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1|回复: 0

[新手上山] 【朗读三要素:清晰、准确、大声】---2017.12.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4 08: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依妈 于 2021-12-4 16:35 编辑

朗读三要素:清晰、准确、大声

2017-12-01
图片1.png
期中考试成绩的文件收到啦!赞童妈!

接着说哈...

说到哪儿啦?啊...学习和游戏

我们知道,确实有孩子对于“学习”非常有兴趣,就如同另一些孩子打游戏一样有兴趣。从神经生理的角度看,这两个孩子,有什么差别呢?神经生理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涉及到的脑区不同。

申爸举例子来说明。他们四年级的孩子,在探索解决生字问题的方法。孩子们在“拆字”。举例来讲:这个“例”字,孩子要拆成“亻”和“列”,还要读出来rén和liè。孩子在拆字的时候,需要动用很多的神经回路:涉及“亻”字和“列”字的神经回路,这些神经回路要能识别“亻”和“列”的字形和字音;在拆字的过程中,“亻”和“列”的神经回路要和“亻”“歹”“刂”的神经回路竞争,就涉及到处理它们的竞争结果的神经回路(决定为什么拆成“亻”“列”而不是“亻”“歹”“刂”)。这些神经回路被激励,活跃起来,还没有完。孩子还要把拆出来的字,朗读出来。

朗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朗读不是说话。朗读的机制跟说话的机制是不同的。

你去看你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如果妈妈没有在家里训练过朗读,你让他读,他不乐意。逼急了,给你读几课,读得跟机关炮似的,你也听不出个个数来。为什么孩子都不乐意朗读?为什么孩子的朗读都跟机关炮一样快?这也是和孩子的神经生理有关系的。

孩子学习了好几年的生字,他们的视觉处理,已经非常快了。眼睛一扫,就可以看出去很多很多字。这就是孩子如果自然地进入到自主阅读状态,他们就都自然地会“速读”的原因所在。可是,现在要求把视觉神经回路和字母匣子的处理结果,变成语音,嘴巴说出来,速度就不匹配了。这就好像高速的出口,总是堵车一样。高速车速快,流量大,出去之后,车速就变慢,流量小。车子就堵在那里了。如果想要高速的出口不堵,所有的车子在距离出口两公里的时候,就都并到最右侧车道,同时减速。以低速匀速地通过出口。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形是看不见的。因为各个车子独立驾驶,没有人统一协调,这种远距离并线排队匀速出口的机制,不存在。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孩子的小头脑可以做集中控制。这跟高速出口的机制不一样。可是呢,这种控制,是人的大脑的一种高级调控机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形成的。

好多孩子,朗读已经很久了,读起来,嘴巴还是跟机关炮一样地快。这就是因为孩子头脑中的这种高级调控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孩子为什么畏难读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孩子这种机制没有,大脑堵车,孩子本能地感觉到不舒服。

你让他朗读,他就跟你谈判:我自己看行不行?多看几遍行不行?不行。因为自己看,这种高级机制就无法建立起来...如果妈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建立起他头脑的自我控制机制的话,那就朗读。默读跟建立这个机制没关系。孩子每一种不乐意干,背后都是某种神经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种调控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具有大大的好处。

妈妈自己找一篇文章,新的,从来没有见过的文章,自己来朗读一下,你就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你要想把它读得清晰、准确,关键的技巧是:意在嘴先。你要一边读,一边理解文章的意思,一句话在嘴里读着,你就可以顺着话的意思,想到下边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你读完正在读着的这句话,你扫一眼下一句,你就可以精确地用作者的话语,来调整出你的话语。

事实上,一篇新文章的大声、清晰、准确的朗读,是思维的结果!没什么“读熟了”这一说。因为是第一次读,无所谓熟不熟。这里的所谓“读熟了就能读得好”,无非是说,上述的那种思维流程,你能够自如地把握罢了。

这种能力和它背后的神经回路,也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一篇新文章,拿到手里,就可以清晰准确地朗读出来,它背后的原理是“理解”。你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你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阅读理解不好,朗读可以补救的原因。

但是呢,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速出口机制,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这种情形就好比说你在高速上开八十迈,你要全神贯注,思想一点不能开小差;你要是进入了高速出口机制,八十迈一下子降到了十五公里,你就可以一边扶着方向盘,一边打开手机,看看微信了。大脑可以分时复用,同时干些“理解”的活儿了。

如果孩子一直朗读,一直机关炮样地读,孩子还是在开八十迈,分时复用的能力,是建立不起来的。

神经回路,建立起来,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意识只能控制朗读这种行为,控制是否大声清晰准确地朗读。大脑的高速出口调控机制,是非常高级的一种神经机制。它也是孩子一生取得成就的基础性机制。

妈妈们理解了原理了之后,妈妈们就会发现,你身边的很多人,这种能力都是缺失的。他别的方面并不差,但就是大脑调节不好自己。

申爸来给妈妈们找一段视频吧。妈妈们看看,这种能力做到顶级,人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不太好找诶...等一下哈。好!找到了一段:http://www.iqiyi.com/v_19rre0a3po.html

妈妈们先要把这段五分二十八秒的新闻完整地看一遍。你感受一下在大宴会厅里那种热烈的,甚至有些会失控的气氛。然后呢,你要把时间调到三分三十秒。认真看三分三十秒到五分十二秒这段时间,领导们跟代表握手的情形。你重点观察习近平。他是领头的,他的握手速度,决定整个领导团队的进度;所以呢,他绝不握回头手。已经过去了,后边有代表喊他,要求握手,他瞬间注意一下,但还是把手伸向下一个代表。妈妈们要是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你面前的困难局面:你面前全是人!有人跟你打招呼,说话,你要回应,对吧?你怎么决定下一个把手握向哪个伸过来的手?前排的代表,是一定要握手的;不能握回头手;有代表从第四排甚至第五排,压着别人,把手伸过来,够不着握,但你至少要把手碰一下,对吧?如果伸给你的手,你要全握,你就走不动了;如果不握,那就太辜负了代表的热情;你怎么能够一边寒暄,一边听那么多人跟你大招呼,一边思考,下一个握哪只手,突然出现的“长手”要碰到,久已等待着的手要握到,还要根据代表的心态表现决定每只手握多长时间?

妈妈们仔细看两遍这一分五十秒的视频,就会发现,他在一瞬间,所有需要的信息都收集到了,全都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也控制自己的身体,恰到好处地给予了回应。这颗大脑,好整以暇,从容地面对巨量的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大脑本身控制自己,进行运筹协调的能力,确实令人让人赞叹不已。

妈妈说,这有什么?大场面见多了,人自然就能做到了。其实呢,并不是这么回事。“大”场面下,没有能力做好的,多了去了。就因为太多了,一下子反而不好找。回头,申爸遇到了,给妈妈一个视频,你一比较,就明显看出巨大的差异了。

人类的大脑,自己调控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真的让人赞叹。这能力的萌芽于什么时候呢?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朗读,就开始萌芽,开始建构了。

为什么“读书人”他有一种特殊的儒雅的风度?这个“风度”呢,它不是装出来的。它不过是大脑并行有效处理大量信息的外部表现罢了。这并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就萌芽于朗读,朗读时意在嘴先的方式。

朗读,肯定是有效建构这种能力,建构其基础性的神经回路的最有效手段。当孩子朗读习惯了,又要求把遇到的生字识别出来,并且拆成部件,还要把部件字朗读出来的时候,要求又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说,孩子能够从容地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对大脑并行处理信息,有效调控自身的压力,更大。

一般来讲,孩子如果已经在朗读中做到意在嘴先,而不是流畅地机械复述课文的话,有两到三个小时,孩子习惯这种朗读式拆字,他就可以比较流畅地开始拆字朗读了。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做到意在嘴先呢?你给孩子一篇从没见过的、由常见字组成的文章让孩子朗读,他能流畅地朗读下来,他肯定就做到了。如果不能,就没有。

申爸在二十来个四年级孩子那里,做了一下测试。还没有孩子朗读做到位的...也许,是年龄小,还很难做到位。具体是哪种情况,现在还不知。也就是说,拆字朗读这个事情,到底是有年龄底线限制,还是跟孩子头脑中的神经回路基础有关,目前不知道。如果是后者,我们就等于已经把生字问题彻底解决了;如果是前者,还需要等孩子够了年龄再弄。从二十个孩子的情况来看呢,孩子们的朗读基础普遍不好。

朗读基础其实标准很清晰:大声准确清晰地把课文读出来。

从思维的角度来讲呢,让孩子陈述性地“背”会很多东西,什么唐诗宋词论语古文,是没什么用处的。大申长这么大,申爸从来就没想过让大申背一首唐诗,一句论语。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精力,干嘛?但是,看上去简单得不行的朗读,申爸意识到了,死死地抓牢。

因为朗读这项看上去简单的活动背后,神经系统的建构,却一点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大脑对自身的调控机制的建立。

事实上,妈妈们去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就知道:你的孩子,朗读....按照大声清晰准确的标准衡量起来...根本连门径还没摸到呢。孩子咕噜咕噜地喉头里咕哝,连珠炮似地叨咕,这都不是朗读哈。妈妈们要搞对朗读的要求。就三点,清晰准确大声,看上去简单,孩子做到却不容易。不是朗读的朗读,妈妈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去做哈。

朗读,拆字朗读,背后的神经回路,建构,能力...这些事情,跟学习和游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回头再接着说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16:10 , Processed in 0.0749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