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作坊:申爸讲什么是学习
2022-08-30
粤-登妈1111女四
是的,感觉之前像捋了个寂寞,到了这两天才有点明白捋的意思,为我所用,能用自己语言表达,也不在于说是否有看着书,关键是这些意思能融汇到自己的意识里,再加以表述。
哈哈哈哈,登妈一下子就悟了。这个赞!其实呢,学习学的是什么?不就是你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书能让你知道;书上的道理,你要拿下来,用来加深你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生活中你想不通的事情,看看书,上面别人写下来的道理,你用得上不,用得上,就是好书,用不上,他的理论评价再高,又有什么用?你自己心里想要捋的线条,中间断了,一个点想不起是什么了,你看眼书,思路连起来了。为什么纠结背着还是看着,“开卷”还是“闭卷”?开也好,闭也好,又有什么关系?总之自己的思路打通了,丝滑丝滑的就好么。
现在,问题是什么?你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他头脑里还没有“线条”,也不太会捋,更不会拿书上的道理来理解他自己身边的事物,妈妈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做到这些?首先妈妈心里能做到,不再纠结“开卷”还是“闭卷”,不再纠结丝滑线条上某个点是不是“对”,而是把着眼点放在理解世界,把书上的道理拿下来为我所用,管它借不借助书,能把思路线条上的空白点补齐了就行……妈妈这样,孩子慢慢的也就一样了。
一直做,孩子从小就建构起“知识为我所用”,“以我为主”,以理解为先,从书本上,从别人的思想中,吸收自己需要的营养,形成自己的思想的习惯了。你把别人的理论捋得溜光水滑,别人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别人写的词义条目抄得一字不差,这有什么用呢?别人的理论,别人的文章,它之所以有价值,不过是在你自己行不通的时候,看一看,能带给你启发,让你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思路打通;在你知道你自己的思路中,有一个断点,想不起具体内容,搞不清精确表述的时候,去瞧一瞧,能让自己回想起来,把表述弄得更加通透罢了。当然,这只是细节上的帮助;更要紧的,是他的那个整体思路,也许能对你有用:但是,这种有用,也是你自己意识到你的总体思路不清晰,“想看看别人高手是怎么想的”的时候,才“用得上”。
所以呢,总之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先在自身内部,形成具体的需要,“别人的东西”才帮得上忙。“学以致用”,不是说先把别人的东西先“学”会了,再想着,自己怎么用;而是自己现有需要,有疑问,自己想不清楚,才去看别人的东西,把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吸收进来,自己用。可是,当妈妈面对孩子的时候,麻烦的地方在哪里?他什么都不知道。既没有自己的疑问,也没有自己思路的“线条”,“内部的需要”更加地谈不上。总之,他还什么都没有。怎么从一片雪白的“零”,以最快速度进入到“以我为主”的境界呢?捋实词,是最简单,最容易,也是最快的办法。并且,捋实词又是最有效的办法,它一定能让孩子进入到“以我为主”的境界。这不过是因为,常用词汇是孩子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事物罢了。任何一个实词,孩子总能在他的日常语汇库中,找到大量的用例,需要解释其究竟含义。孩子一旦体会到“从书本走出来”,进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感觉,他自己就“会了”。学科可以分别区隔,但思维只有一个。孩子在词汇这个突破口,形成了从书本走下来这种思维,他很快,就把这种思维用到其他所有学科那里去了。而一旦学会了“书本为我所用”,他内部的需求,就会源源不断,汇聚成长江巨河,势不可挡。
为什么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提不出问题啊?他没有内部需求么。要是他唯一的行为,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复刻出书上的内容,一点不差的话,那他彻底就没问题了。因为他的问题只有一个:我哪里不对?显然,这个问题是不需要问的。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要问“我哪里不对”,而是要想,我的想法是不是有道理?别人的想法,是不是更好?如果更好,那就把别人的好想法,剪下来,移植到自己的思路里边来。这就是“学习”。纠结“谁更对”,有什么意义?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谁的想法更好”,我随时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比我差的就算了,比我好的,随手就取过来,吸收到自家的思想里边了。
申爸让麻麻们自己想加减乘除的除法,是什么意思。有七八位麻麻回馈了。你去看看,自己琢磨琢磨,谁的解释更好?哪个都不满意?那你自己的解释是什么?模模糊糊,若有若无?你自己要反复想,反复揣摩,把自己真正的想法,抓到,固化下来,写出来。这就是“学习”过程啊!你妈妈只要这样学过一遍,这个除法,你一辈子都不会忘。引导孩子,学会“学习”。那“除法”的究竟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400年前,徐光启决定拿“除法”来翻译英语里的divide的时候,天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自己又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对吧?这就是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除法”的标准答案。谁都可以去思考,去猜测,去揣摩这个词的意义,但就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是事实。徐光启第一次翻译出了这个词,以后的人都跟着这么叫,到今天,叫开了,已经变成规范了。这个规范的字面意思,究竟是什么,当然后人可以来定义,但是,定义是可以不断修改……并且肯定是要不断修改……让它变得越来越“有道理”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跟徐光启的“除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B-闽同妈0709男九住家
今晚同开始捋《岳阳楼记》前,我提出要变道,我建议按原文+译文+有无繁体+简体拆字+释义的顺序进行,同要求释义调到有无繁体前,随他。非常搞笑的是,前一秒刚达成共识,要按原文+译文+释义+有无繁体+简体拆字的顺序捋,下一秒同开始张口陈述,第一句就还是按昨天原文+简体拆字+有无繁体+释义+译文的顺序在说,我嗯了一声,同也发现了问题,自己都笑了,说“怎么回事”?重新开始,第一句按今天的顺序了,第二句一开始又变成了昨天的顺序,看来之前的顺序真是有点太熟悉了,成了机械记忆了。今天又是在混乱的顺序中捋了一遍。
遇到这种情形,妈妈可以让孩子先按新的车道,自己先默默地捋,等感觉捋熟了,再开口给妈妈说。把“说”和“捋”拆开,分步骤来做,对孩子来讲,更容易一些。不怕形成新的“机械记忆”,反正随时可以改变车道。尤其是,孩子自己明白了变道的玩法,他会随时给自己规定车道,自己变着玩儿。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全通了”。我们的目的是建构大脑用于变道的神经回路,而不是把《岳阳楼记》背熟。背《岳阳楼记》是老师学校的要求,他自己想办法去完成任务,跟妈妈们的目标,不相干。之所以要跟孩子说,跟妈妈捋古文,能把《岳阳楼记》背熟,满足老师的要求,这只不过是刚开始,孩子不乐意干的时候,妈妈找的借口罢了。
B-桂锐妈0808男九20220829D1反馈
锐学期的第一天,没见打电话回来,那我就自己实操好了。之前捋的实词,由于思想上不重视,所以遇到多一点事时,就自动偷懒。有时看的小方或捋的实词也没反馈。
哈哈哈,“自动偷懒”,你们看,妈妈的话多传神!
A-粤恩蓁妈0708男十20220829反馈
恩:早起锻炼完主动说要换成捋《师说》,一线40分钟。早上赶着出门晚上才捋数学题,恩说每次说完后要再概括一遍,感觉都不会了,我问是不是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但是表达不出来那种感觉?他很确定地回答我说是。
恩蓁妈记录下来孩子的这个感觉,很独特。恩蓁妈跟踪一下这种感觉。下次孩子放假回家,再复捋一下昨天的题目,看看孩子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变化。一直想着这件事,看孩子到什么时候,这种感觉会减轻,或者消失。
C127鲁硕妈1001男七15女二
开学前准备好多表格,家委又开会,抽空赶紧做完了《史记》义工整理的活,还准备了登记作业的表格,晚上感觉好困,捋不进去了,看起来我也需要葡萄糖。
诶,对了。硕妈的这个提醒很好。妈妈们自己用脑的时候,补个葡萄糖,感觉感觉。注意,葡萄糖喝下后,15分钟血糖浓度就能达到峰值。
嗯......说几句哈。申爸呢,在整理书。无意中找到一本没什么太大用途的书。就是这本。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是被它的名称吸引了。赶到买回来一看,才发现,这书根本就不是申爸想要的。总得来讲,这本书在论述“教会学生思维”的重要价值。还有呢,在论述“思维是可教的”。对于申爸而言,教会思维,价值重大,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同时,思维当然是“可教的”,这还用说么?关键问题是,怎么教,孩子才能学会思维。
当初,申爸不知道;当然,作者也不知道。现在呢,咱们已经知道了。你们妈妈说,这个捋引申义,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是的,不出妈妈们所料,这个东西,是要拿来教会孩子怎么思维的。那么,思维是什么?哲学性的论述,价值非凡,但是,很难理解。咱们就不去重复书中作者的陈述过的内容了。其实呢,理解什么是思维,在workshop中理解,是非常简便的。你们妈妈在捋引申义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的那些体会,就是新思维的结果。申爸这么说,等于什么都没说:懂的自然懂,因为你实操了,几十上百个实词的引申义系,你已经从古字形猜测本义开始,一直到作为一个体系的引申义系,在妈妈的脑海中完整呈现,这个过程,你亲身经历了。是的,思维本身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但是,思维的结果,是明确。
为什么每个妈妈都会有从“极其枯燥”到“偶尔惊喜”最后到“豁然开朗”这样的感受过程?这是因为,捋实词这项任务,可以明确地带给所有实操的人,几乎同样的思维过程!从总体上看起来,申爸不认为咱么这里有任何一个妈妈,体会不到从“极其枯燥”到“偶尔惊喜”最后到“豁然开朗”这样的过程。原因很简单,我们用来练习思维的引申义资料,是每个实操汉语的成年人,都掌握,或者能够掌握的资料。人们可以说自己不懂数学,不会解数学题,但是,没有人承认,自己听不懂汉语,对吧?
有相当多的妈妈,给资料中的古汉语给吓住了。其实呢,你这不过是一个心理障碍罢了。我们给你准备的资料,每句话,古汉语的,都有现代汉语的翻译,对吧?现代汉语的翻译,妈妈肯定是读得懂的;还有,古汉语的每个字,你都是认识的;你要做的,首先是认真地把现代汉语翻译中的每个意思,对应到古汉语原句中去,确实每个意思是打哪个字翻译过来的。你把这个过程认真做完,古汉语用例中的每个字的意思,你不就都搞明白了么?这样的话,你“会不会古汉语”,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够进行汉语阅读的人,捋引申义这个任务,就都能做。这个几乎是“普适”的。那么,就教别人思维而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看看思维建构过程的一些细节。细节的资料呢,也从小作坊妈妈这里来。大家认真阅读、琢磨荣妈的回馈:
B1-018粤荣妈0904女八20220829D1周一反馈
妈妈捋实词-爱
1、从古字形看出这个字的本义:
爱这个词曾经捋过了,今天重新看申爸捋实词早课。打算按照要求再做一遍。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爱的本义在何老师的《实用文言词典》里面说它的本义是行走的样子,假借为喜爱,但是看给我们的参考资料说本义是给人恩惠。从古字形看这个字的本义,上次猜得离谱。这次由本义倒推古文字形怎么造字的,结合爱字的繁体字金文,发现由三个部分,上面是欠,一个人张着嘴巴,中间是心,下面是手。这样一看就太形象了。用手捧着心,嘴巴张着应该在对心说些什么话,这样的一种状态,很像父母对孩子的状态:捧在手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也想到了爱心满满这个词。这样结合爱的繁体字古字形,就能理解爱的本义了:给人以恩惠。
2、琢磨引申义及引申关系:
爱的引申义:从本义给人以恩惠就表达了对一个人的爱及爱护,这是爱的第一个引申义:爱,爱护。第二个引申义是从爱及爱护一个人引申到对物的喜欢和爱好。第三个引申义:怜惜、同情,是从本义出发,给人以恩惠,是因为我们怜惜同情一个人。第四个引申义:是从引申义喜欢和爱好引申来的,因为自己喜欢,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就会舍不得,吝惜,可惜。
3、爱的义项树形图是:画了两种,但是感觉还是没完全捋顺。学习早课里点字的琢磨还没弄透。明天再回头琢磨一下点字这个例子。
晚上吃了鱼油维生素片捋,本来脑袋木者,结果捋的兴奋起来了,但脑袋同时也有些发胀,没捋清楚又不想睡。下次把捋实词安排在早起或午休后做。另外一个学习的事儿安排在晚上,睡前看捋实词和文言文的书或小方老师的视频。
补充:昨天捋的就写完了,但是感觉捋的没捋好,不是好坏的好,就是感觉自己这里对这个字还有很多的疑惑,不论是它的本义还是引申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后面查书发现还有隐蔽的意思。躺床上后,脑子关不掉了,自发要去想这个爱字的金文,试着以古人的思想去想他们为什么要造这个字?而我看到这个字是从今义或者说我积累的爱的词汇表达的爱的意思来猜测爱的本义的。参考书为什么给古诗古文句子来解释词的引申义,也是追根溯源,虽然对我们古文基础不好的妈妈来说不够同亮,但是却更好理解一个字的引申义的来龙去脉。同时还惊奇发现,捋着捋着,词的本义引申义不需要你去记忆,包括例句都自己进入脑子里了,因为你在不停地捋引申义的逻辑关系,如何从本义一步步有这么多引申义,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如何?睡不着的原因二是,越看书,越多疑问,越去书柜找书,查来查去,也没把自己的线捋顺,反而觉得一个字的义项树逻辑线可能不止一个模型,这就是最后自己本来最开始捋的引申义义项树形图也觉得不满意,可能还有其他解读。想着想着,翻着翻着书,竟然睡着了。第一次把这么多书全部摊开翻看查阅思考,还是一堆古书词典。字确实是个有魔力的东西,百姓常用而不自知。一旦激活想要了解字的前世今生,就会激发好奇心去弄明白,顺便记住的词汇古今例句字的古今写法演变。难怪那些学术大咖如此厉害,他们只是也痴迷其中,给我们展示出来的出口成章、博古通今都是兴趣自带的结果。学习原来是这个样子。再次成人后体验到,久违的学习快乐感。
妈妈们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大家先在这里各抒己见,回头,申爸再来点评、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