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作坊:索引能力、培养兴趣及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022-07-03 嗯……这个,接着说哈。它那个高考,本质上来讲,考的不过是孩子们是否具有把自己的脑子组织起来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昨天,申爸指出了两点,第一个,解出母题的神经回路,要有;第二个,考场上的大脑,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每一道考题所对应的母题,快速激活它。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怎么能让大脑迅速地找到它要找的东西,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激活它呢?原因很简单,中国的高中教育,质量非常高。即便是最差的高中,只要受教育部管辖,是合格的可以开门招生的,给孩子建立起母题神回这项任务,就能胜任。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确实做到了。
作为家长,我们不需要操心孩子头脑中解题神经回路的建构问题,因为学校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唯一要操心的,就是你怎么让孩子的大脑,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又快又准?答案是,建索引。
首都图书馆,在东三环华威桥那儿那个,据说藏书量是400万册。你到了图书馆,你怎么找你需要的书啊?你去查索引么。索引会告诉你,你要的书,馆藏一共几本,第一本藏在新馆的三层;第二本在老馆五层库本库。索引还会告诉你,第一本书保存在新馆三层的哪个区,第几排书架的第几架,第几层上。你一边拿着手机,看手机上的书架指示图,一边对照着现场的书架,很快就找到你要找的书了。大脑也是一样,也要建这个索引。否则,没法儿找到要找的东西。
不建索引的大脑,会是什么样?你想像一下,首图的400万册书,要是每本既不编号也不编目,更不分门别类分架放置,买来一本,就随便往哪个地方一塞,收下就完事,会怎么样?没几年,上帝都不知道,你要找的这本书,馆藏有没有;即便肯定有,你找得到吗?翻400万册书,你翻一年,你都翻不到。不要说首图的400万,就是你家4000册都不到的书,有多少你知道自己肯定有,但用的时候就是找不到的?我们的大脑,跟这个情形,完全一样的。
很特异的一点是,这个索引能力,是年龄很靠后发生的。至少,在高一之前,申爸不认为孩子的头脑,具有什么“索引能力”。那麻麻说了,孩子小的时候,用什么,他也能找得到哇。确实能。只不过,孩子的大脑,是用另外的一套机制实现这一点的。想一想,你们妈妈,谁家给自己的书编目,建正式索引,找书的时候,先查索引,知道在哪个架子哪个位置摆放了,再去拿书的?一个都没有么。但你还不是很多书都能找得到?家庭索书其实就是靠对自己的书架和书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你要一遍一遍又一遍,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在把自己的书,连同位置,记在脑子里;每找一本,在翻的同时,又复习一遍。其实,就是靠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能找到书的。
但是,这样做,有三个问题。第一个,你确实会忘掉一些书。记忆中根本不存在了。某一天,它从某个角落出来了,给你个惊喜,“我竟然还有这本书”;第二个,你的书不能多。如果400万册,那神仙都吃不消;最后也是最要紧的一个,除了几十本最常用的,你找起书来,特别慢。很花时间。
孩子的头脑,跟找书,一样的。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什么?正常的情况是说,孩子在不应该比赛找书快的时候,不比赛又快又准;在前额叶发育,能够建索引了之后,要比赛谁建得更快,建得更多,建得更准,找起“书”来又快又准。
我们的教育的所有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在孩子不具备建索引的神经生理基础的年龄,整个社会拼命比分儿,要求孩子的头脑又快又准;孩子没办法,就用妈妈们自己在家里管书的法子,努力去管400万册书——这会累死孩子的;而到了建索引的年龄,又把着孩子,不允许孩子的头脑里增加藏书量,去练习索引体系!在做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就是不给孩子做;整个就是一个张冠李戴乱七八糟。这是这个线头,先说到这儿,暂时放一放。
我们来看孩子。这是在申爸这里,最后还能“看孩子”的机会了。原因很简单,大申成人了,申爸以后再也不可能看“孩子”了。本来,申爸以为,在今年六月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大申高考完最后一科之后,就不用再看孩子了。申爸也是这样做的……可是,没想到,很快,申爸就观察到,大申那里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出来了。没几天,申爸的感觉就得到了确认,申爸变成狂喜了。总体上来讲,大申对某种东西,建立起了极其强烈的兴趣。在这个年龄,如此深邃稳重的兴趣表现出来,这应该是终生的兴趣,没跑了。
妈妈们可以看得出来,对于考北大清华什么的,申爸并不觉着有什么难。尽管大申没考进去,那不过是探索方案的过程,侵占了太多时间,搞到最后,实在是没时间实施了。但大申考不考得上,不影响有效的方案已经搞到手了。
其实呢,考北大确实不难。但是,申爸对另外一个目标,却非常慎重,那就是,给孩子培养出一个终生的兴趣。每一次,提到这件事,申爸的措辞总是小心翼翼地这么说:“如果能够给孩子培养出一个终生兴趣,就更好了。”这跟考北大,申爸花样翻新地信口胡诹,完全不一样。在申爸这里,考北大就不是个什么难事儿;但培养出孩子终生的深刻的兴趣,申爸却很谨慎。因为申爸不知道该怎么培养。
知不知道都不要紧,但大申确实对某种东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大申究竟对什么东西感起兴趣来了呢?这却不是很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申爸一个猛子扎下去,要试图搞清楚这件事。端倪是从5月8号,二模考试之后出现的。在二模之后,申爸强烈地感觉到,有一股怪异的力量,在支撑着大申,跟申爸的方案对抗。在此之前,申爸并不抓大申太多,主要以老师的讲授和体系为主。申爸加入的,从实操上看,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捋实词,以便让大申安静下来;另一个是捋自己做过的作业。这两件事情,如果不是申爸要求大申做的话,大申肯定是不会做的。这个自然。
二模大申的分数是622分。按照去年高考来算的话,最低得有682分,才能考上北大。还缺60分,还整好有30天高考。每天要得两分,才能将将抓到北大的边儿。这可怎么办呐!其实呢,很快,申爸就发现,办法其实不难,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建立信心说,我能做到!大申明摆着,就认为自己做不到。当时,大申的情况,也明摆着的:他已经在九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分数从478分,提高到了622分,提升了144分之多。作为大申来讲,已经妥妥地从学渣堆里爬出来,摸到班级优等生的边儿了。大申对自己的进步,那是非常的满意。
申爸发现,这个世界上,你们花果山的妈妈替大申遗憾;申妈、大申自己,都对大申的分数,感到非常满意;申爸谈不上满意,申爸是觉着遗憾,有点“冤”那种感觉,可是,反复复盘,也找不着哪里可以改进了。每个环节,申爸都做得极其紧凑,紧凑得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再紧了。大申的老师呢,对大申的高考表现,也没有一个不满意的。你想啊,把一个孩子,从478分,十个月教到637分高考,进入优等生的行列,搁你是老师,你会不满意?所有大申身边的人,包括大申本人,都非常满意大申的高考;还就你们这帮山上的老阿姨不满意。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学渣,你鼓励他继续努力,进北大,那是相当地难呐。他就觉着“北大不是我能考上的”,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已经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了。这种状态下,你怎么搞啊?不过,申爸还是设法搞起来了。大申也确实相信了,扔下北不北大,相信自己能够得到682分。换句话说,申爸说服大申,不考虑北大了,而是考虑,怎么拿到682分。那麻麻说,682分跟进北大,不是一回事么!你还别说,对于局中人,还真不是一回事——完全不是一回事。682分,大申坚定地相信,他能拿到……一直到今天,大申依然这样认为……但是,大申也笃定地认为,北大不是他能考上的。
你认为矛盾吗?哪儿来那么多统一。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大申自己都笃定,他再做一套题,就能多得10分。682,不就是再做五套题的事儿么,人的大脑,其实就是这样工作的。深入到细节,很多经验和教训的:其实,打一开始,申爸就不应该跟大申提“北大”,而是直接把目标定在692分。反正是能拿到692分,北大肯定就去了。但是,北大不是一个学渣所能期许的;692分,经过一个不断增长的得分过程,是可以的。
你看这幅图么,自己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从去年九月份的478分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4月一模的时候,那对于自己能得分,已经有足够的信心了,对吧?你们麻麻,谁都参加过高考,对吧?而这个“自信心”,正是申爸要的重点目标之一。在敏感期,你的起点分数越低,对于建立自信心,越有利。你刚开始就681分,吭哧瘪肚,努了十个月力,分数上窜下跳,这次高了下次低了,考完试提心吊胆,不敢去问分儿,最后即便692分进北大了,跟自信心,也毫无干系么,这两个692分,完全不是一个事儿。从建构自信心的角度看,大申的637分,比他得那个692分,有价值多了。
关键问题是,经过十个月的努力,大申自己坚定地认为,自己能得到692分。至于没得着……那就不管了。即便没得着692分,637分也很满意了。大申所有的好朋友,高考哪个都没他分儿高,尤其是,十个月前大申看人家还是学霸,自己根本不敢去跟人家比分儿呢……申爸跟大申打听他的朋友圈儿的分数,大申的得意溢于言表:“他才得了599分,没考好!”或者,“他呀,就别提分儿这个事儿了。这小子除了分儿,啥都行。”后边这句话,是早年申妈评价大申的话,他给内化,拿来评价他的那群狐朋狗友了。
事实上,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大申就处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下。申爸呢,确实把大申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得682分”上来了,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申爸遇到了一股极度顽强、古怪异常的力道,在大申那里,跟申爸的安排,抗衡着。要知道,还有三十天,每天要多得两分,你是要做事情的。不是说,像申爸在这儿这么吹牛皮,每天两分就得来了。安排做事,申爸遇到了古怪的、顽强的阻击。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