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1-29 14:22 编辑
语文小作坊:捋作业起什么作用
2022-01-29 粤-帆妈0803男八
20220128反馈
今天捋物理校本作业本,娃一一认真看题,过完475题。做脑图4题。古文龟速前行中,今天不愿意捋,还是只背诵了桃花源记。 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各项学习活动,看看哪些能够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态度安定。找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每天开始的时候,先做这项热身。等孩子进入状态了了,紧接着安排孩子不乐意干的项目。如果烦躁起来了,可以临时再插进一段这样的学习活动,恢复状态。
有妈妈说,自家孩子的练习册,老师是挑着留作业的,做得不完整,值得捋吗?申爸要告诉妈妈们的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挑着留的!就大申而言,他最好的练习册,也只做了2/3不到……当然了,申爸搞不清,是他们老师没留,还是留了他根本没做……但这都不要紧,不影响捋作业。一个学期,作业从第一页的课时作业一直写完到最后一页的课时作业五十四,这种情形,只存在于想象当中。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妈妈要处理的是现实,不是想象,对吧?捋作业是捋留了的作业,捋作业是捋写过的作业。
嗯……那么,捋作业,它为何会起作用,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重温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2500年前,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究竟指什么?
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的知识,或者一道难题的时候,我们注意力是被其本身所吸引的。我们努力试图理解这个新知识是怎么回事,这道题,怎么解出来,做对。这无可厚非。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再庞大的森林,它总是由一棵一棵的树组成的。要想构成头脑中的森林,也只能从一棵一棵地种树开始。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森林,它并不是由组成这座森林中的十四亿一千一百七十七万八千七百二十四棵树的简单叠加,而是由这十四亿一千一百七十七万八千七百二十四棵树之间的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树和树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同样道理,头脑中的生态系统,也是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总和。
毫无疑问,一个教育良好的孩子,它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头脑中有的是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是“生态系统”,而不是一大巨堆能做对的题。由一大巨堆会做的题所组成的头脑,我们叫做应试教育的脑袋;装着一个活的、有机的世界观的头脑,我们叫做素质教育的头脑。素质教育当然不排斥做题,因为你要形成森林,就必须一棵一棵种树,这是必要条件,跑不掉的一项任务。但是,种完树就完了吗?不是。种树只是基础性的准备工作,砖头而已。你有了砖头,你才开始,才能去动手盖房子。你要的是房子,不是砖头。
“温故而知新”指什么?只要是孩子做过的题,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去回顾它,在回顾的思考中,孩子头脑中所形成的,就是树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个,妈妈们都到过热带雨林旅游没?你走进那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随时都是滴水的声音,你身边的动物植物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要研究清楚其中的某一种生物,跟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那是非常困难的。你并不知道跟它发生关系的生物,究竟有多少种,对吧?你也很难数清,发生关系的生物,究竟有多少个,对不对?更不要讲,这个生物跟每一个生物之间,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单个物种,一对一的关系,还好说一些,你这个生物跟旁边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就更加复杂……单个的关系就如此之复杂,你不要讲,一座森林,里边有十几亿棵数,数以千亿计的动物,微生物更是多到你都怀疑,用自然数来表示它们的个数,自然数究竟够不够用。
上述每一个,跟其它的生物之间的关系,都跟那个生物之间的关系一样复杂。超级巨大的一团乱麻。孩子头脑中的知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点也不比热带雨林中的生态系统里面的关系简单。它怎么形成的?靠着“温故而知新”形成的。热带雨林是个宝库,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动植物资源,种子资源,可以永远开发下去。跟热带雨林一样,头脑雨林中可以产出无限的新奇想法,有趣观念,有用思路,有效方法……这东西毫无疑问,对于人类一个个体的生存,有巨大益处。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个体,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的头脑,很可能奖励这种东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应该在某种状态下,我们在做温故而知新的事情的时候……就是捋学过的知识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巨大的愉悦。这种愉悦,在敏感期,会促使孩子反复地去做这个事儿,乐此不疲。
好了,现在呢,妈妈们只要到现实生活中耐心地去观察孩子,观察孩子捋作业的行为就好了。一旦发现孩子喜欢上了反复复习的行为,这就等于说,你给了你的孩子一种考试以外,全新的完全不一样的内部驱动力,来进行学习性活动。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基础教育也就结束了。孩子的这种愉悦,跟伴听敏感期的愉悦比较起来,这种愉悦的第一次激发,要费事得多。它涉及到调控层和操作层两个层面的神经回路的建构,并且,它们的建构过程要协调,能配合起来才行。这需要妈妈们非常耐心,一点点往前走。我们目前可以肯定,这种愉悦肯定会出现;但我们不知道更多了。我们不知道敏感期的年龄段,不知道激发它的窍门,不知道激发过程中,各个典型阶段,孩子的表现……我们所知甚少。我们还基本上一无所知。
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某棵树,甚至不是某种树。我们的关切,根本就不在“树”上。我们要把种树的好处,拿回家里。从初中开始,申爸就明显地感觉到,学校的教育是“只种不收”。只不过,申爸一直没搞明白,究竟要收什么,怎么收。学校一直在种树,纠错题,直到高三的一轮复习,才开始“试图让知识成系统”。这很明显窝工得很。按照申爸当初的感觉是说,初中阶段,就可以收了。收多收少不知道,总能收到点儿什么吧?整体感,够呛;但是,孔夫子的发现的“温故而知新”,还有进行这种学习活动时,主体的愉悦感,申爸觉着应该能收到。
大申不行了,年龄过去了。你们初中娃妈试试看,看收不收得到自家的篮子里来。你初中娃,一旦他学习的劲头跟当初啃书的白蚂蚁一样十足,你还担心他学习吗?错题,更不在话下!经历过白蚂蚁吃书的妈妈,都知道这是种多美妙的状态哈。这是初中娃,我们可以有美好的想象,但还不知道能不能成。高中不同了。任何一个高中娃,你妈妈都可以借助捋古文,捋作业,把这种沉浸于学习的状态做出来!肯定的。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