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0-22 01: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10月20日反馈
今天是Mapping数学第八天,老师没上新课,自己把前两天的一起M了一遍,用时19分钟。
今天把第四章的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都map一遍。
首先一次函数图象的定义在191页,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课本83页第一句话,把一个函数自变量的每一个值与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在公式定理方面,一般来说指南会比教材说的简洁一点,但是这次好像是指南繁琐些。指南上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还是课本上的好理解。
在指南179页有函数图像的画法,画函数的图象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即列表、描点、连线,在课本83页的云朵中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这是个重难点哦,至少指南认为它是个重难点。
众所周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一部分,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所以我们先来研究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先研究正比例函数。指南192页,正比例函数其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课本84页,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时,只要再确定一个点,过这点与圆点画直线就可以了。课本上只说正比例函数经过原点,画图像时再确定一个点,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而指南上直接把另一个点的坐标也具体了,就是(1,K)。
然后就要研究与坐标轴的交点,图像经过的象限以及增减性的问题。先说增减性,增减性就是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192页继前面的函数图像值经过的点后有,当K>0时,图像过一三象限,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图像过二四象限,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指南把增减性与所经象限一起说了,课本只说了增减性,位置是老师补充的。当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还有一点是老师补充了但是指南上没有,是K的绝对值越大直线越倾斜,Y随X变化就越大,也就是正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变化趋势。与坐标轴的交点就是.....与横坐标交于点.....,这里也没说.....就当的交点是(1,K)。
接下来由特殊到一般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六个大点。
第一点是图像,也就是它的图像是经过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一般来说过(0,B)(-K分之B,0),指南192页有,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经过点(0,B)和(-K分之B,0)的一条直线。210页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中,第一句是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经过点(0,B)和(-K分之B,0)的一条直线。
通过这条引申出第五点,就是与坐标轴的交点。众所周知,在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在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你看它图像经过的点(0,B)(-K分之B,0),(0,B)它的横坐标为0,就是说它在Y轴上,也就是说它与Y轴交于点(0,B),通过这个点呢,在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的一些题里边儿,让求函数解析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图像与Y轴的交点,先判断出B的数值了,当然这都是后话。然后看(-K分之B,0),它的纵坐标为0。所以它在X轴上,那么它就X轴交于点(-K分之B,0),这就是第五个知识点讲完了。
第二点就是它的位置关系,刚刚探究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位置关系,要么经过一三象限,要么经过二四象限,但是如果在一次函数中把正比例函数也算上的话,那么整个一次函数共有六种图像。在192页是一个表格,直线Y=KX,Y=KX+B(K≠0)在坐标平面中的位置比较如下表所示,这个我读了两天了,都没找出一种非常适合读表格的方式,因为这个表实在是太乱了,其实可以把上面的这一列函数全都写成Y=KX+B,也不要写Y=KX了,因为这里探究的就是B=0的时候,所以加上B也没有关系的。按照我自己的来读,函数Y=KX+B,K的符号,先说K>0的时候B的符号:B=0时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一三;B>0时图像所经过的象限一二三,B<0的时候经过一三四象限。K的符号K<0的时候B的符号:B=0过二四象限,B>0过一二四象限,B<0过二三四象限,其中当K>0的时候,它的图像就像是八字的左边那一撇,当K<0的时候,它的图像就像八字右边那一捺。210页是文字表述,K>0,B>0时,函数图像过一二三象限;K>0,B=0时,函数图像过一三象限;K>0,B<0时,函数图像过一三四象限;K<0,B>0时,函数图像过一二四象限;K<0,B=0时,函数图像过二四象限;K<0,B<0时,函数图像过二三四象限。我今天终于发现了一个关键,这个表格和这个汉字的排列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一直以为它俩只是形式不一样。这个表格上的分类方式,虽然也是按KB的符号来分的,但是他把B=0放到前面了,也就是说先总结特殊再总结一般。而后面的汉字呢,就是直接按照B的符号来确定的,就是B>0,B=0,然后B<0。
就是B的值由大到小,函数图像所经象限。但是包括我们老师总结的,一般都是以K的符号来确定,然后再说B的符号,就是说先确定K>0,再讲特殊,或者再按照B的数值大小来探究它经过的象限。书上是这么写的,K>0(B>0)过一二三象限,B=0过一三象限,B<0过一三四象限;K<0(B>0)过二三四象限,B=0过二四象限,B<0过二三四象限。
第四个知识点是平移的规律上加下减,前面探究了正比例函数的特殊图像,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一定经过原点,不管它是撇还是捺,它都经过原点,这样就好办了。函数Y=KX+B,实际上就是Y=KX向上或向下平移B的绝对值个单位长度,向上或向下取决于B的大小,当B>0的时候,就像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Y=KX+B;如果B<0就向下平移B的绝对值个单位长度,得到Y=KX+B;别杠别问我B=0的时候,B=0的时候不动,这就是上加下减规律。
第六个就是它的变化趋势,探究正比例的时候,说过相应图像上的点的变化趋势是K的绝对值越大,直线越倾斜,Y随X的变化就越大。这里的变化趋势呢就是,当K>0或K<0时,把增减性和位置关系都说一遍。也就是当K>0时,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当B>0时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当B=0时出现过一三象限,当B<0时,出现过一三四象限。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B>0时图像过一二四象限,B=0时图像过二四象限,B<0时图像过二三四象限。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变化规律,今天做题的时候遇到的,X的值,每增加1Y的值,Y值的增加量就是K的值,比如说Y等于2X加1,就是K就等于2,B就等于1,就说当B不变的时候,X的值增加1,Y的值就相应的增加K的值的大小。比如说Y等于2X,就是2X加1,当X取0的时候Y等于1,当X取1的时候,Y就等于2加1等于3,3减1等于2,2等于2也就等于K,所以说这条结论是成立的,好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