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66|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山高中群:抽象概念如何落地】---2019.08.0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4 2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8-23 21:28 编辑

花果山高中群:抽象概念如何落地

2019-08-03
8-新童妈0504B
@10-000京申爸0406B 申爸,您今天讲的关于抽象概括的能力。我觉得好像《形式逻辑》和《马哲》那两门课,这种理解会加深。
不止是《形式逻辑》和《马哲》,任何一个以抽象为基本特征的课程,都像。

人,是怎么进入抽象的世界的呢?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跟咱们花果山的小孩子,进入英语阅读的方式比较像,是一种自然的“整体”的方式进入的。每一个单词,都是一个单独个体,不涉及词根和拼法,反正接触长了,熟了,就认识了。另一种是人工的“自然拼读”那种方式,把单词拆成音节,每个音节会读,书上印的整个单词就能读出音来,一个词汇的语音是已经在生活中掌握了的东西,靠语音,把词义回唤出来。

相应地,掌握抽象语言的体系,也有“整体”的方式,就是接触,接触时间长了,熟悉了,慢慢地自己也会用了。这种方式有一个缺点,孩子不知道自己嘴里的抽象语言,跟“具体内容”是怎么结合起来的,不落地;还有一种“解析的方式”来掌握抽象的语言体系,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都能够和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这有点像“自然拼读”那种方式。其实呢,汉字的掌握,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咱们花果山现在用的这种方式,另一种,解析的方式,咱们在用繁体教案,向这个方向努力。

对于小孩子而言,整体的方式是最佳方式,但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增长,需要掌握解析方式。只有整体方式入门,解析方式跟上,英语和汉字才算是“完全掌握”了。对于大孩子而言,掌握抽象的语言体系,一开始,就要是解析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嘴里的每一个抽象词汇,“到底是指什么”。如果打一开始,这个问题就不解决,孩子嘴里的抽象词汇渐渐增多,开始在抽象层面展开思考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抽象层面堆叠层积,搞得无穷复杂,蔚为大观;但基础是没有的,飘悬在空中,等于是空中楼阁。这会引发巨大的问题。

举例子来说哈:最近几个月,申爸给拉进各种的北大校友的群里边去。以前,申爸是不泡群的,仅有的几个群,不仅不发言,也不看聊天记录。一下子群多了,没事儿的时候,就翻他们的聊天记录出来看。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确实。但申爸也看到,几乎每一个群,都不时地泛起“民主”和“自由”的话题来。一到这个话题,各个营垒分明,双方或多方连篇累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申爸这个旁观者来讲,同学们大致的情形描述起来就是“鸡跟鸭讲”。

他们说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甚至,很多时候,你去把很多同学的发言,连续起来看,他们自己,根本就没在说什么“东西”。脑子里一团浆糊,既不知道自己在讨论什么问题,也不清楚,自己反对的是什么,自己支持的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在以合乎规范的方式,在认真地表达,只是在表达nothing。笔挺漂亮的形式外壳下面,是虚空。

其实呢,同学群是个很好的形式,在这里,大家可以放松,随意地说自己的观点。表达nothing的人,申爸看准了真名,去网上找他们的比较正式的文章来看。这一看,问题来了:他们的正式文章中,是依靠“往道统”上靠,来遮掩nothing的。言必从古希腊谈起,民主要从柏拉图起跳,经过亚里士多德,讲去伏尔泰以及美国的开国领袖们....挺有逻辑的。

这根本就不是独立思考。就申爸个人而言,对很多观点,是击节赞叹的,确实好。但是,你让申爸跳下去,具体地参与讨论...那么多事儿,还没办好,每一件都困难得不行,对吧?...哪有那闲工夫扯淡呢?申爸感兴趣的,是“总体上的观感”上带来的思考:独立思考,它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是怎么开端的?为何有人,北大哈佛博士都毕业了,如果从“独立思考”的角度来考核,你一看,就是绝望的?哪里没搞对?

民主也好,自由也好,这是极其抽象的两个抽象名词。它们的具体涵义,完全符合那个说法:我一直以为我知道,直到有人来问我。人类的高级思维,都是以“抽象”为其基本特征的。初,这个抽象,所涉及到的每个层面的概念以致观念,是否能够具体落地?至少在一个场景中,在孩子的头脑中能够“落地”,这是孩子将来能否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条件...申爸目前是这么认为的。具体对不对,还有没有补充,这要走着瞧。

申爸写出来的跟大申的对谈,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组织的。因为做得不够好...最近半年,申爸才有意识地开始这么做...申爸写出来的,可能不足以表现出这个主题。申爸急了,直接说出来。否则,妈妈们会读得一头雾水出来:什么乱七八糟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申爸试图把更多的抽象概念甚至观念,给大申那里建立起“一个具体场景”。

这是这个。

接着回应同学们的发言。

同学A:高中得靠自己!
同学A说的是。申爸所关注的,是另外的角度的关注。

“高中靠自己”,每一个群里的北大同学,全都认同,无一例外。问题是,这个命题指出的是“进北大”的必要条件。申爸关心的是“充分条件”。作为一个妈妈,孩子是她的唯一。妈妈不关心别人怎么样,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进北大。妈妈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靠自己”呢?

有大把的妈妈,孩子六月初高考,五月初了,还在绝望地感叹:“他怎么就不知道学习呢?”都这个时候了,孩子自己还“不知道学习”,那神仙也是没法子了。但是,倒退三年,在孩子还在高中大门口的时候,妈妈做什么,怎么做,就能确保三年后,孩子自己靠自己,“知道学”,努力学呢?这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同学B:高中这段不好分析整理,有难度。
申爸不是回应同学B的这句话,而是在说这句话所引发的思考。申爸坚定地这样认为:任何事务,你只要洞察到它的本质,就能抓到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绝对不复杂。它反映的肯定是很简单的道理,常识来的。如果应对举措设计得好的话,执行起来,也不会太困难。这个哈...这个是“信念”。没什么为什么,申爸的自己的信念。本质...主要矛盾...应对措施,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进行探索,申爸目前还在路上。

当然,同学B的话,如果是针对:申爸目前说的所有,因为目前搞不清楚“对不对”,方向不稳,具体路径在颠簸...这样的话,同学B的话是有道理的。就这句话本身的意旨而言,高中阶段的孩子,思想行为方面,确实非常复杂,分析起来,有难度。但是,申爸不主动去“分析”,而是等着孩子自己“告诉”你。

这个意思不是说,孩子会用言语,把真相告诉你;这个意思是说,孩子的行为,会准确无误地告知你想知道的东西!只要我们会观察即可。孩子每个年龄阶段,他的心理思维发展的特点,是明晃晃地挂在表面的。我们不必要做过多的努力,只要:去看孩子就可以了。

接着昨天说哈:

申爸不理大申,自顾自一大串话往下说:

“第一自然段剩下的那些话,是不是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他说了物理学的发展时间。这是概括。具体的表述是:‘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对吧?第二个意思,他说了物理学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了今天,现状是怎么样的,这也是概括,具体的表述是:‘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科学’,对吧?最后一个意思最重要,他说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你看哈,写这个课本的人的思路:他一上来,就直接给出物理学的属性,‘自然科学’,接着说肇端的时点,发展所经历的时段,发展到目前的现状,最后,又点出物理学的另一个属性:‘基础科学’。三句话,几十个字,两次点出了物理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这两个属性有什么关系?后边的那个,是前边那个属性的细化,对不对?自然科学包括很多啊,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甚至心理学都是自然科学。物理学怎么区别于别的这些自然科学?物理学有范围更窄的属性在:基础科学。跟前边的属性联系起来,准确地说,是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对吧?你听谁说过,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

化学不是。物理学才是基础性的自然科学。那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化学,学过,对吧?化学老师拿一烧瓶的氯气,一上来,就跟你们说,氯是气体,对不对?化学老师才不跟你们解释,什么是气体。她认为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气体’,对吧?可是,这个气体液体固体,它也不是靠常识能区分出来的。你说说。”

申爸在房间里四处看,寻找拿什么当例子。找到了,就指着窗玻璃问大申:“玻璃是液体还是固体?”

大申知道:“当然是液体。”

申爸:“玻璃是流体,一种液体。但是,玻璃你怎么看,从常识的出发,它都是固体啊!应该有一门学科,专门研究什么是固体气体液体,才行,对吧?你不能靠常识,说密度大,就是固体。有些气体,密度比泡沫塑料大多了,但它就是气体,谁看了都知道是气体。物理学就研究这些事情,物理学研究之后,决定说,哪种物质是固体,哪种气体,哪种液体...它是怎么研究的呢?它要看组成这种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它们之间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这就比较本质了,不是日常经验所能达到的。话说回来,如果化学老师讲到玻璃,她会直接告诉大家说,这是液体。她直接用别的学科的结论,让化学直接建立在别的学科上面,这种情形就叫做‘基础’。只有物理学给别的其他所有自然科学提供‘基础’,也只有物理学,才会被叫做‘基础的自然科学’。这就是‘基础科学’里边的‘基础’的意思。明白了?”

“基础”就是一个抽象概念。申爸的话,不过是试图给大申提供一个“基础”的落地场景。“基础”是不是只有在这个场景下面落地的这一个意思呢?很可能不是。你问申爸,申爸一时也想不起,还有哪些场景中,“基础”有另外的落地意思。退一步说,即便申爸能想起来,也无法即刻地构建起一个场景,能够在这个具体场景下,把“基础”的另外一个意思说明白。

假如申爸能够想到另外一个意思,在抽象的层面干巴巴地谈,等于没谈:大申的头脑,跟申爸的头脑,没有共同的基础性神经回路,可以同亮起来。谈完了,大申除了能隐隐约约记得某些词句以外,不能再多了。至于,“基础性的神经回路”里的“基础”,这个东西,就只有留到将来他自己遇到,一想,这里的“基础”跟当初自己明白的那个“基础”,它不是一个“基础”。这时候,大脑遇到了无法同化的问题,他就只好去探寻新的场景,取得不同的“基础”概念之后,大脑自己启动顺应的过程。

同学C
通过申爸的提示才意识到申爸是试图把课本中出现的抽象概念,通过建立具体场景的方式在孩子头脑中落地。以免以后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

同学D
所以语文很重要。
同学C
今日金句:任何事务,你只要洞察到它的本质,就能抓到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反映的肯定是很简单的道理,相当于常识。
同学D
识文解字也是场景建立的过程。
同学C
另一句:孩子每个年龄阶段,他的心理思维发展的特点,是明晃晃地挂在表面的。我们不必要做过多的努力,只要去看孩子就可以了。

花果山小河
@同学C 专家解读。
同学C
理解梅梅把这个群定位成“学习群”的深意了!
申爸呢,在时刻关注妈妈们的反应。申爸得从妈妈们的反馈中,寻找蛛丝马迹:哪些内容讲清楚了,哪些没有;哪些击中了要点...一般,妈妈们有反应的点应该就是。只有在不同的人的头脑中都出现的兴奋点,才有可能是;申爸自己执着着的,怎么说也说不明白给人的,很可能有问题...

总得来讲,高中阶段孩子的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怎么借助它把孩子的教育搞好,在申爸的脑袋里,也还是处于混沌的状态。怎么做,就算是明晰了?你要说出来,哪怕只有一个人懂了,你自己肯定就明晰了。这是最有效的法子...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更加有效的办法了。这个办法,我们将来会设法教会孩子自己去用。

大申一个人坐高铁回东北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去了,今晚很晚才能回来;大申妈出差去开管理会,家里忽然只落了申爸一个人在家。感觉怪怪的。煮了碗小馄饨吃,没别的事儿干,咱们继续。

在跟大申谈话的过程中,申爸明显地感觉到了什么,于是,就开始试图给大申一个更加困难的抽象概念去落地:什么是思路。它非常难。申爸已经努力过很多次,试图让大申能够看清楚说“这是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这就是思路”。申爸无不失望,孩子没有理解。没懂。没懂,再来一次。

申爸跟大申说:“你看哈,给别的学科提供不言而喻的那些术语和概念的学科,就是基础学科。‘基础’就‘基础’在这里,对吧?那现在,老爸给你说说这第一自然段,作者的思路,好吧?”

为了把咱们现在要说的问题凸出出来,申爸改变一下次序。两天后,申爸跟大申把这三段有关物理学的文字全都说完了,申爸要求大申说说,作者的思路是什么。大申很自信地开始说。但他是这么说的...申爸要多花些时间,从录音里,把大申当时的言语,准确的提取成文字:第二段。首先说一维的,它的触及范围从非常微小到无穷和三维,它的触及面广,无所不至。物理学它第二研究物质的基本形式和研究物质内部结构。内部结果研究物质的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还有它们的运动和互相转化规律。所以物理是万物之理的学问。

然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它是一门重视理性崇尚逻辑推理的科学,那是有些东西不能展示它背后的本质,所以物理学又是一门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的科学。正因如此,物理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都广泛应用于其他科学,这样就丰富了人类对其它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人类的技术革新。”

这是什么呢?这是概述,并不是写作者的思路。由于这三段文字本身,就是对物理学这个学科的总体的概述,再概述,已经“无可概”,只能把原文差不多地再读一遍。已经是用Winzip的最高压缩比压过的文件,你再压,也压不下去多少了么。

几个月来,申爸一直疑惑于大申那里的一个现象:不管你要求大申概述一段文字也好,说说这段文字作者的思路也好,还是“随便说说作者讲了些什么”也好,大申全部都用同样的言语来回答!这不是事情的关键,事情的关键在于:让大申陈述作者的思路的时候,很明显,大申不是在“背”,感觉确实是在头脑中“看着一幅图画”在说。这跟让他概述一下一段话,情形是不同的。如果要求概述,他会看着原文说,并非“很过脑子”的感觉。

“思路”有什么不同?在申爸让大申自己陈述作者的思路之前,申爸先给大申说一遍:为了说明白什么是“物理学”,一上来,就明确地指出它的性质,是自然科学。接着,指出物理学的发端,从发端到现在,经历过的时间;既然到了现在,就说现在物理学发展的状况,“众多分支的学科”,最后,更精确地指出,物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基础学科。

8-新童妈0504B
这是“作者思路”导引。
从一维来看,无论多远,也无论多近;从三维来看,不管多浩瀚,还是多微小,所有在这些范围内,存在的物质,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具体来讲,物理学研究这些物质对象的存在形式,每一种形式,物质的性质,物质运动,规律是什么。从微观角度,具体来讲,针对任何一个具体物质,物理学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在很多层次上,来认识物质是怎么组成的,物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微观层面,组成物质的粒子,相互之间,如何作用,如何运动,怎么转化。

8-新童妈0504B
这是大申说的还是申爸说的?
申爸说的。

如果申爸说完,问大申,刚才老爸说的,是不是作者的思路?大申会很干脆地回答:“是!”如果你马上让大申也来说说作者的思路,大申就不像申爸那样说,而是像他说的那样来说。这个...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从大申的陈述中,妈妈们可以体会得出来,他是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陈述的;如果你在现场,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在申爸的陈述中,申爸是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陈述的:如果你要申爸说这个事情,申爸自己就打算这么说。

“思路”是个什么东西呢?思路本质不是说想法的痕迹,思路表现为“想法的痕迹”;但这不是思路的本质。思路的本质是说,我怎么把我的素材,按照大脑感觉舒泰的方式,安排成一串,表达出来之后,让别人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就学习而言,我们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提取思路,明白思路是个什么意思的。事实上,所谓阅读,所谓学习,什么叫读懂了,学会了?如果你从所阅读的文字中,抽取到了作者的思路,你就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你就学会了。如果文章是一篇好文章,作者自己的思路清晰,自己写作的时候,自己感觉到舒泰,那么,一旦你摸到了作者的思路之后,你不需要去读作者的具体语句,你就知道作者的意思是什么了。缺失的部分,脑补即可。你把书能读“薄”了么。

总之呢,思路很重要。它是某种“核心”,关键。你怎么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思路,自己怎么找到思路呢?在申爸指导大申阅读“物理学”的第一段文字过程中,申爸明显地感觉到:必须在概括的基础上,才能够感知到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抽象的。这不意外。本身就是抽象的思路是基于抽象的,这是申爸的一个发现。

说加速度是速度函数的导数,速度是位移函数的导数。加速度是位移函数的二阶导数。二阶的事情,如果想搞掂,理解,必须先把一阶的事情搞掂,彻底理解才行。对于思路而言,它是抽象的抽象,申爸就先让大申把一阶的抽象搞掂:对任何话语,去进行概括。对大申而言,孩子目前是非常难以理解“思路”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这件事情如果能够突破,接下来,可能就一马平川,顺风顺水了。

先插这么一大段哈...回头,申爸按照顺序,继续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5:16 , Processed in 0.0729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