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妈妈反馈] C京-马达妈1410B一汤圆妈1603G大 语文小作坊实操反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07: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6.18【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2.[奇]
本义:
    “奇”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从大、从可。“大”表示一个人,“可”字从“丂(kǎo)”,表示劳动工具,这里指棍棒之类的东西。整个字会意为一个拄着拐棍一只脚站立的人。大概指一个瘸腿拄着棍儿的人。
    《说文》有,“奇,异也。一曰不耦(ǒu,同偶)。从大,从可。”认为“奇”是 “特殊的、稀罕、不常见。” 之义。
引申义:
①引申为“出人意料的”。稀罕、不常见的事物,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由此引申为此义。如:出奇制胜。
    a.进一步引申为“惊异”。出人意料的事,常常令人产生“惊异”之情,故又引申为此义。如:引以为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08: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6.19【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3.[迁]
本义:
    “迁”的甲骨文字形和现在相距甚远,于是特地查了一下简化字总表,发现再1986年简化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字形前,“迁”写作“遷”。
    从字形演变看,小篆比甲骨文的书写更复杂,像四只手共抬着箱笼等重物。整个字会意:共同将重物抬走。隶书将“辵”简化为“辶”,右半边简化为“䙴(qiān)”,变形为“遷”,楷书形同隶书,1986年规范字简化为“迁”。
    《说文》有,“遷,登也。从辵,䙴声。拪(qiān),古文遷,从手、西。〖注〗,亦古文遷。” “䙴”古文有升高之义,故应该是表声兼义的。“迁”的本义为向高处移动。
引申义:
①引申为”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古时官员职位提拔高高一级有上升的意味,因此引申为调动官职。如: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a.进一步引申为“贬职”。考虑到“调动官职”这一引申义除了指一般意义上的“升官”外,也可能是反向调动,即贬职。为了通升官区别,古人又称贬职为“左迁”(古人排列位次,一般以左为卑,以右为尊。)如: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a)再次引申为“放逐”。古时作为对“贬职”的人的一种惩处,常常将其驱赶到偏僻、边远的地区去做官。因此左迁也有放逐的意味。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②引申为”移“。事物”向高处移动“后就会离开原地,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引申为移。如:迁其民于临洮。
    a.进一步引申为“变更、变动”。从“空间位置的转换”推而广之可以泛指一切时空的改换,由移再次引申为变动、变更。如:时过境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06: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6.20【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4.[请]
本义:
    上周儿子在语文课上刚刚学了礼貌用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请”。汉语表达谦敬,古今都习惯用“请”。
    《说文》有,“请,谒也,从言青声。”可“谒”又作何解?继续查。
    《说文》这样解,“谒,白也,从言曷声。”“白”即“表白”,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单独使用,只作为语素还活在“自白”、“道白”等词语中。有学者指出,“请”的本义为“表白”。表白要用语言,故“请”从“言”。
    《常用文言文实词》根据《说文》把“请”的本义定位“谒见、拜见”。可 “谒”的解释也是拜见,所以有学者质疑这是引申义,本义应是《说文》中的“白”,这也是“谒”从“言”的原因。
    如果“请”的本义为“表白”,那可见“请”初始并无表敬之意,仅仅是用口进行的一般动作。但这一本义在文献中所见不多,通常会使用其引申义。
引申义:
①引申为“请求”。由于向别人“请求”时都要先用话语把意图表白出来,因此从本义出发,请可以引申为请求。如:冉子为其母请粟。
    a.进一步引申作“敬词”。由于“请求”多是下对上、幼对长、弱对强的,且请求者总是对被请求者表示出诚信和尊敬,因此“请”有了表敬的趋势。
    虚化是汉语词义演变中的重要现象,“请”的演变也发生了虚化。因“请求”的表敬趋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请”便逐渐 演化成一个能表对人尊敬的副词。这种“请”意义已经很虚淡,只用在谓语前,表达说话人尊敬谦逊的态度。
    此“请”在文言文中有两种用法:1)含有“请你允许我怎样”的意思,如:请以战喻。在这里,“请”后位于动作的实施者就是说这句话的人,所以主语可省略。2)含有“请你怎样”之意,如:王请无好小勇。该用法里,“请”后谓语动作的实施者不是说话人,是听话人,所以主语不能省略。
②引申为“邀”。“请”的直接引申义“请求”很宽泛,请求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请便从此而分化延伸,又产生了一些间接引申义,如请示、拜访、邀请。那么从主动约人来的角度看,就可以引申为邀。如:乃置酒请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06: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6.21【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5.[穷]
本义:
    “穷”是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从穴,从躳(躬),会达到洞穴尽头之意,躳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窮”。汉字简化后写作“穷”。
    《说文·穴部》有,“窮,极也。从穴,躳声。”(窮,极。从穴,躳声。)因此“穷”的本义是“穷尽、止境”。
    在文言文中,“穷”和“达”通常是一堆反义词。如: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从原文看,“穷”指的是“不得志”、“没有出路”、“处境困难”。
    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穷苦”一般用“贫”概括,而“贫”和“富”是一对常见反义词。只有现代汉语中才把“富”的反义词定为“穷”。
引申义:
①引申为“阻塞、不通”。由本义出发,专指道路走到了尽头没有路可供继续通行,因此引申为阻塞、不通。如:日暮途穷。
    a.进一步引申为“困窘”。由“阻塞不通”抽象为环境恶劣、走投无路,又引申为困窘。如:穷则思变。
    b.进一步引申为“不得志、不显官”。由“道路阻塞不通”抽象为人生道路不通畅,因此可引申为不得志、不显贵。如: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②引申为“贫困”。由本义出发专指财物用到了尽头,故引申为贫困。如:穷乡僻壤。
③引申为“追究到底”。由本义出发推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故引申为追究到底。如:穷原竟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07: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6.22【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6.[去]
本义:
    “去”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口,上面一个人,下面是洞穴的出口,这个字表示“人要从他住的洞穴离开”。后来泛化为人离开了门口而去。
    “去”的小篆字形虽然承接自甲骨文、金文,但这个字里的“洞口”有些变化,有时改了方向,有时改了形状。现在的“去”字和古时候差不多——人的形象写成了“土”字,洞口变成了三角形。金文大致相同。
    《说文·去部》有,“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凡去之属皆从去。”(去,人离开某地。从大,凵声。大凡去的部属都从去。)
    “去”的本义是离开。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引申义:
①引申为“失掉”。一旦“离开”,便不再拥有,故有此引申为失掉。如:大势已去。
    a.进一步引申为“除掉”。由失掉推及主动不要某些东西,又引申为除掉。如:去皮。
②引申为“往、行”。“离开”此地必要到达彼地,有此引申为往、行。如:来龙去脉。
③引申为“距离”。“离开”此地必要到达彼地,有从此到彼的路程着眼,便引申为距离。如:相去甚远。
④引申为“已经过去的”。从空间推及时间,便由离开引申为已经过去的。如:去日苦多、去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19: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6.2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7.[劝]
本义:
    “劝”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雚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勸”。造字本义:上级勉励下级努力。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汉字简化后写作“劝”。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这才意识到,原来“劝说”已经是“劝”的引申义了。
引申义:
①引申为“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从本义“勉励”出发,当我们“勉励”别人时,需要用言语告知他努力,或是给他鼓励,由此推及与之相同的言语活动,因此引申为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如:劝告、肃劝权召瑜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23: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6.27《孙权劝学》反馈
隔了个周末,先把背诵捡一捡,没啥大问题,过。
这周开始捋重点字义。“初”不属于150个常用实词表中的词。没捋过,所以停久了点儿。
原文中是“初,权谓吕蒙…”这个应该表时间顺序,指开始、刚刚吗?好像不是。再想想引申义,一项事物“刚刚开始”中的“开始”指的就是这项事务原本的阶段,那么应该可以说当初、本来。这个解释比较合适。一看还真是。
其他的引申义想不出来,翻词典,发现还有最低的和农历每月上旬的意思。看完好像也能联想出来:开始是起点,未来会越走越高、越来越好,那起点就成了最低的地方。初级是不是就用了这个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1: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6.24【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8.[却]
本义:
    从卩,谷( què)声。卩( jié),像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
    《说文 》也有,“节欲也,从卪谷聲。去約切”。意思是,却,节制并使它退却。字形采用“卪”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段玉裁注:“卩却也,各本作‘节欲也’,误;今依《玉篇》‘欲’为‘却’。又改‘节’为‘卩’。卩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本义应为“退、倒退”。如:却立。
引申义:
①引申为“拒绝”。不接受别人的东西往往向后“倒退”,故引申为“拒绝”。如:却之不恭。
    a.进一步引申为“去”。了却某种心愿或去掉某种心绪与“拒绝”有相通之处,于是又引申为去。如:了却、忘却。
②引申为“还、再”。从“退、倒退”者回到原处的角度出发,可以虚化引申为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进一步引申为“可是、反而”。由还、再进一步虚化,再引申为表示语气转折的副词可是、反而。如:逢人渐觉绪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6.25【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79.[如]
本义:
《说文》是这样解释“如”的: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后世基本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把如解释为“依照、随从”。段玉裁的解释是:从随就是随从,而随从别人就
要听别人的吩咐,所以从口。而女人要听命于男人,所以又从女。如:如愿、如常。
引申义:
①引申为“似、像”。这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如”的解释。如果从本义出发试着引申,可以想到,既然要“依照、随从”别人,那么一定会在某些地方贴近和相似。所以抽象引申为似、像。如:如此、不动如山。
    a.进一步引申为“及、比得上”。相似的东西经常会被拿来比较,那么可以引申为及、比得上。如:不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进一步引申为“宜、应当”。相似往往相合,从合理、合适的角度出发,引申为宜、应当。如: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②引申为“往、去”。既然“依照、从随”,自然得跟着走,抽象引申为往、去。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1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7.31【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0.[若]
本义:《说文》有“若,择菜也。”的解释,商承祚曰:“卜辞诸若字,象人举手而跽足,乃象诺时巽顺之状。”因此“若”的本义应为“顺从”。如:曾孙是若。
引申义:
①引申为“选择”。“顺从”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引申为选择。如: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
    a.进一步引申为“或者”。由“选择”推及表选择时的关联词语,又引申为“或者”。如: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7: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8.1【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1.[善]
本义:《说文》有“善,吉也。”的说法,其本义为“好,美好”。如“多多益善”。
引申义:
①引申为“认为是好、美好的”。由本义推及与之相关的人的主观意识,可以引申为认为是好、美好的。如:善善从长。   
    1)进一步引申为“友好”。由“认为是好、美好的”推及随之产生的行为,又引申为友好。如:友善。
    2)进一步引申为“爱惜”。
②引申为“使之好、美好”。由本义提及与之相关的行为,便引申为使之好、美好。如:善始善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7: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9.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2.[稍]
本义:“稍”字左边的“禾”表示谷类植物;右边的“肖”字,由“小”与“月”构成,肉月最初表示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意思,加上小,可理解为新生儿,因此肖假借为“细小”之意。从这个角度理解“稍”可以表示“新生的、细小的禾苗”,即“禾苗的末端、尖端”,有“小”的感觉,如:稍事。
    看禾苗末端本身,有一种脆弱、细微之感,从实际的禾苗,联想到所有事物,则可引申为带有微不足道之意的“微小”、“略微”,如:稍微、稍不如意
    从植物的成长过程看,由一粒种子萌发为一棵小禾苗,需要时间催化,是一个一步步发展的过程,因此“稍”可以理解为“逐渐”,如:稍稍。
    从本义出发往外延展,在种子成为小禾苗这个过程里,有“逐渐”发展的量的积累,也有破土而出的质的变化,当回头看时,“种子”和“禾苗”已经在生长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引申为副词“很”,如:稍远。
    再从这根枝条上往下引申,单就“种子”与“禾苗”两者的性态看,差异很大,也就是说,在种子破土成为禾苗这个时刻起,它们就有了不同。因此“稍”继续引申为“已经”。如:竹木稍摧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7: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9.6【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3.[少]
本义:“小”的甲骨文字形是三颗沙粒的样子;“少”的甲骨文字形是四颗沙粒的样子,可见小和少作偏旁时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小的本义侧重体量,为微小;少则关注绝对数量,为数量小。如:少数服从多数。
    看完词典,发现容易理解的一个引申义是年龄小。数量少体现在年龄上就是年轻。如:年少轻狂。
    少与多是相对的,从人与人相处的角度看,如果我们给予对方的尊重不多,甚至是缺失的,则可以引申出“轻视”。如: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再看回少的本义——数量小,如果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看,指整体中的一些事物在数量上小一些,就可以引申为“缺少”。如: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这个引申义上继续往前走一步,如果“缺少”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是由外因造成的,可解释为“丢失”。如:铅笔少了一支。
    另,“少”读shào时,还表示副职,如少师、少傅、少保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
    引申义还是隔着窗户纸的感觉,尤其是“轻视”和“缺少”这两个动词引申义,我是没能凭空联想出来的,都是看到引申义,倒推引申过程,才琢磨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7: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9.8【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4.[涉]
本义:今天采取了不太一样的捋字方法,尝试只通过看甲骨文字形,推测这个字的本义是什么。
    因为“涉”的简体字左边是水,所以我猜测中间弯曲的线条是河流;右边的“步”体现在甲骨文中,应该是两只脚。两只脚穿过河流,可理解为“渡河”。由渡河这层意思我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进入”。毕竟想要徒步穿过一条河,一定要先
踏进这条河。如:不虞君之涉吴地也。
    到这儿,觉得脑袋又开始空空如也,于是翻看解释。比较准确的本义是“渡水”,我大体猜对。如:楚人有涉江者。
    引申义我猜对一个“进入”。这是由渡过、渡水引申而来的。此外,渡过还能引申为经历、游历。稍一想也能明白:当渡过的不再是河流,而是人世间或美丽风景,同时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就可以引申为动词经历和游历。如:涉世未深
    从“进入”这个意思,可以引申为“阅览”,很好理解。博涉书记中的涉就是这个意思。
    涉及这个引申义稍微琢磨了一下,涉及有关联的意思,通常需要有两方才能“涉及”。而涉的本义“渡水”,本身就是由一侧岸边到另一侧,因为渡水这一动作,把两岸关联起来,那么引申为涉就好理解了。如:不相参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7: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9.9【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5.[胜]
本义:这个字真是把我震住了。本来从甲骨文字形看,“胜”的左边为肉月,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胜也确实归属肉月部里,有这个偏旁,本义都脱不开身体。右边的字形就有些不太好猜,一开始我觉得像武器一类。所以这个字的本义可以从“身体能够负担武器的重量”的方向来考虑,可以解释为“负担得起”、“胜任”、“禁得住”。
    之所以没从“生”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因为“胜”的繁体字字形不是这样的,简化后的字有时不太好用来倒推本义。后来看了几本手头的参考书,真是开了脑洞了。摘录一段:《集韵》腥或作胜,上举训气味之腥,本字均应作胜。《说文》训胜的别一义为“不孰也”,不孰即生肉,与郑玄注“大飨腥”之腥为生肉一样,应为胜的后起义,肉生而腥臭,二义本相涵。在先秦时期胜就是腥,所以今天的简化字“胜”其实是腥臊之腥的初文?好吧,我孤陋寡闻了。
   只好又去看“胜”的繁体字“勝”。它的金文和小篆写法都颇为复杂,我研究了半天,看小篆字体的左半边,虽然像月,但其实是个“舟”,这在以前的字形里见过;但剩下的部分实在分辨不出来。隶书字形慢慢能看出来,这个字上面是朕右下角是力。力在其中表示“能承受、禁得住”,而朕就是声旁。所以“胜”的本义是从这儿来的。我们今天说“不胜酒力”,就是这个意思。
    从本义出发,如果一个人能够“禁得住、承受、负担起”某件事,我们一般判断这个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而判断标准,通常是他过往完成相同工作的情况,所以“胜”也可以引申为副词“尽”。这个引申义不太好凭空想象,但从结果倒推还是能想明白的。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本义用在军事、赛事里,则可以理解为,其中最能承受得住的一方,会获得优胜。所以“胜”的一个重要引申义为“胜利”,这个意思与败相对,为动词。如:田忌不一胜而再胜。基于这一重引申义,可以联想,赢得胜利的一方,一定有其优势之处,所以才能“胜过”其他人。如: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后一个至今还在使用的引申义,我完全没想起来——优美的、好的、高雅的。这也是从“胜利”这里引申来的。算是个三级引申义。但我觉得这个从“胜过”引申来比较合理,“胜过、超越”对方,一定是因为有一些方面表现优秀,所以聚焦在这些闪光点上,可以引申为优美的、好的、高雅的。如:名胜古迹、予观夫巴陵胜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9.1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6.[识]
本义:照例先看繁体字。这是捋最近几个字的时候获得的启示。识的繁体字是“識”,言+戠。言一般认为是“说话”,后来引申出辨认、辩论的意思;戠比较像“文言文150实词”里出现的甲骨文字形,右边是兵器,左边则不好判断。查了一下字典,戠的演化太复杂,暂且只取它的形部——戈的意思,即“武器”。两边合在一起就是辨认武器。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会在各自的兵器上悬挂表明身份的标志,以区分敌我。而有标记的旗帜就是“识”的本义。如:无文号旌旗表识。
    从本义看,上面有“标志”的旗帜才能够使交战双方识别敌我,所以关键的不是旗子而是上面的标志。因此“识”也能引申为“标记、标志”。如:以龙熊鸟雀为识。
    旗帜有了标志还不够,己方士兵得认识这些标志才能不把自己的同伴和敌人搞混。因此“识”还能引申为“认识”。其妻不识也。人能够认识旗帜上的标志,反过来说,旗帜上的标识也要有辨识度,才能分辨清楚。因此“识”还可以引申为“辨识”。如:未可得而识也。此外,我们初识一样事物时,算不上很了解它,但随着认识过程的加深,就可以说彻底的了解、知道了。因此识也可以引申为“知道”。如:不识臣之力也。从“知道”这个角度看,对一样事物长期的接触,还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如:只贪下水易,谁识上滩难?“知道”的越多,“知识”越充足,对事物的“见解”也越深刻。如:才益多者其识远。如果“知道”的是人,那么“识”还能引申为“相知的朋友”,如:旧识。
    能够认识这些标志也不够,得能牢牢记在心里才行。因此识还可以引申为“记住”。如:论语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在这个引申义上进一步往前想,用脑子记下来是一种记忆方式,用笔记录就是另一种记忆方式,即“记述、记载”。如: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
    还是从本义看,正是有了给旗帜“加上标记”的动作,才有了区别敌我的可能性。因此“识”也可以引申为动词“加上标记”。如: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9.17【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7.[使]
    查阅资料,发现甲骨文中“使”、“史”、“吏”、“事”是同一个字,都是150实词里的这个字形。一开始不觉得这个字像啥,一看解释,也觉得像是“手持旌节”的样子。从这个字形到许慎说的“使,令也。”——派遣、命令,还是得发挥点儿想象力。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苏武持节出使西域的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9.18【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8.[是]
本义:是最早出现已经到了西周中期,“是”光留存下来的金文字形就超过8个,非常多变。但大体的样式保持了一致,没有颠覆性改变。但说实在的,我真没看出来“是”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里,有“正”这个东西。又去查了“正”的甲骨文字形,更肯定“是”里最初是没有正的。
    字形基本保持了原样,字义就有很大争议了。《说文》认为,“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手头的注解是这么说的,“是”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字源》对“是”字的本义没有肯定的解释,认为,“‘是’字最早字形构意不明。学者的判断就更是千差万别,有人认为是匙的本字,有的认为像矢,有的认为是虫类,有的认为是判断词或是氏。
    我觉得太深奥了,只能直观的观察然后牵强附会一下。日作为对地球生物产生决定性作用的物体,远古人肯定是关注它的存在。圆圆的太阳在东升西落的过程中,看上去像是在天空同时做直向上升与横向平移的运动。“是”的金文字形是有明确解析的:由日、十、止构成。日表示太阳,十字的一横表示从东到西,一竖表示上升降落,止字表示运动,表示太阳东升西落时做竖直升降与水平移动的状态。
    这么一想,“是”的引申义就能联想出来了。首先,太阳在竖直上升与水平移动时,都是正对着观察者,引申为正确的,对。如:觉今是而昨非。
    同时,当人主观的认为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引申为“认为对”。如:是其所是。
    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对的,并表示认可的时候,就可以给与一个肯定的态度。所以“是”就可以引申为“表示答应的词”。如:是的、说的是。
    回到古人认为太阳有规律性运动上,一旦这种规律性的移动出现了偏差,就可以理解为“需要矫正”,即“订正”。如:始更考校,是正谬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0.3【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89.[适]
本义:实词表里给出的似乎是隶书,又去找了找小篆以前的字形。在小篆中,“适”是由啻和辵组成的。其中啻在金文中指的是“最高话语权”,和现代汉语中表疑问的字义有很大出入;辵表“前行。”所以“适”的本意是尊令而行,古代诸侯国按最高人才标准精选出的贡士,遵令往赴中央朝廷。
    从隶书字形看,左边的辵还是表前行;右边的啇表示“根本、基本看”,合起来,这个字就有了新的意思——“往目标方向走”。如:适彼乐土
    从本义去考虑,“往”某地去,还能联想到是去某地与某人汇合,所以适可以解释为“切合”。如:适合。再进一步想,如果切合的是人的心意,则“适”可以引申为畅快。如:舒适。此外,既然切合,就表示合情合理、理所当然,那么可以引申为“应当”。如: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也。如果“切合”是一种假设,并未付诸行动,那“适”就能解释为“假如”。如:王适有言,心亟听从。还有,“切合”是一种状态,到底如何做到“切合”,并不具有必然性,而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一种偶发性事件。由此可以引申为“正、恰好”。如:高祖适从旁舍来。
    从“往”相反的方向去想,可以联想到归向。如:适归。
    女子出嫁则往夫家去,所以适也有女子出嫁的意思。如:适人。
    “适”的本义是泛指,“往”的去处不定。如果用作特定地方,则可以联想微贬职、流放。如:适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10.26【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91.[孰]
本义:“孰”是“熟”的本字,单看甲骨文字形,像是一个女子拿着一条鱼预备放入面前的灶台或是房屋一类的地方。仔细查询,发现“孰”的甲骨文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宗庙前供奉熟食的样子。
小篆把“女”字改为“羊”,大概表示所献之物应如做熟的羊羔一样纯美之物,右边变形为“丮( jí)”,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祭祀。故本义为“煮熟”。
隶书、楷书简化为“孰”,右边的“丮”形已经被讹变为“丸”。
后来“孰”多用作代词,于是在下面加“火”字,用在字的下面变形为“灬”(如“煎、熬、热”等字都与火有关),另造一字“熟”来表示“煮熟”之义。故“孰”是“熟”的本字。

引申义:孰,本义为“ 烹煮到可食的程度”,引申指“ 谷物等成熟”。又引申指人思想方面的成熟“ 深思熟虑”,引申为“ 仔细、周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11.5【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92.[属]
本义:《说 文 》有: “ 属 , 连 也 从 尾 , 蜀 声 一 ” 《 击 传 》 “ 属 , 相 连 续 若 尾 在 体 , 故 从 尾 是 也。
引申义:
①引申为“写作”、“跟着”。文章由词句“连接”而成,因此引申为写作。如衡少善属文 zhǔ;连接就是前后相随,故引申为跟着。如: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引申为“归于”。后者跟着前者往往为前者所有,所以引申为归于。如:长沙、江夏、桂阳
③引申为“类”、“类别”、“亲戚、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部下”。归于某,必与某同一范畴,所以引申为类、类别。如:金属;从归于一个血统或婚姻关系出发,再引申为亲戚、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如:军属;下级归于上级领导,所以引申为部下。如:属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6【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93.[数]
本义:数的本义是计算。如:数典忘祖。
引申义:
①引申为“事物多少的名称”、“技艺、方术”、“算数”、“一一列出”。着眼于“计算”的对象,所以引申为事物多少的名称。如:人数。下棋、占卜等需要计算,所以引申为技艺、方术。如: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计算有一定的方法,因此还可以引申为专门研究这种方法的知识——算数。如:数学。计算需要逐个点到,所以引申为一一列举。如:数说。
②引申为“几个”、“屡次”、“细密”、“命运”。偏于事物多少的名称中的多少这个含义,有引申为几个、屡次和细密。如:数小时、数见不鲜、其数说偃仰。占卜的目的是要算出人的吉凶,所以引申为命运。如:在数难逃。
③引申为“规律、必然性”。古人认为命运有不可抗拒的天意,所以引申为规律、必然性。如: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1.8【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94.[遂]
本义:“遂”是《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遂,亡也。从辵,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未见典籍中有用遂本义的例子。后来在《广雅·释诂一》有:“遂,行也。”即解释为“往、行”。《玉篇·辵部》:“遂,进也。”意思是“前进”。《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羝羊触藩后来发展为成语,用以形容进退两难。
引申义:
①引申为“成功、顺利地做到”、“成长、顺利的成长”。
②引申为“详尽、索性、干脆”。
③引申为“终于、竟然、就”、“于是”。这是“遂”用作副词的两种意思。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阵,孔子答道:“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次日就离开了卫国。这里面就解释为于是。杨树达《词诠》卷六:“遂,副词,终竟也。”比如《左传·文公七年》:“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0: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10【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95.[率]
本义:率是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一条绳索,周围有数点附从,绳索有牵引、捆绑等作用,率是牵引、率领的意思。金文在甲骨文字形上增加了彳,从止。彳、止都有行走的意思。因此率可以理解为在前进或行动中引导、指挥群体,起领导作用,意为带领。如:率领、率队、率先、统率。
    从本义出发,如果在前进或行动中起引导、指挥作用的是人的本性,那么整个人就会显得坦率、直率、轻率。如:率心奉上,不顾嫌疑。
引申义:
①引申为“沿着”。如果着眼于“前进的方向”就可以引申为沿着。如: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②引申为“网络、聚敛”。《说文·率部》里,有“率,捕鸟毕业。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因此可知率也有丝网的意思,从这里出发,可引申为网络、聚敛。如:悉率百禽,鸠诸灵囿。
③引申为“大概、一般”。如率常屈其座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1 07: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捋150实词实操反馈】
一、捋实词
96.[说]
本义:说:形声字,从讠、兑声,左右结构。说的甲骨文结构中,右边是个兑,yuè,“说”是多音字,也读yuè。所以,兑为声旁。兑的甲骨文像一个祝祷的主持念念有词。加上言旁组成“说”,造字本义:讲话。
引申义:
①引申为“说法、主张、学说”。从本义出发,着眼于讲说的方法,则可引申为说法、主张、学说。如: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引申为“游说、说服”读 shuì。《广韵》对「说」字的 */ɕiuɛt/ 音释义为:告也。《释名》曰:说者述也,宣述又意也。而 */ɕiuɛi/ 音释义为:說誘。进一步说,从本义出发,用讲出的内容让对方折服,就是游说、说服。如:范增说项羽。
③同“悦”,意为高兴。最典型的就是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2 17:56 , Processed in 0.0658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