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高中群:申爸谈敏感期建构价值观和自信心
2019-07-14 接着说哈。其实呢,资料匮乏还不是没搞好中国现代史的真正原因。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的原因在于,申爸当时太矫情了。这个也是“有情可原”的:在十岁以下,孩子具有充分的“可塑性”。这意思是说,那时候,你妈妈想让孩子喜欢上什么,他就会喜欢上什么。举凡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古今中外...所有由文字记载的领域,妈妈想让孩子喜欢上,孩子就可以喜欢上。这里面有一些简单的技巧,也非常容易掌握。比如说,当初,申爸忽略了文言文,没有给到大申。等申爸想起来,大申都快十岁了。没关系,申爸经过简单的调整,就让大申如醉如痴地听起《史记》的原文来了。你妈妈想什么是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申爸给这个事情害了。赶到申爸想把中国现代史给进大申的时候,大申已经十岁多,申爸以为“还跟以前一样”...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大申当时表现出强烈的对于古代史的兴趣。那么厚的专业的中国断代史,你比如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林剑鸣先生的《秦汉史》,大申拿过来,兴致勃勃地从头读到尾。看得旁边的申爸都目瞪口呆。那个东西,可不是容易读的。可大申就是喜欢看!事实上,申爸已经达到了目的...你只要继续给任何的中国古代史的书籍即可。能读到专业的中国断代史的程度,基本上就没什么不可读了。可是,申爸没有。申爸以坚定的毅力,坚决地要把现代史给大申给进去;大申那边呢,以坚决的态度,不接受。
历史尽管都是历史,但现代史完全不是古代史。对于孩子而言,它们是两回事。申爸没有与时俱进,跟着孩子发展的脚步,及时调整:想要的不给,不想要的硬压...顶牛了好长时间,赶到申爸明白过来,再给古代史,大申已经“什么书都不读了”。好可惜。一个靠孩子童年时代神经系统发展的自然红利而“一定会有”的终身兴趣,就这样跟大申擦肩而过。这个红利没有巩固住,造成了后来大申那里,教育上的无穷麻烦。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
花果山的第一拨孩子,就大申一个。错过了,也就没办法。第二拨孩子妈妈,要吸取教训:孩子到了十周岁,喜欢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妈妈千万不要矫情,要给,大量地给。把红利巩固住。一旦过了十岁,“广博”这件事情,就没这个事情了。那段时间,把深入的兴趣,拿到手,这是最要紧的。
花果山的第二拨孩子,基本上还是按照申爸当初的设计,应该对历史感兴趣....历史非常重要,你妈妈的孩子只要到了现在大申这个年龄,需要建构大图景了,妈妈就体会到了。这个设计是不错的一个设计,但不是最好的。
第三拨小柴鸡到了十岁的时候,我们期望宝宝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数学感起兴趣来。数学比历史更加有价值!当然了,小柴鸡们有可能同样也对历史感兴趣...文理双深刻兴趣于一生:我们拭目以待。数学历史,一理一文,两者能否双剑合璧,这是对小柴鸡妈妈智慧的考验。咱们四五年后,看结果。咱们拭目以待。
妈妈们注意哈:我们真正的着眼点,并非具体的这么两个“学科”,我们的着眼点,在于这两个学科带给孩子思维发展上的益处。就目前来讲,申爸不认为还有任何别的学科,益处可以大过数学和历史的。拿下排在第一第二的两大领域,对于锻炼出孩子良好的思维,足够足够的了。
比照第一条分界线之前的孩子,处于第二、三条分界线之间的孩子,他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呢?随着前额叶的发育,孩子小头脑开始能够处理“进深”的问题了:在发展的时间线上,先后不同时期,对于同类主题留下的“痕迹”,可以串起来。第一分界线之前,孩子的兴趣来源于已经建构起的“痕迹”的点,被再次激活;现在,激活一串点,成为孩子兴趣的跟源。从点,发展到了线。从环境中随机地抓取,小宝宝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大量的“印迹”...巨大量的散点。第一分界线之前,只要形成散点的资料被环境再次重现,散点被激活,孩子就产生兴趣;过了第一分界线,散点开始连线。一条线被激活,孩子就产生兴趣;到了第三分界线,如果环境中的资料,把大脑中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散点群激活,就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这就是现在,大申在读中国小通史中的《三国》,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
事情不仅仅限于此。大脑前额叶发育基本成熟,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孩子主观上,努力去做那些他的头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努不努力去做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到了十四岁,第二分界线之后,孩子努力去做了;但可惜,一般做不到。孩子陷入想做却做不到的矛盾中。这个时候,有一个先决条件:孩子的头脑,凭什么决定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呢?凭借此前,在青春期最一开始,建构起来的价值观。必须先有价值观,接下来,才谈得上价值判断。
《论语》在我们的中华文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在孩子价值观建构成型的敏感期,给孩子一部《论语》,价值观就有了。当然了,价值观也决定着在不久的将来要成型的人生观。因为有了《论语》,三观中最容易搞掂的,就是价值观。咱们花果山,在过去四五年时间里,《论语》是一个核心,我们一直在围绕着它打转转。第一拨孩子在这个事情上,都没有闪失,接下来的第二拨孩子,妈妈要保证在这个核心上,万无一失。遑论未来的小柴鸡们。
说到这儿,申爸想起来一件事情,@12-001冀-西妈0210G @8-新童妈0504B。昨天,申爸照旧辅导大申梳理高中数学课程,申爸发现,孩子对于如何读书,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这件事情,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等到高一再解决,有点儿晚。这个事情,应该初二解决!你们商量一下,怎么把群里下学期上初二的妈妈们,都抱进来。申爸以前讲的内容,让妈妈们去“未名1988”公众号里面补就好了。还有,就是这里讲的,大量地涉及到小柴鸡和现在小学初一的妈妈们...把“未名1988”全花果山推吧:走到现在,申爸讲的东西,小孩子妈妈,根本做不了。这跟咱们最一开始的假设不一致。最一开始,我们担心小孩儿妈“知道了”,自己瞎做。现在,具体实施措施不断地在大申这里浮出水面:从具体措施来看,小孩儿那里,根本无法去做!让妈妈们都看一看现在讲的内容吧。不需要隔离了。
回来接着说哈。申爸呢,对于花果山培养孩子的目的,一直是比较游移的。这可以理解,你妈妈想一想,你自己培养你自己宝宝的目的到底在哪儿?目的之所以称作目的,需要满足可实现性,可衡量性,明确性,现实性,还必须有deadline,说我到了孩子某个年龄,一定要达成什么。你妈妈只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就发现它的困难之处了:你能给出的,只能算一个“愿景”,它不符合目的的Smart原则。
在大申很小的时候,申爸就确定了培养的目的是:能想到,能做到。表述非常简单。三观当时是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的。申爸重视三观,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但是,三观的建构,跟申爸确定的目的,并无矛盾。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三观更加具体罢了。
在能想到能做到之外,申爸还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培养自信心。自信心这个目标,跟能想到能做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跟三观建构的关系是怎样的,申爸一直也没想明白:想着想着就乱套了,梳理不清楚。这个梳理不清楚,可能跟大申的年龄“还没到”有关系。如果申爸能够如愿在大申那里实现这个目标,申爸可能就看清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搞不清关系,申爸就把“培养自信心”,作为一个附加的单列项。严格来讲,我们并不知道“自信心”是什么。这是又一个“我一直以为我知道,直到有人来问我”,我才知道我不知道的问题。尽管我们不知道自信心是什么,但申爸觉着,申爸确实知道,怎么做,能够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呃...这个...为了不致引发混乱,申爸还是要给自信心一些描述性解释。给场景,以便能跟妈妈们做到“一致化”。
对于申爸来讲,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是没有Nature and Nurture之分的。先天后天之争,不存在。Nature所解决的,只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有极个别的特性,才归入Nature之列,比如说,黑人人种基因决定,让他们更擅长体育运动,因为他们的基因让运动纤维的红肌,更加健壮;梵高的眼睛,可能有天生的缺陷,他的眼睛对于蓝光不像普通人一样敏感。他不正常,看东西缺少蓝光,看上去都是金灿灿的....我们正常的人做不到。除了这类,其他的,全部属Nurture之列。后天的。就连很高的智力水平,普通人认为这是基因决定,上帝恩赐的东西,申爸也认为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如果谁要是坚持那是上帝管的事儿,申爸会毫不客气地告诉他说:“我就是上帝!”在申爸这儿,没有上帝。一切全部操之在我。这个场景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申爸叫它“自信心”。
“自信心”是这么样的一种心理机制...它可以让有自信心的人,在人群中,很快就分辨出谁还有同样的心理特点;当然,这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非就是谁没有自信心,装逼。这是一种感觉,妈妈们知道么?你只要接触三两下,这种感觉自己就产生了。申爸曾经很多次试图把这种感觉“质量化”,说具体凭借对方的什么特征,产生这种感觉....无法做到。
在社会交往中,自信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人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基础性心理构件。基本上来讲,有自信心的人,跟有同样心理构件的人,相互之间不“踩”。事情是这样的,如果申爸遇到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申爸马上想到的就是:诶,我怎么也没想清楚的那个问题,终于遇到懂行的人了。赶紧请教;其实呢,对方也同样心理。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去踩对方”的倾向发生。但是,缺乏这种心理构件的人,就不同。如果他是一个平静的人,那还好,大家相安无事;有一类跟自信看起来相似的心理特征叫做“自负”,这种人麻烦,他老想踩你。其实呢,自负跟自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完全不同的心理。自负的人,就像一个空心的大白萝卜,看起来白白胖胖,很大很水灵,其实心儿是空的。如果白萝卜踩申爸,不逼仄的话,申爸看不见。其实,确实也根本不看;如果逼急了,申爸就不动声色地给他一刀,当然是照着最空的地方来一下。心灵很受伤。这玩意儿也奇了怪了:你见到一个人,就想比人家强,压着走。这一种什么鬼怪心理?就不能正正常常平平等等地相互交流说话儿?
成年人什么样儿,申爸一点儿也不在乎。我们呢,这里说的是孩子哈,并且,对象是“自己的孩子”。你任何一个妈妈,也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产生自负的心理,最好,是产生自信的心理,对吧?
这是一个场景。自负这个东西,非常害人不浅:你的孩子,将来长大,要是自了负,那当妈的现在就可以想见,这会对孩子未来社会生活,造成多大的负面减损。其实吧,这个事儿吧,如果自信和自负,只是发生在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中,还真好办;问题在于,申爸发现,任何一个人,他不自信,就会自负!不白就黑。这TM在教育上,事情就严重了。这就如同小学孩子的写作业习惯,他没有在关键期养成放了学先把作业写完的习惯,就养成了写作业不拖到最后不写的习惯。非此即彼。写作业拖的习惯一旦养成,妈妈就会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注意哈,这是申爸所谓“自信”的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是没做过,第一次做,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现在前进的方向到底对不对,手底下干的事情,会不会“起效”。你在一个没水的地方挖井,抠多深也不出水呀,对吧?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最好的方式是赶紧换地儿。可问题是,要是地底下确实有水,你老是换地儿,抠了无数口浅井,你还是一无所获,对吧?现实生活中,最难最难的,是你要有信心,说这个地儿我一直挖,总能挖到水;更难的,是说我怎么决定“这地儿没水”,赶紧换地方。这个场景,跟自信心高度相关。如果没有自信心,人生中任何的重大成功,都将不可能。
注意哈,“自信”是日常用语,环境赋予了它非常多的内涵。咱们呢,不管其他的那些内涵,我们只是针对上述三个情境,来建构孩子的自信心理。自信心怎么建构。有关自信心,有一个基于直觉的流行广泛的错误认识,就是认为,一个孩子,他如果成功,他就会自信。自信跟成不成功,相关系数是零。自信跟一个孩子,在关键期...也许是敏感期....他能够感知到自己能够自如行使自己的意志,高度相关。这个是说,“我想做成什么,我把它做成了”。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孩子自信敏感期,他就有自信了。
“成功”这个事情啊,它是一个价值判断,对不对?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依赖于主体的价值取向的。不同的主体,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吧?故而呢,同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的人,对它的判断肯定是不同的。比如说,大申希望他中考的数学能够考到92分。如果到了92分,他就认为他“成功了”。可是,92分这个分数,对于济源来讲,是不可接受的巨大失败。最后,大申考试中心网站上的数学分数是87分。这个分数,不是卷面分,还要有各种测评加进来,最后形成的一个折算分数。大申看到这个分数,就趴在电脑上用Excel在那儿算。最后,大申算出来说,他的卷面分应该是88.7分:“我哪儿丢了3分呢?不可能啊!应该全对的。”大申注意力,全部都放到了“我想做到的,做到了没有”,至于,92分是否是个已高分,87分是否是不可接受的....大申根本不考虑这些。
既然一个孩子的主观意图是否被自己落实到位,是让敏感期的孩子产生自信的原因,那么,妈妈们如果想建构孩子的自信心,就必须等到孩子有了主观意图,并且心智发育到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主观意图,还能自我评价,两者之间的差距的时候,才行。这个年龄,以前申爸是没有搞准的。那时候,申爸以为是12周岁以后。但实践下来发现,根本不是。那时候,太小了。这个时间应该就在大申现在的这个年龄。
自信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心理特质,这个制高点,无论如何要拿下的。这在大申刚入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处于申爸的战略规划之内,从未有任何动摇。要建构孩子的自信,就需要有具体的场景。没舞台,戏是没法儿演的。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讲,现成的场景,就是学习喽。这里边,就有个问题在:如果大申的考试成绩,一直优秀,名列前茅,每科一考就是95、96、99、100的,那么,用来建构自信的空间就将非常逼仄:你提高一分两分儿,根本没感觉。并且,你稍微搞不好,敏感期没提分儿,反倒掉了一分两分儿,这就南辕北辙了。要想给自信的建构留出足够的回旋空间,就一定得让大申平时的分数低。越低,回旋的空间就越大,到了敏感期,就越容易。但是,另外一边的压力也在:大申考分如果太差,你连高中都考不上,那就毁了。并且呢,申爸必须在孩子十四岁的时候,找到有效提升孩子考试分数的有效手段。否则,你就自己给自己搞出巨型翻车事故了。
话说,去年的此时,申爸压力巨大。于是决定,暂停所有的花果山活动,闭关。申爸必须在这一年内,找到提升成绩的有效手段,并且开始实施。这是自己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了。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再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