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8-5-7 21:27 编辑
高年级家长交流群:孩子的环境与妈妈的心态
2018-05-05 嗯...有一件事情啊,妈妈们自己不觉着奇怪吗?什么事情呢?你身边的妈妈们,为什么那么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为什么都想让孩子考高分?各种的关注,极度的关注,你从言妈转来的图片上就可见一斑:
· 不就学个习么,学得不好又能怎样?干嘛上吊啊?不就是个分儿么....犯不上上吊啊?这个事儿,客观上,谁上吊啊?没有人。负责得分儿的是孩子,对吧?你听说过哪个孩子,就因为考了59分,上了吊的么?没有。其实,孩子自己,得多少分儿都无所谓,他才不会去上吊呢。妈妈呢?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没有。
没有...你说,为毛有这样的漫画画出来。还到处转。到处转,转得满世界都是,这至少说明,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漫画,就被“打动了”。它漫画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某种心态。这种心态,在“这种人”当中,是如此地普遍,以致漫画一看到,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它漫画表达的,不是孩子的心态,而是孩儿妈的心态。孩儿妈也不是一直都这心态的。孩儿刚生下来,还学前的时候,孩儿妈看着躺在身边的小肉肉,心中无限怜爱,衷心希望自己的宝宝一辈子幸福,不要受任何伤害。学习?苦熬苦捱的学习,让它见鬼去吧!我宁愿我的宝宝将来做一个快乐的园丁,只要幸福就好,只要快乐就好....还学个什么习啊?
每个妈妈都这么想。可这是小时候;现在呢,每个妈妈都不这么想。这是现在。什么变了?孩子的生活环境变了。孩子从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年龄,长到了要相互竞争,要关注竞争成败的指标:分儿的年龄了。孩子的环境变了,妈妈的心态也就变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为什么改变?孩子大了么。孩子大了,孩子聚堆学习的场景,自然从幼儿园变成初中了。分儿这个东西,不是孩子固有的东西;而是孩子的生活的环境——这个社会强加到孩子身上的。
现在呢,问题就来了:社会加到孩子身上的东西,孩子自己却不太在乎;在乎的是妈妈。你看这个事儿,好搞笑的事情:皇帝不急太监急。也就是因为“搞笑”,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妈妈从分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心里的负荷抖掉了么,恢复了正常。回过头来,看那些还在半山腰努力挣扎,往上爬的后来妈妈,耸耸肩:“矫性!”嘟囔一句,该干嘛干嘛去了就。
这个心态呢,你们现在的妈妈,也一样有:你去看小宝宝妈妈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都会嘟囔一句“矫性”!然后,你该干嘛干嘛,才懒得跟她们搭茬。当然,小宝宝的妈妈的那些话题,是认真的,她们自己可不觉着自己矫性;大孩子的妈妈们,专心致志地关注“分儿”,也一点不感觉到自己矫性。妈妈都是的,因为孩子,替孩子扛起孩子当下环境所面对的问题。
这个情形啊,它的这个价值,可大了去了:妈妈就是用这种天性,保证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可继承。一代人跟一代人,他们之间在道德、社会行为形态、思想、宗教...所有的方面,不中断。妈妈的天职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妈妈做的时候,根本就是无意识的。
你们每个妈妈都自己体会体会,自从你有了宝宝之后,你的三观就变得极正。这不是妈妈想变“正”的,而是自然而然就变正了。为了孩子在观念、道德、思想方面继承整个社会的正统,妈妈自己就先变了....
分儿这个事情呢,它本身既不是来自妈妈的需要,也不是来自孩子的需要;它其实是来自孩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要求;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妈妈因为妈妈的天性,抢先抢过来,背在自己的肩上。伪装。分儿把自己伪装成妈妈的需要了。假需要。真需要假需要,你等孩子一旦高考完,不再需要分儿了,妈妈的表现,就看出来了。妈妈其实只有一种需要,就是确保自己的孩子符合社会要求的需要。其他的,都是假的。分儿这个东西,甭管它怎么伪装,它的本质,其实就是社会强加过来的。它是社会的,并非个体的,生理的。
到了这里呢,妈妈们就很好理解,为毛那些经过了分儿的折磨,孩子高考结束,从分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妈妈,第一时间不是去帮助还在困扰的后来妈妈怎么得分儿,而是操起枪,对准“社会”,猛烈开火的原因了。
分儿的来龙去脉,妈妈们得搞清楚。这个东西行踪隐匿,稍微不留神,就会搞错了本质,抓错了地方。尽管我们说了这么多,可距离实操,还远。我们知道分是社会的,这只是“从妈妈”的角度来说明的。从分儿这个问题的来源看,归根结蒂,它还是个“孩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问题。社会性的分儿,跟孩子“想得分”之间,还有鸿沟一道。我们只要把这道鸿沟填平,就可以动手了。动手解决问题了。
大申学语文。申爸帮着大申理解语文课文,《出师表》。《出师表》第四段:“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大申背。背到这个地方,申爸插话:“‘能’,是什么意思?”大申想了想,不确定的口吻:“能干活儿?”申爸不理他,说:“‘能’,是能力,有能力。”大申明白了申爸在问什么,悟道:“啊....先帝称,称赞他‘有能力’。”
申爸问:“能力的意象是什么?”大申想也不想,脱口而出:“跟学习有关的!”申爸吃了一惊。申爸实在没想到,一提到“能力”,大申给出的意象,竟然是“跟学习有关”。出师表爷儿两个聊到这里,一星一点都没涉及到“学习”....孩子为什么一提到“能力”,马上就联想到“学习”了呢?申爸吃惊,嘴里有些打磕绊:“跟学习..无...有关它跟别的...跟工作也有关呐,跟生活也有关啊...”大申说漏了嘴,确实也想不起“能”是什么意象了,就问申爸。申爸跟大申明确地说:“能够胜任某项事务的主观条件叫能力。”
然后呢,一大段谈话。谈话的录音在这里了。妈妈们认真听一听。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随时发言,写在这里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