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1|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捋解题思路让孩子产生“尽在掌握”的感觉】---2022.08.0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8 17: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8-8 17:39 编辑

语文小作坊:捋解题思路让孩子产生“尽在掌握”的感觉

2022-08-08
B-231粤-北辰妈0901女八

2,纠正了部分语言表达不准确或有遗漏的地方,有两处赛道遗漏,提醒后,剩余部分没有再发生赛道错乱的地方,有三处语法遗漏,提醒后,可以述出。
不需要“纠正”,需要的是每天捋,捋着捋着,“错误”的地方,孩子自己就“纠正”了。妈妈的着眼点,就是一个:你要保证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任何试图深入到孩子捋的过程中的努力,都是一种标志:很快,你的孩子在“捋”这件事情上的有规律行为,就崩溃了。原因很简单,妈妈没有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和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孩子不是万能的,妈妈同样不是。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就那么一点点,用在“那儿”了,“这儿”肯定会出问题。

当初,在最初的启动阶段过去之后,就进入到了长长的平稳发展过程当中。大申到了这个阶段,申爸一声不吭。爷俩各自干各自的,互不干扰。申爸只管他每天晚上,“做足一个小时”,至于说,这一个小时具体学哪科,学到什么程度,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错误,这些,全都不在申爸的考虑范围之内。申爸考虑的范围,只有一个:确保大申天天做。要是没有人保证这一天,不消几天,爷俩就各自都很“嗨皮”地都不做了。

孩子大了之后,妈妈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把自己的责任做到位,其他的,相信孩子自己都能够解决。就申爸观察,你们呢,即便是小作坊的妈妈,对于这一点,认识也是很模糊的。这不行。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不要越位。越位不对,不是这种行为的本身不对,而是你越了位,就没有资源去担负你自己的责任了。

B-283浙-依妈0811女八

2022年8月7日打卡

选了一张数学试卷最后一题压轴题,让依讲解题思路,碰到类似问题怎么求解。题目要求两角的关系。依只说了要求两角关系应该把两只角分别表示出来,再利用已知条件,找出两关系式之间的关系。感觉讲得很空洞。总觉得题目换一下可能还是做不出来。
依妈到孩子那里去试了。这就是正确的开始。妈妈要理解到的一点是:你在行为上,这才刚刚开始,对吧?可是,你在要求上,已经是稳定做、做了几个月之后的结果了。太着急了。要是孩子现在“再遇到类似的题就能做出来”,那还需要妈妈做这个干什么呢?“概括”是这么一件事情,“大家做的都对,只是水平高低有差异”。任何人给出的“解题思路”,都是“解题思路”。最简单的两个字“全等”,也是。可是,对同一道题的概括,要做到精准完善,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申爸而言,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努力拉大申的考试成绩的。事实上,一直在努力。你去看他高中三年的排名示意图。凡是那根绿线上升的时候,都跟申爸的努力有关系。可是,申爸每一次努力,结果都很失望。一般来讲,申爸每一次努力,都以数学为对象。每一次绿线上升,都对应着数学成绩的提高。申爸知道,把大申的数学成绩拉起来,是做得到的……升升降降的绿线,确实表示“做到了”……但是,让申爸失望的地方在于说,你拉数学一门课,需要大量的时间。数学拉起来了,其他学科该低还是低。数学的起色,对于别的学科成绩的提高,一点影响都没有。这是一。其二,你不拉了,下一次考试,数学的分数马上就又“掉回去”了。他一共有六门课,你把拉数学的时间和精力,乘以六,马上你就知道,“不能这么干”。因为乘完之后,你立刻就晓得,那个时间和精力,你跟孩子是付不起的!拉数学的“方法”不对。如果方法正确,它不应该只影响数学,而是所有的六门课,都会有起色,只不过大小多少不一罢了。不可能拉数学,只是数学动,其他科的成绩,死鱼一样一动不动。

直到高三开学之后不久,申爸带着大申捋数学。这一次,情形跟以前完全不同,不止数学的成绩在提高,其他所有科目的成绩,全都在动。当数学捋到一定程度之后,大申开始不拒绝用同样的方式去捋物理。大约两个月之后,就到了今年的寒假,大申那里就“爆发”了。其实,到了今年寒假刚开始不久,大申已经不止捋做过的题了,而是六本一轮复习资料,每一本都认真地从头到尾地捋。尤其是语文和历史两门课。语文的《专题》和历史的课本,他坐在沙发上,一只手板着大腿,一只手翻书,一页接一页地,就那么静静地读。一读能读两个小时,不带间断的。极其专注。你完全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其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在想什么。他只是“在想”。语文的《专题》里边的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部分,历史的《社会主义部分》那本课本,都快被他翻烂了。他不做题,更不做卷子,就是反反复复地琢磨几本一轮复习资料里边的例题。

其实,语文一轮复习资料里边《专题》的内容,就是前几年高考里边的阅读题的详细解析,一道阅读题,连题带解析,极其繁复内容多,要好几页,所以一共也没几道题。他就那么翻,反反复复地看,琢磨。申爸觉着,他在《专题》里的每一道大题上投入的平均时间,都有十几个小时。结果就是,寒假结束一考,他的总分一下子就跳起了五十多分。申爸尽管自己不参加高考,可大申进入了这种状态,申爸知道,高考肯定是“成了”。大申在高三成绩的第一次突跳,就是这样跳起来的。这种状态,直接进是进不去的。它有个起源,就起源自两个月前,第一次去捋数学题。

很可惜的是,当时申爸身处其中。在过程中,很难反思复盘,去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下一步的行动。现在,一切尘埃落定,能够从容复盘了,这才看清楚,事实上,当时的状态,无非就是大脑把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概括,自觉化了而已。他做的事情的本质,不过是从稔熟的例题中,抽象解题的一般规律,然后呢,把自己抽象出来的规律,去跟教材上专家总结出来的相印证,反复体会理解的过程。大申不是在“做题”,而是以会做的题为对象,琢磨“怎么做题”。琢磨得入了迷。语数英物史生,大申的六门课里边,只有最难的语文和历史,才能够提供给大申有深度的琢磨的空间。在这方面,英语和生物最差劲,跟语文和历史比较起来,基本上就是一滩浅水,一眼就看到底,没什么可琢磨的。

完了吧,求瓜得瓜,大申本来学得最好的两门课,英语和生物,高考成绩惨不忍睹。他半个学期,就没在那上面用功。那两个东西,没太多的“方法”可言,要想提高成绩,就是下功夫刷题。一整个高三下学期,大申整个人都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边做,哪管什么高不高考,申爸着急,拼命扳也扳不回来。他还为自己的放荡找借口:我英语和生物是强项,分已经很高了。你是把时间放在分数低的科目上提分快还是高分上提分快?“我上次考试,英语和生物分儿还是最高的。不是吗?”申爸要求他复习英语和生物,他就拿这出来搪塞。这歪理邪说,申爸还真的驳不倒,气得申爸哏儿喽哏儿喽的。

A-闽点妈0603女十住校

我晚上10点多才看的申爸早课,让娃来捋上学期末考卷的解题思路,不肯,说1张卷子得捋几个小时。我说那就先一题试试吧。选了第7题,是道概率选择题,开始说,讲的是解题过程,我说要求说的是解题思路,娃说求概率有两种方法:一是求事件本身的概率,二是先求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再用1减去这个概率。我觉得这么说又太泛泛,太脱离题目来讲了。
孩子们刚开始,都是这样的哈。别着急,慢慢来。事实上,孩子们是没有反思概括,进而总结提高的经验的。他们的头脑,对于这些高级思维过程,还不会。妈妈们的使命是,借助数学,带着孩子进入到反思总结的世界里边去。

B-闽同妈0709男九住家

2、解题思路:晚上让同把期末数学试卷的压轴题拿来陈述一下解题思路。学期中搞错题陈述的时候,要求同按读题+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的顺序陈述过一些题目,因此今天让同陈述解题思路,他比较配合,可以听出他的陈述有别于直接讲解题过程,不是逐个步骤地解答,有一些分析在其中,例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什么,根据得出的中间信息,要如何往下思考,但是概括总结的能力显然还是有限的,很大程度,还是就题论题地在讲题,还没有高度抽象和归纳总结。
其实呢,妈妈们在犯小孩子妈妈们犯过的低级错误:从错题开始。申爸也不知道,为毛整个社会,放着大量的“正确”视而不见,对“错误”都这么热衷。“错误”就是个屁事儿,你理它干嘛?具体的一道题错了。错了就错了呗,你即便是弄对了,高考也不会考这道题,对吧?要紧的是要让孩子学会“怎么才能不犯错”,而不是揪着“错误”不放。而要学会“不犯错”,不能从错误入手,而是要从对的入手!今天哈,从现在开始,小作坊妈妈注意:你让孩子陈述数学解题思路,不要碰“错题”。去找做对的题陈述。孩子本来就不乐意配合妈妈说什么“解题思路”,妈妈还忍不住去捅伤疤,那能和谐么,那个?

嗯……这样的哈:高考呢,它这个事儿,跟以前的考试,完全不一样。在以前,是没有任何办法“偷油喝”的。你孩子要想得高分,无它,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背背背背,靠时间的堆砌,量的累积,让孩子在做卷子这件事上,稳下来,拿高分。高考不一样。高考的孩子,他大了。他已经能够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理解考试,理解试题了。

这个事儿哈,申爸再努力说容易理解一些:孩子能够从“题理”,站在命题人的立场,从出题原理的角度,来审视拿来考自己的题了。只要孩子自己把“题理”搞清楚了,再有日常教学的积累加持,孩子是可以把一张高考试卷的分数直接拿满的。如果拿不满怎么办?你看高手娃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他是这么想的……他自然地就会这么想,换了妈妈你,也一样……没满,差几分?来源于哪几道题?没拿满,就意味着自己总结出来的“题理”体系,不完善,有漏洞。既然代表漏洞的题目都明确地摆在那儿了,那把“洞”补足,就是举手之劳了。这次没满?没满就补漏。补上个三五次,就再也找不到漏洞了。

妈妈再看具体的生活中的孩子怎么反应:大申得知他最好的朋友,高考超水平发挥,得了678分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嫉妒,而是马上说,自己这一科的哪道哪道题,本来是能做对的;那一科的哪道哪道题,分别丢的话;自己哪里哪里,应该还能夺得5分……自己的分儿,也是678分。他完全是掉进另外的一个世界里边去了。在那里,根本不考虑,他自己的637分跟人家的678分,那可是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之间的差距、是北京Top10%和Top1.3%之间的差距啊!这双差距,是我们的日常世界里边的差距,想迈,是绝难迈过去的。一分一操场,这都差了多少分了,这都;况且,发生差距的分数段,本身都已经高到这种程度了。而在他的世界里,分高到什么程度,差多少分,这都无所谓;关键是这41分所对应的题,题目所代表的漏洞,他是“尽在掌握”的。41分有什么难?只要把那几个洞洞补上,下次就有了么。到了这种境界,只要再有两个“下次”, 再让自己模拟一下,北大线就足够了。可惜,电光石火间的差距,就差这么一点点。两个“下次”,真的没有了。

最后,再说两句高三。高中群里有妈妈提到,孩子放暑假,每天的作业是六张卷子,每科一张。本质上,这是把高考三天的题量,归集到一天完成。申爸在提,高三的一轮复习,就一句话:跟住老师!这个观念,一定要放到高三家长的头脑里。有了这个观念,接下来,就来到第二句话:不能死跟!这两句话矛盾吗?不矛盾。

第一句话是说,老师划定了复习的范围,进度。你要跟。你不能自搞一套。你妈妈想搞,就把自己要搞的,融化到老师的范围里边去。比如说,捋古文,捋实词,你妈妈怎么切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里边去?语文老师要要求孩子背必背古诗文的!事实上,整个高三,所有的语文练习,也都是围绕着重点实词展开的。反复练。你带着娃捋实词,捋古文,跟老师的要求,是契合的。只要孩子过了刚开始态度上拒斥的阶段,孩子很乐意去搞这些东西。因为那是“完成老师留的作业”。那你说,这段时间,语文在搞现代文阅读专题,跟“古”就没关系。没关系,你就带着孩子捋数学呗。等有关系的时候,再回来。

“不能死跟”的意思是什么?妈妈们要注意到,老师有六个,到了高考这个当口,每个老师都急了。他们六位老师,留作业,相互之间是不协调的:高三老师留的作业,在客观上,孩子就是不能够“全做完”的!无论你学得好的孩子,还是学得差的孩子,皆如此。况且,高三的老师,跟以前,也不一样了。反正也做不完,做不做得完,老师也不管了。只管留,即便收上来,也不判。根本判不过来;即便判了,老师也知道,发回去,学生也不看。因为没时间看,抓不住课堂,其他是指望不上的。所有的时间都在“写作业”。

不要说你是渣校,渣校老师水平不高,不知道讲,就知道留,就以为,人家牛校好一点吧?牛校也一样;也不要因为你牛校,就觉着自己学校压力大,渣校会好一点吧?没谁好,全一样。整个高三,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全都疯了。一片紧张,一片混乱。这就是事实。谁能赢?认识到事实,在充满鸡血的亢奋中,还能保持一丝冷静的妈妈,你就赢了。

高三孩子的时间,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师亲自把控的时间;还剩一小部分,是没有老师把控的。老师把控的时间,你不能动,因为第一条原则摆在那儿呢!而老师呢,全部都已经在理智上,放弃第二部分时间了……所有高三老师都知道,搞不掂课堂,就搞不掂高考……老师们根本不指望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能获得什么。那好,有心的高三妈妈,你要把老师视为垃圾的时间,抓过来,用好,用足。高三跟高一高二不一样,你不写完老师留的作业,一点儿事儿都没有!为什么?因为老师留作业的时候,她就没指望你“写完”,也写不完。孩子呢?孩子有了多年的习惯,老师留的,都要努力去写……写也写不完。高三妈妈要深刻洞察高三的实际状况哈……其实呢,高三不是孩子“没时间”,而是时间比以前,更加充裕。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高三妈妈要去体会、核验,抓住。

就说这些哈。回头再接着说。

今天立秋后第二天,天气一下子就凉快下来了。申爸的感冒也没多严重。心情大好。申爸再跟高中群里的高三妈妈说几句哈。

倒退到去年的此时,你道申爸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大申高三的开学考,清楚表明,他才得478分。这不是一个矫饰的分数。其实当时,大申就这个水平。这个分数搁到今年的高考,市排位在29500名。这个名次能录取哪里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招生情况已经出来了,你看是这样不是:

图片1.png


你从这个分数起步的话,你只能有一个心思:死马当活马医。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地提升成绩,那是1-11年级做的事情。现在,不用想,肯定来不及的了。好在,申爸坚信,在高三的十个月里边,一定是存在某种方法,能够让孩子在“分儿”上有一个戏剧性的提升。其实呢,说穿了,无非就是“高考就是一场游戏,我拿10个月出来玩,肯定能玩成高手。”你玩游戏,你得有思路。不是说冲进去瞎扑腾一气,就能玩好的。思路在哪里?

很久以前,申爸就留意到一个现象。好比说,申爸举个容易明白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说,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来没有拿过双百。也就是,小学五年级的考试试卷,上面的题,从来没“全答对过”。现在,六年过去了,你再把小学五年级的卷子给到孩子,他一看,就知道自己能够“全做对”。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不合理啊:就真实的卷子而言,他从来没有把任何两张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全做对”过,对吧?当年,没有,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就做六年级初中高中的卷子去了,从来就没再做过小学五年级的卷子。从来没全做对过,他为什么就感觉全能做对?这就是“一种感觉”罢了,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你真的拿两张卷子给孩子答,他真的未必能答两个100分。可是,且慢,尽管第一套题手生,他答不了,可是,你给他练习两套卷子,他真的能了。当年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事情,现在真的就能做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最关键的,是他的那种感觉,“他感觉自己肯定能全对”。

那妈妈说,申爸你说这个有啥用?六七年前的老题了,简单;可是,你别忘了,高考考的,也全都是一两年前的题啊!整个高三,不学一点新知识,全都是复习。高考考场上考的,至少是一年前的旧题,对吧?那么,这个事儿提醒我们说,应该存在一种可能,你只要设法把六七年时光积累起来的“全都会的感觉”,设法浓缩到一两年的短时间内,那么,看高考的题,孩子也就会产生“尽在掌握”“全都会了”的感觉。这是一种场景,说到这儿。

看另一个假设场景。假设说,孩子小学五年级毕业之后,就辍学了。去菜市场卖菜一直卖到今天。这样的孩子,你把五年级的试卷给他,他还会有“全都会了”的感觉吗?根本不可能。卖菜的孩子跟一直在校学习的孩子,差别在哪里?一路在校的孩子,会在后边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地用到五年级那些知识……无非就是四则运算、算术应用题、汉字、简单的写话而已么……是后边学习过程中反复地遇到,并且没有不会,没有拉后腿,让孩子在头脑中产生了五年级卷子上的内容“尽在掌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很多很多次遇到类似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全都没问题”,大脑自动地涌现出来的感觉。

我们捋数学作业题,是同样的原理。孩子做过的,会的题目,反复地一遍一遍地梳理解题思路,当次数足够多之后,他对做过的所有的数学题,就产生了“尽在掌握”的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产生了,剩下的所有事情,就好办了。

先说这几句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2 19:44 , Processed in 0.0750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