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6-13 17:03 编辑
语文小作坊:高考是系统层面的竞争
2022-06-12 嗯……申爸呢,来解释解释哈。其实吧,妈妈们想一想,就能想象出来,申爸在大申这边遇到困难是什么。
咱们来做一个比拟好了。好比说,现在,大申进入了一合适的时间窗口……随便讲,就算是最适合高考考高分的时间窗口好了……如果,从上帝的视角来看,这个时间窗口,是从五月一号开始,一直延续到六月十号截止。当然了,我们谁都不是上帝,没办法从它那个视角,俯瞰芸芸众生。我们只能平视,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倒推回去,去猜测,他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敏感期……就是“时间窗口”。
这个高分窗口,不到五月一号,它是不会有表现出来的;故此呢,在此之前,申爸观察再多,也没用。你得等到五月一号,大申那里才会有零星的表现,透露出来。这个时候,紧盯大申的申爸,开始紧张起来了。因为你会“隐隐约约地觉着,孩子那里有很大的不同”。可是,究竟是哪里有了很大的不同,你凭着刚开始零散的现象,你是猜不到的。你需要时间,积累更多的显现来总结规律。这个时间,占去了整个时间窗口41天的一大半了。在5月20号的时候,申爸终于第一次感觉到了说,这一回,真的与众不同了。这一次,好像是能直接把成绩拉到680分了——有680分,就够北大了,对吧?
当这种感觉爬升到阈值,申爸确定无误了之后,最困难的任务,就到来了:你得设计可操作的手段,让这个敏感期落地。你要把“势”变成实实在在的“实地”拿在手里。这是“双规”啊:在规定时间,你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而这个任务是如此之困难:他要达到680分,还需要73分之多。你要把“怎么做”的问题解决掉,然后,还要在大申那里做到,结果是在6月10号,提升73分。而这一切,必须要在5月20号下午3点到6月10号中午12:30这个时段内完成。一共只剩下20天零2小时30分钟的时间了。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拿下73分,这是天方夜谭。都这个时候了,别的孩子,想再多7.3分都难。但是,申爸就是觉着能再拿73分。申爸觉着不重要,关键是,大申自己也觉着,自己肯定能拿到这73分!这不是挺好么……对吧?
故事讲到这里,一切都好;但是,接下来的情节,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害得申爸一口老血,喷出两米远:爷两个对于如何拿到这73分的具体方案,出现了分歧。整个一个南辕北辙。那个……对于达到那个顶峰,以及能够走到那里,两个人都没有疑义,一致认同;问题出在眼前有两条路,父子各自主张走一条。
申爸多有经验啊,知道大申那条路,前面有个迈不过去的深涧。这要搁平时,申爸就让大申去走那条路了。反正到了眼前无路的时候,退回来重走呗。问题是,现在只剩下20天零2小时30分钟的时间了,你要走那条路,没等退回来,就到了6月11号了。于是,父子间争夺主导权的战争,转瞬之间就打响了。一场混战,昏天黑地。最后,申爸惨胜。
但是,时间打没了。不够用了。本来,就算是到了5月20号下午3点,时间也还勉勉强强,够用;但是,这场萧墙内耗,把时间给消耗完了。搞得到了五月底,申爸老是出现幻觉是说,还有半个月才开始高考。结果,申爸完败:大申会想,你看看,没按我说的走吧?按你说的,没整成不是?考不考得上北大,现在已经不重要了。爷俩在这儿顶牛呢。
总得来说呢,在窗口期,申爸总得用掉一半的窗口,才能搞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想明白这有什么价值;然后,得设计能实操的方案,把好处落地;接着呢,就是要到大申那里“把它做出来”了。其实呢,这一回,从利用窗口的角度来观察,申爸已经做得足够敏捷了。无奈时间太短暂了,短暂到根本来不及展开实施,考试就呼啸着压过来了。申爸一直幻想着是说,北京的疫情能不能那什么一下,完了呢,高考延迟一个月,就像上海那样似的……如果要是这样,一片云彩就都散了。估计全北京,也没几个人会这么期盼。申爸真的盼望着这个。结果也落空了。自然是落空了。这是这个。
那么,在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申爸借助俐池妈的聊天来说一下吧:
B-014浙俐池妈0905七住家 再细看了一次,大申物理轻松过,历史生物“感觉好极了”,英语是大申的强项,就差语文和数学不知道看得怎么样,所以我感觉大申考得不错,不过,我的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一点紧张,一点点紧张。
俐池妈的意思很明显:根据申爸的说法,大申进北大的门没有封死。希望还有!反正考完了,还没发分……不要说发分,现在试卷连扫描都还没扫描完呢……当然可以往好处想了。这是很普遍的情形。考完之后,大申家长群里,就一直笼罩在一种急切的盼望的不安的氛围之中。谁都关心,谁都刻意不提,各自在往好了憧憬。
对大申来讲,没用,这个。他搞到了一种独特的能力:只要一考完试,他跟同学简单交流几句,或者网上翻一下讨论,或者看看答案,他基本上就能估到自己能得多少分了。非常准确,上下误差,不会超过4分。注意哈:就是这个能力,如果再给大申六天时间,他就能拿稳那73分的真正原因!
在这六张试卷上,大申对自身状态的认知,达到了极其精密的程度。假设说,六张试卷本身(而不是其内容)是研究对象的话,大申对这个研究对象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精微的程度:在开始答任何一道题的时候,他都知道,这道题是哪一道题,在整个试卷中的位置在哪儿,难度会有多大,大致需要多少时间,能答完。
注意哈:这些事情,是没有任何人要求这样,也没有任何人教的。这是在他复习的过程中,自然地走到这个状态的。你问他,他也不知道自己琢磨这些事情干什么,反正,当有意识地去梳理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已经这样了。
一张高考考场的卷子,它的分数是由对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的;可是,它是否高分,高分能到多高,却是由对于试卷本身的掌握程度决定的。可是,对那张试卷的掌握程度,怎么会影响到由一道一道具体的题所累加起来的得分呢?这看起来没道理啊!其实呢,它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咱们这里很多北大的爸爸妈妈在,申爸直接动用术语来解释好了。对于试卷本身的高水平掌控,是让复习过程能够进入帕累托渐进进程的决定性因素。题是散的。即便题都会,也无法保证考试时能够得满分,因为“在考场上,脑筋会短路”;试卷是一个系统。对于系统的掌握,才是取得高考高分的决定性因素。在题的层面,会短路,并且必然会短路;但到了系统层面,脑筋就不会短路了。系统是系统,题是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象。
高考的高分数,是系统层面的命题,而不是作为构成元素的题的层面的命题——经过跟大申的一场刻骨铭心的剧烈的战争之后,申爸对这一点,认识得无比深刻。
对于最高层面的高考竞争,是孩子们进行的系统层面的竞争;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的情形之下,老师家长把这种竞争,庸俗化,变成底层元素层面的竞争了:靠反复的,海量的刷题,堆时间,用机械的高熟练程度,来弥补系统层面的不足。这种机械的训练,占完了孩子的时间资源,导致系统性的思维和能力,无法获得最低限度的资源,得到正常的发展。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好吧,就说这些吧。回头呢,申爸要说说,这些,对于花果山的娃们,意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