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圳熙妈0711B 于 2016-1-15 09:57 编辑
摘:享受前天的果实,做昨天定的事情;编制明天的计划,规划后天的远景(十五)——下雨 首先呢,可以把生词录下来,然后,自己听写自己。这个事情,尽管是一层窗户纸,可孩子自己能想得到,却是很困难的。孩子知道电脑可以录音,Nano可以录音,孩子也清楚每课,都需要申妈来给自己听写。可是,大申自己想到可以自己朗读录音重放听写核对改错,这就很难。 这需要给大申一个提示。 我们来看下雨。 夏天,下雨。 在农村,土地,地上坑坑洼洼,到处是土。土面。 不是城里的水门汀地面哈。 天阴了,雨点开始掉下来。 眼前干燥的土面上,掉上了第一滴雨点。 一个雨点,砸到干热土面上,渐出一小圈小水滴。土面被砸出一个小坑。大雨点的水,马上被干土吸收,缩成一个土球。那圈小水滴,也各自缩成一圈小土球。 白花花的土地上形成了一小圈黑色的小泥球。 雨在不断地下,越下越大,雨点密集地从天上掉下来。地上的小坑越来越多。干土被雨水浸润,干气渐渐退尽,再掉下来的雨点,形不成土球,而是砸一下,泛上一些水,湿润润的。 干土地覆盖了一层湿润的土层。 这时候,要是雨停了,过一会,太阳出来,土地表面就盖了一层干硬的土,你可以把它揭下来,就像初冬早上河面上的冰层一样。土层下面,还是没有吸到雨水的干燥的土。 雨继续下。 地表已经看不到干土了。四周都是水汽,温度降下来,不干也不热了。 大滴大滴的雨点,狂暴地砸在湿润的地面上,溅起的小泥点拥拥挤挤地乱窜。 在倾斜一点的地方,开始有泥流在滚动。 底下还有干土,滚动的泥流滚不多远,就停下了。 雨继续下。 地上越来越湿。 滚动的泥流越来越多,滚动的距离越来越远,滚动着的泥也越来越稀。 终于,有一条泥水,开始向低洼处流淌。 越来越多的泥水向低洼处汇集,低洼的地方满了。泥水溢出来,向更低洼的地方流淌。 雨越下越大。现在,雨点砸到地面上,溅起的是水滴,不是泥了。 一片白茫茫的水的世界。 泥水形成小溪,匆匆忙忙地往村外的河里流。 雨还是没停。 地上已经不是小溪,而是一片大水,水底夹杂着些泥沙,浩浩荡荡地往村外的河里涌去。 大申二年级那会儿,申爸给大申准备好电脑,耳机,麦克风.....那时候,申爸也没想到用Nano录音,更方便.....大申玩了一次。申爸根本不指望,大申玩一次,等到下一课,他会自己高高兴兴地自己再录音,自己听写。 申爸希望的,不过是落下第一个大雨点而已。 要水流成河,还需要更多的雨点。还需要时间。 事情果然如此,等到下一课,大申就不要干了,还是要老爸听写。要老爸读,老爸就读。 不过,第二课的时候,再提示大申自己录音听写,这算又掉了一个雨点儿下来。 后来,申爸想起来,就提醒大申一下。这算不断地掉雨点儿。 地上已经很湿了,但还不到能淌水的程度。 用来淌水的其他雨点儿,是大申自己下的。大申想把作业做完,就没有牵挂,可以能开开心心地玩儿别的了。可是,老妈还没有下班回家.....后来养成习惯了 ,老爸读的不要.....只好等着。这又算一个雨点。这种情况,重复了一次,有重复了一次,算是雨点不断地掉。偶尔,老妈要加班,等到晚上八点了,老妈还不回家。大申着急啊,问了一次,又问一次,“老妈总是说话不算数!老说快了,一会儿就走。我的听写还没写呢!”大申愤愤地说。这天晚上,算是疾风暴雨,一下子掉下一大堆雨点。 就这么掉着,雨点儿,掉了两年,赶到大申四年级了,地上的雨水终于足够多,开始流淌了。 大申开始自己听写。 这是个自然的累积变化的过程。 大申一旦开始听写语文的生词,不用别人提示,他就把这法子自己扩展。 申爸仔细检查大申的Nano里的录音,发现,大申不止录了语文,自己还录了一课英语。包括所有的生词还有红蓝句子。 不过呢,只有这一课。 大申的英语,自己听写,雨点儿还不够多,勉强流了一下,难以为继了。 不过,申爸并不着急,再过些时候,这个英语也总会流淌起来的。 事实上呢,从申爸的意图上看,申爸最终要的,还不在语文。是英语,单词。 怎么说呢? 英语的生词,是要记住的。申爸可不希望大申用申爸当年同样的方式,去背单词。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呢?留意地读一遍,然后,听自己读的单词,包括汉语意思和英语的单词本身,一边听,一边在头脑里想,这个单词的拼法,长得什么样。 刚开始认真读的那一遍,差不多就记住了;再听,快速地过一遍......两千个单词,有两个小时,就能过一遍.....把里面“想起来”模糊的单词,特殊看一遍,两千个单词,很快就都学会了。 要做成这件事情,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编绳子的法子,一个是打铁链的法子。 编绳子的法子,慢,可是,你足够提前去着手的话,它容易。再大申十四岁.....初二.....需要过两千个生词之前六年,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让大申自己录音.....这时候,还是录语文的生词,容易.....自己听写一遍。这个时候,于大申来讲,就是玩儿。透过这个玩儿,自然地把一根线缕,就编进来了。很轻松。然后,时不时提醒一下,大申不乐意,也不勉强。线缕不断,自己慢慢儿变粗。时间慢慢流逝,两年之后,线缕迎来了第一次剧增:大申自己听写所有的语文生词。在同时,大申自己想到,要录一下英语的单词......这完全是大申自己想到的,也许,申爸以前曾提到过,但申爸自己也记不得了.....雨继续下,小雨,这里一点,那里一滴的,反正,保持线缕不断就是了.....反正,等到大申需要记2000个单词的时候,这线缕这雨滴,会自然地让大申走到那一步。 至于具体是怎么走到的,现在时间还没到,申爸也不知道。 申爸也好奇地看着,想看看具体是怎么走到的。 不管怎么说,这线缕已经足够粗,地上也足够湿了,能走到那一步,这是肯定的。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建构的自然属性,要求这个过程是用编绳子的方式实现,而不用打铁链的方式实现。 打铁链的方式,怎么实现呢? 比如,一个孩子,到了初中二年级,爸爸妈妈忽然意识到,要让孩子自己把生词全部朗读一遍,然后,让孩子自己反复听自己的朗读,默想那些生词,挑出不会的生词...... 孩子的爸爸妈妈没有编绳子,他们到时候,只好规定:每天读两个字母开头的生词,今天读AB开头的。然后,拿出英语课本,自己坐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把AB开头的生词都读完。读完了呢,休息一会儿,再放录音,看着孩子听一遍..... 这困难.....孩子在初二的时候,在青春期呦....可想而知。 不过,这种方式,也会起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的爸爸妈妈轮流值班,坚持13天,26个字母都录完音了。然后呢,在坚持8天,每天和孩子一块儿听。 内个什么,这么着,21天坚持下来,孩子养成了录音去想的习惯.....英语单词的问题,也能解决。 不过,这个打链子的方式,确实强硬,打得火星四溅。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那爸爸妈妈没有在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编绳子,赶到了初中二年级,用打链子的方式,解决孩子英语单词的问题,这好还是不好呢? 这分跟什么比。 跟编绳子比,自然不好; 可是,这个事情,坚持21天,养成孩子默想的习惯,跟申爸当年低效痛苦的背单词比,还是好的。 嗯.....这个什么,孩子的绳子中,可不止记单词这一条线缕.....实际上,大申的绳子里,是好几百条线缕参与其中,不停地在编。 你不能只模仿申爸的这个做法,来编绳子:上面说的,不过是一根线缕而已。其他的申爸没说的.....申爸也不可能缕缕都说....你怎么编呢?这你需要知道申爸的思路。 申爸的思路是什么呢? 上一贴,开始的时候,申爸提到“三种非常相近,实则完全不同的东西,可以教孩子”。 秘密就在这三件事情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