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83|回复: 5

[新手上山] 申爸说的放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7 20: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放电影的有关内容,发到这里,你可以整理一下。
爸爸妈妈要学会两种技巧。
第一个,弱提醒。
事实上,从大申三年级起,申爸就在不间断地弱提醒。
每天早上,说两到三件事,提醒一下大申。每天大申自己收拾好,背好书包,准备出门的时候,提醒。
现在呢,这件事叫做“重点”。每天三两件“重点”,每天说。比如,现在的重点是:一、课后马上找时间放电影;二、搞清楚下一次什么时候考试,考哪科;三、回家作业开门,提高效率。
最多三件,多了等于没说,因为记不住。
每天晚上,简单回顾一下就好。不点评,不批评,就是大申自己说早上的重点,一件一件说做得怎么样。
孩子刚开始会说谎,但不点破。没有任何表示。
过一段时间,孩子就照实说了。因为他知道,就直接说“忘了”,也没有批评惩罚。
或者直接说,我记起来了,但是没做。
也没关系。反正就是个提醒。
刚开始的时候...男孩子,浑浑噩噩的...你晚上问他,早上说的三件事都是什么,他也不记得了。
费了好些个月的时间,大申才能勉强说出早上说的事情,说正确。
他往往把昨天说的当成今天说的...
把以前说的当成现在说的。
能说清早上的事情了,再问做了没有?不吱声。
于是,就细化。比如说,上课之后放电影儿。
申爸会问:你上课之后,记起要放电影儿这件事了吗?
大申不吱声...于是细化。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是什么?曰语文。那么“语文课下课了,记起要放电影儿这件事了吗?”
大申回答:记起来了,可是没放....
就这样。
要诀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表扬,不点评。就是提醒,回头说说做了没有,做得怎么样。
任何一件事情,你不管怎么困难,只要每天弱提醒,晚上简单回顾,没有一件事情会超过一个月,大申还做不到。
比如说,每次考完试,都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
申爸就问,今天考试了没有。如果考试,记得回家说考试了,考了什么。
...最一开始,今天考没考试也说说不清。一会儿说考了,一会儿又说没考...问考了,卷子呢?到书包里翻半天,也翻不到;说,交了,老师没发。
就这样的...
弱提醒滚过一两个星期,可以准确地说出,当天考试了没有,第几节课考的,卷子发了,还是没发...
然后呢,再要几个星期,才知道回家说,考卷上有几道题错了,每道题扣了几分...
好像过了四五个月,就做到一到家,就告诉申爸,今天考什么了,自己错了几道题,正确答案是什么,自己错在哪里....

他可以完整地一口气陈述下来了。
做到这个呢,申爸就不再提醒跟这个相关的事情了。一直到今天,只要考完试发卷,你随时问他,他随时都能够流畅地把错几个正确的是什么错在哪里说清楚。
完了呢,申爸再也不问这个了。
这是一个:形成一个弱提醒,简单回顾的习惯。
所有要孩子做的事情,就都滚到这个习惯里边去解决。你也不用着急...着急也没用。你只要慢条斯理按部就班地天天做,你就会明白,孩子他什么困难的事情都做得到:只要学会按照他的韵律来就行。
眉豆妈追着问放电影是怎么开始的。
申爸不记得具体是怎么开始的了...
但是呢,肯定是借助一次机会开始的。
一般来讲,孩子不明白什么是放电影儿。但生活会给你机会,让他从明白开始。
比如说,大申开运动会。
回到家,大申就说,早晨出了地铁,顺着人流走,过了地坛大门,有一个很小的小门拐进去,再往里走,走到头,前边往左拐,再一直走就到地坛体育场的南门了。我去早了,到的时候,还没有几个同学...
等了好半天,程老师来了,还带着路上收容来的一大帮同学。又等了好久,才入场。第一次,跟着一班,还走错看台了
大家急急忙忙从错的看台上下来,跟急着上看台的人,挤成一大团,谁都走不了,好玩儿极了....
描述早上开运动会的情景。
申爸就跟大申说:这个就是放电影。其实呢,你头脑里把整个早上发生的事情,都记住了。你是“看着”你头脑中的电影儿,在说。
第二天,就提醒了:今天呢,把你每节课上课时的情景,都记住。回到家,放电影。
大申已经明白“放电影”是怎么回事了,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把一天的每节课,放一遍电影。
过了几天,申爸烦了,就跟大申提醒说:今天,回到家不放电影了。你每节课下了课,就抽几分钟放电影....
于是,大申就开始每节课下课后放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2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高中群:申爸答疑讲篇子及高中和初中学习的差异】---2019.11.12
http://www.hgs99.com/forum.php?m ... 12&fromuid=1610
(出处: 花果山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09:1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生实践 [申爸指导] 【高中教育群:申爸聊高中选科及数学学习】---2020.07.08 只看楼主  楼主每日一课 收藏2020-7-10 12:02:07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7-10 12:05 编辑  高中教育群:申爸聊高中选科及数学学习  2020-07-08 引用: 甘_清妈04G高一 申爸,能不能对高考选科的事情谈谈看法,现在正难抉择呢。 学文还是学理,这真的得看孩子自己的喜好。一般情形,就是如此。大申这里,比较特殊。申爸说几句,供清妈参考。大申六选三,自己选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很好理解,他这几门课学得好,成绩高。期末考试,这三门课,最低分都考了96分。但是呢,这三门课,这么选,却有问题。事实上,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讲,最好的课程是物理和历史。他们不用必选一。六门随便选。从将来实用的角度来看,最有用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申爸和申妈跟大申谈了一次,他自己把化学和地理去掉,换成了物理和历史。如果让孩子自己选的话,一般的孩子,都会选生物。一多半的孩子,会选化学。原因很简单,这两门课容易。选历史的孩子,会非常少,因为历史对于普通高中孩子而言,内容太多,太难了。有很多孩子,物理不入门,怎么弄也不入门。如果孩子物理就是不入门,那就选不了理科了。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我们就选了全文历史地理政治。 山东高一就开始选科了吗?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我们寒假之前就选课了,因为疫情没有开学,一开学就分配了新选科班级。 哦......那课选得真早。学校上课不是应该采取走班制的吗?  引用: 京-涵妈04B初三 申爸好,儿子下周中考,准备开始实践高中的学习。计划每天三个小时马昕,三个小时高中数学,其他时间让他自己安排,游戏,看书。。。请您指导一下这么安排可以吗? 明儿早上一块儿说中考完之后的事情吧。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以前选课的组合太多,很多学生是走班的,但是运行了两年发现走班不利于孩子成绩提高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生,今年我们这批新生就不让随便选了,学校只规定六种组合。 其实呢,申爸是觉着,很多孩子到了高中,还是要家庭和学校,看着学习的。只要解决了“不看着就不学习”这个问题,孩子的学习,就能搞得比较好。对于学校而言,学习好的,总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孩子,是中下等偏下的学生。走班不利于“看着”。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我们这边的重点高中学校要求特别严,主要就是抓成绩。 山东等几个高考大省,也是没办法。竞争太激烈。要是都像北京这么搞,那孩子可能哪里都考不上了。  引用: 骁妈04B十高二 广东,是物理、历史二者必选一,其他为可选。 广东的规定是合理的。  尽管“世事练达皆学问”,众学科平等。但这只是“说法”而已。就思维训练来讲,历史/数学/物理学科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生物等学科,却很难做到,或者根本做不到;反过来说,生物等学科能够做到的事情,历史/数学/物理这几门学科,都可以做。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我们这边选课的科目成绩最后是根据全省学生的成绩排名划分等级,假如你只考了80分,但是全省排名达到前百分之十就会折合成绩最后是100分。 是的,这一点是一样的。所以呢,对于顶尖的学生,将来立志去清北复交的,必须选物理和历史,否则,会因为区分度狭小,导致轻微失误,就考不上了。对于学习最好的学生,“选别人都不选的课”就对了。  三选一的话,等到高考的时候,各科都占多少分?申爸还真不知道。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选的三门都是100分,语数英450分,总共还是750分。 哦......是这样的啊。语数英,每门课都是150满分吗?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是的。 那英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引用: 鲁-巧妈0312G高一 对于中等生来说关键就是语数英成绩,这三科考的好了,考个一本没问题。 是的,没错儿。中等生要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语数英上面。孩子高中的英语生物地理,很大程度上,包括化学等等,其实彻底解决成绩问题,是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搞好了,到了高中,这些学科就是“学着玩儿”的。但是,数学物理思想政治历史语文等学科,性质完全就不一样。这些学科是要在高中花功夫学科。  引用: 川-壹妈04B高一 英语以前没有搞定的,现在该怎么办? 申爸对于搞好高中孩子的英语,没有概念......大申不需要,申爸是没机会实际操作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去找孩子的高中英语老师。听老师的。  引用: 骁妈04B十高二 请问物理有什么办法进行提分? 骁妈问登妈要申爸给大申准备的每日一题。每天做一道题,做完后,让孩子讲给妈妈听。讲上二十天,到时候,再回来看这个问题。妈妈有了切身经验,答案就清楚了。 那个题的重点不在“做”,而在“讲”。大申每天五分钟,给申爸讲。申爸每天给大申一道题。不一次都给。我们要有一种办法,让孩子体会到积累的好处!就是妈妈听不懂,才要设法让妈妈听懂!不管用什么法子,只要让妈妈懂了,就行。拿课本、做辅助讲解、找模型....怎么做都行。只要把妈妈搞懂,就达到目的。这个精髓是:让孩子去想办法,想怎么解释,老妈才懂。老妈也是真的去思考,去努力,争取能懂。  引用: 骁妈04B十高二 如果他不想讲给我听,我就专门请一个人,听他每天讲一题。这样也是可以的吧。因为,现在逆着中。 那就先算了吧......孩子高二了,压力已经够大的了。那就每日一题好了:现在正好是假期么。  引用: 川-壹妈04B高一 语文就是听马昕的讲课吗?网上资料都是最新的,没有找到你说的那个版本。 申爸看到西妈分享过了......你找西妈要。  引用: 川-壹妈04B高一 还有数学,目前按什么方法开展假期模式?前面数学有问题的,该怎么办? 壹开学高二,对吧?高一数学课本里的练习题和习题,都跟孩子一起陈述过没有?  引用: 川-壹妈04B高一 没有和孩子一起,孩子自己断断续续陈述过。 陈述数学课本吧。没有妈妈,孩子自己陈述,没有效果的。大申已经陈述过三遍他的数学课本了。刚开始,他不乐意干。一方面,是因为不习惯:给我支笔,我早就给你算出来了,干嘛非得嘴巴说?另一方面,他不认为“哪些简单的小题儿”会对考试成绩有帮助。做过一个学期之后,大申自己就意识到,那个陈述的帮助,是巨大的。接下来,再陈述,就不反感了。  从必修一开始。妈妈要特别注意:高中跟小学初中是反着的:小学初中,假期要往前学;高中要反过来,反复地过已经学过的内容!壹妈亲手去试一下,带孩子的真实表现和自己的想法回来交流。第一遍,要有B版。先拿B版做起来。补充一下哈:这种口述简单题的办法,不适合于物理。申爸在大申那里试过了,口述简单的物理题,一点效果也没有。故而,给大申口述的那些物理题,都比较难。  引用: 苏-萱妈0706女初一  申爸,我和眉豆妈组了一个群,主要朗读口述初中课本,分一部分精力弄高中两章函数部分的内容。到8月下旬就其中一节讲一次课,做个测试,看效果如何。实验性质的,还有少数成绩优异,已经回滚过几遍初中课本的小学生参加。 高中数学先别弄了,集中力量把初中的数学搞好。孩子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前后,行为明显不同。在之前,多滚动一遍,便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利用弛豫时间,更好地建构所学的知识;在主观能动性出现之后,再这样做,就不行了。他不接受没有目的的行为。  申爸觉着哈,几点:  一、高中数学,函数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在初中,能够拉伸函数,对于优等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没实践过,尚不知能做到什么程度。函数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数学观念。如果能成功,当然好得不得了。试一下,无妨;  二、朗读数学,对于孩子而言,是一过性的任务。从没朗读过的,一定要朗读,读熟。嘴巴把数学的公式搞麻利,在陈述数学的公式性思维的时候,脑口一致。但是,这不是长期的工作。上述基本目的达到了,再多朗读数学课本,比较浪费时间;  三、尽管高中阶段数学,申爸目前还不大摸得到脉;初中阶段的数学,已经能看得挺清楚了:关键在于把数学过程,能够搬进脑袋里,熟练化。这是老师们所谓的“双基”的范畴。这个做好了,就可以从容面对高水平的数学教育或者竞赛训练了。数学教学的错误在于,把本应该放在孩子头脑中进行的数学变换,变成了机械的纸面操作。我们要把这个歪风纠正回去。数学的精髓之一,肯定是要在头脑中熟练地进行各种抽象操作。这个被以考试得分为目的的日常教学训练带歪了。为了让学生算题快,把题目变成机械步骤,在纸面上反复操作,熟练进行。孩子离开纸,脑子就不转。这是不行的。长此以往,等到了高中,终于会导致孩子彻底不会了数学。对的。就是口述。一旦依赖上了纸面操作,孩子的数学不要几年,就变得无以挽回了。其实,申爸自己当年数学学得也不是很好。这两个学期,跟大申口述数学课本,不但大申对于他的数学熟练得不得了,连申爸也感觉,他的那个数学体系,变得非常清晰了。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爷儿两个,一道难题也没做过的,就是在头脑中进行基本的数学变换练习,反复地做。结果呢,是大申对于数学中的那些难题,做不上是做不上,但他感觉“不难了”。做不上,但感觉“不难”,这是一种看上去矛盾的奇怪感觉。但是,是真实的。大申是懒,并且没有参加高水平的数学训练,导致那些题他不会;但是,把答案给他,他一眼就能看懂——这是双基训练到位,头脑中基本的数学变换操作扎实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果山高中群:被动式理解和主动式理解

2019-07-09
诶诶诶...申爸就几天没在,你们怎么就都跑到思维导图去啦?不是的。咱们不是要弄思维导图。回来哈,咱们还是要回到正轨上边来。要回到正轨,我们还是继续已经延续了几年的话题,接着理解什么是“理解”。理解这个事情,咱们已经说了快十年了,对吧?打爱网那个时候,就说这个“理解”。我们的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的深度,也在加深。

接着说“理解”哈。

理不理解,总体上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所接触的主题,在其自身展开的过程中,是伴随着大量的信息的。这些信息接收进头脑中,是否能够即刻融入到已有的神经网络之内。新的和连接到一起的旧的,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网络。这个新网络涌现出新的感觉和观念吗?如果有,我们说“理解了”;如果没有,我们就说自己“不理解”。

这么看,对同一个资料的“理解”,肯定是不唯一的。事实上,同一篇文章,无数的读者会有无数种“理解”。我们呢,只关注其中的两种...别的不管了。

先来理解两种“理解”的分野。

一篇文章阅读完毕。文章的作者,有一个意思,对吧?一个人,阅读完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的意思,他弄清楚了。这是一种理解,是被动式的理解。

读者自己,在阅读文章之前,他头脑中也有个图景。他阅读一篇文章,他不管作者是什么意思,反正,作者文章中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包括作者希望用素材所表现出来的意思,他从这些里边选取,选取那些能够补充他自己头脑中图景的资料,进而对自己头脑中的图景进行完善,形成更加丰富、细腻的图景。这是第二种理解,是主动式的理解。

所谓“创造力”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头脑中的图景,有任何的变化...不管是覆盖的范围变大了,还是细节更加丰富,变细腻了...他都能从改变后的新景象中,“看”到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他在头脑中“看”到的东西,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到过,这就是创新。丰富自己头脑中图景的能力,叫做创造力。

更一般地讲,我们所说的“头脑中的图景”,事实上是外部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的总和,我们称之为世界观。世界观很重要...非常重要。我们的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一切,皆发生于其内。如果世界观是不正确的,那据以观察到的一切东西,就都是不对的;如果世界观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他据以涌现出来的观点,感觉起来,就是奇奇怪怪的。

申爸随手给个例子哈:

昨天,申爸坐在车上,无聊地刷微信群聊,随手收藏了一个发言。

他是这么说的:“此前,我曾发文预测,消灭流动性、掏空民间财富分‘三步走’:第一步,房地产(占民间财富的70%);第二步,股市(占民间财富的20%);第三步,大众创业(占民间财富的10%)。经过几年的操作,日前,一组银行存款数据证实了我的预判:数据显示,中国当下有5%的是富人(约7000万),人均存款高达47万以上,而剩余95%人均银行存款只有2.4万;在这95%群体中,竟然有40%的银行存款为零,差不多5.6亿人;而在这5.6亿人中,又有约92%的(约5. 1亿人)表示入不敷出,收入大体用于房贷和基本生活开支,奢侈消费不敢想,连普通消费都开始捉襟见肘了。股市、大众创业、尤其是房地产,已经成功将三十年民间积累吸收净尽。犹嫌不足,还制造了一代债务奴隶。”

其实呢,作者想说的意思应该是:过高的房价,让年青人背负了巨大的债务;股市投机失利,让很多人丧失了财富,血本无归;大众创业的失败,造成了贫困。可问题在于,如果作者去看的话,身边城市里到处都是的住房,它每一个都有一个主,对吧?房价高,就意味着主人的财富多...高房价怎么变成“掏空民间财富”的罪魁了?它应该是创造财富的手段才对?作者的一整个世界观,是破碎不连续的:到底有房的人多,还是没房的人多?有房的人多么!这个作者是看不到的...因为在作者头脑的观念中,一些特殊的典型个体,被当做整个世界的主体来对待了。

房子对于后来的年轻人来讲,是刚需,那么高房价、高负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是廉租房。保证你刚需的人,有地方住就行了么。股市和大众创业,这不是刚需。你这个,你自己乐意进去投机,你输了,那就得认赌服输。

魏同学
货币幻觉……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这样!房子的主要功能是剥夺财富。
不管是老魏说的“货币幻觉”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他所面对的世界,在自己头脑中映像完整,进而把自身加入其中,搞出一个包含自身(甚至包含自己的情感)在内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在自个儿的脑子里,就会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

其实呢,如果你问申爸,申爸对于成年人破碎的世界观,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太多了,随处都是。你跟一个上周五高位建仓,昨天低位割肉,一下子10%的钱就没有了的人,已经输红了眼睛,说什么“愿赌服输”,他会生吃了你的。他会坚持说自己是投资者...投机的有没有?有,那是别人。包含自身在内的世界景观扭曲到这种程度,那就是无可救药了。

申爸对于成年人没兴趣。申爸对于怎么给孩子建构起完整正确的世界观,感兴趣:存量已经无能为力,设法把增量搞好就好了。

注意哈:世界观是怎么建立的?就是靠第二种那种主动式理解来建构起来的。“理解”这件事情,很重要。咱们花果山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能想到能做到”的孩子么。“能想到”。你妈妈只要设法给孩子的世界观建构好了,他一生中不间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那他就一定“能想到”:“想到”的本质,其实就是孩子自己内视,在自己头脑中虚拟的世界图景中“看”到的东西么。

本来呢,申爸只是打算想个法子,给大申解决考试拿分儿的问题...编个目录...教材内容的详目...申爸就动手,引导大申去建构这个项目。你只要动手去干,你马上就有新的发现:申爸发现,对于孩子来讲,他有一个“主动建构”“被动建构”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当做上帝,思考“我怎么把这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条理,符合理性地展示出来;他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读者,把教材中的展示,梳理成条晰缕清的导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图,自然也就对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活动。

如果你是一个高三妈妈,你没有选择,你只能让孩子把教材梳理成条晰缕清的导图。因为高三妈妈没有时间了,只能强行建构索引了。但是,对于还有足够时间的妈妈,我们要归结到花果山的教育目标上来。非常困难的地方有没有呢?有!梳理初中数学课本的内容,意味着“梳理已经学过的内容”,你可以设法让孩子当上帝,从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条理化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面对将要学习的课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其实就是最近这些日子,尤其是今天要面对的问题。得设法解决它: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去梳理是一回事;基本知识还没有掌握,怎么去“梳理”?申爸去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难。应该比较容易解决...

申爸先试一下,回头再说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8 15: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高中群:从建构的视角看待孩子教育

2019-12-01
嗯....说说大申最近的情形吧。课堂听讲的改善,让大申对于数学,“产生了感觉”。昨天,申爸要求大申把平面向量部分的篇子,再回顾一遍,最大的可见的进步,也显现出来了。大申很愉快地答应了。作业告一段落,就坐在餐桌前,开始一页一页地回顾数学篇子。他看的很认真,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均匀地呼吸着,一边聚精会神地看,一口气看了将近两个小时,看完了七张篇子,说累了,休息会儿。

很显然,大申不是在“看题”,看一道题自己是不是会,是不是有思路等等这些。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看题”,七张篇子看不到两个小时。前一段时间,申爸要求大申捋一遍做过的题,他是这样看的:一张篇子,五六分钟就看完了说“全会”。这次不一样,他就是认真地对着空白的篇子,在那里思考着......我们无法知道大申在思考什么....甚至,连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他是在就着题目给出的提示和线索,在想。没有明确的意图,也没有清晰的目的,就是“在想”,任由思绪被题目带着,飘啊飘....

这种状态,申爸也有,只不过不在数学上。申爸数学不好,历来不好,是“看”不了数学题的。但申爸物理好,可以很轻松地“看”物理题。中学过去三十多年了,申爸现在拿起一本高中的特级教师讲物理,还可以兴致勃勃地一页接着一页,一口气能看几个小时,看上半本书。公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就着书里面的例题,很快就能回忆起准确的公式。练习题,也可以看,大致能清理出思路,简单的题,能“看”出答案来。其实呢,最能引起申爸共鸣的,是书里揭示的物理思维方法,比如说,隔离法。它把物理对象当做黑盒来看待,选取的例题,配套的练习题,真是精粹。丝毫不多,一点不少,简洁明确言简意赅。读完后,对于隔离法的印象极度清晰。

申爸能读,能读到主旨,能读到意图,还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扩展.....但申爸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当申爸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这样做了。以前,申爸从没问过自己说,自己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物理能够做到,数学做不到?当大申那里提出需求,申爸这样问自己的时候,申爸发现,来路一片晦暗,什么也看不清。

大申妈当年是超级学霸。申妈有一个独特的能耐,她上课听讲,只要一听,就知道什么地方是重点,考试肯定会考,于是,就盯着考试会考的重点内容去学。申妈就凭着这个本事,从中学一直霸到研究生毕业。当年,申爸也不知道申妈是怎么弄的,反正就是考试极其厉害,怎么考也考不过她。申妈自己呢?当申妈知道自己有这个本事的时候,她就已经能这样了。她以为别人都跟她一样的能耐,考不过她,不过是因为努力程度不够,上课开小差,偷偷地在桌膛里看小说罢了。赶到大申也中学了,申妈才去认真总结自己当年牛叉的经验,拿出来教她儿子。教得满脸黑线,不停地抱怨:“他怎么就听不出要考什么呢?不听考试要考的东西,那上课听什么呢?他怎么就这么笨,是我生的吗?”学渣的世界,学霸不懂。

尽管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怎么来的。孩子的教育就比较困难。你不仅要知道你要帮着孩子获取的是什么能力,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能力是怎么来的,找到最简便的法子,把这种能力建构起来。头脑中的东西,你看不见,得建立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可以有最大可能,把不可触碰的东西,变成能够对其进行描述和管理的对象,可以有目的地操作,可以进行比较和评估。

神经回路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建构”的观念非常重要。其重要性,说两点。第一,举凡重要的能力,无论是上述的两种学习能力也好,构思能力也好,战略规划能力也好....为何当事人即便自知其有,但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建构是说,从一点一滴开始搭建。没有搭建到阈值、显现出这种能力让自己识别到“自己有”之前,它根本就不是能力。就好像一座大楼,它刚打好地基,建筑刚刚建出地面之前,你是看不到“建筑”的。只有建到了阈值,至少,快要封顶的时候,想象力丰富的人,才能够“看”出这座楼是个什么样子的。就神经系统而言,决定这种能力的神经回路,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当建构到“封顶”的时候,认识这种能力的“自我”才产生。有了“自我”才有认识,在阈值之前,“自我”不存,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能够意识到这种能力的“自我”的产生。

一个人靠“内省”,是永远不知道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的。成功的真正原因存在于“这个成功的人”形成之前。故此,微信上所有那些谈教育的,说如何“养成”的,都是胡扯。比如说,刚刚转来的这一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b5b2e5bce46a1e1c#rd

他这文谈的不是教育,而是以教育为噱头的娱乐。娱乐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爸爸妈妈如果拿这个认真,你就南辕北辙了。到不对的地方去找答案,缘木求鱼,镜花水月。

从建构的角度看出来,可以让希望教育好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避免被误导。还有比这更加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教育出来的,对吧?那么,谁教育了我们呢?老师!尽管主体自己,客观上不存在通过“内省”找到自己被教育好的真正原因,但是,对于老师而言,他处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他们亲手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从原则到具体措施,他们知道怎么办!

去找特级教师,他们的专著,在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那个,才是教育。你们爸爸妈妈,申爸估计,从来没有读过中学特级教师的专著,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的。去找来看看,那里面的世界,跟“‘北大还行’撒贝宁,是如何养成的”,完全是两个世界。你们呢,每个妈妈,都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对吧?家长会上老师的叮咛,你们感觉怎么样?感觉枯燥,琐碎,无聊:那玩意儿行吗?既不高大上,也不fashion。把你高中孩子家长会,录音录下来,回来努力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妈妈只要做上,很快就会看清楚,那样的做法,才是有效果的做法。

现在呢,申爸带着妈妈们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大申数学老师的要求。只是,在大申那里,还没有做到位....正走在路上。建构的视角很重要,它能够告诉妈妈们,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扯淡。你妈妈可不能拿自己的孩子扯淡,娱乐你的孩子,对吧?别人娱乐,没关系的。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如果,我们的能力是“建构”成的,那就意味着,即便是我们最重视的能力,其建构的手段和方法,都非常简单。申爸在做的事情呢,说穿了,就是个猜谜游戏:你知道最终的结果了,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孩子当下的心理发展水平,你要猜,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怎么搭建起来的....或者说,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假设说,我们找到了“孩子具有兴致勃勃地阅读数学习题集的能力”的建构方法.....当然,这方法目前还不完善....假设说,我们找到了“孩子在课堂上听得出考试要考什么的能力”的建构方法....当然,这方法目前还没开始找....那么,回过头来看,找到的方法一定非常简单,常见,并且容易做。

为什么呢?一个老师,教40个孩子,只有申妈一个人具备了那种能力,对吧?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是一种随机分布,因为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在最一开始,申妈get到了建构方法,并且启动了建构过程。这种没有主观意志做引导的行为,肯定不会是很困难的行为,也不会是罕见的行为。它一定很常见,也不困难做。否则,随机情形下,出现能够建构成功,逾越阈值的人的概率,将会非常小。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出现的。常见又容易做的事情,很多。申爸目前不知道的是,这很多事情中,哪个是要找的那个;这个事情找到了,要在什么年龄做。准确的年龄,具体做什么。这就是申爸要找的答案。

回头,再说大申哈。从10月4日到11月30日,在这两个月里,大申明显表现出来,他兴致勃勃地阅读他的篇子了。思维是复杂的。即便是申爸自己,兴致勃勃阅读特级教师的辅导书,也就是知道“自己在兴致勃勃地读”而已;如果去问大申,他在读什么,想到了什么,估计跟问申爸一样。申爸回答不出来,大申一样回答不出来。既然喜欢读,那就一遍又一遍地读好了:从读题目本身的解法,读到把题目变成一个单元,在更高层面上思考,总结概括,各种规律性的观念,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萌芽。

在两个月时间里,通过朗读课文,陈述练习题,通过讲述篇子这些简单的行为,大申已经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自己也开始兴致勃勃地阅读他做过的篇子了。方向正确,苗头很好。会听课,能做题,肯思考...在高中学习刚刚开始,申爸已经在数学这门学科上,看到了亮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17:08 , Processed in 0.0946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