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3|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从“字”“词”说起理解“思维”】---2022.08.3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31 2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8-31 22:18 编辑

语文小作坊:从“字”“词”说起理解“思维”

2022-08-31
B-粤果妈0710B八住家
【果妈捋实词NO.16】-【城】
【城】城的本义是城墙。城墙是土筑的,用作动词,筑城,造城,这个词没想到他本意是动词,按照我们现代的理解本义是名词,就是城市的城。古代的城市,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城市,另外一个是词组。通过这个城市,集市。一开始捋实词的时候实在是分不清词和字,一直都觉得,我们捋的就是字嘛。现在对于一个字的词有了更深的体会。
嗯,对啦:什么是字,什么是词啊?果妈点出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十分基础的一个问题。这个事儿,得说清楚。完了,我们才能就着荣妈的回馈,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思维,为什么捋引申义系,是一个有针对性的锻炼思维的手段。“字”和“词”是不同领域的里的概念。“字”是符号学里的概念,“词”是语义学里边的概念。

每一个妈妈,都能够推测到说,人是先会说话,再给自己的话造字,把话记录下来,就是创造文字。在没有创造出文字之前,人只有“词”的概念,“字”的概念是没有的。比如说,在没有文字之前,已经发明出语言的人类,肯定有“水”的概念,对吧?只要是人,就需要水。概念是一样的,但不同地方的人,对它的叫法不一样。中国人称它“shuǐ”,英国人叫它“[ˈwɔːtə]”。后来,中国人给“shuǐ”这个概念,发明了一个符号“水”,在书面上记录它;英国人给“[ˈwɔːtə]”发明了一个单词“water”,在书面上记录它。

在语义学上,概念是一样的,欧亚大陆两端的人,各自发明了不同的符号来记录这个概念。同一个概念,语音不一样,符号不一样。英国人的符号,用来表示这个概念在口语里的语音,是表音文字;中国人的符号,表示这个概念的形状,是表意文字。

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就抽象出一个新概念,来指称新发明的这些“文字”。中国人在一开始的时候,把刚刚创造的用于记录语言的这些符号,叫做“文”(就是现在“纹”的概念)。为什么叫“纹”呢?因为最初发明的符号,是刻在木片、骨头、龟甲上的刻痕,细纹。在最初,妈妈生宝宝,这个概念,人们也发明了一个“纹”来指代它,就是“字”。最初的文字符号,全都是象形的。妈妈自己去查“字”的甲骨文,上面是妈妈,下边是刚生下来的小宝宝,旁边还滴着羊水呢!要记录的概念太多,根本没办法给每个概念都发明一个“纹”来记录,那怎么办呢?把已经发明出来的“纹”,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纹”,来解决这个问题。好比说,“好”就是“女”和“子”的组合。意思是像妙龄少女那样美好。这样的话,文字就从纯象形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可以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了。把两个“纹”组合起来,生成一个新的“纹”,代表另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就像爸爸妈妈生娃娃。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组合到一块儿,生成一个新生命,诶,生出来的新生命,也叫“字”。这就是“文字”,就是这么来的。“文”是基础性的,原创的象形符号;“字”是“文”组合起来、派生出来的。

“文”和“字”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后来,用得时间长了,人们渐渐忘了“文字”在最一开始是怎么来的,也就把这两者混淆起来,不再进行区分了。不管是“文字”、“文”还是“字”,都拿来笼统地指代汉字。“文字”是干嘛用的?文字是用来记录口语中的一个语音,而这个语音又指代头脑中的一个抽象的概念的。相当于一个名称。孩子长大到及冠年龄,表示成年,懂事了,他就会给自己取一个“名称”,用于平辈朋友拿来指代自己,这个名称,也起到“指代”的作用,所以,也叫“字”。

“词”是拿来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而“字”呢?在汉语中,最一开始,是发明出来拿来记录一个“词”的。汉语中几乎所有的“字”,皆如此。现在,妈妈们来看“字”这个字。

那么,一孩子,他是怎么学会汉语的呢?他最初是靠“听”,一边听,一边模仿,学会了说话;上学之后,又去学一个一个的字。字都学会了,再靠阅读,来继续学习汉语。上面说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被用来指代“生宝宝”“文字符号”“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这些概念。这对于孩子来讲,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他是一股脑地把这一堆概念,都拿这个“字”字来指代。头脑中一堆概念缠在一起,乱糟糟地不做区分的。没有经过整理的大脑是一颗混乱的大脑,混乱的大脑是一颗无用的大脑。

当一个人把很多概念全都乱糟糟地建构好之后,造化就让他进入到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把头脑中的混杂的概念析清出来,让头脑变得井井有条,这个过程,会带给他极大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很多妈妈都已经体验到了。妙不可言。对于咱们花果山而言,把头脑从乱糟糟变得明晰清楚,井井有条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叫它“思维”。

孩子高考,为什么数学物理就得不了满分啊?所有考核的题目,他都是“会”的,可是,上了考场,他就是拿不了100分。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头脑里,所有的数学物理题全都是乱糟糟地缠杂成一团,没有条理。等到了考场上,孩子只能随机地“碰”,碰到了,就答对了,碰不着,这道考题也就废了。就好比一座图书馆。图书没有编目,也没有有条理地上架摆放。那么,考场上你要找某一本书,就杯具了。你知道图书馆里有,可就是翻不着。你只能乱翻,还没等你翻到,考试时间到了。所以呢,你们高三的妈妈去看孩子,问他答错的那道数学题,为什么会,但在考场上没答对?他会说,时间不够,要是再多给他些时间,他就能全答对。这相当于说,首都图书馆里的800多万册藏书,不编目,不排序,乱糟糟地堆在首图的两座大楼里。要找一本书,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本一本翻,总能翻得到。这哪里可以。针对高考考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呢,人们的归因,归错了。

你妈妈在家里怎么找书?你家里的书也不编目,也不排序上架。你怎么解决找书的问题的?你把常用的书,都放在身边,对吧?可是,遇到一本你知道你有,但不知道放在哪里的书,你就麻烦了。你要翻箱倒柜,大海捞针地去摸,直到摸到。然后,你把新找到的这本书,放在身边。可问题是,你身边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你增加进来一本书,就要把另一本常用的书,挤到书柜的角落里边去。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高考而言,孩子在头脑里找不到某道题解法,人们错误地认为,这是由于这道题不熟导致的。于是,找大量的同类题来训练。这相当于说,把你的书找到,放在身边。可是,这种办法会顾此失彼。这种题放在身边了,却冷落了另外已经会的题,相当于把另外一本书,挤到角落里边去了。现实生活中,家长还会找来超出高考范围的题目,给孩子突击。这就更要命了。这相当于本来就乱的图书馆,家长又搞来一批完全没用的书掺进去,到时候,要找的书更加找不到。本来头脑中就是混乱的,这么一搞,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要让孩子学会思维,自己把头脑整理得井井有条。不管什么问题来了,有条理的头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我的存货里有没有?这在练习备考的时候,价值非凡。如果没有,孩子会自己把它搞会,然后“编目上架”。孩子思维能力强,只要几个回合,就把高考考卷中所有考核范围内的内容,全都搞会。全覆盖。在考场上的表现就是,孩子的分数,直接就拉满了。无论试卷难易程度如何,一张确定的高考卷,它的考核范围总是有限的,并且是确定的。无论是捋引申义,还是捋习题,最终,是都能够达到让孩子把自己头脑梳理得井井有条的。

回到“字”和“词”这个话题上来。就中文而言,有太多的概念,被堆到一个“字”上面。我们要顺着汉语发展的脉络,把堆叠在一起的概念,给它捋清楚。而这个脉络,就是词义的引申脉络。由于在最一开始创造“纹”的时候,总是一对一地明确指向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本义……我们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就不再区分“字”和“词”,一般都随俗,称做“字”。我们在说“字”的时候,想着的不是它的符号范畴,而是语义范畴。

先说这些吧。有了这些做基础,就可以更进一步去看思维的过程了。

注意哈,小作坊是以实操为主的场所。现在,进小作坊的门槛不是很高,给有毅力能实操的妈妈更多的机会。但是呢,小作坊也有底线:如果妈妈进来,根本不动的话,机器人也会把这样的妈妈抱出去。其实呢,小作坊里没啥秘密。申爸在里边儿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转出去,也会去公众号。妈妈如果只是想“看”,或者研究教育,在花果山别的群里是一样的。这一点呢,一定请想积极想进小作坊的妈妈注意:不要好不容易进来,过半个月,又给机器人抱出去,心理很不痛快。

所谓实操,其实妈妈们或多或少,都在做。只不过,小作坊要求妈妈做完之后,写回馈。这个回馈呢,是一个整理自己思路,进而进行前瞻的自我管理过程。小作坊的机制,可以强化这种自我管理。所谓“管理”啊,无非就是确保你心想事成。没有管理,任何长时间跨度的任务,人们都是完不成的:走着走着自己就丢了。昨天那个妈妈怎么说来的?对,“自动偷懒”。欢迎不想偷懒的妈妈,进小作坊,跟志同道合的妈妈一同前进哈。

我们呢,现在呢,可以回到荣妈大前天的回馈上面去了。你第一遍看荣妈的回馈,最显著的感受是什么?对,荣妈的回馈,有很多自己的感想,感受在里面。这些感想和感受,如此鲜活,让你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现在呢,申爸要指出的是,你只要感觉到了荣妈的这些内容好,那么,你其实自己已经有了这些感想和感受。跟荣妈的差距在哪里?在于说,你抓不着这些缥缈的感想和感受,而荣妈不但抓住,还能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特生动。这什么本事啊?哪一类人有这种本事?作家,对吧?申爸关注过一个公众号,叫什么来的?

A-沪眉豆妈0706女十住校
去你的牛蛙?
对,“和毛利午餐”。不是这个。这个还差点意思。这个小资公号,关注的人特别多。毛利就是个自媒体作家,每天写的内容就是日常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但是,你看她,她就特别擅于把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抓到,然后,以看似简洁但却啰里啰嗦的方式,表达出来。

好多《三联生活周刊》的大写手,都擅长这个。毛利尤其擅长,写阿写,每天都写,永远也写不完。她们的这个本事,就是跟荣妈同样的一种本事。现在呢,申爸的问题来了:妈妈认为,她们的这种本事,是怎么炼成的?

接下来,留给麻麻们回答问题。接下来的时间,留给麻麻们回答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2 18:19 , Processed in 0.0666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