可是,八岁的时候,你给他一本《意大利故事》,除非强迫要求他做“定向阅读”,否则,他就坚决不肯看。八岁的时候,他正迷可怕的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呢

妈妈只有手上有典型性的书籍,才能随时随地,去到孩子那里探索,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到了哪里了。基础三百里的书籍,我们是要原样重印的。但是,不在书单里,敏感期又要用的书,怎么办呢?妈妈可以漂流,租。你比如说,那套《世界各民族童话》的纸砖,非常贵。当初申爸收的时候,就好几千块了。现在,你不乘以个七八的,肯定买不来。有租的,妈妈等孩子到了敏感期,租来给孩子看,反正就两三个月;看完了,再漂流给别的孩子去看。即便是租,妈妈们也得有一个清单,说各个敏感期,到底给孩子们准备哪些书籍。这个清单没有。因为申爸都不知道大申具体看了哪些书。他那个看书飞快。申爸出去买个菜那么个功夫,他早已经看完一本书了。你问他,刚才看的是哪一本?他那个糊里八涂的孩子,瞪着迷茫的大眼睛,到处看,他自己都搞不清他刚才看了哪一本了!哪里可能这样...你没有经历过的妈妈,一定会这么想。妈妈不要用大人的世界来衡量小孩子。小孩子,他确实就是这样的!等你家宝宝长大到那个年龄,妈妈就体验到了。给孩子准备好书,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就着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抓准敏感期的各个主题的子敏感时期,给孩子足够的阅读量,这是咱们花果山教育最核心,精髓的部分。从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来讲,它远比什么朗读教案,盲算,橡皮大法...都要重要得多得多。

那个什么,小河呢,主持了一个《基础三百书单交流群》,
102.png

你们小宝妈,都要在里边哈!这个群呢,会交流,什么时候,给孩子读什么书;有些书,怎么漂流,怎么租之类的跟书有关的事项。大孩子的妈妈,申爸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你们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宝妈,一定要在里边哈:你们的宝宝,还没有到阅读敏感期!要抓住了阅读敏感期。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103.png
妈妈不是要民间故事,阿凡提么。申爸正在整理书,遇到了民间故事,阿凡提,就挑出来,给妈妈们一个照片。这个小孩子阅读的书哈,它越旧,就意味着越受孩子欢迎!越受欢迎的书,就越好。这跟妈妈们直觉,正好相反!

小皖-哈哈妈1008G好好妈1601B
补充一本这个
104.png


来源: 【花果乐园学前群:在孩子敏感期给足相应主题的书籍】---2019.09.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5 23:54 , Processed in 0.0774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