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妈妈反馈] C京-马达妈1410B一汤圆妈1603G大 语文小作坊实操反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6 15: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5.5【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0.[及]
本义:
    《说文》的解释是:“及,逮也。”可见“及”最有可能的本义是“追上、赶上”。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引申义:
①引申为“至、到”。“追上”是达到于所追赶的目标,于是引申为至、到。如:宾入及庭。
②引申为“比得上”。既然能“追上”,那么双方的距离是越缩越小的,位置相似,由此引申为比得上。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引申为“趁着”。“赶上”某一个时机是要及时去利用它,由此引申为趁着。如:及其未既也,请击之。
④引申为“和、与”。“追上、赶上”是在追赶双方之间发生的关系,由此可虚化引申为和、与。如:蚕丛及鱼凫。
⑤引申为“同、跟”。“追赶”则方向相同,由此虚化引申为同、跟。如:及尔偕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06: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5.6【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1.[即]
本义:
    小时候听写生字,曾经因为把“立即”写成“立既”而被罚抄100遍。因为这场崩溃的罚抄,我再也没把这俩字弄混过,但从没有追根究底地对这两个字做过辨析。
    今天从甲骨文开始,把“即”这个字吃透了。
    “即”的甲骨文左边是个食盒,食字下面是个豆,中间是堆起来的饭,上面是一个倒着张开的口。“即”字左边去掉了上面那个倒张开的口,留下了装满了饭的豆,右边则是一个向着食盒坐着的人。所以即的本义是“一个人面对着食盒,准备吃饭了”。
引申义:
①引申为“接近、靠近”。一个人想要吃到食盒里的食物,第一步就要靠近食盒,所以引申出靠近、接近的意思。如:若即若离。
        a.进一步引申为“立刻、马上”。由“靠近、接近”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推及时间上的缩短,引申为立刻、马上。如:一触即发
        b.进一步引申为“当前、目前”。由“靠近、接近”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推及时间上的缩短,引申为当前、目前。如:成功在即
        c.进一步引申为“到、开始从事”。由“接近、靠近”的空间距离小,进而言之为走上了某一职位,引申为到、开始从事。如:即位
        d.进一步引申为“是、就是”。两者既然已经“接近、靠近”,有时就难以分出彼此,由此可以得出判断引申为是、就是。如:非此即彼。
              d)再引申为“假如”。从“是、就是”退而言之,再引申为假如。如:肖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08: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5.12【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4.[间]
本义:
    《说文》有:“間,隙也。从门从月,会意字。”段玉裁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金文中,“间”的字形像日光从门缝中照进来的样子。《史记·管晏列传》中说,晏子有个车夫,替晏子赶车出去,他的妻子“从门间而窥其夫”,其中的“间”就是门缝的意思。后来“间”就泛指“缝隙、空隙”,这也在后来逐渐取代门缝,成为“间”的本义。
引申义:
①引申为“两种事物或两段时空的相接处”。着眼于“缝隙、空隙”在两边物体的位置,故扩大引申为两种事物或两段空间的相接处。如:天地间、人为贵。
②引申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着眼于“缝隙、空隙”这一客观存在,可以扩大引申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如:田间、晚间。
③引申为“房屋”。着眼于“缝隙、空隙”,迁移到建筑物上,就可以引申为房屋。如:车间。
    a.进一步引申为“量词”。由“房屋”推及计算其量的单位名称,故又引申为量词。如:一间房屋。
④引申为“一会儿、顷刻”。“空隙、缝隙”一般都较小,故从空间到时间便引申为一会儿、顷刻。如: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
    a.进一步引申为“近来”。由“一会儿、顷刻”推及过去不久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又引申为近来。如:帝间颜色瘦黑。
⑤引申为“差别”。有“缝隙、空隙”两边就有距离,故引申为差别。如:则丑美有间。
⑥引申为“隔阂”。由“缝隙、空隙”即两边有距离,由此抽象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a.进一步引申为“挑拨”。着眼于产生隔阂的原因,可以引申出是由于“挑拨”产生的。因此可引申为挑拨。如:间其疏,薄其疑。【现代汉语中也延续了这个用法,比如“离间”就是挑拨关系使之不和睦;“间构”是构陷、挑拨非难;“间书”指挑拨是非的信件。】
⑦引申为“隔开、不连接”。
    a.进一步引申为“断断续续”。有“缝隙、空隙”物体必中断,由此便引申为“隔开、不连续”。如:间断。
⑧引申为“参与”。有“缝隙、空隙”,就可以放入东西,由此可以抽象为参与。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⑨引申为“抄小道”。“抄小路”像是穿插于陆地之间的“缝隙、空隙”之中,因此引申为抄小路。如: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⑩引申为“空子、可趁的机会”。有了缝隙,中间就有了空间,使人联想到空子和机会。如:夫越王之不忘败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0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5.7【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2.[既]
本义:
    昨天捋了即,今天就是“既”。
    从“既”的金文形体看,像人饮食完毕后把头扭向另一边,由此可见“既”的本义与此有关。《说文》有:“既,小食也。”可知“既”指的是“食尽、吃罢、吃过了”。如:日有食之,既。其中的“既”指的就是食尽。
引申义:
①引申为“终了、完了、尽”。偏在本义的结果,于是引申为终了、完了、尽。如:言未既。
②引申为“已经”。偏在本义的时态上,便虚化引申为已经。如: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③引申为“以后、不久之后”。这个引申义同样是从“既”的时态上入手,虚化引申处来的。如:超既西,先至于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1 13: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5.21【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8.[尽]
本义:
    盡字甲骨文字形中下半部是皿,指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整个字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学者认为,尽的造字义为“手持毛刷清洁装盛过食物的盛器”。
    《说文》有:“尽器中空也。”我们在文言文中,多以许慎版本为尽字本义——容器空。
引申义:
①引申为“完”。由“容器空”推及器中之物已经没有了,从“空”的状态引申为完。如:取之不尽。
    a.进一步引申为“死”。由抽象的“完”推及人生命的“完结”,可引申为死。如:妻谓持杖者曰:“何不在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
    b.进一步引申为“达到极端”。事物“完”的状态意味着已经到达终点,引申为到达极端。如: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②引申为“全部用出”。由“容器空”推及器中之物的去向,于是引申为全部用出。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a.进一步引申为“全、所有的”。偏在“全部用出”的“全部”意义上,于是又引申为全、所有的。如:人尽皆知。
    b.进一步引申为“老是、一直”。偏在“全部用出”的全上,由空间范围到时间,又虚化引申为老是、一直。如: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③引申为“月终”。由本义“容器空”的空间状态,推衍出时间空的状态,时间没了即月终。如:大酺小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5.22【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9.[就]
本义:
    《说文》有:就,高也。从京从尤。尤,異於凡也。意思是:就,往高楼去。字形采用“京、尤”会义。尤,表示异于一般。朱骏声训:“《周礼·司仪》:‘为坛三成。成犹重也。’故高之转训曰成。”目前课本中“就”的本义应为“完成、达到”。如:造就。
引申义:
①引申为“趋向、接近”。由“完成”推及其达到前对目标的追求,引申为趋向、接近。如:就学。
    a.进一步引申为“因、随”。将“趋向、接近”归于虚化,又引申为因、随。如:就近。
    b.进一步引申为“正、即”。从“趋向、接近”的时态出发,又虚化引申为正、即。如:就是、就要。
②引申为“归于”。“达到”必有目标,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到达的过程,于是引申为归于。如:英勇就义。
    a.进一步引申为“留”。既然“归于”目标,自然不会离开目标,因此可以引申为留。如:谨于去就。
    b.进一步引申为“只、仅仅”。既然已经“归于”目标,自然能做到合二为一,由此虚化,引申为只、仅仅。如:就这一次。
③引申为“卒、终”。目标既然已经“达到”,是一个过程的完结。由此引申为卒、终。如:先人就世,不穀即位
④引申为“到、进入(工作)”。“达到”一个目标,即迈入一个劲敌,由此引申为“到、进入”。如:就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9: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5.1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5.[见]
本义:
    “见”字是最常见的一个字,也是最常用的一个词。曾有学者统计,“见”在《老子》中出现8次,在《庄子》里出现281次。但通常我们不太会特意辨别“见”的词义和具体用法。
    小学课本里的《敕勒歌》中有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古诗,在很多人心里印刻下无垠的天空、广阔的草原,长风阵阵、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塞外景象。但我们始终对其中的“见”字有诸多歧解。一是读音问题,到底是xiàn还是jiàn。二是不同读音对应的不同词义,是“看见”还是“现出”。成语“捉襟见肘”里的“见”也存在这个问题。
    有学者认为,“见”读xiàn,有“谒见、拜见”的意思,如: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可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见”的解读:“见,视也。从儿,从目。”即,见指“视”,特指“看见、看到”。《段注》: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会意字,以目、儿表示用目之人也。甲骨文“见”的意思是一个端坐的人,上面用一只特别强调的横放的大眼睛来表示平视前方。字的构型简练形象,使人一看便知“见”的造字意是“眼睛向前平视”,“横目为见”,所以“见”的本义是“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9: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5.10【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3.[假]
本义:
    学界关于“假”字的研究很多,它的字义有多个看似截然不同的方向:一是“真”字的反义字——真假、造假等;二是休息的时间和相关事情——放假、假期;三是一种人类文字的名称——假名。
    “假”是没有象形文字的,最新研究发现,“假”的字形原始“叚的人”,“叚”最早是人名,据传是盘古的正妻常羲十二个女儿的序列名字之一。后来这些字频繁出现在华夏部族联盟中,商系部族的名称中。有由现在水族最大的民俗节日“敬霞节”   反推,认为水族就是上古“叚部族”的后人。
    用来表示“jia”音的初始汉字就是“叚”,其金文字形是一个人借给另一个人从岩石上锤击下来的石块。所以《说文·又部》有:“叚,借也。”的解释。其声韵调为古疋切,上馬见,魚部。表达的语义为两个,一人为上是 “ 借出 ” ,如 《帝京景物略 · 首善書院》: “ 試看先辈赫赫者,大叚窮人 ”。后来为了明晰两个含义的方向,在“叚”的左边加上了人部,其声韵调借用叚。
    古人阅读由右至左,借的物品到达人的手中所以语义为“借入”,字形“假”诞生。随后,用“jiǎ”的“叚”表示借出;用“jiǎ”的“假”表示借入。慢慢“假”就取代了叚表达借出与借入的含义。
引申义:
①引申为“不真的”。《说文》有“假,非真也”。因此可推“假”最重要的一个引申义为不真的。如:弄假成真。
    a.进一步引申为“设想、如果”。“设想、如果”的事自然未成事实,都不是真的,故引申为此意。如:假有斯事,亦庶种期不失听也。
②引申为“借用、租赁”。从本义“借出、借入”出发,当把物品借给别人时,对对方来说,就是借用了某人的物品。当借用的人还为此付出了费用时,就是租赁。如:久假不还。
    a.进一步引申为“凭借”。讲“借用、租赁”虚化,又引申为“凭借”。如:故假舆马者足不牢而致千里
    b.进一步引申为“给与”。从“借用、租赁”东西给别人的一方出发,又引申为“给予”。如: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c.进一步引申为“宽容”。从愿意“借用、租赁”东西给别人这一点出发,又引申为宽容。如:大臣犯王,无所宽假。
    d.进一步引申为“休息日”。借用、租赁别人的东西总是暂时的,时间不会长,由此推及和工作日相对较短的非工作日,引申为休息日。如:暑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5.1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6.[解]
本义:从甲骨文形体看,“解”的中间是一头大牛,两边是两只手,角的下面是一个牛头,是用双手把牛角掰下来的意思,在掰的过程中,还有血溅出,见于“角”的上端的两个“点”。从其古文字形体可以分析得知“解”的本义是“判牛角(割牛角)”或将东西“剖开”的意思。
引申义:
①引申为“分裂、离散”。偏在牛蹄分割的结果,便从本意引申为分裂、离散。如:土崩瓦解。
②引申为“剥脱、松动”。由“剖开”推及类似的动作,便隐身为“剥脱、松动”。如:解衣推食
    a.进一步引申为“消除、废止”。由“剥脱、松动”抽象,又引申为消除、废止。
③引申为“开放、宽松”。由将完整的牛“剖开”推及将原来束缚的东西打开,便隐身为开放、宽松。如:严城解扉。
    a.进一步引申为“通达”。从“开放、宽松”反而言之,又引申为通达。如:无南无北,奭然四解。
④引申为“阐述、诠释”。由“分割牛体”抽象为分析文章,于是引申为阐述、诠释。如:君知其解乎?
    a.进一步引申为“明白、知晓”。文章内容原不理解,经“阐述、诠释”后一清二楚,于是又引申为明白、知晓。如:翊对曰:‘离离而已’太祖曰:‘解’。
    b.进一步引申为“演算”。由“诠释”文章推及其他学科相类似的现象,于是又引申为演算。如:解方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9: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5.1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6.[解]
本义:从甲骨文形体看,“解”的中间是一头大牛,两边是两只手,角的下面是一个牛头,是用双手把牛角掰下来的意思,在掰的过程中,还有血溅出,见于“角”的上端的两个“点”。从其古文字形体可以分析得知“解”的本义是“判牛角(割牛角)”或将东西“剖开”的意思。
引申义:
①引申为“分裂、离散”。偏在牛蹄分割的结果,便从本意引申为分裂、离散。如:土崩瓦解。
②引申为“剥脱、松动”。由“剖开”推及类似的动作,便隐身为“剥脱、松动”。如:解衣推食
    a.进一步引申为“消除、废止”。由“剥脱、松动”抽象,又引申为消除、废止。
③引申为“开放、宽松”。由将完整的牛“剖开”推及将原来束缚的东西打开,便隐身为开放、宽松。如:严城解扉。
    a.进一步引申为“通达”。从“开放、宽松”反而言之,又引申为通达。如:无南无北,奭然四解。
④引申为“阐述、诠释”。由“分割牛体”抽象为分析文章,于是引申为阐述、诠释。如:君知其解乎?
    a.进一步引申为“明白、知晓”。文章内容原不理解,经“阐述、诠释”后一清二楚,于是又引申为明白、知晓。如:翊对曰:‘离离而已’太祖曰:‘解’。
    b.进一步引申为“演算”。由“诠释”文章推及其他学科相类似的现象,于是又引申为演算。如:解方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07: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5.22【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59.[就]
本义:
    《说文》有:就,高也。从京从尤。尤,異於凡也。意思是:就,往高楼去。字形采用“京、尤”会义。尤,表示异于一般。朱骏声训:“《周礼·司仪》:‘为坛三成。成犹重也。’故高之转训曰成。”目前课本中“就”的本义应为“完成、达到”。如:造就。
引申义:
①引申为“趋向、接近”。由“完成”推及其达到前对目标的追求,引申为趋向、接近。如:就学。
    a.进一步引申为“因、随”。将“趋向、接近”归于虚化,又引申为因、随。如:就近。
    b.进一步引申为“正、即”。从“趋向、接近”的时态出发,又虚化引申为正、即。如:就是、就要。
②引申为“归于”。“达到”必有目标,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到达的过程,于是引申为归于。如:英勇就义。
    a.进一步引申为“留”。既然“归于”目标,自然不会离开目标,因此可以引申为留。如:谨于去就。
    b.进一步引申为“只、仅仅”。既然已经“归于”目标,自然能做到合二为一,由此虚化,引申为只、仅仅。如:就这一次。
③引申为“卒、终”。目标既然已经“达到”,是一个过程的完结。由此引申为卒、终。如:先人就世,不穀即位
④引申为“到、进入(工作)”。“达到”一个目标,即迈入一个劲敌,由此引申为“到、进入”。如:就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07: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5.2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0.[举]
本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举”字很形象。有学者认为,“举”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举”字的初文。其下是一个大人,双手举起一个小孩。可见“举”为会意字,及至金文,形变为四只手对举。甲骨文、金文均为会意字结构,但到了小篆时,“举”就已经衍化为形声字。
    《说文》有,“举,对举也。从手,与声。”可见许慎是从“举”的小篆字形分析的。
    “举”字本义就是“以两手抬起、托起、擎起”。如: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
引申义:
①引申为“兴起、发起”。桌案言语以两手一抬而起的动态推及其他事物的起行,引申为兴起、发起。如:百废待举。
②引申为“行动、活动”。着眼于“以两手抬起”的动作,而扩大范围,引申为行动、活动。如:一举两得
③引申为“提出、拿出”。从物体一经抬起便显示于外的情况推及其他与之相似的行为,便引申为拿出、提出。如:举例
④引申为“推荐、选拔”。从物体一经抬起便显示于外的情况推及人事任用的原因,可引申为推荐、选拔。
⑤引申为“揭发、报告”。从本义出发,推衍到秘密被举起,便引申为揭发、报告。如:举报、更见知弗举与同罪。
⑥引申为“全部、整个”。物体经两手一抬,没有一处不离开地面,引申为全部、整体。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06: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5.2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1.[绝]
本义:
    “绝”是会意字,《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绝”同时采用糸、刀、卩三个部件会义,糸表示与丝线有关;卩古通节,表示‪一节一节。“绝”的隶书字形就有所印证:其中刀字头表示刀,巴表示长臂的人。“绝”就表示“‪一个人伸长手臂用刀割断丝线”。
引申义:
①引申为“尽、穷尽”。既然用刀将丝线切断了,那么“断”这个意思就凸显出来了。将事物的发展路径比喻成一条线,当这条线断了,事情就只能“中断、停止”了。现代汉语中,“绝境”往往解释为“没有出路的困境”,即为“尽、穷尽”。如:绝路逢生。
    a.进一步引申为“极、最”。将“尽、穷尽”虚化,又引申为极、最。如:绝大多数。
    b.进一步引申为“缺乏、贫困”。从财务的“尽、穷尽”角度看,可引申为缺乏、贫困。如: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资曰绝。
    c.进一步引申为“边远”。从地理角度看,“尽、穷尽”是边远的意思。如: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长千里。
    d.进一步引申为“除此以外有的,独特的”。“尽、穷尽”意味着无,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可比之物或可比之人的存在,就是独特的、除此以外没有。如:绝活儿。
②引申为“穿过、越过”。《说文》注释中有,“丝也。之则为二、是曰绝。”就是说,“将丝线一分为二就是绝”。在通过引申“绝”的意思,反噬有横越动作发生,就是“绝”。如:绝河而渡。
③在不同语境中,“绝”可以衍生出新的词义。《西厢记》中有一句:“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这句中的“绝”不是上面任何一种字义,而是“一种古诗体裁”。古人时常联章作诗,每人作四五句言合起来即为一首整诗,但将个人所做的割断开,就称为“一绝”。绝句,四句为一绝,与“绝”本义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07: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5.25【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2.[堪]
本义:
    《说文》有:“地突也。从土甚聲。口含切”。其本义为“地面凸起之处”。如:堪舆行雄,以知雌。
引申义:
①引申为“胜任”。地高处无不胜任也,由此引申为胜任。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a.进一步引申为“可以、能够”。由“胜任”虚化,又引申为可以、能够。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7 08: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5.26【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3.[克]
本义:
    《说文》中有:“克,肩也”的解释。段玉裁注:“任事以肩,故任谓之肩。”由此看,“克”的本义应为“胜任”。
引申义:
①引申为“能够”。“胜任”某一项工作是能力的表现,因此引申为能够。如:克勤克俭。
②引申为“完成”。“胜任”之事,必能成功,故引申为完成。如: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③引申为“战胜”。偏在胜任的“胜”义上,于是引申为战胜。如:既克,公问其故。
    a.进一步引申为“好胜”。由“战胜”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可以引申为好胜。如: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
    b.进一步引申为“控制、约束”。从“战胜”自己恶习的角度看,可以引申为控制、约束。如:克制
        b)推衍出“限定、约定”。“限定、约定”时间也是对人的一种控制、约束,因此引申为此意。如: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1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6.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4.[类]
本义:
    《说文》有:“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从犬、頪声。”。如米之首皆相似难以分别是頪之范式。犬、頪两范式叠加。犬种繁多以相似为种属是类之范式。所以“类”的本义应是“种类相似的”。如: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同时,“类”的本义还有另一种解法,即“同类、类型”。如: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引申义:
①引申为“类推、类似像”。从本义“种类相似的”出发,可以抽象为由A到B的过程,引申为类推、类似像。如: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a.进一步引申为“大致、大抵”。联想到“类推、类似像”的结果,并不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而是一种推测,可以引申为大致、大抵。如: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②引申为“榜样、法式”。由本义“同类、类型”出发,如果类比的对象是优秀的、好的,则可以作为一种样板推而广之。因此可以引申为榜样、法式。如:明告君子,吾将以此为类兮。
    a.进一步引申为“善、好”。从“榜样、法式”的特点出发,一定会有值得周遭人学习的“好、善”,因此可得这一引申义。如: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7: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6.8【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5.[怜]
本义:
    “怜”的篆文和繁体的“憐”都有“心”和“粦”,“粦”字表示火在两边跳,整个字的意思是心想给他人一点火、给他人一点温暖,由此产生“怜悯”的含义。整个字也可以理解为火在两个人的心中跳,由此产生相爱的含义。
    《说文》有“怜,哀也。从心,粦声”的解释,这里点出了“怜”字的本义——“怜悯、同情”。如:楚人怜之、同病相怜。
引申义:
①引申为“爱”。“同情”出于对人或物的慈善之心,于是引申为爱。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6.12【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6.[临]
本义:
    《说文》有“臨,监临也。从卧,品声。”后有林义光注疏:“从臣。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物众也。”综合看,“临”的本义是“从上往下看”。古文中,“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目合,哪有临下可言?林义光认为,“临”是象形会意字,从臣,臣有屈伏义。从品,品为众物,“屈体临视众物。”如: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引申义:
①引申为“上级面对下级”。由本义“从上往下看”的行为,推衍到人类的社会层级中,可引申为上级面对下级。如: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
    a.进一步引申为“面对、面临”。从“上级面对下级”这一词义抽象到普遍一般情况的“看”,可以引申为面对、面临。如:执策而临之。
        a)再进一步引申为“遇见、碰到、到、到前面”。从“面对”的行为,推衍出“面对”那一瞬间的时间、空间位置,可引申为遇见,碰到,到,到前面。如:将军不战空临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6.1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7.[弥]
本义:
    “弥”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此字在西周金文中写作"瓕",字从弓、玺声。从弓,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弓箭有关;玺作这个字的声旁,表示读音。"瓕"之初文。 《说文》篆文从"玺"声。 《玉篇·弓部》:"瓕,同弥。" "弥"为"㣆"之异体。今多用"弥"字。因为"尔"简化作"尔","弥"类推简化作"弥"。《说文》:"瓕,弛弓也。"表示用双手抽去箭矢,会放松弓弦之意。所以本义是放松弓弦。但这个‪解释只见于上古文字中。后世认可的本义是“满、遍、整”。比如,弥天大谎。
引申义:
①引申为“弥补”。从本义出发,如果“满、遍、整”的对象是人做过的某些错事,想要借由今天的行动,让这些错漏填补起来,变得“满、遍、整”,就引申为弥补。如: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②引申为“久远”。从本意出发,从时空角度看“满、遍、整”,可引申为久远。如: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③引申为“更加”。从本义出发,如果水“满”会溢出,再“满”就是更加。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京-汤圆妈0309女 于 2022-6-15 06:44 编辑

6.1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8.[莫]
本义:
     《说文解字》有“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又,慕各切〖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6.1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8.[莫]
本义:
     《说文解字》有“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又,慕各切〖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06: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6.1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8.[莫]
本义:
     《说文解字》有“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又,慕各切〖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06: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6.15【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69.[乃]
本义:
    乃,象形字,所像不明。有学者以为甲骨文、金文像一条绳子(《汉字演变五百例》);有学者以为像人腿弯曲蹲着的样子(《汉字字源》)……
    “乃”字自甲骨文到战国文字写法基本没变;篆文在甲骨文基础上折而又折;隶书左侧增一斜笔,楷书沿用而定形“乃”。
    《说文解字》解释“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 “乃”字指出声说话很难。字形像语气出口很难的样子。“乃”字目前主要是第二人称代词。后虚化为连词、副词、助词。“迺(nǎi)”与“迺(nǎi)”均为“乃”的异体字。
常见用法:
①“乃”用作连词。
    a.表示顺接“于是、便”。
    b.表示他转“至于”。如: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c.表示假设“如果”。
②“乃”用作代词。
    a.表示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如此、这样”。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 乃翁。
    b.作助词,无义。
③“乃”用作 副词。
    a.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如: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
    b.表示范围的限定“仅仅、只”。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二八骑
    c.表示时间的衔接“就”。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d.表示两事顺承“才、事情在不久前发生,相当于刚刚”。如: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e.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如: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f.表示初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6 23: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6.16【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0.[判]
本义:
    “判”是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刀部》:“判,分也。从刀,半声。”(判,分开。从刀,半声。)其本义指分、分开。如“判割”、“判散”。
引申义:
①引申为“区别、分辨”。混在一起看不清楚,“分开”后才容易比较,于是引申为区别、分辨。如:判若二人。
    a.进一步引申为“判断、断定”。目的是认定或评价,由此又引申为评断、断定。如:判断、判决、是非已付渔樵判,疑信难凭党与传。
②引申为“半、一半”。从本义出发,分开之后,完整的东西则会变成一半,因此引申为半、一半。如:掌万民之判
③引申为“舍弃、豁出去”。从本义出发,“分开”后,一半留下,另一半就无用了,因此可引申为舍弃、豁出去。如: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08: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17【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1.[期]
本义:
    “期”是形声字,实词表里“期”的金文字形,上面是“其”,表声;下面是“日”,表形。这就说明“期”字与时间“日”有关,所以从“日”。后来“其”字未变,“日”变成了“月”,因为“日”与“月”均能表示时间,可以互换。
    《说文》有:“期,会也。从月,其声。”徐灏注:“日月之行,大凡二十九日有奇而会,谓之合朔,是为一月;十二月则一周天,而复会于故处,谓之期,是谓一年。”“期”的本义应为“一个月、一周年”。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引申义:
①引申为“约定的日子、约会”。古人认为每到 一周月时,月亮与太阳相会,由此引申为约定的日子、约会。如:期我乎桑中。
    a.进一步引申为“约定”。“约会”一定有共同认定的时间、地点,有课可以引申为约定。如: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b.进一步引申为“希望、要求”。“约会”是对双方的“期望、要求”故此有引申为此意。如:想副我所期。
②引申为“限定的时间”。“一周月或一周年”是个“限定的时间”,故又由此而引申为此意。如:如期完成。
    a.进一步引申为“限度”。“时间的限定”是对双方的一种束缚,一般不能超过,由此又引申为限度。如:征敛无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7:59 , Processed in 0.07431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