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31|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乐园学前群:申爸讲思维是语言建构起来的】---2019.09.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3 08: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9-17 15:08 编辑

花果乐园学前群:申爸讲思维是语言建构起来的

2019-09-11
嗯...在这里,接着说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提早识字的问题;一个是旧书的问题。申爸出关之后,在咱们这个群里,询问一个很早识字的宝宝的情况。这被妈妈们误解为,申爸想要提倡提前识字。这确实是误解。大申上小学的时候,根本一个字都不认识。他识字,全是在学校学习的。从大申小,一直到现在,申爸都在思考提早识字的问题,试图找到提早识字的好处。可惜,申爸一点好处也没有看到。相反,申爸倒是看到提早识字坏处。提早识字,必然会导致孩子提早进入自主阅读状态,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但问题是,提早进入自主阅读状态,道理上来讲,不是件好事。申爸给宝妈们看一幅图片:
11.jpg
从图片中,宝妈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大脑在处理同一个词的时候,因为处理方式不同,会导致大脑的活跃区域有很大的差异。在上面两幅图像中,当孩子阅读一个词和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大脑活动区域是不同的,并且,聆听一个词汇的时候,大脑更多的部位被激活。聆听一个词汇所激活的区域,该区域的活跃强度,要远大于排在第二位的书写一个词的情形。事实上,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原始人聆听的历史,远远长于书写和阅读的历史。书写和阅读,是有史以后的事情了,最长不过五千年;而聆听,最晚在十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如果你让申爸推测的话,申爸不同意马克思的推测,说使用工具是从猿向人转化的决定性力量。不是工具,是语言。十万年前,一个早期智人因为基因的变异,导致了她的大脑中,产生了原始的语言机制,很幸运,这种机制是可遗传的。这机制的功能是生活的必须,变异被逐代累积起来,导致大脑容量猛增。这才完成了从猿到人跨越最大的一个步骤。

今天的孩子,他生下来,头脑中就具有发育基本完成的语言机制。后天孩子具体获取哪一种语言,取决于环境。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就获得汉语语言能力,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就获得英语语言能力。生活在汉英双语环境中,就获得双语语言能力。咱们花果山呢,用Smurfs和Harry Potter来模拟英语语言环境,给孩子们建构起基础性的英语语言能力。小孩子,在咱们的模拟环境中长大,他直接就是“英语思维”的。斯大林是个天才。他是一个政治家,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竟然指出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么深具洞察力的判断,很了不起。申爸反反复复地思考过这个问题,觉得,再没有比这个判断更好地解释语言本质的比拟了。

对于成年人来说,语言就是思维的外壳。咱们花果山呢,着眼于另外一个角度:思维是怎么来的?形成一个人的思维的原始的第一推动是什么?我们认为,思维是在关键期,主要为语言所形成的。语言是思维之母。外壳是怎么回事?思维的外壳是说,包在里边的思维,跟外边的世界要进行交流,必须经过外壳,即是语言。思维之母的意思是说,在关键期,语言直接产生了思维。或者准确地说,语言中的词汇建构成了思维。包含在自然语言中的词汇,在大脑神经网络中留下的物理记录的总和,就是思维据以运行的物质基础。一部机器,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它是在工厂里,用一个一个的零件,组装成的,对吧?宝妈们想象,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叫做“思维”的机器。这个机器是怎么组装成的呢?它是在关键期,用包含在自然语句中的词汇,组装成的。这些词汇,就是这台“思维机器”的零件。一台机器各个子功能模块,只有有了,才能产生相应的功能。在我们敏感期给孩子的聆听的机制中,有一个很特殊的机制,叫做“天书”。天书机制,所选择的书籍呢,宝妈们看眉豆妈的解说:

眉豆妈:
跟书有关的敏感期,首先是从听这方面开始的,四岁左右,天书敏感期,妈妈给读什么都爱听,啥都听不懂,还拿着书非要妈妈:“接着讲!”这时候,申爸设计让我们给各个领域最顶尖的那一批书,《阿西莫夫科学指南》、《论语译注》、《老子今注今译》、《荷马史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雨林中的欧几里德》、《数:科学的语言》、《现代世界中的数学》、《改变世界的观念》、《离骚》、《九歌》、《汉乐府·国风》、李白《蜀道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木兰辞》、贾谊《过秦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初高中的史地生教材……
这些个妈妈们把自己都读得一头雾水的天书,读来有什么用?我们要的是里边的词汇。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和医学奖,这三个奖项,打1901年一开始,阿西莫夫就逐个地解说,每一年的获奖成果。它这部书,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近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主要词汇。《雨林中的欧几里得》《数:科学的语言》和《现代世界中的数学》,带给宝宝的是数学术语。《改变世界的观念》是另外一本神书,它带给孩子社会人文哲学领域中主要的术语。其他的,涉及到文学性词汇啦,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啦,东西方文化根源中的人名啦...等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这些天书,是组装机器的各个“特殊功能”的元器件。

这些书,妈妈给宝宝读完了,有什么用啊?没用。宝宝呢,处于为一生打基础的阶段,对吧?这些天书带给宝宝小头脑的词汇,在小头脑接收词汇最积极的年龄带进来...5.5到7.5岁...在未来,这些词汇直接被滚进潜意识里边去了。孩子不会记得自己“学过”这些词汇,将来再遇着,感觉是“第一次见”,但是,这些词汇一入脑,就会激起久久沉睡的记录着这些词汇的神经回路,让它活跃起来。就如同一块砖,被扔进雨林,无数的你看不见的微生物,马上活跃起来一样:好吃的来啦!这就是“基础”的作用。它是无用之用。潜意识就是潜意识。潜意识里的发生的事情,意识中是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的。但是,并不是说意识中完全没有影响:影响也是明显的,孩子将来在专著中再遇到这些词汇,他的主观感觉就是,“看的东西‘不难’”。他有信心一点点读下去,一点点琢磨,直到理解,而不是一见到,就觉得无上的困难,知难而退。在天书敏感期,妈妈们把这些天书都给宝宝“天书”掉,就能保证将来宝宝长大了,“没有我看不懂的书”。这种主观感觉,带来的是信心。这些呢,本质上其实就是在孩子的关键期,靠着语言,给孩子建构思维。思维是语言建构起来的,这发生在十岁之前;建构好思维之后,它仍然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运作。这个是十岁之后,一辈子都在发生着的事情。

稍=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5 23:24 , Processed in 0.0702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